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子曰
-
2 # 弘陽真人
這個不算奇怪,早在九十年代我到阜陽尤家花園遊玩,當時那裡正在維修,鄉政府秘書正和當年第一任園長訪談,介紹各個景點。我問鄉秘書三步二坐橋上兩個龍頭怎麼不見了。老園長說〞文化大革命〞就沒了,我說:〞不對,前年我來的時候還在,我修煉本來在閉關,己經閉四天了,還有三天,幾個朋友要來,我就來了。早晨六點來的,來時沒事,到九點陽盛時我受不了啦,站立不穩,想找個地方躺下,下雨剛晴,橋上有磚,沒泥巴,我就在那躺下了,躺下後,呼吸急促,全身顫抖。走火入魔。直到中午十一多陽衰的時候,才恢復正常,我起來的時候才注意到我躺在三步兩坐橋上,橋兩邊欄杆有兩坐石龍頭,橋的後面有座假山,山前有個洞,洞上有個門,門上有〞靜修室三個字,這事我可忘不了〞。
臨別時,鄉秘書告訴我說:〞這事一定要查,找到了告訴你,你留個電話,以後來公園玩免費〞。
很多天過去了,我突然接到鄉秘書的電話,說龍頭找到了。也修好了,抽時間來看看。
當我第二天來到尤家花園看到的是:龍頭後面是水槽,水槽是平衡的,天上自然之水下到水槽後,水自然從龍嘴裡流出。現在龍頭和水槽傾斜起來了,前高後低,水槽裡的水只能倒流,更可笑的是:原來龍頭整體不足l米。現在變成了兩條大龍,每條龍足有十多米長,龍身最粗直徑達5O一60釐米。更讓人諦笑皆非是,洞裡放一個2米多高觀音菩薩。佛家是憚室,道家是靜修室。二者怎能混為一談呢?
-
3 # 龍華中
這個題問的真有點新鮮味道,把古桑修成新童話喜洋洋的板樣,看來這些工作者,也是為了證明新科技與發展的超越性,顯示他們的最新潮流的創意者,讓後人看看他們的超越風彩,千年一後的遊人也知道今朝的能人繪翠,千古留芳。
但是你們的巧功用錯地方了,對歷史的彿像不能不尊,因為這些佛像,代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意意非常深刻,他刻畫著古時代的文化風彩,也是佛家的道德行像修養,還有精與誠信的高度味道。因為過去的人們,非常信念迷神的言行。我們用這種借花獻佛的貼金仿式,讓後人會暗語蹄笑。
此方法到不如另起爐灶,建造我們新中國的文化風彩和佛家形象,展示我們現在真正的高超精藝,向後人展耀中華盛世的金光才貌,取求名利雙豐的效果,?
-
4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類似的問題原本已經在之前的回答裡談過,不過看到一些答主對安嶽石窟價值的不公正評價和對修復方式的錯誤解讀,還是忍不住再來補充一些看法。
1.安嶽石窟的價值安嶽石窟的造像,真的如一些人所說“就其藝術本身而言,未必具有極大的價值”嗎?
答主認為恐怕未必如此。
從大的發展脈絡看,安嶽石窟的開鑿,始於初唐或盛唐,到了晚唐、五代時蓬勃發展。這與當時的歷史轉折密切相關。
提到唐代石窟,相信大家都會想到龍門石窟,其藝術價值自不必說。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北方戰亂不休,皇帝都帶著貴妃娘娘往四川跑路,很多僧侶、畫師、工匠也跟著跑,順便將其理念、技術帶到了四川地區。因此說,安嶽石窟的藝術源頭,實際上仍是北方積澱已久的石窟傳統。
安嶽石窟延續時間長,分佈的範圍也比較大,包括臥佛院、毗盧洞、圓覺洞等多處集中分佈點,以佛教為主,也有少量的道教主題。
有學者將安嶽石窟的價值歸納為四個字——古、多、精、美。並非誇張。
古:安岳雲居山圓覺洞窟群中,有幾處石窟中保留有古人題記,有“開元廿年”、“大唐開元廿四年”的字樣,證明其開鑿於唐開元年間。多:安嶽石窟共有造像兩萬多具,夠多了吧?精、美:單純依靠語言難以描摹,不去現場看的話,大概是難以體會到的,故而將其視為“今天的鄉間自發修建的廟宇,立的佛像一樣”。還是放幾張圖大家自己看看。(圓覺洞淨瓶觀音造像)
(茗山寺觀音造像)
(毗盧洞天王造像)
(毗盧洞水月觀音)
2.安嶽石窟的研究有些答主認為,安嶽石窟沒人去研究,真相果然如此嗎?
