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哈哈哈
-
2 # SniperGao
中國自古領土就十分廣闊,都至少幾百萬平方公里,甚至上千萬平方公里,那麼古代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呢。看過《康熙王朝》的都知道,周培公在盛京,也就是現在東北地區呆了八年,在八年裡他查閱古今典籍繪製了一張最全的中國地圖,我當時就產生了疑惑,光憑查書就可以畫地圖,那畫出來的地圖能用嗎,可信度高嗎?下面我們瞭解一下,古人是怎麼繪製地圖的。
第一種方法:以山川為基準
以地理狀況為區分作圖,這是古代繪製地圖最常用,也最方便的一種形式。製圖方法是:首先把所要繪製的縣城畫在中心,然後再把縣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相對於縣城在什麼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號表示出來;最後再把縣城與山川之間的道路繪製出來即可。
雖然說這種方法不夠準確,但是既討巧又實用,十分適合科技落後的古代。但是地圖不是你信手畫畫就完事的,山川河流具體的方位,以及山勢高低走向,以及河流大小長度都需要人們去確定的。而確定的方法只能靠人自己去走,去看去親自量。不過古代沒有定位技術,測量工具也比較落後,因此出現誤差是很正常的,而且隨著距離越遠,範圍更大誤差就更大。
第二種方法:以航線為基準
航線是指水運的航線,後期也發展到海運。這種繪圖方法比第一種還要簡單,拿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來分析:首先就在這張白紙的中心把京杭大運河畫出來,首起北京,然後畫圖的人坐著船從北京出發,沿著大運河一路向南出發,把河流兩岸的山川地貌都繪製下來,畫在運河兩側,最後繪製圖紙的人到達了杭州,也就完成了繪製。我們能明顯的看出這種方法的優缺點,優點就是方向定位的很準,繪製過程也比較快。缺點是畫圖的區域太窄,僅限於河流兩側附近的地區。上面說的兩種方法是古人常用的繪製地圖的方法,但是主觀因素太多,誤差較大。還有一種比較客觀的製圖方法,下面介紹。
第三種方法:以比例為基準
古代戰爭是常常發生的事,戰爭講的是兵貴神速,知己知彼。如何行軍速度快如果連地圖都不知道說不定還會迷路,如何知己知彼,連發生戰爭的地區的地理面貌都不熟,如何排兵佈陣。因此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需要完善地圖,把地圖繪製的更精準更細緻。
所謂的比例為基準就是我們所說的比例尺,我們現在工程製圖和機械製圖用的十分廣泛。就是在地圖裡繪製上滿滿方格,一個小格代表一個固定的長度,比如1:1000,就表示圖上1小格表示1公里。然後根據實際測量實物大小,方位用比例尺的方法縮小在地圖上。這樣就顯得很精確了。
前兩種方法雖然精度不高,但是實用性還可以的。花費的精力也不小,需要人們實地考察,憑感覺去判斷方位,大小。第三種方法更是耗費精力,繪製一個地圖甚至要花好幾年的時間。
-
3 # 蠶業視窗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世界確實很大,你又都去過哪裡呢?可能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不知道路線,那這個時候地圖就派上了用場,所有人都知道地圖是透過一定的數學法則,抽象畫的描述一個地區的分佈情況,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出現了有很多電子地圖,比如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等,應用也是十分廣泛的。原來古代人這麼繪製地圖的,真是驚奇,但是,在我們古代社會沒有這些電子產品,他們又是如何回執地圖的呢?
