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怒馬丶趙雲

    兄弟,你要看是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是第二次,第一次當時清勇敢點可以贏。第二次當時的統治者已經完全被打怕了,持久戰什麼的以當時對清當時統治者來說是不可能的。反正是你們漢人的天下,割讓給外人又有何妨。寧與友邦,不與家奴。

  • 2 # 無極耕者

    大清國當時GDP世界第一,購買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武器,還是打不贏日本這個千年鞋童,主要原因是體制落後,落後的體制造就了腐朽的官僚裙帶利益體系!

  • 3 # 斯幽故事會

    其實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到1842年,持續大約兩年,那麼鴉片戰爭為什麼只持續了兩年,英華人為什麼不發動持久戰呢?

    首先一點,華人是十分擅長持久戰的,抗日戰爭時,從日本入侵東北到投降,先後歷時14年,最終抗戰勝利了。那麼還有什麼其他原因嗎?

    清王朝雖然軍事薄弱,但是經濟依舊很強。

    其實歐洲入侵中國,與馬可波羅有著密切的關係,馬可波羅在自己的書中詳細記載了中國的富饒,這才讓歐洲國家開始想要侵犯中國。

    清朝的“閉關鎖國”讓軍事落後於世界,但是經濟還是很強的。其實打仗就是打錢,沒有軍費,就沒有良好的裝備,士兵也不會拼盡全力。

    當時的英國處於從農業向工業轉型的時期,經濟出現低迷,這才會進犯中國。長期的鴉片戰爭會讓英國經濟無法支撐,而中國作為主場,後勤有較好的保障,所以英國是不願意將戰爭持久化的。

    華人口眾多,地大物博,一時難以取得全勝。

    中國是世界上佔地面積第三的國家,而人口世界第一,就是在1840年前後,中國人口也處於世界最前列。當時的戰爭還沒有太多槍炮,飛機導彈就完全沒有,所以戰爭拼的還是人力。

    英國千里之外軍力補充自然是跟不上的,而中國就在自己的國土上,再者英國是侵略者,中國是保家衛國,人民群眾會更加盡力。

    清朝雖然闇弱,但是不乏能臣異士。

    華人對戰爭究竟的是“發兵謀上”,也就是說戰爭更重要的是將就計謀,中國古代就傳下來不少兵書,清朝當時也有不少飽讀兵書的將領,比如左宗棠等人。所以長久下去,英國也是佔不到便宜的。

    歷史就是一面鏡子,雖然不是現實的今天,但是卻可以讓我們不斷反省。

    參考文獻:《清史稿》

  • 4 # 青之島

    鴉片戰爭不打持久戰?戰爭模式不一樣。鴉片戰爭和日本全面侵華是兩種戰爭模式,鴉片戰爭不是全面佔領,而是以戰爭的方式達到他們的目的,那個時候主要還是商業目的,開啟中國市場的大門。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主要是利用蒸汽動力軍艦,快速機動,集中優勢兵力共計我一點,並不是我們常人所想象的,我方人數佔優,以逸待勞,其實恰恰相反,每次戰役基本都是敵眾我寡,敵方以逸待勞,我方疲於奔命,有時仗都打完了,我們調集的兵力還沒趕到。所以戰爭模式不一樣,戰爭目的不一樣,所以戰爭的方式就不同了。

  • 5 # 冷兵器研究所

    說到“清朝和英華人打鴉片戰爭時為什麼不選擇打持久戰”這個問題。

    我們要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三方面來分析。

    說到政治,就應該看看那本著名的《論持久戰》。

    那本書裡有這樣這樣一段話:“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抗日以前,沒有抗日的政治動員,這是中國的大缺陷,已經輸了敵人一著。”

    很顯然,玩持久的全民戰爭,政治上必須要動員全民參與,武裝民眾。但這招,滿清政府怎麼可能做到?

    滿清政府本質上是一小群滿清奴隸貴族,依託八旗這個軍事體系,對廣大漢民進行統治的征服者政權。所以他們連火器都要限制綠營使用。比如康熙五十四年,綠營太原總兵官金國正希望裝備子母炮(也就是明代的佛郎機後裝炮),康熙嚴令禁止,宣告子母炮為八旗所用火器,各省漢軍綠營均不可使用。至於民眾,滿清政府更是,“諭兵部鳥槍等火器、祗當用於搜獵行陣之間。此外一應旗下民間不得擅用著嚴行禁止。”

    對於這樣一個征服者政權,讓他們發動全民、武裝民眾參與抗擊英華人?誰敢跟滿清皇帝提這個建議,不怕被滿清皇帝誅九族嗎?

