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熊173806239

    因為諸葛亮不信任魏延。據《三國志》魏延傳,魏每次隨同諸葛亮出征,都要求統兵一萬,與諸葛分道進兵,在潼關會師,但是諸葛亮都沒同意。對此魏延頗有微詞,說諸葛亮膽小,嘆息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發揮。諸葛亮臨終前,揹著魏延召集楊儀、姜維、費禕秘密交待後事,並假設性交待如魏延謀反如何應對,這就充分說明了諸葛亮不信任魏延。就是他的不信任,才把軍權交給了與魏延水火不容的楊儀。就是這個不合適的決定,激化了魏延的不滿情緒,造成了與楊儀對抗,儘管魏延並未反蜀降曹,仍然被楊儀以謀反而殺害了。

  • 2 # 劉一千五

    將軍治國不如文官。

    歷史上旦幾武將升級為王為皇,若沒得力謀臣勸諫,其國運必不長久。因為他們暴躁,心忍,殺伐心重,處理事情訴諸武力鋼刀,勢必攪起禍端,激化矛盾。

    魏廷實在是很有才幹的。諸葛亮一生謹慎,所以,對蜀漢乃至魏吳人才均有了解。託付國事不是老王上街買把小蔥那麼輕便。孔明要的是國家安寧!不是讓一個武將去攻座城池。所以,必須慎重。

    魏延不被諸葛亮壓制著,早就死了,還用得著與楊儀爭權。有些歷史人物有時看上去不近人情,其實是很有人情。保全一個人,有多種辦法壓制,困厄,流放,監獄都是保全手段和措施。這在歷史上不少見。魏延雖毛病不少,但不叛主(殺先主子不算)叛國,領命之後勇敢地戰鬥。這點孔明知道,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殺他的緣故。

    魏延不服楊儀,魏延就象《將相和》裡的廉頗了,藺相如是不計較的。但楊儀等此時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所以按遺囑使馬岱殺了魏延。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含糊。他託給楊儀等文官的是國家大事,魏延是擔當不起的。所以,文官治國合符齊家治國安天下的教訓的。君不見,後來姜維治蜀,生隙而只得避禍沓中。

  • 3 # 恬然滋味

    諸葛亮病亡於五丈原。蜀漢面臨三個問題。乃當務之急。

    第一個就是撤退還是繼續相持?當然,所謂相持也可能轉為魏的主動進攻。鑑於諸葛亮在全軍全國的崇高地位和無可替代的作用,其實選擇就一個——撤軍。而魏延所謂“丞相雖亡,而吾尚在”實在是狂妄無知且無禮。禍根已埋。

    第二,接班人的問題。這是重中之重。接班人是誰?蔣琬費禕。注意,可不是楊儀,更不是魏延。

    第三,安全撤退的問題。這個,諸葛亮死前已經做了周密安排。可以說這個沒有問題了。

    那麼,就轉化為由誰領軍撤退的問題。

    這個時候執掌三軍一定得是可靠的人。

    不僅可靠,而且可控。

    所謂可控,就是蔣琬能夠收的回軍權。

    魏延,軍中第一將。領漢中太守。素來驕狂。一旦三軍在手,劉禪蔣琬未必能約束的住。

    而高參楊儀雖暫攝軍權,終究威望不足。

    楊儀後面抱怨,說什麼若將三軍降魏,會怎麼樣怎麼樣。其實是胡話。你降魏,三軍不聽你的!

    楊儀軍中威望不足。所以安排楊儀執掌三軍之權。因為這軍權是劉禪的。是要交給蔣琬執掌的。

  • 4 # 傲視蒼穹39

    謝邀!我認為;《三國志》中最虛假的,就是關於蜀漢的歷史。因為蜀漢不設史官,一切的史料,都是陳壽整理自蜀漢朝廷存檔的一些定議檔案。而自從劉備死後,真正的皇帝其實是諸葛亮。劉禪不過是個“貪玩的孩子”般的存在,沒有任何的權力。而軍中核心是諸葛亮及他的“相府屬吏”一手把持,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而朝廷內外、劉禪左右也全都是諸葛亮的“相府屬吏”。更是不由劉禪有自己的主張、看法,蔣琬、費褘、董允等等把持著一切。所以,連姜維想北伐,都要看蔣琬、費褘的臉色,劉禪已經完全被排除在外了。竄改檔案、資料、史實,對於諸葛亮、蔣琬、費褘們,不過是小事一樁!

