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環球縱橫

    1、不服就乾的朱棣無疑“知行合一”的最好體現,勇於用實踐來豐富自己的認識,有所認識就會體現到實踐中去!

    2、朱棣的作為也處處體現他對其本心良知的自我認識,即“致良知”。

    由此可見,王陽明要是遇見朱棣定視其為雄主,而朱棣也需要王陽明的理論為其洗白。

  • 2 # 千年一嘆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聖人,立功,立德,立言,王陽明的立功就是平定寧王叛亂,但是王陽明所處的那個時代,藩王的勢力已經被完全削弱,甚至藩王都沒有自己的私人武裝了,寧王叛亂也是湊拼湊起來的一群烏合之眾,根本不是明朝正規軍的對手,朱棣就不一樣了,朱棣從小跟著朱元璋平定天下,本身就有很強的軍事能力,再加上明超剛開國的時候,各藩王都有自己的軍隊,而且這些軍隊常年駐守邊關與蒙古作戰,就具有強悍的作戰能力,所以說王陽明與朱棣碰在一起絕對是必敗無疑

  • 3 # 一生最服王陽明

    天命歸朱棣,故王陽明不可能出現在朱棣的世界裡,出現了,就是拼誰的天命大,或許朱棣在王陽明面前無計可施,但他會讓建文帝順他的意撤換王陽明,看看越不會打的李景隆越敗越讓建文帝重用,就說明建文帝用人方面有大問題,風雨飄搖時竟然荒唐得只要表面忠心就是忠臣了,最後李景隆毫無懸念地開南京城門降了朱棣,最重要的將帥之才統兵打仗能力竟然不是重視的重點,反之王陽明越會打越容易越不讓建文帝待見,朱棣越容易順利奪取寶位。

  • 4 # 大明湖畔的二狗

    先生應該可以正確理解朱允炆的勿使朕有殺叔之名的意思吧?那朱棣就掛了。

    可是成就先生的那些境遇似乎就沒了,好比沒有劉瑾,去不了龍場,沒了生死邊緣的刻骨體會,先生還能成為先生嗎?

    時也,命也。道的運轉不存在如果。

  • 5 # 史海小白丁

    小白丁認為這個應該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王陽明會怎麼樣,另一個就是朱棣會怎樣。

    先來說說王陽明會怎麼樣。

    王陽明的軍事水平究竟如何,小白丁認為被現代人誇大了。王陽明的一生主要造詣在哲學方面,其軍事指揮水平主要體現在鎮壓打仗也就是鎮壓江西盜賊以及平定寧王叛亂兩個主要動作上。

    首先是鎮壓江西盜賊,這個實際上算不了真正意義上的軍事行動,盜賊之武力水平在正規軍面前可以忽略不計。其次就平定寧王叛亂時間,嚴格說起來,寧王叛亂就是一場鬧劇,經過100多年的演變,此時的藩王根本就掀不起大浪,朱宸濠叛亂實際上就是一群幻想改朝換代的烏合之眾,王陽明能迅速平叛也是得益於寧王內部的洩密所致。

    因此,我認為,從王陽明角度來看,如果遇到了反叛的燕王,根本無力改變局勢,那麼就要看他是選擇做方孝孺還是解縉了。

    再來從朱棣角度來看看。

    朱棣之才,明代諸帝中僅次於太祖朱元璋。以他的軍事造詣水平,即使王陽明領軍對陣,也無力改變戰局。在對待士子的態度上,在朱棣的王霸思想下,文人士子都是為他服務的,如果不能為他所用,得到的後果只有一個死子,一代大儒方孝孺被誅十族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朱棣一代,文人士子層出不窮,但得到信任重用之人不多,一代才子解縉雖曾經高居內閣首輔,但終究因“無人臣禮”被下獄,最後被活活的凍死。可以說,在朱棣時代,王陽明的思想性格是不符合朱棣的認同的,也許也只能活在自己的思想裡一生。或許,如果王陽明生活在朱棣時代,那麼也不會有後世對其如此高的評價。

