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3
回覆列表
  • 1 # 自如自在

    未來人類植入晶片將成為標配,人類將與AI技術合一,人類將不再嚴格區分機器人與傳統人類,很多機器人是傳統人的化身,傳統人類帶有大量人造器官。

    1、人類需要知識延伸,獲取知識的手段發生了變化,人類將突破傳統獲取知識的手段,知識可以瞬間無線無限共享。

    2、人類需要適應更廣泛環境的能力,走入更廣泛空間進行體驗,比如火星和月球。同時,人類對能量的需求發生變化,需要新能源支撐人類新能力。

    3、人類需要心靈意義上的永生,傳統身體的修修補補是初始需求,機器人化身,人體克隆等技術,將延伸人類壽命。

    人類有起碼的時間、空間、知識的需求,當然人類有無限的創造力,未來人類植入晶片將成為標配。

  • 2 # 功能醫學逆轉糖尿病

    2014年11月,雷蒙德·麥考利(RaymondMcCauley)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自己左手的虎口位置,植入一個微小的晶片膠囊。

    這樣做對人體有多大的風險,目前仍然未有結論。儘管如此,但麥考利沒有猶豫:在他看來,人體植入晶片的技術已經成熟。

    從科學家、工程師到企業家,從超級駭客到超級極客,麥考利有很多個身份,比如BioCurious生物計算駭客組織發起人,比如奇點大學生物數字專案負責人等等。但他所有的身份,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活躍於生物技術領域前沿,他給自己的定義也是“數字生物學家”——這是一個10年前還並不存在,但現在卻正成為科技前沿的創新領域。

    “我的體驗很棒,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體植入晶片就會成為大勢所趨。”2015年1月30日,在舊金山“TheBigTalk”高峰論壇的閉門會上,麥考利表示。

      植入晶片改變現實

    事實上,早在很多年前,將晶片植入人體,以之控制疾病、延長生命、控制武器、甚至操控思想,都早已成為小說和電影中屢見不鮮的的創意。

    但現在,麥考利用自己證明了,植入晶片不再是一個科幻設想,而是已經成為現實。

    植入晶片只需要一個小手術,透過探針送入一個2毫米直徑,12毫米長的晶片膠囊,整個過程只會比打一枚耳釘略疼一丁點。完成之後,晶片膠囊所在的位置,會產生一個米粒大小的鼓包,但不會帶來任何的疼痛或異感。

     

    但在植入之後,這枚晶片卻給麥考利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

    植入的晶片支援資料儲存,也支援NFC(近場通訊技術)的無線傳輸,所以,麥考利只需要拿手機從手上掃過,就可以讀取晶片裡儲存的資訊,或是在裡面存入新的資料——在整個膠囊的“生命週期”中,僅僅寫入操作就可以進行超過10萬次。

    如今,麥考利已經將自己的名片資訊存在晶片裡,別人只需要用手機一掃,就能獲得他的聯絡資料。而他家的房門也裝上了NFC裝置,他回家只需要用左手靠在門把上,然後一擰,不需要找鑰匙就能開門——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既方便,又非常耍酷的事情。

    當然,麥考利並不是第一個在身體裡植入晶片的人。

    早在1998年,英國倫敦雷丁大學的布凱文·沃維克教授就曾經把一枚晶片植入前臂,並透過計算機跟蹤自己位置。2002年,美國應用資料公司也曾推出名為VeriChip的晶片產品,它植入後休眠狀態,但可以透過手持掃描器讀取資訊。

    不過,與以前這些更偏向於小規模實驗的產品相比,近幾年的植入式晶片開始真正走向大眾。體積從大到小、從不攜帶電源到攜帶電源、從被動接收訊號到主動探測、傳送訊號,價格也越來越便宜。

