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痴情耗子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風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后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豈知機事不密, “謀洩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后更為警覺。

      武則天,長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賢被流放(後殺害),三子被廢,四子待武則天登基後,改名武輪。

      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后逐漸從幕後走向前臺,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號天后,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后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后”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后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后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后則以皇太后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這並沒有改變門閥觀念,只是武則天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個表現。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后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柳州刺史,唐初元勳徐世績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駱賓王寫下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衝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則天武后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衝、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倖免。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斷。

      公元690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后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則天稱帝后,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蒐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杰”,“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0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係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定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範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 2 # 解讀新角度

    史書上有明確記載且無爭議的被武則天殺害的太子有三個,公主有一個。另有一個太子和兩個公主之死存疑,但均有被武則天殺害的說法。

    武則天為幷州文水人,公元624年出生(另有622年和623年之說),637年第一次入宮,被唐太宗封為才人。649年唐太宗駕崩,武則天入感業寺為尼。651年二度入宮,生長子李弘。652年被封為昭儀。654年生長女安定思公主,同年被立為皇后。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史稱“二聖臨朝”。683年李治駕崩,李顯即位。684年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立李旦為帝,自己臨朝稱制。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705年正月武則天禪位於太子李顯,同年病逝。

    武則天殺的第一個太子是李治的庶長子李忠。

    李忠(643年-664年),字正本,高宗李治庶長子,王皇后養子。生母為宮人劉氏。李忠初封陳王,官任雍州牧,永徽三年(652年),立為太子。顯慶元年(656年)被廢太子之位,改封梁王,任梁州都督,同年改任房州刺史。顯慶五年(660年),廢為庶民,遷居黔州,囚禁於黔州李承乾故宅。

    麟德元年(664年),武則天指使許敬宗陷害李忠與宰相上官儀、宦官王伏勝謀反,李忠被賜死在黔州住所,時年二十二歲。神龍元年(705年),追封為燕王,追贈太尉、揚州大都督。

    部分史料記載武則天殺的第二個太子是自己和李治的長子李弘。現代學者普遍認為李弘死於肺結核病。

    李弘(652年—675年),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高宗朝繼李忠後所立的第二位太子。永徽六年(655年)進封代王,顯慶元年(656年)被立為太子,自幼孝順仁德,為太子後體恤民情,曾上書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併為兩個被幽禁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寵愛。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隨帝后出行洛陽,猝死於合璧宮綺雲殿,年僅二十三歲,死因頗有爭議。《新唐書》和《唐會要》記載了李弘可能被武則天鴆殺的傳言。說李弘深得父皇寵愛,並且為人仁孝謙謹,中外屬心,高宗身體不好有提前禪位之意。李弘因此成為了武則天掌權的障礙。同時因為兩位姐姐求情違背了武后旨意,由此失愛於母后。現代學者經考證後普遍認為李弘並不是被武則天殺害,而是死於肺結核病。關於鴆殺李弘的記載,以《唐會要》和《新唐書》最為肯定,但兩書較《舊唐書》出書晚,採信了一些後世傳言。據史料記載,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癆瘵纏身而不能勝任監國重任。時隔四年後去世,高宗在《賜諡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更直接提到:李弘自被立為太子後就染上癆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帶病理政,以致操勞過度,使舊病加劇,最終病卒。可見官方認定李弘是因癆瘵惡化而死。

    李弘死後高宗悲痛不已,破例追贈太子李弘為皇帝,諡號“孝敬”,以天子禮儀葬於恭陵。神龍初年(705年),中宗李顯為孝敬皇帝上廟號為義宗。開元六年(718年),玄宗李隆基依照舊禮撤銷義宗廟號,複用孝敬皇帝諡號祭祀。

    李賢是另一位被武則天殺害的太子。

    李賢(655年—684年),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次子。永徽五年(655年)生,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作為太子侍讀。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才思敏捷,深得李治喜愛。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後,被冊立為太子,期間三次監國,得到高宗稱讚、朝野擁戴,同時也受到武后猜忌。調露二年(680年),以謀逆罪名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則天廢中宗李顯臨朝稱制後,授意酷吏丘神勣逼李賢自盡,終年二十九歲。

