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賀虹橋1958
-
2 # 歷史不是個東西
吳三桂歷來是史學界爭議比較大的一個人物,尤其是在其降清的問題上更是眾說紛紜,個人以為吳三桂降清有其歷史必然性和偶然性。
先來說說降清的必然性。一、腹背受敵,讓吳三桂不得不做出選擇
當李自成攻佔北京造成崇禎帝自縊煤山之後,普天之下便形成了暫時三足鼎立的局面。一個是在南方地區苟延殘喘的南明政權,一個是佔據北京看似如日中天的大順政權,還有一個便是關外對中原虎視眈眈的清政權。吳三桂是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此關是萬里長城東部的第一個關口,是中國扼東北、華北咽喉的軍事重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吳三桂的角度來看,他的舊主子南明政權被大順軍所阻隔,遠在天邊,而身後則是驍勇的八旗將士。可以說,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現在成了一支孤軍,處於腹背受敵的境況,無論是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是孤立無援的。即便不被大順和大清所滅,也終究會被糧食補給的問題拖垮。這種情況下,他必須再找一棵大樹作為依靠。
二、投降大順似乎更加合乎邏輯
既然方向已經定了,那麼投降的目標選擇將會是關鍵問題。主要原因可以看看以下七個關鍵詞:一是懼怕。因為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之前其作戰物件是清軍,而不是李自成的大順軍。他正是靠著和清軍作戰才一點點累積軍官坐到了遼東總兵的位置上。相比大順而言,清軍對其更加沒有什麼好感,萬一投降了大清之後,人家秋後算賬怎麼辦?二是條件。李自成許諾給吳三桂高官厚祿。對於吳三桂而言,投降不僅僅是為了活命,而是為了保住榮華富貴,就看誰給的價碼合適了。三是感情。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攻佔北京後,大批的明朝大臣都選擇了投降,其中不乏吳三桂的老相識包括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李自成利用這些明朝舊將們不斷地在吳三桂耳邊吹風,企圖用感情籠絡住吳三桂。四是錢糧。李自成還給了吳三桂四萬兩白銀,幫助其解決了糧餉短缺的燃眉之急。五是顧忌。吳三桂的家人被李自成控制,這極大地限制了其選擇範圍和行動。六是局勢。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大順軍席捲大地,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投降大順似乎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七是民族。在吳三桂看來,李自成雖然是流寇,但終究是漢人,而滿清則是外族異類。
三、大順對待吳三桂的政策有所變化,讓他不得不改變了策略
李自成在得知吳三桂來降的路上中途折返之後,立即帶兵追擊,並帶著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企圖用親情綁架吳三桂。但是適得其反,吳三桂在脅迫之下和父親斷絕了父子關係。
“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傍以誘之,桂不願也。”既然和李自成撕破了臉,只能兵戎相見了,但是以吳三桂現有的實力,根本不是人家李自成的對手,他必須找一個強援,而滿清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此時,我們再看上面的七個關鍵詞,似乎只有第一個詞“懼怕”牽絆吳三桂了,其他六個統統化為浮雲。
四、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於清,藉助清軍力量來實現自保是其必然的選擇
滿清雖然長期犯邊,但是對於駐守遼東的明朝將領們一直都是伸手遞出“橄欖枝”的姿態,大不了給錢封官,用現在的話說,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是事。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降清之後非但沒有被殺頭,反而被重用,洪承疇也是如此,這讓吳三桂看到了希望。之前之所以吳三桂一直沒有降清,是因為還沒有到國破家亡的時候,或者更加準確的來說是國破家未亡。在吳三桂這樣的人看來,家國情懷中,對於家的情懷恐怕更多一些,為什麼呢?袁崇煥的事情在前面擺著呢,他能對大明有多少的感情?