    比如,麥考利植入體內的這款晶片膠囊就非常便宜,即使是在還沒有大規模普及的階段,也只需要99美元:這意味著,它的成本未來幾乎可以向所有人普及。

    據他透露,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至少超過2000人在身體內植入該晶片。

      感測器:邁向“超人”的第一步

    儲存和傳輸資訊只是第一步,在麥考利看來,植入晶片未來的功能與應用,還有極為廣闊的潛力空間。

    比如,在膠囊中加入感測器,就能讓它對人的身體有更多感知,從而提供更多功能。

    “你可以想象,你中午正在吃飯,突然電話響了。你拿起來一看,是手機告訴你,你不能再吃了,因為你吃了很多了,或者快下班的時候,手機給你發訊息提醒說,你妻子今天血糖偏低,你要注意給她調理吃藥,而且要小心別惹她,因為血糖低容易發脾氣。”麥考利說。

    事實上,類似的工作已經有人在嘗試。

    此前,電子生物工程師布萊恩·麥考伊(BrianMcEvoy)就曾將導航儀設計加入植入式晶片,並將其植入自己的面板下,這樣只要面朝北方,晶片就會輕微地刺激面板,讓他清楚方向。

    此外,人們也希望,透過植入晶片修補甚至加強人體功能。

    比如人腦輔助記憶。研究人員希望,透過植入晶片刺激大腦,對損壞部分重新編碼,從而恢復記憶。如果這一希望實現,則可能讓中風、帕金森症或阿爾茨海默氏症等與神經細胞死亡相關的病症得到緩解。

    而在更遙遠的未來,植入晶片甚至可能讓人類獲得前所未有的“超人”能力。

    可植入式晶片與人體的互動,靠的是訊號傳輸和轉換。動物的內在和外在的絕大多數行動都是依靠大腦和神經控制,只要對特定細胞進行刺激,就會獲得相應的神經訊號,並透過神經在大腦與器官之間傳遞。而植入晶片透過對電刺激,可以改變人的能力、行為甚至思想。。

    比如,“生物駭客”裡奇·李(RichLee)就把磁體植入耳內,只要接收到磁線圈發出的訊號,他就可以聽到音樂或其他聲音。按照他的計劃,當這個微型無線系統和超聲波測距儀、溫度計連線起來之後,他甚至可以“聽”到距離和溫度。

      技術障礙與倫理風險

    雖然已經走進現實,但就目前而言,植入晶片的大規模普及仍然有待時日。

    最迫切的問題在於技術實現仍然存在瓶頸,尤其是電池能力。

    以麥考利為例,他植入的晶片電量,只能夠正常使用5-10個月,如果沒有大規模提高電容量、或是無線充電或其他發電技術出現,使用時間很難大幅度提升,這仍然會讓很多使用者保持觀望。

    此外,如何提高晶片的儲存、計算能力,以及增加穩定、可靠、低功耗的感測能力,這也還需要時間來完成技術的迭代積累。

    不過,與電池技術相比,這些都是小問題。按照麥考利的預期,這幾個方面的技術發展可能會在2015年底或2016年獲得較大突破。

    而就長遠來看,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植入晶片依舊是醫療手段,但由於它有可能對使用者隱私、思想乃至生命安全產生顛覆性影響,它也將帶來巨大的社會倫理問題。

    而在2007年,德國也曾就“遠端殺人晶片”申請專利,並因有悖倫理而被迫終止實驗。控制者可以透過遠端啟動裝置,讓植入晶片釋放毒素,殺掉他人。

    這些案例都讓人擔心,植入晶片最終走向技術控制他人的歧路。或許,這將是植入晶片大規模普及前,我們必須直面的關鍵問題。

  • 3 # 小宇堂

    實際上,這個植入的風潮已經在進行之中,只是其未來前景還並不清楚,主要的障礙來自於倫理和市場需求方面。

    上圖:這是已經量產的植入晶片。一個RFID,原理很簡單,但問題是你願意讓自己被標記嗎?