    以諸葛亮行事的謹慎、周密的習慣看,他絕不會冒險把軍權交給楊儀。因為,楊儀不過是他的“相府長使”,掛了個雜號的“綏軍將軍”的空頭軍銜而已。相當於現在的“總理秘書長”,掛了個軍隊“少將”的空頭軍銜。有誰見過身為“總理秘書長”,在總理死後,能接管總理大權、並能統領前方主力大軍的?從這裡看,所謂的諸葛亮“遺命楊儀掌軍”,可信度幾乎為零!所以,所謂的“諸葛遺命”,有幾個很大的疑點;

    一是明知魏延、楊儀矛盾深重,為何會將掌軍大權交給楊儀,而且還不寫出明確的手令給魏延?這不是有意令魏延、楊儀生亂麼?大軍在敵國、而且是敵前,如果在這裡就鬧起來,不是會全軍覆沒麼?況且,魏延勇猛,帶兵用兵,蜀漢軍中無人可以匹敵。諸葛亮就能準確判斷出;楊儀一定能戰勝魏延,殺了魏延麼?如果還有別的將領有魏延同樣的想法。和魏延一起攻擊楊儀呢?楊儀有勝算麼?既然一切都是未知之數,還有可能在軍中引起譁變;以諸葛亮的謹慎、細緻的性格,怎麼會做出這如此草率的決定?他要防止這種造成全軍動亂、毀滅的危機的話,至少會給魏延留下文字命令。否則,叫魏延如何相信費褘口頭傳達的,就是他諸葛亮的真實“遺命”?以諸葛亮臨死前的數次昏迷又醒,還有精力給後主上遺表來看;他完全有時間、有精力,給魏延留下幾個字的手書命令。沒有諸葛亮的明確命令,就要軍中次帥的魏延接受、承認楊儀的身份。這樣符合軍中的規矩嗎?須知,除了諸葛亮,只有魏延是有“假節”的。主帥死,沒有留下明確的、令人信服的命令就能任人隨意接管諸葛印信發號施令,那不是誰只要掌握軍中主帥的印信,誰就可以隨意篡權?那還是軍隊嗎?所以,說魏延“違抗軍令”的罪名,是不成立的!

    其二,“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對於諸葛身後事的安排,屬於光明正大之事。而諸葛亮要“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相府的人安排,而其他人不能聽?即使諸葛亮不相信魏延,那麼吳懿呢、吳班呢、廖化呢、張翼呢、王平呢、馬岱呢?諸葛亮在這裡,是不是被描述成了一個陰謀家?但諸葛亮生平為人,雖然有點“任人唯親”的習慣,卻也坦坦蕩蕩,從不這樣遮遮掩掩!這隻能證明,這一切,都是楊儀、費褘、姜維等為了自己的利益,合作的陰謀,是捏造的事實!目的是他們串通一氣,排擠掉魏延。“合法”的奪取軍權!從這裡可以看出;《魏略》的記載,才真有可能是諸葛亮的真正“遺命”。《魏略》記載:“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這個說法,才非常貼切,也更符合諸葛亮的性格和行為習慣。一是大軍交給魏延,是軍中常制,因為魏延是軍中最高軍銜的將領,又有獨當一面的、無論攻守的豐富經驗。二是魏延是軍中除諸葛亮外,唯一有“假節”資格的將領。可以代替皇帝,便宜行事。即使魏延與其他人關係不是很好,但軍命所在,別人也不敢造次。

    其三是,魏延沒有私黨,沒有部曲,而且善待士卒,軍中威信最高。而且,從來不參與朝廷政事。不養私黨、好友、部曲,則證明沒有篡國的野心。不參與朝政,證明他對政治不感興趣。善待士卒,則受士兵愛戴。這樣的人,從何處判定他是個“司馬懿式”的野心家?可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的這一群“相府屬吏”,居然會想自己當權得利,公然聯合起來造魏延的謠。而且,利用掌握著諸葛亮的兵符將印,誣陷魏延,併發兵攻擊魏延。魏延在前軍十里,正密切的注意著司馬懿的動向。突然遭到自己人從後面的攻擊,當然就措手不及。他們眾口一詞誣衊魏延“造反”,魏延自然百口莫辯。而且面對的都是自己人,魏延不願自相殘殺而退走。《魏略》所描述魏延的這些做派,都非常符合魏延坦誠直率、心無城府的性格!都說說魏延狂傲,那麼,看看《三國志-費褘傳》的記述;“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事例能證明魏延“狂傲”!況且一個軍中威信最高、功勞最大、又極其“狂傲”的人,會接受費褘這個文職小吏的勸解嗎?而事實上是;他不是一次的、虛心的接受了費褘的勸解、調和。這是一個“狂傲”的人能做到的作派嗎?