再看看吳三桂降清的偶然性。“衝冠一怒為紅顏”聽來豪氣沖天,但本人看來不大現實。愛妾被李自成大將劉宗敏所奪,作為男人吳三桂肯定是要怒的,但是不至於讓他喪失理智,衝冠一怒只是一個說辭而已,實際上投降誰吳三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李自成在佔據北京之後,為了解決農民起義軍的糧餉問題推行了追贓助餉政策,但是這加劇了起義軍和明朝舊臣豪紳之間的矛盾。為了能夠從大臣們身上炸出更多的油水,劉宗敏將百官關起來餓一天,又嚴刑拷打,死者千餘人。對於吳三桂而言,也未能倖免,家中錢財盡失、老父親被嚴刑拷打、愛妾被奪,徹底激怒了他,讓他倒向了關外的大清。
由此可以看出,以李自成為代表的大順政權目光短淺、毫無大局觀,若是當時能夠善待吳三桂的家人,很可能也就不會出現吳三桂降清的事了。李自成對吳三桂實行招撫措施時的失策,使吳三桂放棄了對大順政權的投降,同時也將其推向投降於清的必然之路,加速了國家統一的歷史程序。
-
3 # 一鍋煮了
嚴格意義上說,吳三桂應該是最終才選擇了降順清王朝,而且是當時投降清王朝的前所能做的唯一選擇了,因為從當時的態勢分析,投降李自成是最好的選擇,而吳三桂最初也是先投降了李自成,最後才轉投清王朝。“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寫的吳三桂從投降李自成轉而投降清王朝的事,衝冠一怒為紅顏也被許多痴男怨女演繹為吳三桂因為愛妾被搶,一怒之下率軍投降清王朝的愛情典故,其實,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將領,吳三桂絕不是一個感性衝動的人,吳三桂最終投降清王朝實屬無奈之舉!
從當時的勢態分析來看,當時李自成率大順軍佔領了北京,明崇禎帝在煤山自縊,孤懸山海關的吳三桂此時要面對兩股強大的軍事力量,一是關外頃刻便至的清軍,二是關內虎視眈眈的大順軍隊。以吳三桂的實力,就算有山海關這座易守難攻的優勢,在這兩股軍事力量面前,也絲毫沒有任何勝算,而且吳三桂還處於這兩股軍事力量的夾擊之中,所以,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選擇投降其中一方。而清王朝和李自成也知道吳三桂的重要性,都想爭取吳三桂加入自己的陣營,對吳三桂是百般拉攏,開出各種誘人的條件,顯然,吳三桂並沒有太多的談判籌碼,而且時局和時間都逼迫他必須迅速的做出選擇。無論當時還是現在來看,投降李自成似乎是最好的選擇。原因有四,第一,改朝換代的事情中國歷史上時有發生,明亡順興,投降李自成也是順理成章;第二,大順和大明一樣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政權,降順也更容易被他所統領的遼東軍民接受;第三,吳三桂雖然身處遼東前線,但是他的家眷都在北京,在李自成的勢力範圍內;第四,吳三桂所統領的遼東官兵,一直跟大清對峙,戰場上互有廝殺,而與大順的軍隊並無戰事。所以,不管是從自身考慮還是從大局出發,投降李自成是最正確的選擇,事實上吳三桂也是這樣選擇的。
那麼,投降了李自成的吳三桂為什麼又要轉而投降清王朝呢?這就要從他最初投降李自成後,李自成對他的態度轉變來說了!吳三桂同意投降李自成以後,就按照李自成的要求把山海關交給李自成派來的大順軍,自己清點人馬後進京受封。然而,還沒等吳三桂進入北京城,就發生了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吳三桂從一個逃難出來的家僕口中得知,北京城的吳家已經被李自成的起義軍給掠奪一空,他爹吳襄也被起義軍關押起來,嚴刑拷打,估計也就剩半條命了!就連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都被李自成的大將給擄走。覆巢之下無完卵,得知李自成如此的背信棄義,就算自己到了北京城,估計等待自己的不是拜官封爵,而是一場屠殺,對李自成心灰意冷的吳三桂果斷調轉馬頭,率領大軍殺回山海關,徹底與李自成決裂。
回到山海關的吳三桂又面臨了兩面夾擊的窘境,不同的是如果想要保全自己,這次他只剩一個選擇了,那就是投降清軍。但是吳三桂並沒有直接選擇投降,而是假借為先帝復仇、借兵剿賊的名義,請清軍入關協助剿滅李自成,從而達到曲線投降的目的。清軍入關以後,猶如脫韁Mustang,勢如破竹的掃平了李自成政權,為了在清王朝贏得一席之位,也為了自己日後的榮華富貴,吳三桂甘當清軍統一全國的馬前卒,不管是南明永曆政權還是張獻忠餘部,他都不遺餘力的斬盡殺絕,可以說,滿清政權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
-
4 # 大雨正當時
