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耀歷史

    雖然說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如果真能假設某些皇帝長壽些,那麼歷史會徹底改變,那麼這些皇帝是誰呢?

    1、魏明帝曹叡

    曹魏的第二任皇帝,曹丕和甄宓的兒子,22歲繼位,35歲駕崩。

    首先,曹叡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是一位英明睿智之主,年紀輕輕即位,便震住了司馬懿、曹真等4位輔政大臣,實現大權獨攬。對內朝堂穩定,休養民生,國立恢復,對外面對孫權和諸葛亮兩路夾攻,均取得了勝利,外族鮮卑侵犯、遼東公孫淵反叛自立等等,都被曹叡迎刃而解,所以東吳大都督陸遜這樣評價:

    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

    在陸遜看來,曹叡治下的曹魏已經超過曹操之下的曹魏了。

    最關鍵的一點是,如果他不早死,就沒有後來的司馬懿奪權!

    其實司馬懿也不是一開始就黑化的,在曹操、曹丕時代,司馬懿都是在忠心耿耿為曹魏政權出謀劃策,他唯一在爭取的就是自己以及家族的榮華富貴。到了曹叡時期,雖然司馬懿為託孤大臣,但是還是在盡心輔政,面對英明之主曹叡,他也沒有其他想法,而且曹叡也有制約他的手段,曹叡當政時期,司馬懿幾乎與軍權隔絕,只是曹真死後,西北防線面臨諸葛亮吃緊,才派司馬懿領軍,戰事一結束便回到朝堂,安分地做他的文官!

    在曹叡一朝,司馬懿完全是一個股肱之臣,如果曹叡再多活10年,一來穩固曹魏政權,二來培養合適的接班人,三來能熬死司馬懿,那麼最終統一天下的將是曹魏,以曹家的脾性,後來的五胡亂華、南北朝分裂等都能避免,中華歷史將徹底改寫。

    2、後周世宗柴榮

    後周太祖郭威的義子,954年即位,959年駕崩,在位6年,活了39歲。

    唐末之後,中華大地再次陷入了大分裂時期,北方後梁、後晉、後唐、後漢、後周五個政權依次更迭,南方等地則分佈著十數個小政權相互攻伐,史稱五代十國!

    五代一共持續了54年,在這個亂世中柴榮是唯一的明君,也是最有希望結束分裂的皇帝。

    柴榮剛登基的時候,給自己立下了30年宏願:

    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於是柴榮開始了雷厲風行的行動,攘外必先安內,他訓練軍隊,整飭吏治,使得後周政治清明,民力恢復,緊密團結在柴榮周邊,一切準備妥當之後,他開始開疆拓土:

    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

    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

    北破契丹,連克三州三關!

    特別是面對契丹,柴榮率軍親征,所到之處幾乎都是望風而降:

    至寧州,刺史王洪獻城投降;

    至益津關,契丹守將終廷暉獻關投降;

    至瓦橋關,守將姚內斌獻關投降;

    至鄚州,刺史劉楚信獻城投降;

    至瀛州,刺史高彥暉獻城投降。

    正當柴榮一鼓作氣,準備進軍幽州時,突然生病無奈退軍最後駕崩。

    如果此次柴榮沒有生病,以當時的情勢,幽州勢必也會拿下,再以幽州為基地,拿下燕雲十六州不在話下,如此便可以避免契丹等外族騷擾中原。

    此外如果再給柴榮十年,那麼後周統一全國可期,將建立一個比趙宋更強大的王朝。也正是因為柴榮的早逝,留下了孤兒寡母,才被趙匡胤趁機而入,篡奪了政權。

    3、兩者共同的哀歌

    曹叡與柴榮都是亂世之中的英明之主,在他們的治下,曹魏和後周都有統一全國的跡象,結果都因為他們英年早逝,留下了幼主,導致權臣篡位,丟掉了政權。

    其實兩人的早逝不僅僅是曹魏和後周的損失,更是漢族的損失。

    如果曹叡不死,司馬氏無法篡權,曹魏統一全國,是否可以避免西晉的八王之亂以及後來的五胡亂華?