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山海經》有大概記載了大量的山川景色和遙遠的景色,兩座大山離的非常遙遠,有許多人認為《山海經》記錄的都是神話或是傳說,不能當真,但是它在地理方面的描述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1986年中國的考古隊在甘肅省天水市天茂海灘秦墓發現了7幅地圖,經證實,這7幅地圖應是在戰國時期最早繪製的地圖, 這7幅地圖主要描述了秦國的山川河流。其實,《跟蹤對映》和《華誼對映》才是直接上最早的國家地圖。
《跟蹤地圖》和《華誼地圖》是在宋代繪製的,當時參考的是唐朝的《海逸華藝地圖》,在宋代繪製完之後,又經過了不斷地修改,改進了不少,所以與我們現在看到的國家地圖十分的接近,尤其是長江、黃河的輪廓水系統與現在的地圖描述的非常的接近,果然,古代人是非常具有聰明才智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跟蹤地圖》和《華誼地圖》是在宋代繪製的,距離現在也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的條件肯定沒有這麼發達,沒有現代的技術,那麼當時古人是如何這麼精確的繪製地圖的呢?要不說,古人是非常具有聰明才智的,他們繪製地圖,是有很多的辦法的。
古代的地圖被稱為“輿圖”。,“輿”在古代的意思就是車輛、車廂的意思,透過字面意思解釋古代人是在車廂上繪製的地圖,當時用來繪製地圖的車廂被稱為“記裡鼓車”,它大約最開始出現在先秦時代,到西漢時期,它得到完善,可以說是它是機器人的古代版本,那它到底是怎麼跑的呢?“記裡鼓車”顧名思義,這輛車上有一個鼓,分為兩部分,一面名叫“保持鼓”,車上有兩個木頭人,還有一個指南針,每次如果行駛有一英里,木人就會敲打鼓,每行駛十英里的話,木人就會敲響手鐲。
另一個面叫做“記憶鼓”,黨比繪製地圖,想要測試距離的時候,只需要你拉動“記憶鼓”,“記裡鼓車”就會下全國範圍內奔跑。比如,從南到北都是中國的沿海水域,可以使用“記裡鼓車”沿著海岸線奔走,就可以記錄角落和英里來繪製該區域的外部輪廓了。其實,這只是第一步,繪製地圖當然要繪製在紙上,那麼,如何記錄資料完整的繪製在紙上呢?這時候,聰明的古人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繪製儀表。
繪製儀表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圖紙上繪製代表相同區域的方塊,每個方塊的大小都是一樣的,例如,一英尺相當於幾百公里,用這樣的等比例計算,繪製出比較準確的地圖。但是,透過“記憶鼓”加上“畫中畫”的方法古人繪製的地圖和現在的地圖相似度很高,卻有一個缺陷,就是因為古人當時並不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經緯度。即使有一些錯誤或是缺陷,但是對於兩千多年前的人來說,沒有衛星,飛機的幫助,只依靠人力描述出這張地圖也是十分了不起的。這也表明,古代人的世界觀也是很開闊的!
-
4 # 天高雲淡kk
中國古代地圖繪製成熟期則是在西晉時期,有“中國科學制圖之父”之稱的裴秀對地圖製作進行了理論總結,並提出了一套製圖方法論。裴秀曾隨司馬昭出兵淮南,收集了許多地圖資料。後來藉助職位的便利,又接觸到皇宮收藏的地圖等資料,為他建立地圖理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裴秀主持編繪了《禹貢地域圖》18幅,又縮繪了漢代的全國地圖為《地形方丈圖》。
在對地圖的廣泛瞭解和製作實踐中,他逐漸總結經驗,建立起一套地圖製作的理論原則——製圖六體。即繪製地圖所必須遵循的六條原則: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斜)、迂直六個要素。
分率即比例尺;準望為方位(是指以互相垂直的線條在圖紙上畫滿符合一定要求的方格,這樣既能表示縮小的比例,又便於確定方位。這種方法稱為“計裡畫方”);道里是指距離;高下、方邪、迂直是指對曲折變化的複雜地理要素的處理方法,即高取下,方取邪,迂取直。
裴秀的製圖理論中,除沒有提到現代地圖中的投影和經緯度之外,其他主要要素都已明確提出。更重要的是,由裴秀所建立的這一套地圖製作理論和方法,一直影響著中國古代地圖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形成以“計裡畫方”為主要特徵的地圖學體系。到了北宋時期,著名的百科全書式科學家沈括在裴秀製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分率、準望、牙融(指拼圖的原則方法)、傍驗(指校驗)、高下、方邪、迂直的製圖七原則。
裴秀所開創的地圖製作理論,在中國古代一直施用了1500多年,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是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並不缺乏科技創造的智慧!
