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先知大老爺

    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在1997年,這也是全球性的金融風暴。

    1992年7月2日,受美國經濟和政策衝擊,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日,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慘烈。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物件。

    不久以後,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南韓、中國等地。

    泰國、印尼、南韓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

    衝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

    在這場金融風暴後,我認為始作俑者便是美國,新中國成立以後,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對社會主義的中中國產生了危機感。

    於是,用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拉攏日本,南韓,臺灣甚至整個東南亞,收做小弟,讓他們的經濟體系完全附庸美國,這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短期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留下了,美國崩,亞洲崩的隱患!

  • 2 # 自由風子

    亞洲金融危機,一般指的是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複雜,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這場金融危機一直到1999年才結束。

    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呢?

    1.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結構不合理。例如泰國大量資金投資於房地產,由於房地產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債務危機,是引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

    2.過分強調外向型經濟的作用。毫無疑問,發展外向型經濟是東南亞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外向型經濟比重太大,因而國際市場的變動,尤其是匯率的變動對經濟發生重大影響。東南亞各國由於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國際競爭激烈,導致貿易狀況惡化,經常專案出現巨大赤字。

    3.債務結構不合理,短期債務多,還債率高,還本付息壓力大。

    4.金融監管體制不完善,金融開放力度超過本國經濟實力、外匯儲備數量和監管能力,脆弱的金融體系難以抵禦強大的國際投機資本的衝擊。

    5.長期景氣掩蓋了經濟執行中的深層矛盾,弱化了人們對潛伏危機的注意力和警惕性,一旦危機發生,無論政府和公眾都缺乏思想準備和應急準備,陷於束手無策的狀態。

    亞洲金融危機整個過程是怎麼回事?

    亞洲金融危機的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暴跌,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1997年10月,國際炒家轉移目標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絡匯率制。隨後,香港恆生指數大跌,但在香港特區政府的努力下,恆生指數止跌上揚。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南韓也爆發金融風暴,韓元暴跌,韓元危機也衝擊了在南韓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000∶1,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與之關係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一個月後,國際炒家損

  • 3 # 有一根長鬍子

    金融危機在21世紀並不陌生,頻發的金融危機是如今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透過對比分析2008年美國國際金融危機與1997年東亞國家金融危機的原因、抵禦過程、產生影響及本質,進而得出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 1,貧富差距過大是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2,企業倒閉造成大量勞動力人口失業,社會動盪

    3,股市被人操控,導致大量人破產,生活壓力大

    4,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引發的.尤其是重要生產資料長期積壓嚴重過剩,一旦波及其他領域,有可能觸發危機

    看著現在股市的火暴,物價的飛漲,工資像蝸牛一樣的爬,國家應加強對中國國內市場的宏觀調控,穩定物價,調節市場的初次分配和在再分配,努力縮小貧富差距懸殊等問題。

    國家的發展關係到每一個華人,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是華人的幸福,我鑑定的相信中國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一切為了人名。

  • 4 # 期貨相戈戈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爆發本質上是由於當時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較為脆弱。

    上世紀六十到八十年代期間,隨著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並有意識地加快產業升級,“亞洲四小龍”和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開始承接日本的產業轉移。而為了能更快速地發展經濟,這些國家逐步降低了對西方資本的戒心,主動調整政策,放寬外資企業持股比例,大力進行招商引資。

    東南亞地區當時的經濟發展模式——“雁行模式”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為止,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四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的紡織品、食品、汽車、積體電路、電腦配件出口國。經濟快速增長、失業率常年處於較低水平,但賬戶逆差成為了這四個國家不得不面對的一大問題。也就是說,儘管大量出口,但由於匯率問題,使得這幾個國家常常出現“花的比賺得多”的情況,外債遠超外匯儲備。

    1996年,泰國在一年內需償還的短期外債高達477億美金,而外匯儲備只有372億美金。針對這種情況,泰國政府決心整頓銀行系統,並在遠期市場拋售外匯,試圖穩定泰銖。然而,多年累積的問題不是短短几個月能夠解決的,到1997年6月30日,泰國外匯儲備銳減至28億美金。不得已之下,泰國決定準許匯率自由浮動。然而,這一政策卻成為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開端。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泰銖兌美元的匯率當日大跌17%;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驚心動魄的“匯率保衛戰”爆發。隨後,金融風暴席捲東亞,韓元持續貶值,日本大量銀行金融機構破產;1998年9月,俄羅斯盧布貶值70%,股市、匯率急速下跌,歐美國家股市、匯市也受其影響發生大幅震盪;直至1999年,這場由東南亞開始最終擴散至全球的金融危機才得以告終。

    從表面上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爆發是由於美元進入大幅升值週期,並且以索羅斯為代表的金融大鱷和國際遊資趁機炒作,套利投機引起的。但就如“堡壘總是從內部開始崩潰”一樣,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爆發本質上是由於當時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較為脆弱。