    其次說經濟問題。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滿清政府總軍費是3000萬兩白銀。(《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而從1840年到1841年,清政府的國庫存銀從10349975兩降低到6796037兩。(彭澤益,《論鴉片戰爭賠款》)

    也就是說,當時清政府是欠錢打仗,還得到處想辦法籌軍費。

    而對應英國政府的軍費是多少呢?421萬鎊,換算成白銀為1263萬兩,而《南京條約》清政府賠償英國的英軍軍費是1200萬銀元,換算白銀為852萬兩。(《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所以雖然英國是勞師遠征,但人家的消耗要比滿清政府小得多。而且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是日不落帝國,經濟強大。人家比你有錢,還比你花的少,你怎麼跟他拼消耗?

    所以在經濟上,滿清政府也沒資格跟英華人拼消耗,打不了持久戰。

    最後軍事上。

    持久戰的前提是要打得有來有往,中日戰爭打了八年,侵華日軍的損失也很大。而鴉片戰爭,基本上是清軍被英軍吊打,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鎮海之戰,英軍陣亡只有16人,也有陣亡3人的說法。抵抗最激烈的鎮江之戰,英軍才陣亡39人……

    對比一下1879年1月22日的伊散德爾瓦納戰役(Battle of Isandlwana),祖魯的黑叔叔拿著冷兵器,面對著比鴉片戰爭時武器裝備更先進的英軍,都幹掉了上千英華人。

    清軍有資格跟英華人在軍事上打持久戰嗎?

    因此,滿清政府首先軍事上沒資格跟英華人打之持久戰,經濟上持久不起來,政治上根本不想持久戰,所以怎麼可能選擇打持久戰?

  • 6 # 蔣南強讀歷史

    謝邀!我認為鴉片戰爭具有持久戰的一些特徵。鴉片戰爭英國在軍事武器和戰術思想及運用高於滿清,滿清政府則有天時、地利、人員、後勤等多項優勢。實際就是英國處於整體的軍事戰略的劣勢。所以,英華人更希望採用持久戰的方式開展戰爭。英華人的軍事哲學思維是蠶食,這就是持久戰的思想,運用英國的軍事實力掌控戰爭的主動權。如英國英國和阿富汗進行了三次戰爭,和緬甸進行了三次戰爭,和中國進行了二次戰爭,特別是對印度進行了無數次戰爭,歷經200年才完成殖民統治。

    一、持久戰的定義

    持久戰是指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有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鬥的持久戰。

    戰爭中的一方,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下,通常在戰略上採用持久戰的方針,透過長期的作戰,逐步削弱敵人,轉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最後贏得戰爭的勝利。戰役、戰鬥的持久戰,通常是在特定的情況和需要下進行。

    歷來兵家一般多忌曠日持久的戰爭,主張速戰速決。但也有的主張以持久戰疲憊、消耗對方,爾後擊敗之。如抗日戰爭時,國民政府瞭解本國之物資、資源、兵力、軍火、武器、民心、軍隊士氣等都不如日本,由當時的國際情勢來看,中國太弱,日本太強,很有可能被擊敗。故提出以空間換取時間,亦即是俗語的拖延戰術,以爭取後方製造武器,兵力編排,軍事攻守能力,防禦戰線等整體規劃。

    二、鴉片戰爭的持久戰特徵

    1、整個戰爭的過程具有持久戰的特徵。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看到雙方發動了戰役衝突後,立即轉入談判狀態簽約,然後又毀約升級戰役規模,再次談判,最後結束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間從1839年9月到1842年9月,整整二年。

    因此,從整個戰爭的過程來看一直處於邊打邊談的狀態,這就是持久戰的特徵之一。

    2、英國發動戰爭的戰略目標以貿易為主。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的整體戰略是開展與大清帝國貿易獲得財政盈餘,其最終目標是在中國沿海獲得殖民地佔有權。這樣就需要透過佔領中國的沿海一系列的城市和封鎖主要河流系統來實現。為此,英國的軍事策略是用最快的速度攻佔目標,一旦中國的某個炮臺或城市被佔領,英國將摧毀當地的武器庫和繳獲的槍支,留下一小隊士兵守衛,然後繼續前進攻擊佔領下一個目標,這樣能夠以最少兵力的投入來運作戰爭。大量英國私人商人和東印度公司的船隻部署在新加坡和印度殖民地,這樣確保了在中國的英國軍隊得到充分後勤供應。這也是持久戰表現之一。