    垂拱元年(685年),詔復雍王爵位。中宗神龍二年(706年),追贈司徒官爵,以親王禮陪葬乾陵。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追諡章懷太子,與太子妃房氏合葬。曾召集文官註釋《後漢書》,史稱“章懷注”,具有較高史學價值。著有《君臣相起發事》、《春宮要錄》、《修身要覽》等書,如今已佚。

    此外武則天還殺害了自己的孫子李重潤(神龍元年追封為懿德太子)和孫女李仙蕙(神龍元年追贈為永泰公主)。

    李重潤(682年—701年),原名李重照(因避武則天之諱,故改名李重潤),李治與武則天之孫,中宗李顯嫡長子,母韋皇后。永淳元年(682年),李重潤被立為皇太孫。光宅元年(684年),唐中宗失位,李重潤被廢為庶人。

    李仙蕙(684年—701年),中宗李顯第七女,韋皇后所生之女中排行第三。初封永泰郡主。並以郡主身份下嫁武承嗣長子武延基。

    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李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永泰郡主駙馬魏王武延基私下裡議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擅政之事,為人讒構,李重潤、李仙蕙和武延基被武則天賜死。中宗李顯復位後,於神龍元年(705年)追封李重潤為“懿德太子”。神龍二年(706年),將其靈柩由洛陽遷到乾陵陪葬,特恩“號墓為陵”。同時將李仙蕙以禮改葬,亦“號墓為陵”。李仙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墳墓被冠稱為“陵”的公主,規格與帝王相等。

    不過1960年9月《唐永泰公主墓誌銘》出土後其死因出現了新的說法。墓誌銘記載:“(永泰公主)珠胎毀月,怨十里之無香,瓊萼調春,忿雙童之秘藥。女娥篪曲,重碧煙而忽去。弄玉蕭聲,入彩雲而不返。嗚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這就清楚地告訴人們,永泰公主不是武則天直接害死的,而是由於懷孕患病致死。 同時研究人員根據永泰公主墓出土十一塊骨盆碎片,復原了永泰公主之骨盆,經科學測量與鑑定,認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較之同齡女性骨盆都顯得狹小,並結合墓誌銘“珠胎毀月”句,斷定“永泰公主死於難產”,而非其祖母武則天所殺害。

    常樂公主是唯一明確記載且無爭議的被武則天殺害的公主。

    常樂公主是唐高祖第七女 ,生母不詳。太宗李世民的異母妹妹。常樂公主下嫁趙瑰,生有一女趙氏,為李顯作英王時的結髮妻、英王正妃。後被武則天殺害。

    武則天謀奪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諸王不安。垂拱四年(688年),琅邪王李衝、越王李貞相繼起兵反武。常樂公主對越王李貞的使者說:“為我謝王,與其進,不與其退。若諸王皆丈夫,不應掩久至是。我聞楊氏篡周,尉遲迥乃周出,猶能連突厥,使天下響震,況諸王國懿親,宗社所託,不捨生取義,尚何須邪?人臣同國患為忠,不同為逆,王等勉之。”

    越王貞兵敗自殺。武則天為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展開審訊,逼迫韓王元嘉、魯王靈夔、黃國公撰、東莞郡公融、常樂公主等李唐皇室成員自殺。武則天改常樂公主姓氏為虺氏。唐中宗李顯復位,為之平反。

    《新唐書》和《資治通鑑》還記載了武則天於永徽五年(654年)產下長女安定思公主後,為陷害王皇后而將安定思公主掐死。但成書更早的《舊唐書》和《唐會要》只記載了公主的暴卒,並未說明其死因。故安定思公主之死為疑案。

    綜上,李忠、李賢、李重潤、常樂公主四人明確死於武則天之手。李弘、李仙蕙、安定思公主之死均存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到底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