-
5 # 高宏曲的娛樂資訊
大家都知道繪製一幅地圖,需要知道疆域的大致輪廓線,內部的山川河流走向,山脈的等高線,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等。這些在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下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對古人來說,沒有現代科技裝置輔助,辦到是非常不容易的。
《山海經》作為一部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上面就記載了大量的山川河流以及距離,兩座山相隔多少裡,都有大致記載,雖然很多人覺得《山海經》摻雜著神話傳說不可信,但其中關於地理方面的敘述,還是可信的。
目前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地圖繪製於戰國時期,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共有7幅,但這7幅地圖繪製的主要是秦國境內山川水系,目前存世的最早的全國地圖主要是《禹跡圖》和《華夷圖》。
《禹跡圖》和《華夷圖》參考唐代的《海內華夷圖》,宋朝時繪製,經過不斷地完善,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全國地圖已經非常接近,特別是境內的長江、黃河等水系的輪廓十分接近當下,看完讓人驚訝古人的智慧。
那麼像《禹跡圖》和《華夷圖》這樣的全國地圖,1000年前的人不借助現代技術,是怎樣繪製的這麼精準的呢?
其實,古人繪製地圖,有的是辦法,有些方法即使放到今天也還在用。
古代的地圖又叫“輿圖”,所謂的“輿”就是指車輛、馬車,可以簡單解釋為在馬車上繪製地圖,這套裝置叫“記裡鼓車”。記裡鼓車的出現約在先秦時期,到西漢時已經相當完善,那他是怎麼執行的呢?說起來很巧妙,這套裝置堪稱古代版的機器人。
“記裡鼓車”就是在車上放置一面鼓,分上下兩層,有兩個木頭人,車上裝有指南針,車子每行駛一里路,木頭人就會打一下鼓,每走十里路,就會敲一下鐲。
繪製地圖和測距的話,只需要拉著“記裡鼓車”全國各地跑就行了。像是中國沿海從南到北都是大海,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一直沿著海邊走,然後記錄拐彎和裡數就可以繪製出疆域的外圍輪廓。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記錄下的資料還需要繪製到紙上,才能畫出一幅完整的地圖,那在紙上怎麼保證比例尺呢?這裡又有一個方法:計裡畫方。
計裡畫方首先是把圖紙上畫滿相等面積的方格,每個方格設定一個尺數,比如一尺等於幾百公里這樣,以這種方式作為比例尺畫出來的準確性還是很大的。
以“記裡鼓車”加上“計裡畫方”的方法,使古人能夠繪製出的地圖和今天的已經高度相似了,但他也有個缺陷,當時的人並不知道有經緯度、不知道我們其實生活在球面上,所以這就導致了畫出來的地圖是“歪的”,越靠近中心的部位越準確,越外圍偏離的也就越大。
不過,雖然有一些誤差,但對於一兩千年前的人來說,在沒有衛星、飛機等幫助下,全靠人力就能繪製出大致的地圖來,是相當了不起的了,這也說明了,古人的世界觀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狹窄。
回覆列表
1.古代的地圖又叫“輿圖”,所謂的“輿”就是指車輛、馬車,可以簡單解釋為在馬車上繪製地圖,這套裝置叫“記裡鼓車”。記裡鼓車的出現約在先秦時期,到西漢時已經相當完善,那他是怎麼執行的呢?說起來很巧妙,這套裝置堪稱古代版的機器人。
2.“記裡鼓車”就是在車上放置一面鼓,分上下兩層,有兩個木頭人,車上裝有指南針,車子每行駛一里路,木頭人就會打一下鼓,每走十里路,就會敲一下鐲。
3.繪製地圖和測距的話,只需要拉著“記裡鼓車”全國各地跑就行了。像是中國沿海從南到北都是大海,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一直沿著海邊走,然後記錄拐彎和裡數就可以繪製出疆域的外圍輪廓。
4.當然這只是第一步,記錄下的資料還需要繪製到紙上,才能畫出一幅完整的地圖,那在紙上怎麼保證比例尺呢?這裡又有一個方法:計裡畫方。
5.計裡畫方首先是把圖紙上畫滿相等面積的方格,每個方格設定一個尺數,比如一尺等於幾百公里這樣,以這種方式作為比例尺畫出來的準確性還是很大的。
6.以“記裡鼓車”加上“計裡畫方”的方法,使古人能夠繪製出的地圖和今天的已經高度相似了,但他也有個缺陷,當時的人並不知道有經緯度、不知道我們其實生活在球面上,所以這就導致了畫出來的地圖是“歪的”,越靠近中心的部位越準確,越外圍偏離的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