    一個已經在推進的漸進過程

    現在在世界各地,已經有一些人僅用雙手或手臂的手勢就能開門,開汽車並控制計算機。

    他們是第一批自願將微型計算機晶片放入體內的人們之一。大多數人都是倡導生物駭客技術組織的成員,在這種概念中,激進主義者試圖透過使用技術來增強人體能力。

    上圖:激進的晶片植入愛好者甚至把小型計算電路板植入皮下。但實際上這意義並不大。

    許多生物駭客還認同被稱為超人類主義的更廣泛的運動。超人類主義者認為,人們最終將能夠透過使用技術來轉變自己,成為擁有擴充套件能力的上等生物。該運動的擁護者將這類人歸類為“後人類”。

    為了向新近定義的人類邁進,有人正在使用皮下注射針頭以與注射常規疫苗相同的方式將小型射頻識別晶片(RFID)注入個人的手、腕或手臂。植入的微晶片廣播一個標識號或程式碼,該程式碼可用於多種目的。

    這項技術的好處是誘人的:

    不再需要攜帶眾多信用卡和其他形式的身份證明,而不必擔心丟失。在執行交易時簡化流程——一揮手就足夠了。

    旅行時不再需要出示護照,駕駛執照也顯得多餘了。

    而且由於微晶片將促進無現金社會的發展,因此不必再擔心現金損失或盜竊,並且可以終止黑市毒品和其他非法交易。

    身份盜用的可能也大大降低。

    英國雷丁大學(UR)的控制論科學家馬克·加森博士2009年在他自己身上植入了晶片以控制辦公室的電子產品後,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感染計算機病毒的人。“一種電腦病毒被複制到進入他工作的大樓的員工卡上,並感染了大學的資料庫。”

    加森博士對這種新技術常態充滿著熱情。他說“那有可能改變人類的本質。” 他認為,微晶片的接受程度將類似手機的接受程度,並且將出現一種情況,即如果沒有植入物,個體的社會生活將變得不方便甚至不利。

    上圖:X光下可見植入的晶片

    去年(2013年),當斯坦福大學宣佈其科學家創造了首個完全由遺傳材料製成的純生物電晶體時,人與機器之間的界線變得更加模糊。

    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助理教授德魯·恩迪(Drew Endy)博士將這一突破描述為可以在活細胞內執行並對生命系統進行程式設計的生物計算機所需的最終元件。

    在某種程度上,現在生物識別技術已經在某些大規模應用中使用。正如作家邁克爾·斯奈德(Michael Snyder)所描寫的那樣:一種手動掃描付款方式正在瑞典南部進行測試,生物識別掃描器/ RFID跟蹤裝置已經在大學食堂和一些遊樂園中使用,該技術甚至“在非洲用於保證生命安全”—— 被用於跟蹤疫苗接種情況。

    可行嗎?

    但是,如何讓這種新穎觀念轉變為強制的個人標識呢?可行嗎?

    現狀:畢竟,我們的手機就具有RFID晶片,有IMEI號,有手機號,我們實際上已經被標識了,此外我們都有身份證,即便美國也有社會安全號碼,國際人士都有有護照號碼,上網有各種賬號。個人被標記是普遍的現狀。切換到植入晶片並非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首先,技術將需要被社會普遍接受。首先從基於消費者的實時產品開始,例如Google Glass。開始幾代人可能會拒絕,但數年之後,青少年和年輕人將把這種植入晶片技術推向時尚潮流。

    因為年輕人尤其喜歡前沿技術,而不希望安穩地使用過時的技術,這就像他們對衣服的口味一樣。他們將搶購最新的智慧手機,並一躍成為植入晶片的粉絲。這種技術不僅會帶來方便,而且會給人一種力量幻覺。一揮手,你的門就會開啟,炫酷得不要不要的。

    最終,一旦這個概念被大多數人普遍接受,它將成為我們新的身份識別系統。政府事務、手機APP都一概不再需要登入。到時候,即使政府不強制,社會潮流趨勢也可能迫使你接受植入物。許多批評家說,這意味著嚴重的後果。

    有人稱:“ RFID晶片本質上是嵌入在你體內的唯一ID,而我們知道,數字可能會被盜,資料可能會被駭客入侵……。而且這可能會導致隱私問題。

    總結

    什麼時候實現全球植入晶片,我們沒法預測,這應該是一個能否被接受的技術,主要問題在於倫理和市場需求方面。倫理約束可能讓某項科技被推遲數百上千年,而偽需求則可能讓市場對於尖端技術沒有響應,這是非常可能的情況。畢竟植入晶片跟吃喝拉撒不一樣,不是剛需。

    上圖:但科幻中的場景是可能變成現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來越討厭父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