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諾
-
2 # 芷若詩詞666
我想談談魯迅,以前我看不懂魯迅,隨著年紀大了,越來越覺得魯迅的可敬!
談起魯迅,大家的腦海裡便是那標準的一字黑胡,藏青色長袍和口中叼著的菸捲。菸捲使他的形象變得高大,讓他的一舉一動變得沉穩,令他的眼神變得深邃不可捉摸。他的目光穿過了繚繞的煙霧,銳利得像一把尖刀,不斷刺激著整個舊社會的沉珂,以噴湧的思想與一切骯髒汙穢作鬥爭。魯迅創造了中國近代小說,他是那樣的高大,那樣的輝煌!但我在他高大的背影裡,看到的卻是菸灰散盡,黑夜孤燈的失落與苦楚。從他的文字中,瀰漫著濃濃的不滿忿恨情緒與對封建禮教“說不得,打不動”的無奈。他對自己不幸家庭生活與婚姻的忍受,對無法保護弱小的悔恨,對冷眼旁觀的“看客”的憤恨,對一己的精神難以撼動華人的無力。但魯迅先生無疑是偉大的,他的偉大在於他是第一個戳破了“病態社會”的窗戶紙,他沒有等著看著,而是拿起了筆,寫出篇篇的“利劍”,深深插在20世紀動盪的中國大地上,以求喚醒更多人的覺醒,讓“本沒有路的地上,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這點上,他算是成功了。魯迅一手伸向過去,一手指向未來。魯迅先生的文章有一個不變的特點,那就是在於揭露黑暗社會的種種矛盾,對各種封建禮教,牛鬼蛇神進行諷刺與挖苦以醒世人。他從不吝惜筆墨,從內容上“別出心裁”,從手法上無所不用其極!從最著名的“四千年曆史寫滿了‘吃人’”到治癆病的“人血饅頭”再到後人打著造人、補天的旗幟在女媧死屍的肚皮上安營紮寨。魯迅總是以那短短几筆,便把這醜惡的世界勾勒個乾淨。以農民故事為骨,以悲慘墮落的情節為肉,以令人難以捉摸的惡趣味為精神,雜七雜八地構成了魯迅龐大的雜文帝國。他的文風充滿了荒誕與惡的想象。不論是《藥》《祝福》還是《孔乙己》,故事的格調都是灰暗的,抑鬱的。從失望到絕望,他的筆,讓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變成個個行屍走肉。從“救救孩子”中散發的壓抑氣息無處掩蓋,讓人無處可逃,唯一可以欣慰便只有夏瑜墳頂上的稀稀落落的紅白花。與《人間失格》的太宰治不同,魯迅總把目光鎖定在病態社會里底層的不幸人們身上,透過旁人的對白,環境的刻畫,以可憐人的病態暴露眾人的病態,讓大家從麻木中感受到陣痛,從而清醒,進而反省整個世界。他撬開了中國舊社會的天靈蓋,灌進一劑猛藥。他,無疑是“病態大師”!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是魯迅先生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看客”的一貫看法。但那些“看客”不僅存在於他的筆下,更存在於現在,存在於我們每一個華人的心中!魯迅的思想是超越時代的,他筆下的人性醜惡在任何時候都通用。《一件小事》後半段中魯迅先生瞥見了己家車伕在無旁人看見的情況下被碰了瓷,卻仍冒著被人訛詐的風險去幫助碰瓷者的善舉。這一幕看得我頭皮發麻:是不是很眼熟?這拙略的伎倆流傳至今,仍依舊有效!但車伕挺身而出,毫無抱怨,扶走了“一瘸一拐”的碰瓷者,以至於魯迅慚愧地寫到:“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但“小”的僅僅只是魯迅一個人嗎?《阿Q正傳》裡,魯迅以諷刺與同情詳細介紹了“兒子打老子”的精神勝利法與欺軟怕硬的“奴性”思想,這種想法,不僅是阿Q有,趙老大爺,茶館的夥計,未莊的鄉人個個都是。人人都願意知道現錢和新夾襖的阿Q的中興史,所以在酒店裡,茶館裡,廟簷下,便漸漸的探聽出來了。這結果,是阿Q得了新敬畏。阿Q這時在未莊人眼睛裡的地位。魯迅屬於先驅者,無疑是孤獨的。他深挖人性深處,告訴我們懦弱,自私,冷漠,無情是華人的天性,是無法更改的基因。而今回首,他錯了嗎?我們從一百年前就未有進化!這依舊是我們的病根!所以令人恐懼……“如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華人自己是不肯動彈的。”才是無法反駁的真理。
但從另一方面說,魯迅也是個蹩腳大夫,只知道一刀一刀割開“中國社會”這個病人的脾臟,指著說這兒有病,哪兒有病,卻不會醫治,甚至連縫合也做不到。“中國社會”的頑疾不是兩三篇作品論文能解決的,需要政治,經濟與法律制度的長期完善,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讓作惡的成本高到無法承受,讓善成為一種習慣,才能徹底解決。魯迅是當代社會的眼睛,但社會不僅需要眼睛,還需要大夫!以筆為槍者是不會建設的,他們只會革命。如果魯迅要學了經濟政治,或是學了醫,那歷史上就不會出現“以筆為槍,永不休戰”的硬漢,反而出現其他領域的人才,可惜歷史不能假設。對我而言,魯迅的文章是有趣的,因為他生澀難懂。但就是因為生澀難懂,所以在深入體會過後必有一份喜悅。對魯迅作品最初的影響來自小學五年級時的《藤野先生》,開頭一段“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當時就令我疑惑不已,這段描寫有什麼意義嗎?後來才明白,魯迅一寫東京春季櫻花爛漫,二諷刺清留生追趕時髦,又不敢逾越祖制的醜態。與美麗單純的櫻花形成對比,直接刺穿了這種兩難心態。像這樣的片段有很多,例如:“西關外靠著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諷刺革命黨人未和群眾一心)、 “我真傻,真的……”(多次出現在文中,夢囈表達祥林嫂從後悔到絕望到最終精神崩潰)、九斤老太:“這是一代不如一代!”(體現了對舊時代過度肯定,對自己能力的遐想,以及對年輕人不信任。)魯迅的文章充滿寓意,深刻而悠長。
我還從魯迅那 “拿來”了不少東西,一是環境描寫對整篇文章的促進作用,就像夏瑜被殺害的那個夜晚“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一下子,壓抑恐懼,陰森寒冷的氣氛全出,成為了文章的基調。二是充分的想象力和熟練運用文字的能力。為什麼魯迅設計了夏瑜和華小栓兩個主角?正像賈雨村通“假語存”,華與夏,為中國。“華”“夏”之爭,凸顯出了革命黨人與愚昧群眾的矛盾不可調和,革命最終失敗的定局。當然,我相信魯迅文章中的許多細節與嘲諷並不是他自己有意為之的,而是後人牽強附會,後期整改而上的。但這些後人的賞析,評文更讓魯迅的文章顯得老道,讓人在閱讀過後有幡然初醒,醍醐灌頂之意,不可不視為“老樹開新花”。