    如果柴榮不死,一定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將契丹人趕出中原,就沒有後來宋朝大片國土落入外族的悲劇。

    所以說曹叡和柴榮,是兩位英年早逝又最可惜的皇帝。

  • 2 # 夭夭說歷史

    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了封建中央集權制,統一文化,書同文 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南征北越,開鑿靈渠。修的陵墓也修成了天下第一陵。可惜在巡遊途中病死沙丘,趙高李斯沙丘政變,殺死扶蘇,胡亥即位。秦始皇一手創立秦帝國三年後就土崩瓦解。

    秦始皇49歲就去了,而且是在他還沒來得及安排繼承人的情況下突然崩逝。如果他能多活幾年,憑藉他的威力,震懾六國餘孽,再把國家制度完善。交給他苦心培養的扶蘇。大秦不會二世而亡。

    秦武王贏蕩

    秦武王是秦惠王文王的嫡長子,取名贏蕩意為蕩平天下,在位短短三年還是有所作為的。但是他喜歡比試力氣,是當時的大力士。在周王畿與孟說比賽舉“龍紋赤鼎”,脫手鼎落下砸中武王的小腿骨,當晚就去世了。年僅23歲。

    秦莊襄王嬴異人

    贏異人是秦始皇的父親,少時在趙國為質。大商人呂不韋看到他認為他奇貨可居,所以拜訪他,投資他幫助他坐上了秦王。長平之戰後,異人害怕在呂不韋幫助下收買守城官兵,逃回秦國。在呂不韋對華陽太后三姐弟的收買後,異人被華陽太后收為義子,異人改名為子楚。他的父親就是秦孝文王贏柱,贏柱當了53年太子,當了三天皇帝就死了。異人即位為秦王,在位期間任呂不韋為相邦,滅東周。他卻當了三年秦王就去世了,死時35歲。他13歲長子嬴政即位。

    昌邑王劉賀

    劉賀是漢武帝劉徹的孫子,在劉弗陵死後,被霍光推舉即位。史書上記載他當了皇帝后整天荒淫無道,淨做荒唐事,不理朝政,當了27天被廢除。最後被貶為海昏侯。劉賀一生也是大起大落,從諸侯王到皇帝再到海昏侯,充滿戲劇性。近年來海昏侯墓的出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劉賀,這個富可敵國的土豪劉賀,墓裡出土了大量的金與玉。孔子畫像的出土還有很多儒家經典,彷彿告訴我們一個與歷史記載不一樣的劉賀。三十幾歲就去世,他可能不是那個荒唐的昌邑王,不過是權力鬥爭下的犧牲品。帶二百餘名親信進京,大大超出了權臣霍光的掌控,於是他成了那個,一天能幹四十幾件壞事,27天能做一千多件壞事的荒唐人。想想也是不可能的,歷史真是冤枉了劉沫沫。

  • 3 # 亭安讀書

    拿人品這件事來評斷歷朝歷代的皇帝有些不靠譜,如果單就能力不錯、命不長兩點看,我覺得魏晉亂世,跟魏晉兩代的皇帝早隕有關。

    1、魏文帝曹丕

    作為三曹之一的曹丕,在位僅僅七年,作為上承曹操,以魏代漢,結束漢朝四百多年統治的君主,曹丕在政治上是有開創性的。

    並且在曹丕執政期間,建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宣貫制度——九品中正制,還以曹操志向為先,平定多地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的徹底統一。對外平定西域各族,恢復了中原對西域的統御。

    曹丕在有限的執政期間,做出了非凡的成績,只不過年近四十歲就病逝。

    之後司馬氏篡魏,跟曹丕之後的皇帝曹叡、曹芳、曹髦、曹奐這幾位的軟弱無能有一定的關係。曹氏後輩,再難有曹操、曹丕之姿,被司馬氏篡奪皇位,也是可想而知。

    2、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炎在位時間並不短,相比於曹丕七年執政,司馬炎在位二十五年。跟曹丕處於相同的境地,都是家中長輩打天下,自己治理天下,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承接司馬氏三人功績——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之後,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之後勵精圖治,西晉呈現短暫的繁榮之勢,對改變當時因戰亂導致的社會凋敝,人口稀少有著重要作用。這段司馬炎執政期間,被稱為太康之治。

