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廣逵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②,地得一以寧③,神得一以靈④,谷得一以盈⑤,萬物得一以生⑥,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⑦。其致之⑧:天無以清,將恐裂⑨;地無以寧,將恐廢⑩;神無以靈,將恐歇⑪;谷無以盈,將恐竭⑫;萬物無以生,將恐滅⑬;侯王無以正,將恐蹶⑭。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⑮;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⑯。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⑰?故至數譽無譽⑱,不欲琭琭如玉⑲,珞珞如石⑳。

    [通釋]

    從前得道的情況是:天得到道才清明,地得到道才安寧,神得到道才顯靈,谷得到道才充盈,萬物得到道才滋生,王侯得到道才成為天下的統領。如果放棄道:天不能清明,恐怕要開裂;地不能安寧,恐怕要毀滅;神不能顯靈,恐怕要止歇;谷不能充盈,恐怕要枯竭;萬物不能滋生,恐怕要斷絕;侯王不能做統領,恐怕要下跌。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低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穀”,這不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屢屢給予的極高的獎譽等於沒有獎譽,不想做光耀的美玉,只做粗璞的石頭。

    [註釋]

    ①昔之得一者:從前獲得道的情況是。之,放在“昔”與“得一”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得一,得到道。得,獲得。一,具有特定屬性的道。者,……的(人或事)。

    ②天得一以清:天得到道才清明。以,連詞,相當於“就”“才”等。清,清澈,清明。

    ④神得一以靈:神得到道才靈驗。神,事物的養育者和命運的主宰者。參見第六章註釋①。靈,靈驗,顯靈。

    ⑤谷得一以盈:谷得到道才充盈。谷,兩山之間的低地,也泛指低窪之地。盈,充滿,充盈。

    ⑥生:滋生。

    ⑦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侯王得到道才成為天下的統領。正,音zhēng,君主,首領。

    ⑩廢:毀壞。

    ⑪歇:歇止,消失。

    ⑫竭:枯竭,乾涸。

    ⑬滅,滅絕。

    ⑭侯王無以正,將恐蹶:侯王不能處在統領位置,恐怕要失敗。正,王弼本作“貴高”,據傅奕本等改回。蹶,音jué,跌倒,引申為失敗,從君主的位置上下來,被推翻。

    ⑮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低為基礎。貴,尊貴,富貴。賤,低賤,貧賤。本,根本。下,下面,低處,與高相對。基,基礎。

    ⑯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穀”。自謂,自稱。“孤”“寡”“不穀”都是當時君主的謙稱。孤,孤獨無助。寡,缺少德行,即“寡德之人”。不穀,不善。

    ⑰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不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邪,音yé,語氣助詞。兩個“非”,均為“不是”的意思。

    ⑱故至數譽無譽:所以屢屢給予的極高的獎譽等於沒有獎譽。此句王弼本為“故至數輿無輿”,它本此句有“至譽無譽”,也有的為“至數譽無譽”的,據它本將“輿”改為“譽”。至,極高。數,音shuò,屢次,屢屢。

    ⑲不欲琭琭如玉:不想做泛著光的美玉。琭琭,玉有光澤的樣子。琭,音lù。

    ⑳珞珞如石:(只做)粗璞的石頭。本句不完整,前面似應有“而”之類表示“只願”意思的詞語,珞珞,石頭粗璞的樣子。珞,音luò。

    [意義歸納]

    本章闡釋得道與失道的不同結果,強調守一抱璞持道的重要意義。全章分兩層。

    第一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對比談得道與失道的不同結果。

    第二層:“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透過“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進一步強調守一抱璞。

    [解讀與點評]

    “得一者”,依道而行有所得者。得,獲得。一,數之始,物之根,道之本,是第四十二章的“道生一”的“一”,是第二十四章的“抱一為天下式” 的“一”,是適合於一類乃至一個具體事物的道,是道的一個方面乃至一個點;是一條基本原則,是一條基本規律;是相對具體的“道”。

    “侯王無以正,將恐蹶”,王弼本、河上公本等多本作“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吳澄本為“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可見,此“貴高”取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不倫不類的取義方法,不僅使語義不清,還使表達不簡潔。“貴高”大概是“點評”之語取代原文的典型例子,據傅弈等本改回。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就是“得一”。賤,初始狀;下,就是處下。沒有“賤”“下”,何來“貴”“高”?