    其四,楊儀僅是個工具,替別人做嫁衣而已!為什麼這樣說?《三國志·楊儀傳》的記述;

    “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這裡楊儀為什麼說“魏氏”而不是說“魏國”?其實,這個“魏氏”指的是魏延,而不是曹魏。因為,楊儀最清楚諸葛亮的遺命,是讓魏延掌軍權而不是他自己。如果他楊儀能“捐棄前嫌”,協助魏延掌握軍權;魏延的為人他非常清楚,為人耿直,心無城府,有恩必報!他協助魏延掌軍後,就是對魏延有莫大的恩德,魏延絕不會虧待他楊儀。自己又能贏得“將相和”的美譽!有魏延的支援,別人就不敢對楊儀做什麼小動作了。有魏延的支援,楊儀必定可以主管朝政。哪怕諸葛亮是傳給蔣琬的,沒有魏延這個先主嫡系大將、開國元勳的支援,蔣琬必定爭不過楊儀。這才是楊儀後悔的原因,並非像讀者通常認為的;楊儀想將大軍拉去投靠曹魏。設想一下就知道;楊儀這麼聰明的人,投靠曹魏,曹魏能給他什麼好處?司馬懿在接受蜀漢大軍投降後,就會把他一腳踢開。否則,楊儀常常帶著數萬屬於自己的大軍,天天在魏國境內、或圍著司馬懿轉。司馬懿不膽顫?何況楊儀自己僅是個文職人員,並不會領兵打仗,絕非司馬懿這種政治絕頂高手的敵手。況且,他想投魏,別的人會跟著他投魏嗎?都不要老婆孩子啦?即使大臣大將只貪圖自己的富貴榮華,同意跟著他投魏。那麼士卒呢,都不要家庭,跟著他們去做魏國計程車卒?關羽的荊州兵是怎樣散掉的,相信楊儀是記憶猶新的。所以,這就足以證明楊儀說的“魏氏”,是魏延而不是曹魏!這時候,楊儀才終於看清楚了費褘、姜維、王平等人的真實嘴臉。是他們要奪權,而且還不止是軍權,他楊儀不過是他們手裡的刀而已!所以才會發出上述的哀嘆,可惜枉做小人,悔之晚矣!須知,反叛之罪,是要滅九族的。後主何愛於楊儀,就這樣輕輕地僅是把他“廢儀為民,徒漢嘉郡。”完事?這更能證明楊儀所說的“魏氏”,就是魏延!他只有和魏延合作,才有可能爭取到他自己的最大利益!

    綜上所述,《魏略》的記述,才是諸葛亮的真正“遺命”!是楊儀、費褘等人合夥竄改遺命,奪取蜀漢的軍政大權而已!

  • 5 # 一貳一橙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前,把軍隊的指揮權給了楊儀,其實這是諸葛亮最後的制衡之術,而制衡的人就是當時的魏延,因為兩人一向都合不來,曾經還出現過酒宴上魏延劍指楊儀的情況,所以如果魏延不服想繼續北伐,那楊儀就會是一塊很好的絆腳石。

    楊儀在諸葛亮北伐當任的是參軍,丞相長史的職務,也就是諸葛亮身旁的參謀和心腹之人,和前面的馬謖可以說是諸葛亮的親近部下,而因為擔心楊儀的能力不足以控制魏延,諸葛亮其實還給他安排了兩個棋子:司馬費禕和護軍姜維兩人,都是堅定的諸葛鐵粉,再加上三人對魏延其實並不是很交心,所以撤軍一事即使魏延不聽從命令也可保不測。

    諸葛亮一直以來都是喜歡楊儀的辦事能力和魏延的軍事才能,可他也清楚知道楊儀的短視以及魏延的急進,所以對兩人都是微妙制約,不偏袒某一方。五丈原撤軍之後的事其實是諸葛亮預料不到的,本來是想著兩方可以一起把軍隊帶回朝廷,把大權移交給自己真正的後繼者蔣琬,可是沒想到楊儀居然殺了魏延,導致了權力的天平往楊儀那一方倒了過去。

    楊儀回國後仗著撤軍和平亂這兩大功勞,開始夢想著自己能成為諸葛亮的後繼者,甚至還讓都尉給自己占卜前程,那都尉也是個直性子,不懂楊儀的真實想法,給他卜了一支不好的卦,結果楊儀就開始悶悶不樂了。

    直到朝廷頒佈昭令,宣佈由蔣琬任丞相,領大將軍,總攬諸葛亮之職後,楊儀終於作死了,口出狂言不說,甚至說出了“若從魏延,何至於此”的大逆不道的話,最後貶到南中,卻還要上書誹謗朝廷,最後被朝廷逼得自殺了,蜀漢一下損失兩位重要的人才,這也確實是人力不能勝於天意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正英之後,誰的殭屍片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