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龍抬頭
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
2、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3、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民間傳說: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4、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意味著“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在古代,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還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自己做豆腐,而是常把剪好的“福”字倒著貼在窗戶或者門上,這樣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氣”來到家裡。
擴充套件資料:
傳統民俗還有很多,比如端午吃粽子。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1、龍抬頭
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
2、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3、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民間傳說: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4、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意味著“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在古代,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還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自己做豆腐,而是常把剪好的“福”字倒著貼在窗戶或者門上,這樣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氣”來到家裡。
擴充套件資料:
傳統民俗還有很多,比如端午吃粽子。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