    不過,司馬炎晚年開始大封天下,為之後西晉的滅亡埋下禍亂之根。最終五十五歲時病逝,相比於司馬氏前三任在世的年紀,還是有些可惜的。

    最後

    在我看來,魏晉時期的這兩朝,都有著很多相似之處,而真正在位第一代皇帝的短命,以及後代皇帝的無能,恰好是導致魏晉之亂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魏晉兩朝昔日曹操、司馬懿之輩,何等雄霸之姿,初代皇帝曹丕、司馬炎也是勵精圖治,不過後世子孫卻很不爭氣,讓短暫的兩次中原大地上的統一王朝,像經歷泡影一樣,剛緩了一口氣,就陷入了長達幾百年的南北朝亂世之爭。

  • 4 # 大蔥侃侃侃

    1. 漢惠帝劉盈:漢高祖劉邦的繼任者,西漢第二任皇帝,他媽比他有名很多,就是大名鼎鼎的呂雉呂后。

    在位7年,死時年僅22歲。在位期間,推行黃老之學,與民休息,注重國家的修養生意,無為而治,為鞏固西漢政權,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性格上,寬厚仁慈,長期以來被史家視為“仁弱”之主,也就是仁慈到有點懦弱的君主,考慮到他那位母親是極端強勢,果於殺戮的政治強人,這個評價也不為過。

    呂后的殘忍體現在,為了鞏固自己和呂家的地位,且一出胸中惡氣,她製造了很多慘案,其中就有駭人聽聞的人彘事件,即把劉邦寵愛的戚夫人折磨得不成人形,還要在身體和心理上反覆摧殘對方,更過分的是,她還叫兒子惠帝去看,結果惠帝大受刺激,直言“這不是人能做出的事”,開始沉溺於飲酒,不理政事。此外,她還迫害了劉氏皇族,大封諸呂,是一個狠角色。

    說回惠帝,作為皇帝他還是稱職的,至少給老百姓帶來了安定的日子,只不過他老媽太生猛,自己心理素質有限,在位時間不長就英年早逝了,令人惋惜。

    2. 魏明帝曹叡:生於204年,死於239年,在位13年,是魏國的第二任皇帝。

    相較於父親曹丕,曹叡的功績和美譽度還是要好很多。

    作為曹魏帝國的第二任皇帝,曹叡是公認的有為之君,裴松之稱他為“一時明主”可見評價之高。

    曹叡執政時期,多次成功抵禦住吳國以及蜀漢兩國的進攻,重用宗族名將曹真以及元老司馬懿,在內政、外交、軍事以及文化上都頗有建樹,且平定了鮮卑,攻滅公孫淵,使得魏國的邊境地區復歸安定,還進一步完善了當時的法律條文,重視教育,推廣文學。

    值得一提的是,曹叡在統治後期開始大興土木,變得驕奢淫逸,客觀上造成了魏國國力的下滑,他也因此留下了一些負面評價。

    3. 宋英宗趙曙:出生於1032年,逝世於1067年,在位時間三年多,去世時年僅36歲。

    趙曙是北宋的第五位皇帝,但身體不好,多病,嚴重時都不能理政,行事風格也不算明君,有些荒誕,但對於政事十分勤勉,處理政務時非常認真,務求知曉事情的來龍去脈再做決定,並重用仁宗時期留下來的改革派重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藉以扭轉積貧積弱的國勢。

    此外,英宗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也做出了貢獻,司馬光就是在他的大力支援下開始主持編修《資治通鑑》,這部鉅著直到他死前都沒看到,完書是在神宗執政時期,英宗可謂功不可沒。

    4. 明仁宗與明宣宗:即歷史上將二人的統治時期並稱為“仁宣之治”的明代的兩位皇帝,一對父子。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長子,他生於1378年,死於1425年,不算長壽,但也不算短命,之所以把這位大哥拉出來說,是因為他即位不到1年就死了。

    但,史家對他評價不低,認為他是一代仁君,其仁愛儒雅之風深受當時文官以及後世史官的擁戴。不僅表現在待人接物上的外柔內剛,面對強勢的父親朱棣以及為了奪位一心要置他於死地的弟弟朱高煦,他都盡到了一個孝子及長兄的責任,守住了該有的風範,而且在自己即位後也沒有打擊報復,反而對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打壓的政敵後人予以平反,說他是一代仁君,並不為過。

    而他的兒子朱瞻基也是明君,執政期間重用人才,文武兩道湧現出大量的賢才,社會經濟與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可惜的是,朱瞻基不到40歲就去世了,在位也只有10年時間,史家把這11年稱為“仁宣之治”,藉以指代二人的歷史功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知識管理平臺如何推廣及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