    “侯王自謂‘孤’‘寡’‘不穀’”。自謂,自稱。“孤”“寡”“不穀”都是當時君主的謙稱。因為,對繼承了君位的國君而言,“先王離我而去,拋棄了我,使我孤獨”,故自稱“孤”。孤,謂“孤獨之人”;寡,謂“寡德之人”;不穀,謂“不善之人”。“孤獨之人”“寡德之人”“不善之人”都需要臣民匡扶。

    “此非以賤為本邪”用反問形式表達肯定的意思更強烈,這還不夠,又以“非乎”再追問。

    “故至數譽無譽”,極高的榮譽,屢屢被授予,等於沒有增加什麼榮譽。“總統”“總司令”“大元帥”“最高統帥”等等,“偉大”“英明”“永遠正確”等等,加很多稱謂,加封很多稱號,給予極多讚譽,位置已經高得不能再高了,頭銜多得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譽美之詞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就等於沒增加什麼封號,沒增加什麼讚譽。所以最高的稱譽不用譽美之辭,猶如侯王稱“孤”“寡”“不穀”一樣。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似應為“不欲琭琭如玉,而珞珞如石”。也就是說“琭琭如玉”與“珞珞如石”是取捨關係,中間至少缺了一個“而”。我也試圖同時以“放棄”來解釋,既“不欲”“琭琭如玉”也“不欲”“珞珞如石”,但解釋不通。

    為什麼“不欲琭琭如玉”而要“珞珞如石”呢?琭,玉旁。珞,也是玉旁。如果說“琭琭”是形容玉之華麗,“珞珞”則是形容未經雕琢的玉石的質樸和粗璞。“如石”而不是石。石乃玉之本。珞珞,粗璞貌。粗璞,是未經加工的玉。“樸”是未經加工的原木,“璞”是未經加工的玉,品質是一樣的。“如石”只是表象,它有著玉的品質,如同聖人的“被褐懷玉”(第七十章)。“褐”粗麻布衣,就是“璞”。珞珞,就是保持玉的內在的璞,保持原始的璞,保持本真,是謂“返璞歸真”。“不欲琭琭如玉,而珞珞如石”就是“不想做那光彩晶瑩的美玉,只做內在具有玉的品質而表面像石頭那樣粗璞的玉石”,這正是“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榮守辱”(第二十八章)之道。

  • 2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題主這個問題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原文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王本“正”為“貞”)其意思是: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安寧;神得道而靈驗;河谷得道而盈滿;萬物得道而長生;侯王得道而天下公正、太平。

    “一”在這裡,與“道”是同義詞,指的都是物質及其運動變化發展規律,是天地萬物、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共性。《莊子·田子方》記載孔子求見老聃時,老聃對孔子說:“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意即食草的獸類不厭惡更換水草叢生的沼澤,水生的蟲類不厭惡改變水的生活環境,這是因為只變動一個小小的生活習慣和環境,而沒有喪失其賴以生存的根本及其規律……這個普天之下者,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就是物質及其運動變化發展規律。這裡的“一”與前面所說的“一”是一樣,指的都是物質及其運動變化發展規律,是天地萬物、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共性。疾,厭惡。藪(sǒu),水草叢生的沼澤。常,這裡指規律。

    “一”在這裡,既代表世界物質性及其運動變化發展規律,也代表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不是兩個。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一元論相似,是老子哲學的基石。所以《道德經》第十四章說“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意即“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謂知‘道’綱紀也。”(河上公撰《老子道德經章句》)

    嚴正宣告:

  • 3 # 胡言語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那麼,“一”究竟為何物? 天地間每一件事物皆為一。

    一:天地為一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說一由道而生。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言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先天地生”這四個字可以明確,“一”為天地。後面又有“可以為天地母”這一句,更加明確指出“一”就是天地。 那麼,就有一個問題:既然一是天地,天地就是一,為什麼還要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天地就是一,一就是天地,這就相當於:我本就是我,怎麼能說我得到我?

    道生天地,天地的運轉規律皆由道而定,日升日落,月圓月缺,春暖秋涼,冬寒夏熱。不能違背,否則即為大逆不道,所以,這個“一”不但是天與地,亦是天與地自身的運轉規律。天與地必須依照道所賜予本身的規律運轉才能夠“清”和“寧”。所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天按照本身的規律運轉才能夠清明;地按照本身的規律運轉才能夠安寧。也正符合老子“道法自然”之意。既按照自身的運轉規律行事。

