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一樣的維強
-
2 # 社群小百科全書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左宗棠是什麼樣的人,再來介紹一下太平教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生於1812年,卒於1885年,學歷是舉人出身。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於1851年,信奉拜上帝教,主張推翻清政府統治和儒家文化思想。從二者的思想上看就不現實,太平天國想要推翻中國思想文化第一個就是要把身為進士身份的左宗棠幹掉,太平天國信天父。所以,左宗棠不可能加入太平天國
-
3 # 使用者8151415593687
左宗棠是個能臣,是絕對的幹才,但絕不是雄滔偉略之主。面對太平天國運動這麼好的機會完全可以象朱元璋劉邦一樣為國為民謀利,當然晚清出這麼個人是很難的,左宗棠也不例外,權衡利弊之下還是選擇滿清當局是正確的,畢竟天國運動儘管對國家民族發展方向是正確的但破壞大,所以晚清無人能運用天國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實現民族復興,但是也為辛亥革命墊定了革命基礎。左宗棠選擇清政府應該是無奈的也是正確的,後來為國家做出的貢獻還是值得肯定的
-
4 # 衡洲布衣
左宗棠到底有沒有動過投奔太平天國的念頭或者甚至採取了實際行動?關於這一點,也許是個歷史懸案,並沒有確切有力的證據予以佐證,否則,左宗棠的命運很可能會徹底改寫。
但是,我們倒不妨大膽推論一下,此事存在!
為什麼?當我們剖析左宗棠的人生際遇和性格特點,就算真地這麼做了,也不足為奇,而且這個歷史人物會顯得更加多面,立體和豐滿,從而對這個人物和其所處的歷史時代和環境以及人性人心,個人命運和時代潮流的關係,成敗因果有更深一步的瞭解。
從這一點看,也不算毫無意義。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陰人。
他幼時穎悟過人,聰慧敏達,1827年(清道光七年),年僅十五歲的左宗棠即高中湖南省長沙府試第二名。
命運彷彿向這個少年敞開了大門,但命運又和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此後迭遭雙親病逝,按當時制度,丁憂(服喪)期間,不得應試。直到二十一歲,左宗棠才取得本該早就屬於他的舉人資格。
還沒來得及為命運的多舛嘆息,可誰知道這僅僅是個開頭……。
此後六年三次進京會試考進士,均落榜!
非宗棠無才,無奈文章天縱,見識奇遠,曲高和寡,明珠暗投,徒喚奈何?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徒使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栃之間……。
左宗棠浩然有歸去之意。
六年的挫折,從青年將近而立,足以使熱血冷卻,壯志消磨。
但世事難料,陰陽消長,禍福相依。左宗棠劍走偏鋒,絕處求生,自己給自已Sunny,自己給自己開掛。
科場的失意並沒有泯滅他建功立業,濟世報國的初衷,反而更加明確和熾烈。
他從此絕意科舉,得以從束縛性靈的八股試帖,四書五經中解脫出來,以極大的精力投入到歷史,政治,軍事,輿地,水利,鹽政,荒政,海務,財政,朝廷典章制度的研究中,先後精讀細研了《天下郡國利病書》,《讀史方輿記要》,《水道提綱》,《皇朝經世文編》等經世致用的學術專著。
他不但勤讀,還勤動手,從各省通志和邊陲文獻中摘抄出舉凡山川,城池,驛道,要塞等方面的歷史沿革,變遷,以及現狀內容彙總成幾十大本,並親繪地圖,以正謬誤。自唐以來,史部,別錄,說部及國朝志乘,載記,官新各書以及涉海國故事,無不粗知梗概,羅列於胸。
透過全方位系統化的強化訓練,左宗棠已具備了一般讀書人所不具備的戰略性,全域性性的頭腦,眼光,心胸和格局。
這為他以後的驚世勳業打下了一個紮實而堅固的基礎。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左宗棠科場得意,無非是多了個腐儒庸官,世上卻少了位勘亂御邊的一代雄傑!