吳三桂作為明末的一代有名的將領,而且擁有關寧鐵騎這支精銳的部隊,在當時的條件下可以說能完全左右整個戰爭的發展方向。
李自成和清軍都想把吳三桂爭取到自己一方。此時的吳三桂內心傾向於李自成的。
事情的轉折則是在京城被李自成大兵壓境,崇禎皇帝急詔吳三桂回京支援,但是吳三桂剛剛到達山海關的時候,北京城已經被大順軍攻破,崇禎皇帝自盡。
此時的吳三桂猶豫不決,因為其前方是李自成的大順軍,背部是虎視眈眈的清軍。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後大肆掠奪,並且把吳三桂父親吳襄抓住,讓其給吳三桂寫信招降,吳三桂由於父親被捕只能聽從了父親意見,當到達灤州時,聽到訊息最喜歡的女人陳沅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掠去,當時氣憤不已,隨即帶領軍隊反攻山海關,重新奪得城池。(當時山海關留守明軍已經投降李自成)
透過以上看來,李自成既然想招降吳三桂,卻又不尊重吳三桂,抓其父,掠其姬。這直接就導致了兩人的決裂,就在吳三桂在山海關還沒站穩腳跟的時候,李自成率重兵反撲,這讓吳三桂招架不住,為了自保,在此刻,吳三桂不得不向清軍求援,當時吳三桂是以割地為代價,希望和清軍以後能共管天下,而清軍的條件則是必須讓吳三桂對其稱臣才肯出兵,在這些不利的因素下,吳三桂權衡利弊不得不向清軍低下了頭。至此,吳三桂和清軍合兵打敗了李自成,清王朝建立!
-
5 # 看不見的角落
吳三桂是在在明末清初攪弄風雲的梟雄,在面對崇禎皇帝殉難、大明覆亡的背景下,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清朝,開啟關隘放清軍入關。最終,大清得以一統江山,成為繼蒙元之後第二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問鼎天下的王朝。吳三桂做出這樣的決定實際上也是有其內在因素的。
1. 農民起義軍對於前明舊官僚的態度太過惡劣。大順軍進入北京後大失民心,官僚和士紳階級都受到了打擊和壓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一直以軍紀嚴明著稱,李自成曾經說過“殺人者如殺我父,淫一人者如淫我母。”起兵多年,對於普通的老百姓還是非常友善的,這也是百姓支援農民軍的原因。
但是進入北京城後,農民軍一改往日作風,在北京城中燒殺搶掠,主要物件就是北京城中的官員士紳和富豪大戶。而且,自李自成以下的各級將領都參與到了其中。李自成甚至向已經投降的明朝大臣拷打盤剝,壓榨財富,首輔大臣陳演、魏藻德被拷打致死。這個訊息傳開後,影響極其惡劣。還在觀望的各路封疆大吏,紛紛又重新舉起了反抗大順軍的旗號。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在吳三桂的心中也投下了深刻的陰影。而且,吳三桂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搶佔,更是印證了吳三桂對於農民軍的疑慮。他已經不再相信李自成會在他投降後善待自己的承諾,只能調轉槍口投降清朝。
2. 李自成妄自尊大,想要一鼓作氣消滅吳三桂的部隊。吳三桂在投降上一直首鼠兩端,他曾經派遣使者向李自成談判,但是卻換來李自成親帥大軍東征。所以,他面對腹背受敵的局面,只能連夜向清朝多爾袞求救,多爾袞星夜兼程也才剛剛好與李自成同時到達城下。這樣就形成了吳三桂與李自成兵戎相見,而清朝軍隊坐享其成,最終在一片石大敗李自成的結局。可以說,吳三桂的倒戈很大程度上責任要算在李自成的頭上。
如果沒有李自成的重兵壓境,吳三桂並不會如此迅速地倒向清朝。很有可能就會形成清朝與吳三桂會戰山海關,而大順軍漁翁得利的情況。吳三桂其人雖然是反覆無常,但是受禮教浸淫多年,夷夏觀念還是存在的。李自成和清王朝之間,從民族的角度上來說,吳三桂在第一時間還是傾向李自成的。可惜,這樣的大好局面就斷送在了李自成的手上,只能說是歷史的必然。
文:經典守望者
回覆列表
大明朝末年,真是風雨飄搖,多災多難,農民起義軍此起彼伏,再加上宦官作亂忠良被害,朝政一盤散沙。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佔領了北京明朝首都,建立起大順政權。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不思進取,貪圖享樂便與明朝的寧遠總兵吳三桂為名妓陳圓圓發生爭執,結下怨仇,再者,吳三桂看到大勢已去,清軍強勢逼關便開啟山海關大門,投靠了清朝政府,做了賣國的罪人
歷史是試金石,忠奸曲直,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