    如此看來,“一”為天地。

    二:萬物皆為一

    道生萬物,那麼生道者何物?自然是道之母。道之母生道,所以,道也是一。因此,道生萬物,萬物亦生道。道無處不在。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生我者為道。我為一。我之所有皆由生我者所賜。生我者所賜是與我生死共存亡的,是我所固有的,不可以改變,可稱為本我、真我,原本的我、真正的我。本我的特性即是本性——我本來擁有的特性。我為一,本性自然也是一。我之行事需遵循本性。不可違逆,違逆即為非道。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德蓄之。萬物生存的環境稱之為德。 與生俱來的本性在生存的環境中會受到影響,這種影響亦稱之為德。倘若,外界的影響沒有改變與生俱來本性,這種德是上德,是常德。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言道: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嬰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餓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一切行為全憑本性。所以是常德。又道: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即是本我,原本的狀態。又道: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無極即是道,一切的根源。所以德亦是道。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言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種遵循本性行事的德就是道,就是一。

    倘若本性受外界影響而改變,行事方式必然是違逆本性的,違逆本性就是違逆大道。這種德就是下德,就是俗語所說的:缺了大德。大德即是“孔德”。不能是一。

    自身為一,遵循本性行事為一。而自身由道而生,自身亦可稱為道,遵循本性行事亦可稱為尊道而行。尊道而行是為上德、常德、孔德。所以,一即是道與德。道與德合則為一,一分則為道與德。《道德經》第一章言道: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即為道與德。“同出”於一“而異名”為道與德。

    所以,神為何得一而靈?因為神遵循了自身的道德行事所以能靈;谷為何得一而盈?因為谷遵循自身的道德行事所以才能盈;萬物為何得一而生?因為萬物遵循自身的道德行事所以能生;候王為何得一而為天下正?因為候王遵循候自身的道德行事才能為天下正。 如此,恰符合《道德經》主旨。

  • 4 # 毛彥民

    第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jué。

    昔之得一者,

    一:道

    得一:得道,與道合—,善於用道。

    自古以來,與道相合的結果是:

    天得一以清,

    清:晴朗 通“精”。純粹

    天因為合於道,而得以清明。

    地得一以寧,

    寧:安寧

    地因為合於道,而得以安寧。

    神得一以靈,

    靈:有效驗

    關於神的傳說因為合於道,而靈驗。

    谷得一以盈,

    谷:水流會聚的地方 盈:充滿 盛,旺盛 豐足

    河谷因為合於道,而得以充盈。

    萬物得一以生,

    生:生存;活

    萬物因為合於道,而得以生生不息。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貞:忠誠

    領導者的思想和言行因為合之於道,而能夠完成利天下的使命。

    其致之(一也)。

    可見,合於道是其中的關鍵。

    天無以清將恐裂,

    裂:破開,

    天不用道使自己得到清明,就會被撕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

    發:通“廢”。崩壞;

    地不用道使自己得到安寧,就會崩陷。

    神無以靈將恐歇,

    神:迷信的人稱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後的精靈 神靈 從示申。“申”是天空中閃電形,古人以為閃電變化莫測,威力無窮,故稱之為神。 歇:停止

    關於神靈的傳說不用道使之靈驗,就沒人信服。

    谷無以盈將恐竭,

    竭:枯竭

    河谷不用道使自己充盈,就會乾涸。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滅:消失,喪失 消滅;滅亡

    萬物不用道使自己生存,就會滅絕。

    侯王無以貞將恐蹶jué。

    蹶jué:被推翻。倒下,跌倒 折損 竭盡,枯竭

    領導者不用道使自己完成利天下的使命,就會被推翻。

    譯文:

    自古以來,與道相合的結果是:天因為合於道,而得以清明。地因為合於道,而得以安寧。關於神的傳說因為合於道,而靈驗。河谷因為合於道,而得以充盈。萬物因為合於道,而得以生生不息。領導者的思想和言行因為合之於道,而能夠完成利天下的使命。可見,合於道是其中的關鍵。天不用道使自己得到清明,就會被撕裂。地不用道使自己得到安寧,就會崩陷。關於神靈的傳說不用道使之靈驗,就沒人信服。河谷不用道使自己充盈,就會乾涸。萬物不用道使自己生存,就會滅絕。領導者不用道使自己完成利天下的使命,就會被推翻。

    分析:

    本章論述得道的作用,得道的意義,失道的危害。

  • 5 # 洪山青玉

    “ ̄”,在這裡可讀“一”,但不能完全當“一”理解。“一”為“爻符”(陽爻)應當作“陽”讀。理由是:在易經體系中,陽順陰逆,陽升陰降……當一個”一”為陽,二個“一”為少陽,三個“一”相重迭方為“乾(全)”。天得一(陽)以清,乾天也,地得一(陽)以寧(艮山也),神得一(眼光也),谷得一(氧(陽)氣也)霧靄,侯王得一(主也)……這只是本人探秘易經和道德經的碎片之一,分享與同行,不是最終結論,僅供參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有效提高投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