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樣行了吧
-
2 # 吃了點飯就不餓
氣節害死人?我不這麼認為,人無氣節,亦不過豬狗也。何況,是皇帝,是一個國家的頭,頭頭都沒有氣節,那這個國家也是一個悲慘的國家。後期的大清帝國末期,慈禧老佛爺,就這樣大清國變成了西方眼中的東亞病夫!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明成祖遷都北平,改北京,天子守國門。明末崇禎皇帝吊死梅山,君王死社稷。這就是氣節,是一種精神,大明皇族的精神,是留給後人的信仰。
明朝的失敗滅亡,跟氣節沒關係,是各種原因造成的。政治腐敗,制度敗壞,天然災害年年有,氣候不適。各種原因造成的。
-
3 # 說點奇葩的
我覺得一個朝代的覆滅的原因永遠不止一個,更何況要把明朝的覆滅歸結於氣節,這樣一個高尚的東西!和親、割地、納貢這些都是敵強我弱時強敵要求的,換句話說就是和不和親、割不割地、納不納貢是敵人說了算,不是你說了算……何來氣節一說?後面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更覺的像現在的道德綁架。永樂帝遷都北京,真的是去守所謂的國門嗎?大家要知道朱棣沒有登基前的封地可是在北京,遷都北京的行為可不像說的那麼高大尚!再說崇禎帝吊死煤山,更像是被他自己下面的一幫臣子拖累……一個皇帝我相信不會不知道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最後無奈的吊死煤山只能說明當時真的走不了了……造成沒時間逃走的原因,我更願意相信是被自己那群臣子所謂氣節綁架!
-
4 # 歷史神秘人
明朝不是被氣節害死的,反而明朝滅亡的時候後,很多人因為氣節而死。明朝的滅亡最主要是內部的原因,自己搞不定,滅亡了和氣節有什麼關係呢!當然關於崇禎因為氣節而去上吊逃跑,由此宣告了明朝的滅亡,當然後來還有一段時間的南明朝廷,不過崇禎是否因為氣節不逃跑而上吊自殺,維護了自己的氣節,其中的原因是很複雜的。
朱棣喊出來的“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確非常霸氣,非常有氣節,朱棣能說出這樣的話,那是因為朱棣的明朝國力鼎盛啊,有底氣說出這樣的話,只是朱棣的後代子孫卻一代不如一代,越混越差,沒有底氣維持明朝的尊嚴啦!其實在統治者眼裡,政治利益才是第一位,至於氣節嘛,能用就用吧!當年的明英宗確實做到了天子守國門,親征也先,結果打輸了被俘虜。明英宗沒有自殺以造成君王死社稷的氣節,而是選擇忍辱偷生,最後竟然奇蹟般回到明朝,再次做上了皇帝,可謂傳奇啊!有祖宗當榜樣,你以為崇禎真的甘心願意為明朝而死嗎?
在李自成步步緊逼將要攻打京城時,崇禎最先想到的是如何活下去,而不是什麼君王死社稷。崇禎有兩個選擇,第一個就是遷都到南京,南京本來是明朝的陪都嘛,遷到那裡也是很正常的事,崇禎也能活下去嘛!可是到最後崇禎都沒有遷都去南京,原因就是崇禎這個人小氣摳門,對待大臣如仇敵,專門讓臣下背黑鍋,最後還翻臉不認人,隨便殺大臣。崇禎想要遷都,他自己不能提出來,因為死要面子嘛,最好就是臣子們提出來我們要遷都,然後崇禎借坡下驢,把遷都沒氣節的道德指責讓臣子背黑鍋,崇禎就乾乾淨淨去南京了。結果就是臣子們明白崇禎的心思,但是就是不說要遷都,一個字都不說真的想氣死崇禎,臣子們不說,那是因為崇禎太坑人啦,沒有誠信可言啊!以前都有許多的官員給崇禎背黑鍋,結果呢崇禎說好給的好處和保證沒有兌現,翻臉不認人,背黑鍋的官員全都殺了。沒有好處和保證誰願意去背黑鍋啊,演雙簧戲也要事先溝通好講誠信才行啊,而崇禎的誠信為零,傻瓜才願意為遷都去背這個黑鍋呢!反正提出來,你崇禎迫於輿論壓力,又殺提出遷都的官員,那還怎麼玩啊!所以對待臣子猶如仇人的崇禎,臣子們不管崇禎怎麼提示就是不說,最後崇禎被氣的要命,遷都也就不了了之啦!
