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ai小武
-
2 # 實體經濟守望者
問題有探討性,我是一名創業者,嘗試回答。
三十五歲,第一次感覺悲哀,原來我們的生活是那麼不堪一擊,怎麼辦?我認為:
一,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很多人感覺生活不易,生活怎麼殘酷,怎麼不堪一擊,其實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強者生存,適者生存。
二,能做的就是強大自己
沒有什麼好悲哀的,認清生活的本質,體會人情冷暖,強大自己,面對挑戰與競爭。
三,挫折
人,總是在遭遇挫折後成長,不用沮喪。
總之,35歲才第一次感受生活的不堪一擊,有點晚,但不遲,學會堅強與努力。
就回答這些,感謝閱讀。
-
3 # 南木雜記
35以後的人生真的很難麼?與友人聊天,談起投資理財,不知怎麼說起“套利”這個詞,友人滔滔不絕,給我普及金融知識。其實我聽不太懂,或者說根本就沒帶腦子在聽,畢竟這是我最不擅長的領域,但是看友人理解的如此透徹,好奇問道:“你這麼瞭解,自己投過麼?”他尷尬得一笑:“當然啊,就是賠得很慘,才開始研究的。”
原來多年前他遇到一件難事急需用錢,做了投資發現有賺到於是越投越多,把籌備的買房首付款也砸了進去,最後虧得連首付也付不出來了。我問他這件事和家人怎麼交代?他淡淡得說:“爸媽就是讓我千萬別想不開,錢虧了就虧了”。
友人是幸運的,雖然當時的他接連遭受打擊,損失了很多錢財,但家庭給與了他有力支撐,也可能是父母讓他天然有一種樂觀向上的態度,沒一蹶不振也沒變成悲觀主義者,他說自己一直相信會有翻身的那一天。現在,友人確實已經做到了,雖然仍有新的難題出現,但於他而言都不是什麼可值得灰心或絕望的。
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這段時間,幾件事情讓大家都惋惜又感慨:我們現在怎麼了?
事件一:
6月5日,44歲的萬達女高管徐毓墜樓身亡,引發無數熱議。經警方判斷,排除了他殺的可能。
她留下的,就是在只有自己、丈夫和女兒的群裡發的那一句:對不起。
至今,原因不明。
事件二:
7月24日,一名男性遊客在華山長空棧道墜亡,影片記錄下了整個過程,遊客自行解開安全繩跳下山崖。
根據當地民警講:男子家庭情況很一般,很普通。自盡的原因是什麼,他們也不知道。家屬也不想就此事說什麼。
事件三:
8月7日晚,從騰訊離職創業後進行過三次創業的甘來,從22樓選擇離開世界。
沒有遺書、沒有留言,他們都選擇了與世界默默告別,留下的是世人無盡的猜測與疑惑。這種沉默的方式讓人揪心,我們經常說“放棄生命比活著更難”,可見一言不發的放棄所有,內心會是怎樣的萬念俱灰。去年,有一條描述現代人崩潰方式的微博被瘋狂轉發,大家都覺得這段話說中了自己的心事,那一句“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也流傳開來。
這段話出現不久,在年底出了兩則新聞以“中年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作為標題,再次引發社會熱議:
2017年12月10日,中興網信員工歐建新從26樓辦公室窗戶墜落,結束了42歲的生命。經現場勘查,深圳市南山警方初步認定歐建新為高墜死亡,排除他殺。
2017年12月13日,《大事發聲》的直播現場,人到中年的朴樹演唱李叔同的《送別》,唱到一半時,突然情不能自已掩面而泣。
我,也是中年人之一。
35歲之後的我,確實感受到體力與精力的下降,考慮問題會更瞻前顧後,曾經不認可的人或事也不那麼糾結了,似乎對世界的包容與妥協越來越多,而這些都是20出頭的我會嗤之以鼻的。身體和思維的變化,是悄然發生的,也是突如其來的,就在某一天發現自己會腰疼,或是某一刻發覺對某個人的看法變了。時間的沉澱在一瞬間引發質變,自己也不由驚訝:“我真的是中年人了?!”
人到中年的我,少了曾經的衝動,多了小心謹慎;
人到中年的我,不再立下豪言壯語,只是著手一件小事;
人到中年的我,無法今朝有酒今朝醉,開始考慮家庭責任;
……
我不認為這是生活強加給我的負擔,反而覺得是自己進入人生新階段自發性的成長。
中年人活著,一定要被加以灰暗的悲情色彩麼?