  • 6 # 博士科普

    毫無疑問,王陽明會把朱棣摁在地上一頓摩擦。

    朱棣“靖難之役”成功秘訣無非是三個:首先,持續不斷的忽悠。一方面要給自己起兵找一個理由,說服天下人,不要聯合起來反抗自己;另一方面要說服自己的下屬,讓他們相信跟著自己幹是有前途的。其次,以少勝多的能力。朱棣所掌握的兵力與朝廷相比其實很少,而且兵源又沒有什麼補充渠道,如果不能做到以少勝多,朝廷就是耗也能把朱棣耗死。最後,朱允炆的間接配合。平叛大軍出發前,朱允炆弱弱一句“勿讓我背上殺叔叔之名”就讓朱棣陷入了不敗之地,耿炳文步步為營將朱棣圍困的沒脾氣的時候,朱元璋又把耿炳文給撤了,換了箇中看不重要的李景隆,李景隆上去一通操作把朝廷大軍敗壞完了,本該殺之以安撫三軍,結果又只是象徵性的責罰了一下,最後李景隆給朱棣打開了城門。

    然而巧合的是,朱棣這三條成功秘訣,在王陽明面前剛好被完克:

    首先,來說忽悠能力,王陽明是心學之集大成者,是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沒事會講講學教教徒弟,論忽悠能力基本是同時代無敵般的存在。朝廷派他做南贛汀漳巡撫的時候,流匪猖獗,朝廷多次征剿無果,他的上任就因為怕這個而拒絕上任,結果王陽明過去,輕飄飄的寫了一封勸降信,浰頭的流民就紛紛歸降,就連實力最為強勁的池仲容也是如此,朱棣的那點忽悠水平在王陽明面前基本是小巫見大巫。

    其次,來說說軍事能力。王陽明雖然是一代文人但是還頂著個軍事家的頭銜,而且是明朝唯一一個封爵的文人,就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太過於出眾,經他指揮的戰鬥基本就沒有輸過,而且還都是屬於完勝的那種。當初寧王叛亂,王陽明剛好路過,在朝廷還在猶豫派誰去平亂的時候,王陽明就已經帶著臨時組建的雜牌軍給解決了戰鬥,生擒了寧王。朱棣指揮能力確實不錯,畢竟跟著朱元璋、徐達、常遇春等人學習多年,但是想要鬥過王陽明還是比較困難的,何況兩人背後的資源又不相等。

    最後,來說說朱允炆的瞎指揮。王陽明講究的無愧於心,升官發財於他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他的目的只是拿下叛軍,造福百姓,其餘的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當然也包括皇帝的命令。當初在贛南剿匪時,王陽明勢如破竹的收拾了詹師富為首的漳南地區的流民,準備征剿江西大餘、南康、上猶等地流民時,朝廷突然橫加指揮,結果呢,王陽明表面順從,暗地裡卻堅持自己的作戰方案,一鼓作氣拿下30多個匪窩,朝廷對此也沒有辦法。因此,對於朱允炆加在朝廷平叛大軍上的那些枷鎖,在王陽明這基本是形同虛設。

    綜合來說,朱棣如果碰上王陽明最有可能的劇本是:王陽明一封書信,惹得判斷軍心打大亂,不攻自破;如果朱棣勉強還能籠絡起來一支隊伍,王陽明會使出他變幻莫測的指揮藝術,根本不需要動用幾十萬的征剿大軍,即便是數量相等也能讓朱棣寸步難行,很可能連湖北都出不了;如果朱棣想著有朱允炆的口諭做護身符,親自到陣地前偵察,只可能有一個結果——被射成篩子,因為對王陽明來說,你就是叛軍,即便是穿再多的馬甲也一樣。

  • 7 # 焚劍煮酒

    在靖難時期,朝廷一方的主帥若是王陽明,估計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永樂盛世”和其締造者:“永樂大帝”了。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思想家與軍事家的二合一,三百年大明的唯一聖人。

    “知行合一”的創造者,最成功的實踐者

    正德元年(1506年),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的王守仁忽然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在貴州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說。

