-
1 # 唱搖滾的DOS
-
2 # 獵評獵手
想要發展地區經濟,先要發展一個產業支柱。 農民要脫貧致富,要堅持六個“引導” 。
一、從注重村級班子建設入手, 引導村幹部改進工作作風和方法,
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改變貧困的落後面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村級幹部隊伍。村幹部是黨在農村方針政策的貫徹者和落實者, 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 選擇和配備好村級班子, 提高村級班子的管理服務水平及戰鬥力, 事關農村發展和穩定大局。貧困山村自然條件劣、經濟基礎差、人口素質低,因此,更要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堅持選擇配備村級班子的高標準, 把那些政治素質較高、有勤政廉政精神、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業務素質、深受群眾擁護的人選用到村級班子中來。同時, 突出抓好民主管理、 村務公開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建設,搞好依法治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真正解決好“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問題,樹立村組幹部的良好形象。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 村級班子在思想、 知識、工作方法等方面急需進行培養、 教育、提高,全面提高個人素質,使他們適應新的變化了的形勢, 為農民提供優質的管理和服務。如搞好流通、科技和重要生產環節等方面的服務,搞好農民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提高效益。這樣,由於工作方法、工作作風的改進、 管理服務水平的提高,就會建立起良好的黨群、幹群關係, 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調動起來,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
二、從破除“以窮為榮”的“等、靠、要”思想入手,引導農民
樹立勤勞致富的決心和增強超越貧困的意識筆者調查發現, 貧困山村的村民們普遍低報自己的收入水平, 制定脫貧規劃時把收入目標定得低低的,而把要求上級扶持的資金規模定得高高的,以便保住“特困村” 、“特困戶”的帽子,以便“等、靠、要”過日子。人多耕地少,農民農閒時間多,但學技術、搞開發的人不多,而打牌閒逛甚至賭博的人卻比比皆是。群眾的思想覺悟低,觀念陳舊落後,是阻礙貧困山村脫貧致富的突出問題。歷史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對精神的決定作用的同時, 從未忘記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因此,要擺脫經濟上的落後,必須首先樹立自力更生、苦幹脫貧、勤勞致富的雄心壯志,振奮精神,紮實勞動。其次要轉變觀念,增強跨越貧困的意識。觀念
不改變,看山是窮山,看水是惡水,看人是愚人。為此,要從提高人的素質入手,著力強化人們的商品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再次是要改變“多子多福”的舊思想,樹立“少生快富”的新風尚。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儘快跨越“越窮越生” 、“越生越窮”的怪圈,儘快實現少生快富奔小康的目標。
三、從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入手, 引導農民廣泛參與市場經濟,成為市場的主體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要求人們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 必須以市場為導向, 貧困山村農民必須廣泛參與市場經濟,成為市場的主體。種養、加工、流通,必須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不能再搞長官意志。落後山村農業零星分散、規模狹小、組織性差,家庭小生產與社會化商品生產相聯絡的大市場存在著矛盾, 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 把“戶自為戰”的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構築新的組織形式和執行方式, 發展農業產業化,人多地少,但近幾年透過“公司+農戶+市場”等聯結方式,把零散的山村種養農戶組織到產業一體化大生產系列中來, 形成較大的市場主體和經營規模。我縣少數鄉成立了百合玉竹綜合開發公司,利用山村資源優勢,內聯農戶建基地,外聯市場建視窗,走農工貿一體化的路子,組織1000 餘農戶,建成10 個百合玉竹基地,每年種植2 萬餘畝百合和玉竹,並進行加工,建立廣州、昆明、北京、蘭州等10 個資訊視窗,全年創產值六百多萬元。可見,透過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經營體系, 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市場經濟, 是一種有效的探索。
四、從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入手,引導農民講科學、用科學、學科學,注重人力資源開發
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窮困山村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是要高度重視科技,在農村大力宣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當前落後山村還停留在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上, 很多地方還是原始的手工勞作, 大批新的科技成果和耕作方式還難以在貧困鄉村推廣應用, 連雜交玉米和軟盤拋秧也推廣不開, 農業依然是勞力密集型、粗放型、低效型的經濟。必須從貧困山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 依託科研單位找準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結合點。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 尤其是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 提高山村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含量。二是要以提高勞動力素質為重點, 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山村農民科技意識淡薄,科技素質低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要把農村教育與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廣播學校、 農科教中心等場所舉辦各種培訓班, 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農業實用技術的覆蓋面,切實引導農民尊重科學、尊重知識,以科學促生產、促開發,依靠科技致富。
五、從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入手,引導農民合理流動,實現“人盡其用”,創造高效農業