  • 5 # 股票現貨外匯分析老周

    長期以來,由於亞洲國家和地區經濟高速發展,有大量的外資在亞洲國家尋求投資機會和高回報。1996年初,泰國和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出口下降,經常性專案赤字擴大,房地產大量積存,庫存商品增加,短期外債急劇上升等不良現象。泰國因為經濟相對較弱,就首當其衝受到壓力。貸款商和投資者開始神經緊張,貸款銀行怕壞賬、呆帳,不願再貸款,投資者則開始套匯,把證券變現。泰國貨幣泰銖(Baht)開始遭到大量拋壓。到5月16日,國央行已投向市場200億美元,買入泰銖,以維持泰國貨幣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這種匯率制度泰國已實行了14年,怕一旦泰銖浮動會影響整個經濟大局。但壓力越來越大。

    1997年7月1日,泰國財政部長林日光,一位留美的博士,宣佈泰國政府將堅決捍衛泰銖,請企業和人民放心。當晚電視播送。但泰國上層內部有不同意見。7月2日,泰國政府突然宣佈泰銖實行浮動匯率制,並同時提高泰銖利率,從10.5%上調到12.5%,提高2個百分點。其原因是泰國外匯儲備此時為360億美元,已無力抵擋拋壓。1996年泰國經常專案逆差高達147億美元,1997年1季度逆差33億美元,泰國不得不放棄盯住美元匯率制度。訊息一出,百姓驚慌失,市場一片混亂。泰銖立即下跌到1美元兌29.5泰銖,跌幅高達18%;股市暴跌,跌幅達15%。泰國百姓從銀行擠兌7億多美元,買入黃金。澳洲政府乘機大量拋售黃金,並隨之帶動瑞士、比利時等國央行大量拋售黃金,以獲取差價暴利。

    1997年7月14日,泰國估計當年GDP增長將從7.1%下降到4.6%。外匯儲備宣佈降到320億美元。7月18日,泰國政府再次提高利率,從12.5%上調到14%。泰銖稍作徘徊,仍繼續下滑。到7月26日,泰銖已跌到1美元兌31.6泰銖。8月11日,泰國向在日本東京召開緊急會議的亞洲各國求援。中國、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一起向泰國提供160億美元緊急援助,並幫助買入泰銖。泰國並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求救。但泰銖在稍作徘徊後,仍繼續下滑。8月27日,1美元兌33.9泰銖,跌幅達到35.6%,泰國股市跌到523.7點,泰國政府挽救股市的措施也遭失敗。此後泰國股市、匯市、房市、期市均深幅下挫,難以收拾了。

    由泰國貨幣在1997年的大幅貶值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透過骨牌效應波及了所有東南亞鄰近的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隨著泰國經濟在8月急挫,這些國家的貨幣對美元的比值也大幅度地下跌,股市、匯市全面崩潰。一場震驚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了。

    沒有人預測此次金融危機會擴散得如此迅速。到1998年初,與1997年7月1日相比,新加坡、泰國、印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五國貨幣對美元貶值幅度分別為12.29%、56.24% 、84.8%、43.37%和48.32%,股市指數跌幅分別為47.9%、40.7%、56.1%、48.5%和56.4%。香港、南韓和臺灣也受到了猛烈的衝擊。20年來快速增長的亞洲經濟直線下降,陷入嚴重的經濟衰退。東南亞國家的GDP增長從1997年的平均4%降至1998年的-6.9%;四小龍的GDP增長也從1997年的平均6%下降為1998年的平均-1.4%。

    這次金融風暴波及之廣,影響之深,實屬罕見。這場風暴不僅在受害國發展成為整個經濟危機,而且演變成為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連日本這樣的經濟強國也難免於金融風暴之災。

    這次金融危機給東南亞各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工人失業、工廠倒閉、經濟嚴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東亞國家和地區在這次金融風暴中,“損失的財富可能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財物損失。從前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佔領別國土地,控制別華人民,繼而奪取他們的財富。今天透過國際金融網路,敲打電腦的鍵盤,就可以輕易奪取別華人民的財富,不必興兵攻打,就可以達到戰爭的目的。”同時這場危機還引發了南韓以及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危機,其影響遠遠超過了亞洲的範圍,給世界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

    案例評析

    1997年7月亞洲金融風暴的爆發,既有外因也有內因。

    1、外因就是許多學者指出的,國際遊資的衝出。對國際資本的跨國流動,我們應當從經濟全球化,特別是金融全球化這個國際大背景下加以考察。金融全球化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隨著國際資本大量迅速流動,各國相互開放金融市場,不少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跨國發展,促成了鉅額的國際資本透過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範圍內迅速運動。從理論上講,資本的跨國流動可以在國際間調劑資本的餘缺,是一種雙向互利的行為。但從實際的後果來看,大量國際遊資的湧入,特別是湧入到那些金融體制不健全,金融監管不力,銀行不良資產很多,泡沫經濟嚴重的國家,則不但不能給這些國家注入活力,反而造成其金融秩序失衡,從而引起嚴重的金融危機。因此,導致亞洲金融風暴的外因,從根本上說是金融全球化負面影響的結果。

    2、造成亞洲金融風暴的內因主要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祝福的流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