    何謂“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簡單講就是:““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通俗一點來說的話,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只要我的意志足夠堅定,那麼我就是世界上唯一的真實。”按照當年明月的解讀就是:“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

    我想,用另外一句話可以更好的詮釋這四個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王守仁的意志當然是足夠堅定的;同樣,作為軍事上的奇才,王守仁在後來的三次征戰,將其哲學理念融匯到了軍事作戰之中,往往無往而不利。

    軍事上的奇才

    日本明治時期的海軍大將、在明治時代被譽為軍神的東鄉平八郎隨時隨身都佩戴著一顆印章,上面刻著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第一次作戰: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剿滅困擾朝廷十幾年的江西匪患。第二次作戰:用了三十天左右的時間平定了寧王之亂。第三次作戰: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平定了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這三次作戰均是王氏理論融匯于軍事作戰中的最好體現;這裡的“知”即是打贏這次戰爭;“行”就是打贏的辦法;最終的結果就是為朝廷分憂,救百姓於水火。

    所以我們不得不提另外三個字:“致良知

    對於王陽明來說,良知就是掃清叛匪,救百姓於水火;即使其中做了一些有違良知的事情(如兵不厭詐,對於匪徒等人建立十家牌法、即保甲連坐制等等),不過這是為了更大的良知,那就是從大環境改變這些人(江西的匪患經剿不絕正是因此),人人心中有了良知,就不可能會再有匪徒作惡之患。從王陽明心學思想來看,聖人不止是高高在上的人,真正的聖人即使在花街柳巷也能夠清白為人,即使是在強盜窩裡也能正身修心;最重要的在於是否有良知。

    既然王陽明的軍事才能如此厲害,對上朱棣又如何?

    以我來看,王朱二人皆是優秀的軍事統帥:

    王陽明是軍事上的奇才,特別是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後,通常能夠以最小的損耗贏得戰爭的勝利;朱棣從小便隨軍出征,後跟隨多位名將(如徐達)學習本領,且其本身也已身經百戰,同樣是兵家之大才。

    因此,這二人若臨陣對戰,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不過,這種局面是有一個先提條件的:“那就是在同等的兵力裝備情況下

    建文元年(1399年),在朝廷的削藩政策下,燕王借“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

    朱棣起兵時的兵力僅八百餘人,收編寧王部隊後約有數萬人,先與耿炳文統率的十三萬兵馬對戰,大勝;後與李景隆統率的五十萬兵馬對戰,同樣大勝。

    對於靖難之役早有定論,耿炳文擅長守而不善於攻,李景隆更是毫無指揮能力,此二人對上身經百戰的朱棣及其軍隊如何能贏?

    如果換成王陽明統率著五十萬大軍攻打朱棣呢?即使王陽明勝不了朱棣,也能拖上個幾年吧?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朱棣什麼都不怕,就是怕拖;造反講究的就是一個“快”字,特別是在和平時期造反,朱棣對抗的是朝廷、是整個大明;不論從糧草還是兵馬,朱棣都耗不過朝廷;而且造反這種事情就是憑著一時的熱血,這熱血延續再長,三年五載也該耗沒了,到了這個時候也就是朱棣的末日了。”

    因此,建文朝的主帥若是王陽明,朱棣靖難絕不可能成功。

    結語

    這二人都是軍事天才,傑出的軍事統帥;

    王陽明用兵以“詭、奇”出名,朱棣同樣能力出眾;

    若是在同等的條件下,這兩人的對戰情況必定會精彩至極、流傳千古。

    可惜,在當時的局勢和情況下,朱棣對上的若是王陽明,是不會有任何勝算的。

  • 8 # 猛哥厲史

    按照王陽明的心學理論,他把眼一閉,於是反叛的燕王朱棣就不存在了,因為朱棣和花一樣,只要王陽明不看,他就是沉寂不反叛的;他把心一橫,朱棣的軍隊就不存在了,反正心外無物;他把良知一講,朱棣的軍隊就放下武器了,這不扯談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吃什麼膠原蛋白粉補充膠原蛋白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