年少時的我會執著於“人為什麼而活著”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命題,會陷入“所有事情想來都無意義”的泥沼,越是想找到活著的價值,越是求而不得,痛苦的糾結中沒有把一件事情堅持到最後,從而累積痛苦。那時候讀了餘華的《活著》,在我看來主人公是用本能的求生欲活著,沒有偉大夢想也沒有英雄主義,就是用看似卑微的活法維持生命,換做自己大概早就不想活了。看完太過沉重,以至於久久不敢看第二遍。但現在重讀,發現自己誤解很深,特別是《活著》的自序和前言裡的一些話,讓我真正理解了餘華對於“活著”想要表達的含義。這也是人到中年的我,才能明白的。
“……我一直是以敵對的態度看待現實。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內心的憤怒漸漸平息,我開始意識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下,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餘華
《活著》裡的福貴一次次面對親人離去,生命裡難得的溫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Sunny下回憶。但與其他老人相比,福貴講述起自己的人生特別清晰、熱情,彷彿藉助講述他能重度此生。
“我以為那塊肥沃茂盛的土地上福貴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在後來的日子裡,我確實遇到了許多像福貴那樣的老人,他們穿得和福貴一樣的衣褲,褲襠都快耷拉到膝蓋了。他們臉上的皺紋裡積滿了Sunny和泥土,他們向我微笑時,我看到空洞的嘴裡牙齒所剩無幾。他們時常流出混濁的眼淚,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時常悲傷,他們在高興時甚至是在什麼事都沒有的平靜時刻,也會淚流而出,然後舉起和鄉間泥路一樣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淚,如同彈去身上的稻草。
可是我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這樣的老人在鄉間實在難以遇上,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說般地只記得零星幾點,即便是這零星幾點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記憶,用一、兩句話表達了他們所認為的一切。”
——《活著》第三章
《活著》被稱為“苦難文學”,主人公承載了太多苦難,那些苦難與時代有著密切關係,戰爭、動亂、飢餓……這些我們無法體會到,我們所經歷的是一種新形態的苦痛,物質上的折磨不再是吃不飽穿不暖,而是如何獲取更高的生活質量,怎樣維持已有的生活水平且不斷進步。我們無法純粹享受活著的感覺,每當出現“辭職帶孩子環遊世界”“夫妻隱居打造花園”這類新聞時,永遠都能看到有人評論“他們一定很有錢,不用照顧老人”……
活著的焦慮與痛苦,取決於自己賦予了人生多少附加價值:金錢、名利、事業成功、他人的追捧與讚譽、孩子的成績、愛人的成就……附加項越多,越覺得這日子處處艱辛,沒一樣省心的,自己真的是太苦了。
《活著》的結尾,是這麼寫的: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著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男人挑著糞桶從我眼前走過,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坦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餘華所想呈現的“活著”在生機勃勃的畫面中結束,與前面福貴苦難的一生形成鮮明對比,正如他所想表達的“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這個主題放在當下,仍不過時。我們不需要和福貴比慘來尋求心理安慰,那樣仍是活在與他人的比較裡,而沒有理解活著的本質。
活著,是一種純粹的狀態,是生命自身的一種力量。當我們把它與人生追求混淆在一起,一旦目標未達到或迷茫不清時,會認為活著失去了意義。殊不知那些“意義”都是後天附加的,是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建立的,我們不能說這些附加項都是負擔或罪惡,而是應該正確對待自己所選擇的目標與生活方式。
我們希望孩子能上更好的學校;
我們希望父母晚年身體不好時,作為子女能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
……
這些希望沒什麼不好,因為人的慾望不可能有盡頭,這也是我們會不斷給生命累積附加項的原因,但是,“活著”本身沒要求我們這樣,所有的要求源於自己。
我想,這就是餘華所說的: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其中滋味,也是中年之時,方能體會的。
中年的我們,活著真的那麼難嗎?
難不難,不都是自己選擇的麼?
-
4 # 馨瞳
35歲的年齡,已經開始過度到人生另一個起點期,這個時候,應該經歷了上半生的各種打擊和成長,已經不再侷限於尋找快樂了,已經開始尋找價值了,你之所以很無奈,覺得力不從心,不堪一擊,是因為你的上半生快樂已經得到了,哪怕是微小的,下半生尋找價值的苦難重重,讓你覺得上半生的付出沒有任何成效,此時只能做到心理安慰的情況下,自然感覺不堪一擊,沒有成功,但是當下價值和快樂成正比,難道前半生你獲得的所有東西,都沒有價值嗎,後半生可以考慮把自己創造的價值放到最大值,那樣你會發現一個問題,生活不是不堪一擊,是打擊多了,你覺得沒有快樂了,想得到越多自然負重多,所以哪怕剛剛創造的價值,也會被推翻,你自然就不會快樂。
-
5 # 鮮聞趣說
三十五歲,雖說人生已l過去將近一半,但這個年齡正值人生的大好年華,是生命能量的巔峰期,是拼搏和學習的絕佳時期,也是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期。
這個年紀第一次感到悲哀,也許你的前半生太過一帆風順,沒受過挫折。不清楚你現在遇到什麼情況,對生活感到失望,你要記住,沒有誰的人生沒有風雨,就要看你如何對待。
有的人對待挫折就一蹶不振,從此沉淪。有的人把挫折當做前行的墊腳石,銳意進取。無論如何,不能失去對生活的希望,有了希望,我們才會有動力源泉,有了動力,才能追求我們想要的生活。
回覆列表
看來你以前就沒有受過打擊或者挫折!人生總有潮起潮落,也許這次的經歷會是一次完美的墊腳石!重整旗鼓,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