可惜又不是。哪怕隨便在京東上搜一搜,就能找到不少關於安嶽石窟的研究著作啊。
更不用說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研究論文:
不從事專門研究,就覺得沒人去研究,這樣真的好嗎?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測其有無,可乎?
3.這樣“修舊如新”是否可取?有的答主指出,這些造像最初可能就是“花花綠綠”的,因此今天的信眾重繪佛像未必錯誤。
這就涉及到文物的修復理念了。
答主在之前的回答中詳細談過,這裡不重複,只簡單說一下,所謂“修舊如舊”,只是一個宏觀的指導意見,但是“舊”指的是文物在歷史上哪個時間節點的狀態,不容易把握。
的確,這些佛教造像在當年剛開鑿好的時候,也需要上彩,如果今天的修復是要將其復原到那時候的狀態,或者說“修舊如新”,也不是完全不行。
問題是誰來修?怎麼修?
我們再看看這張對比鮮明的照片,仔細看,修復之前,造像的表面的確是有彩繪痕跡的,但是並不是像當代村民自發修復的那樣整體塗抹顏色,而是描繪著許多細節的飾件。
那麼就這個造像而言,我們如果真的想要把它復原到以前的樣子,就得搞清楚:
原來的顏色是什麼?用了什麼材質的顏料?新的修復怎麼樣選擇顏料才能不破壞造像?
另外,文物修復應該遵循可逆性原則,也就是說今人附加的東西必須是可以去除的,防止“修錯了”。
這些東西,村民在自發修復的時候考慮到了嗎?
分割線
答主在先前的回答中提到過,文物保護也應考慮到宗教信眾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保護才是根本,如果文物本身都破壞了,相信廣大信眾們也不會開心。
珍貴的造像被這樣“修復”是悲劇,其實也是違法犯罪,應該做的是加強對文物的管理,當然也要普及文物知識,否則大家都覺得這些珍寶“沒什麼藝術價值”,那還了得?
回覆列表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原來有種病,有錢也治不了”
“形還原了,神沒了”
。。。 。。。
大抵嘲笑兼諷刺,好像當地佛教信眾真的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一樣。
我對此確實大大的不以為然。文物保護固然是必須的,但是凡事不能太過,太過便過猶不及了。
第一,如該研究院講解員所言,安嶽地區是古代佛像遺址最為集中的縣,多達10餘萬尊。是,是瑰寶,但是不客氣的說,這10餘萬被劃為文物的佛像,平時真的有人來觀察,研究麼?這和敦煌石窟並不相同,就算是文物,這些文物其實大抵也不過是唐宋時期的鄉間百姓士紳集資所立的廟宇,所立的佛像,就其藝術本身而言,未必具有極大的價值,就和今天的鄉間自發修建的廟宇,立的佛像一樣,本質是有著向佛之心而立,而藝術水準其實基本接近於無,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向佛之心,善男信女們一樣虔誠的朝拜祈福。這就足夠了。如果唐宋時期的佛像原本 就是這般花花綠綠的,那麼誰又能說今天的善男信女重新用虔誠的佛心重繪佛像,是錯誤的呢?如果不是,文物保護者們能真的確認,這10餘萬佛像原本的色彩到底是什麼嗎?即便能確認,文物保護者們,真的能從佛像中研究出什麼子醜寅卯來嗎?就算文物有研究價值,有研究員有時間來研究嗎?