左宗棠名隨才顯,湘中人物如賀長齡,賀熙齡,曾國藩,郭嵩燾,胡林翼等無不青目,以國士待之。
他絕不是埋守故紙,固步自封的書蠹,他一方面廣搜博覽,另一方面留心時務,尤其善於在時賢中物色,結交卓異之士,為自已以後的崛起和發展織就有力的人脈網。
至少有兩個人對左宗棠的一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位是陶澍。
陶澍,湖南安化人,字子霖,道光朝重臣,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嘉慶七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御史,庶吉士,山西,四川,福建,安徽布政使,巡撫。1830年(道光十年)任兩江總督,並督辦海運。任內清理鹽政,濟災墾荒,政績頗著,甚得聖眷民心。
1836年9月陶澍兩江閱兵後回家鄉安化省親途經醴陵,醴陵縣令備掃館舍,恭迎大駕,並請左宗棠擬聯一首,懸於館門,以示崇敬。
宗棠一揮而就"春殿語從容,廿載家鄉印山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此聯對仗工整,氣魄雄渾,並道出了陶澍心中最為得意的兩件事。
上聯指的是,去年年未,道光帝親召陶澍,詢其幼年家境及讀書經歷,印山石屋即陶澍幼時家鄉讀書之地。皇帝找臣子拉家常,是一種親切,關心,互動,和營造私人氛圍,歷來被臣子視為莫大的恩寵。
下聯暗指陶澍系出名門,祖上陶侃曾掌管八州。今以八州喻指湖鄉湘父老無不盼望著這位為家鄉增光添彩的驕子早日榮歸故里。
果不其然,陶澍一見此聯,激賞不已,他對左宗棠只聞其名,但未見其人。
宗棠奉召前來,趨前拜謁,由於太過激動,作揖之時不慎將陶澍朝珠碰斷,珠落一地,左右莫不駭然。
陶澍略不介懷,左宗棠也面不改色,從容撿拾,並答陶澍所問,氣定神閒,毫無慌亂之語。
陶澍略人多矣,宗棠氣度,令其大奇,遂邀其敘談。
宗棠抓住良機,半是請教,半是顯示,軍政農商,鹽務海運,侃侃而談,娓娓道來,見識精到,發前人所未發。
陶澍不禁為之傾倒,並言君才十倍於我,他日前程,實未可限量。並不顧年齡位分懸殊,與宗棠約為兒女親家。甚而臨終前以家事相托。
另一位是林則徐。
林則徐大家都很熟悉,督師兩廣,銷煙虎門,後兵敗被貶,謫戊伊犁。
1845年,林則徐重被啟用,歷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1849年,告老還鄉,途經長沙。
林則徐在雲貴總督任上,即聽過得力部下,時任貴州安順知府的胡林翼極力薦引左宗棠,稱其為"有異才,品學為湘中士類第一!"
林則徐將信將疑,但終究愛才心切,遂信邀宗棠到任上一敘。
宗棠對林則徐亦是仰慕已久,但俗務纏身,終未能成行。
此次林則徐還鄉途經長沙,即刻派人持書信邀宗棠前來一見。
宗棠得信即往,幾番徹夜晤談,也令林則徐為之折服不已。欲以心腹相托。
林則徐謫戊伊犁,凡五載有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憂地瘠民貧,外敵虎視,不顧年高,遍歷新疆,凡山川形勢,風土人情,進退攻守,無不一一詳記。
今見此異材,林則徐欣喜之餘,故欲將數載心血傾相托付。並深情言道,凡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終無成就之日。數年來留心人才,欲將此重任託付。"
時林則徐65歲。左宗棠38歲!
後宗棠以耄耋之年,輿梓出關,收復新彊,名垂青史。與林則徐當年留下的精神和第一手資料功不可沒!
陶澍和林則徐二公一代名臣,聲聞海內,正因為左宗棠和他們的這一段交集和過往,使得其聲譽鵲起。正所謂青蠅之飛,不過數武。附之驥尾,可致千里!
只不過二人的先後辭世,並沒能幫助左宗棠找到自已理想的人生舞臺,達到自已理想的人生位置……。
此時的左宗棠已年逾四十,還在鄉間務農,由於只是個舉人,高層體制的大門已對他緊鎖,而同鄉的曾國藩己任二品侍郎多年。
一腔熱血,豈能甘老林泉?