為什麼現在我們還要讀魯迅的小說呢?因為許多人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意識到自己了的短處,卻總想忘記,和眾人一起忘記那好不了的傷疤。而魯迅的小說就像袋鹽,時不時抹一把,驚醒在自我安慰中假寐的自己。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自省,悔改吧,我自己。電影課上播放著日俄戰爭期間東北人民即將被日本士兵砍頭示眾的影片,許多華人站在周圍旁觀,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滿是麻木的神情。見此,魯迅最終認識到,如果華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他便棄醫從文,成為文壇上的救國鬥士。但他的願望真的實現了嗎?華人的懦弱,自私的個性真的改變了嗎?時代在變,人心也一定會改變。魯迅在臨終時,仍關心著他的書與他的精神,為新一代人的未來而擔憂。希望他的願望能逐步實現,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太好了。
-
3 # 科科侃侃
魯迅不是完人,在愛情和家事上,爭議頗大。但他的文字,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很多作品反應了那個時代的現實,感覺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憂國憂民的人。苦於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堪稱民族的脊樑!
-
4 # 西峰哥
那時候,我還是個中學生,語文課本里魯迅的作品選的也多,我對魯迅的瞭解也是透過學他的文章。
看到毛主席對魯迅的評價“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正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更是對魯迅肅然起敬了。
魯迅對我最初的影響,是學了《藤野先生》,魯迅在文章中寫到,一次看幻燈片,外華人槍斃華人時,中國留學生高呼“萬歲”,這件事兒,觸動了魯迅,他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後來,他便棄醫從文,他要救人的精神而不是肉體。就因為魯迅的這個觀點,讓年少的我認識到,人的精神很重要,文學也很重要。
學到《故鄉》的時候,我覺得魯迅能帶給人希望,尤其小說結尾部分,我特別喜歡,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還能記得一些片段:”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當年,這篇《故鄉》,我讀的滾瓜爛熟,好多段落都能背的出來。此後的歲月,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惑和迷茫的時候,常常想起結尾的這句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讀高中的時候,對魯迅的文章更是喜歡。至今,這樣的句子我還張嘴就能念出來“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雪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使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也不再是那個年少的學生。魯迅不僅僅是曾經的記憶……
時光流轉,世界在變,我也在變……魯迅若是能聽的到,我想對他說:“魯迅先生!我現在和你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愛可以拯救這個世界!”
我覺得,魯迅屬於他的那個時代,魯迅是偉大的……
-
5 # 幸福艾倫3z5
魯迅先生,我想起他的<社戲><故鄉><友幫驚詫論>,還有他的很多雜文。他的文字對當今社會也沒有過時,反而更有現代教育之意義而長久不衰,警鐘再響一般。令人受教!
-
6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此人)
寫篇文章遠離黨,浪潮面前作旁覌。
貪生怕死小樓去,睡臥閒來抽菸忙。
-
7 # 自由的雲229821373
我們那個年代,小學課本中魯迅先生的文章很多,《社戲》,《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Q正傳》,《祥林嫂》,《祝福》等。我們在圖書館借讀《吶喊》,《傍徨》,《墳》等,當時很崇拜魯迅先生的。
-
8 # 中華哲學原理
如果魯迅諷刺的是你,你當然會敬而遠之;如果魯迅讚揚的是你,你當然會十分敬重魯迅。說到底還是個立場、方向和觀點問題。
回覆列表
提到魯迅先生,我就想起一句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句話表現出作者崇高的品德,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強烈的愛和對敵人的強烈的憎。可謂愛憎分明,對敵人是滿腔仇恨,毫不妥協的。
毛主席稱頌:“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的話全面概括了魯迅先生,這就是我對魯迅先生的印象,心中是十分敬佩折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