    3、英軍運用積小勝為大勝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思維。英軍和清軍的每次戰役交鋒的時間很少超過一天的,大都幾個小時結束,最短的一次是在定海,英軍艦隊9分鐘就搞定了定海水軍。而且戰場不是海島,就是沿海城鎮或者沿江重鎮,這樣就處於英軍艦隊炮火的絕對優勢。英軍的機動性強,採取打不贏就跑,尋找新的戰機,從廣州一路北上,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打到了天津和北京。這就是持久戰的特徵。

    4、英軍牢牢掌握制海權以制海權來控制每次戰役的節奏。英軍根本不會深入到中國的內地,從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看,英軍也是不敢深入腹地,最遠才到北京。每次進攻都是主動發起,而且獲得勝利後,立即談判,不讓滿清獲得戰爭的主動權,這也是持久戰的特徵。

    三、清朝無法發揮人海優勢開展持久戰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繼廣州失敗,浙江連失三鎮,道光帝為之震動。同月,授其侄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收城剿賊”。十月,奕經途經江蘇宿遷,得知當地舉人臧紆青有智略,與之“招商軍事”,聘入幕府,擬舉為參軍,但臧紆青不願授職,便“敬為謀主”。他提出一個建議:從山東、河南招丁壯萬人,從本地招丁壯兩萬,讓他們分伏寧波、鎮海與定海,人自為戰,戰不擇地。各地士紳領團勇伏於城內,大軍伏舟港口,聲東擊西,內外交逼,英夷必敗。

    可惜,英軍以艦隊為據點,不斷地騷擾清軍和發動戰役。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摧毀了清朝的戰鬥力。而且戰鬥一結束,就撤出戰場。這樣清朝佔據的人海優勢,無法發揮,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每次戰役都無法形成清朝期待的持久戰。

  • 7 # 五班長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的時代,同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領土、主權,完全是兩個意義上的慨念,其興是一家之興,其亡也是一家之亡,老百姓是種地納糧,至於納給誰?關係不大,只要少納點就行。要說到打仗,那是皇家跟別人打仗,打贏也好,打敗也好,也沒什麼關係,那是皇上的家事而已,打也好,不打也罷,都是皇帝一人說了算。

    1841年1月27日,道光正式下詔對英宣戰,可謂言辭強硬,態度堅決,可面對大英帝國的28艘軍艦,區區15000人的軍隊,清軍的戰果如何呢?道光派出了靖逆大將軍奕山,奕山又以湖南提督楊芳為前鋒主將,楊芳從未看到過軍艦,看見軍艦還能在風高浪湧的洋麵上發炮擊中目標,認為定有邪術作怪,於是第一道作戰命令是遍收婦女的馬桶載入木筏,向敵艦衝刺,這叫以馬桶糞便破敵大炮妖術,你說這場戰爭能勝利嗎?

    奕山在廣州城面對僅為自己十分之一的英軍進攻,卻扯白旗投降,然後彙報到皇帝時,卻說,激戰正酣時,忽然有白衣女神展袖拂火,戰火頓熄,靠妖術、騙術,這個戰爭怎麼打的下去,再說,廣州城不是一座空城吧?每人拿把菜刀,估計英軍也不可能佔領全城,問題就在於老百姓認為和他們無關。

    由於當時道光也不知對方的厲害,結果一交手根本不是對手,好在大英也不是非要皇帝的命,只是要點優惠的貿易權,要點合法的鴉片銷售權,要點戰爭的賠款,再要個小小的香港,道光一想,打也打不過,能給的就給吧,總之,這仗不能再打下去的。

    要想打持久戰,要麼雙方勢均力敵,要麼發動群眾,用人海戰術拖住敵人,靜觀事態的變化,大清與大英交手,雙方實力相差太過懸殊,發動群眾更談不上,對於皇上來說,群眾能安分守己就謝天謝地了,哪還指望群眾幫忙,十多年後風起雲湧的太平天國群眾運動,就差一點葬送了大清王朝的江山。

  • 8 # 你們的遠方和詩

    長時間打下去,英華人根本贏不了。不過,滿人怕夜長夢多,在戰爭中漢人會強大起來,江山不保,是最要命的。割地賠款那都不是個事兒!

  • 9 # 壺梯山人LI

    以當時的大清和英國實力相比而言,全力以赴的話,英國必然失敗但這個問題,換個角度回答吧,以我們小區兩個孩子為例子,一個是嬌氣的媽媽管大,一個是奶奶在農村帶大的,都是四歲左右,城裡的這個小孩子個子還要高一點,兩個小孩子在羽毛球場碰了一下,奶奶帶大的摔倒馬上爬起來,啥事沒有繼續玩,嬌氣的媽媽帶大的小孩一直爬在地上哭,一定要媽媽扶起來,還要安慰半天,所以換成大清和英國一個道理,不是能力問題,是膽量和勇氣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企業如何尋到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