這個迥異世俗,自視甚高的奇男子在等待,在找尋一個機會,一個真正屬於自已的機會。
機會來了,1850年,在廣西創立拜上帝教的落第秀才洪秀全金田扯旗造反,建號太平天國。1852年打到湖南境內,擬攻長沙。
這就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段傳聞和猜測,如果屬實,就應是此時間段。
我個人為什麼在沒有確鑿證據的前提下認為這傳說屬實,完全是出於本人對左宗棠經歷境遇的瞭解和分析。
我前面講過,左宗棠畢生苦學,但他的性格決定他絕非是埋首故紙,畫地為牢的一介腐儒,他不但有識,還有膽!
他不是愚忠之人,但他只忠於兩樣。一是他對自已的承諾,二是他的信仰。
在朝廷和俗世沒有給他兌現自已承諾的機會時,他極有可能去另闢蹊徑,自已來兌現給自已的承諾,哪怕擔著天大的風險。
這一點,我確信不疑。
據聞,一是說他秘會洪秀全,一是說他秘會石達開。但拋開具體人物細節不論,都指出了同一點,那就是左宗棠獻策的內容。
概括起來,以下兩點。
一,太平軍應尊奉儒教,淡化拜上帝的色彩。
二,不應拘泥於一城一地的得失,應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由,趁未師老兵疲,直撲北京。
同樣,如單純從政冶軍事角度,拋開世俗立場來看這建議和獻策,都是上上之策,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太平軍的致命之處!
從這建議和獻策看,也非常符合左宗棠的學識,眼光,格局,境界和風格。
只是從太平天國的結局和下場看,並未採納這個可致清廷於死命的建議和獻策,否則,歷史和歷史中的人物命運會徹底改寫。
太平天國棄儒教,拜上帝對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社會秩序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深深刺痛了千千萬萬讀書人的心,以及千千萬萬對這文化,倫理,道德,社會秩序頂禮膜拜的樸實農民。
正如曾國藩在起兵拯難之初的那道天下傳頌的《討粵匪檄》中所講道的:"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此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一檄可當百萬兵,在這篇檄文的鼓動下,千千萬的讀書人脫下長袍,千千萬萬的黑腳杆農夫拿起刀槍,和太平天圖殊死一搏。
由於拜上帝教的理論在中國缺乏文化土壤,由於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戰略短視,終於在強大傳統力量的反擊和扼殺下,土崩瓦解。
左宗棠和曾國藩等中興將帥一樣,都是自幼受儒家文化薰陶的虔誠儒教徒。
他也許可以不忠於朝廷,但絕對不會不忠於自已已融入血脈,至高無上的那份信仰。
太平天國的信仰和他的信仰衝突是生死相關,不可調和的,他決然選擇了放棄和離去。並正是出於對太平天國的信仰接觸瞭解後產生的極端厭惡和仇視,很快堅定的站在了其對立面,於儒教精英們攜手並肩,共同撲滅和剿殺了這支在他們心目中的異端邪說,洪水猛獸。
但是,如果左宗棠的私會和建言確有其事,那麼無疑是尖銳和正確的。
但是,如果太平天國不是一支有這種嚴重背離國情信仰的隊伍,左宗棠的去留還真的要打個問號。
只是,歷史沒有如果。……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沒豈隨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這段懸案是否真假只能留待後世評說,信則有,不信則無,但史實也好,傳說也罷,從中汲取教益才是最重要的。
回覆列表
我覺得好奇是每一個人的天性
太平軍初來湖南時,左公也是好奇的
但是深入瞭解之後,竟走到對立面,
原因很多。我個人認為,左公作為晚清大儒
一生學的是傳統儒學。而洪秀全就是破壞傳統
興他自己改過的拜上帝教。而太平軍的一些制度,又嚴重打壓地主階級的利益,一些老百姓也深受其害。更不說戰爭造成的經濟破敗,人民流離失所,左公是明白人,是能預測到最後結果的。晚清中興名臣的稱號也不是隨便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