全面提高農業效益, 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這是全黨全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山村經濟結構單一,農戶經營規模狹小, 農產品加工滯後,基本還處於一家一戶種三四畝田、 喂一兩條豬的自給自足狀況。眾多的勞動力擁擠在有限的土地上, 用傳統落後的耕作方式搞飯吃,造成了生產力的巨大浪費。隨著生產結構的調整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農民隊伍開始分化和流動, 因此, 必須正確引導山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流動, 進而最佳化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配置。首先透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從單一的糧食型農業向複合型農業發展, 向養殖和種植業發展。如農產品的深加工, 突出抓好中藥材、 蔬菜、 肉食、竹木四大支柱產業,吸納了大量的山村勞動力; 種植業也著力培育有特色的支柱產業, 促進規模經濟的發展。我縣東面的辣椒罐頭和菸葉產區, 北面的中藥材基地,南面的山羊養殖基地, 有特色、有帶動力和市場競爭力。其次是發展小城鎮建設, 擴充套件其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和聯動就業的能力。我縣以縣城建設為龍頭,以專業市場建設為主要內容,縣城區擴大 2 平方公里,增加城鎮人口 2 萬人。農民從偏遠的小山村走出來了, 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由於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合理流動, 土地等生產要素向大戶集中,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獲取了農業規模效益,促進了山村經濟的發展。
六、從農村政策法規宣傳教育入手, 引導農民正確理解黨的農村政策,促進生產、促進發展開展農村政策法規宣傳教育, 提高貧困山村農民政策法規水平, 是穩定農村大局、 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措施。
一是要使農民懂得黨的農村政策堅持長期穩定不變。穩定農村基本政策,核心是長期穩定家庭承包經營, 穩定土地承包關係。農民對土地的感情, 對土地的投入,對土地的依賴, 是其務農積極性集中表現, 農民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個土地問題, 許多問題是從土地延伸和派生出來的。當農民明白土地承包期再延長几十年不變, 農民就會增強貫徹落實中央決定的自覺性, 農民群眾才會解除後顧之憂, 放心大膽地投資投勞, 其積極性才能長期得以保持和發揮。
二是要讓農民正確地理解黨的減負助農政策。農民一旦全面正確地理解了黨的農村政策法規, 就會化為自覺的行動, 我們的工作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要透過對政策法規的宣傳教育, 使農民依法生產經營, 依法保障民主權利。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民擁有生產經營的自主權;按照國家需要和市場需求, 依據效益原則,自由安排種植計劃; 在完成國家訂購任務之後, 自主銷售自己的農副產品; 自願選擇具體的生產經營形式包括聯合與合作的方式。透過提高政策法規水平, 增強農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積極性。依靠廣大農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團結協作,共同致富,促進文明建設健康發展。
-
3 # 廣西壯族小夥
政府應給予指導成立合作社,統一規範種植、管理、銷售,有困難能一起探討解決,只要大家齊心協力,財富之門終究會開啟。
-
4 # 布福娜甜甜
結合當地特色,比如民族風情濃郁,風景優美的地方,可以收展民宿,農家樂。科學利用國家的扶貧惠農政策,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營造文明衛生的環境。
同時結合實際發展特色山地農業,發展大血藤果、羊肚菌等特色種植,打通網路電商渠道。使產品產得出,賣得好,效益高。
-
5 # 頂越果園
首先要有良性的扶持政策投入;再則是要培養優秀的領導班子,挖掘本地產業優勢;每個地方總有他的特點,只要有部分有先進頭腦和不怕吃苦以及不怕失敗的農民帶頭,政府給與政策,資金,還有科技力量的支撐,做好特色產業,肯定能帶動村民脫貧
-
6 # 貴麓農旅
隨著社會發展,人多地少已不在是限制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大量青壯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促使勞動力緊張,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脫節等問題已逐近成為影響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關鍵。
解決人多地少問題:
一是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發展高產值、好收益的農副產品,提高單產面積產值;
二是暢通農產品入市渠道,打通農產品流透過程中的‘梗塞’。
-
7 # 桂農通
第一,減少種養業,向高產出要效益。這個減少種養業的意思,並不是種植面積及養殖數量上的減少,而是推行規模化種養,提高生產效率,在保障農業產業的同時,減少勞力用工,將一部分富餘的農村人轉移到其他產業就業掙錢。
比如,過去一家幾口人就種那麼兩畝地,大家都死守著那幾分地,收入非常少,俗話說發不了財也餓不死人。
如果提高生產效率後,可以將幾十畝甚至幾百畝地流轉承包給幾個人進行規模化種植,這樣有利於推行新品種新技術,提高每畝產量,提升標準化生產程度,效益也大大增加了。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引入加工業,向二產轉移就業。這就需要一些外力的支援。比如政府或能人,幫引進一些老闆到山區裡來,利用山區的特色資源發展農產品初級或精深加式,將原來賣農產品變為賣商品。
這樣的加工企業進入貧困山區,是一種扶貧行為,既是社會責任,也會從中獲取新的商機,賺到錢。同時還可以為當地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讓當地人不用出山甚至不用出村就可以就地打工創收了。
比如有些小型的村級電子加工點,大米加工包裝廠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都需要不少的人工與勞力。
第三,發展服務業,向三產輸出勞力。這一點,在山區來說,主要就是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等第三產業。有的山區需要窮,田地少,但是有資源,可以開發鄉村旅遊。如果能申請到政府的扶持,或是引進企業資金進行合作開發。
這種第三產業的開發模式,不僅對當地農產品的銷售消費,而且同樣也會帶動當地農村人的就業,既發展了產業,也解決了就業。
有朋友到過廣西桂林市陽朔縣,應該都會知道“印象劉三姐”大型實景演出。共有周邊5個村的漁民600多人參與演出,這些漁民也沒有多少田地,憑著這一實景演出第三產業,白天是漁民,晚上是演員,還帶動了當地旅遊農產品的銷售,收入也不錯。
回覆列表
貧困山區地少是對的,但貧困的核心原因並不耕地多少。綠水青山不一定馬上就成為金山銀山,關鍵在思路的轉化,儘可別把山區人口遷至平地並根據當地情況,由政府牽頭去建立生活與產業鏈。
綠水青山除環保功能外,還可發展非糧經濟作物、生態產品、生態養殖與生態旅遊等,這需要政府出面定規劃,大企業出手融資金與人才入駐。
當然這個線太長太長,誰也不想多投入等十年後才有收穫,從上到下的急功近利做法反倒會破壞自然。希望更多的有良知的人進入山區生態大鏈,利國利民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