第二,有些東西只有考古價值,必須嚴加保護可以理解,但是也有些東西,具有現實價值,那麼在保護之餘,多少也要量力而行,視乎具體情況具體解決。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很多院子歷史很長,確實是文物,必須加以保護,但是同時,很多院子仍然是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場所,很多地方在時光的沖刷下,已經不太適合人們日常居住使用了。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是應當抱著必須保護文物,即便不讓住人了,也絕不能進行翻修的態度呢?還是應當允許在保持大致框架的前提下,允許作適當的改造呢?我想毫無疑問應當是後者吧。保護文物沒有錯,但是你也不能把人趕走不讓住吧?佛像也是如此。對於某些歷史上的皇家廟宇,又或者是聲名遠播的寺觀,其很多佛像確實不但具有考古的價值,其本身的藝術水準也是非常之高,可以作為當世的最高的藝術水準,那麼加以嚴格保護自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那種普通的民間廟宇所立的佛像,既沒有藝術水準,通常而言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價值,那麼是否也要如此嚴格保護呢?即便想要保護,能保護的過來嗎?信眾自發的重繪佛像,將歷史的東西重新在新的時代變的有用起來,讓原本在荒野破廟裡面無人問津的佛像重新光鮮起來,接受信眾的朝拜,又有什麼錯呢?難道就讓這些佛像在文物保護的口號下,在歷史的沖刷下,最終化為一坡黃土,要更好?
第三,其實我們國家並沒有文物考古的傳統,有的話大抵也是最近百年來從西方學習而來的,我們曾經並沒有把文物當做很重要的事物而加以大面積的毀壞,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文物保護就又陷於了另外一個誤區,超過一定年限的古代事物統統的劃歸文物,立個牌子,可事實上既無足夠的人手和經費加以保護,又沒有足夠的研究人員加以研究,最終這些文物也不過在時光的沖刷下,化為塵土罷了,請問,這種文物保護又有什麼意義?如果有信眾願意為已經佛像重繪金身,為廟宇重修,重新讓即將崩塌的佛地重新成為人們信眾朝拜之地,那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我並不認為,如果佛像有靈,佛祖會責備信眾。佛祖普照人間的並不是藝術,而是慈悲之心。
第四,說到群眾信眾修復的水準太差。其實對於鄉間的小廟而言,大抵如此罷了。大家可以去自己老家的農村新蓋廟宇看看,佛像大抵是這般紅紅綠綠的,還有關公像,財神像,大抵都是如此,這就是老百姓的藝術欣賞水平,喜慶,而不失威嚴。原本經常參拜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信眾啊,那些研究員啊,所謂的考古學家啊,說句難聽的,你們進廟參拜嗎?自己本來就從不進廟參拜,也不信佛,卻總大談特談佛像的藝術水準,歷史價值。你只看到了歷史價值,別人重視的確實現實價值。難道是真的今不如昔?經常看到古代有人發宏遠“此生若是能夠富貴,將來一定要重塑金身以報答佛祖的恩情”,那麼,什麼叫重塑金身呢?其實大抵也是重新修復佛像罷了。按照今天的情況,那明明是大志願大慈悲的善行,豈非都成了毀滅文物的罪行?
天下事情,過猶不及。從毫不關心文物的狀況乃至毀壞到毫無差別的胡亂保護,都是過猶不及的緣故。聯想到以前山野花草眾多,民眾上山隨意摘採踏青,原本也是一種日常消遣,到了最近,結果是這也是珍稀保護植物,那也是珍稀保護植物,一不小心,日常踏青之旅,成為了高風險行為,稍不留神就要進牢房呆了。這又何嘗不是過猶不及的又一個例證呢?
時代在發展,一切在發展;我們不但要研究歷史,我們自身也是歷史;任何事情皆需要量力而行,過猶不及,不是立快牌子就能解決的。
對於那些歷史價值並不大,藝術水準也談不上高,卻仍然有現實價值的事物,還是報以一定的寬容的態度吧。如果真的要嚴加保護,請給予足夠的人手經費,和給出修復的計劃。如果就讓這些佛像在風雨的沖刷下塵歸塵土歸土,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遺憾,一種拋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