崇禎還有第二個選擇就是個李自成談判。李自成也曾經提出過要和崇禎談判,說只要明朝封自己為王,給一塊封地就行了,李自成也就不和明朝為敵退兵去了。李自成的和談要求,崇禎那是高興的要死啊,內心早就忘了什麼不各地不納貢的氣節了。於是他就繼續演戲,希望臣子們贊同和談,然後明朝就能活下去了。但是所有的官員一致不贊同和談,高舉道德大旗,高喊氣節,和李自成死磕到底,誰贊同和談就是賣國賊,人人得而誅之。官員們真的有這麼高的覺悟嗎?還真不是,其實就是怕崇禎派了自己去談判啊,萬一談判不成功,以崇禎的個性肯定把喪權辱國的罵名扣到去談判的官員身上,最後肯定殺了這個官員啊!就算成功了,崇禎也會把這個官員給殺了,因為崇禎一直都是翻臉不認人,不想自己有道德汙點,好處不給,專門讓臣子背黑鍋,背完後還殺人。誰願意幹啊,臣子們也是人精啊!終於崇禎在一片正義凜然的聲音中,徹底死心了,不談判了,也不逃跑了,就等著李自成上門殺頭啊!結果大家都知道,北京城破,崇禎上吊而死。
崇禎是為了氣節而死嗎?也許有那麼一點味道在裡面吧,也許他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臨死想撈一把名聲的好處,其實崇禎想逃跑,誰又能管的住他呢,自己作死,沒有人會陪你的。明朝是滅亡了,不是因為氣節而亡,實在是明朝這棟房子爛透了,遲早要倒塌的,再有氣節的崇禎也救不了明朝啊!
-
5 # 小川說史
第一、天子守國門是無奈之舉,有人說朱棣遷都北京就是為了抵禦蒙古,這種有一定道理,但是並不安完全。其根本原因是朱棣與朱元璋的戰略思想不同,朱元璋是以軍事防禦為主,我北伐把蒙古人趕出中原,對北元殘存勢力進行殺傷,然後在邊境設立大量衛所,實行積極防禦的政策。而朱棣由於本身就是武將出身,對軍旅生涯有一種特殊感情,加上因為靖難的原因,朱棣即位後繼續要用功績來證明自己,所以由軍事防禦改為軍事進攻,想要一舉解決蒙古問題。遷都北京有利於整體的指揮排程,與加強北方控制並不是為了當看門人。
朱棣五徵漠北除去前兩次取得一些軍事成果外,後三次可以說是勞民傷財了。也就是說明當時明朝的國力是沒有能力徹底消滅蒙古的,由於大寧衛和開平衛的撤銷北京才徹底成為了第一線,最前沿。這個問題其實在朱棣以後的皇帝就已經認識到了,仁宗、宣宗都曾經想把京城遷回南京,如果不是仁宗死的早明朝的首都很可能是南京,北京作為首都是宣宗以後才完全確定下來的。
其實早在宣宗時期明朝整體實力尚強的時候,邊境的蒙古人就大量的遷入、滲透,造成了明朝邊境很大的隱患,最終爆發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以後帶來了明朝邊境的全部收縮,關西七衛、河套地區、奴兒干都司地區、烏斯藏地區相繼的脫離明朝的控制,雖然明朝對這些地區有過短暫的收復,但也是猶如曇花一現、明朝的基本國土很長時間維持在兩京13省這個區域,至於東北也只有遼東衛所控制的今天遼寧省一帶。
明朝末期官員腐敗,國家機器運轉不靈,導致農民起義遍地,清朝崛起於東北,這個時候崇禎想過遷都但是在大臣以忠孝氣節為藉口的勸說下崇禎最終沒有遷都導致明朝最後的機會也失去了,反觀這些大臣,絕大部分都投降李自成和以後的清朝。這樣的守護氣節真的有必要嗎?
-
6 # 庭州行者
又見“大明氣節論”。當一個封建王朝只有所謂的“氣節”能拿得出手時,這個王朝本身就已經很糟糕了,因為“時窮節乃見”,當這個王朝能有那麼多“窮”去展現自己的氣節,那麼可想而知,其必然不是一個成功的王朝。更何況,明朝的“氣節”,並沒有怎麼體現。
先回答題目中的問題,明朝是不是被氣節害死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明朝皇帝大多沒什麼氣節,比如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後,幫著瓦剌人叫開明朝城門,以方便瓦剌人搶劫從而實現自保。在大同城下叫門時,守將郭登堅決不開門,明英宗居然說出“何外朕若此”,可見,朱祁鎮是沒什麼氣節的。
另一個沒有氣節的是嘉靖朱厚熜。朱厚熜在位期間,韃靼的俺達汗包圍北京,在北京外城瘋狂搶劫百姓,然而朱厚熜絲毫不抵抗,等到俺達汗搶完之後,朱厚熜又下令不許追擊,目送俺達汗“功成身退”,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恥辱的“庚戍之變”;而在此之前,河套被蒙古人佔領,大將曾銑上書請求收復,卻被嘉靖處死,並且下令:敢言復河套者,斬。
可見,明朝皇帝在遇到“窮”時,是沒什麼氣節的。
至於崇禎,崇禎沒想過議和或者逃跑嗎?想過,不過都被自己的大臣阻止了。崇禎其實完全可以不顧大臣的建議,但他要面子,殺了提出議和的陳新甲當替罪羊。可見,崇禎實際上是沒什麼主見,再加上他本人對大臣極其殘忍,於是乎,在最後關頭,大臣紛紛拋棄他,這也不足為奇。
所以,僅僅憑藉崇禎自盡,就說整個明朝都有骨氣,有氣節,顯然是荒謬的。
再說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其本質不過是因為朱棣為了穩固根基,另一方面填補因為自己失位而導致的邊防空缺,所以遷都。再說一句,其實朱棣時期,北京城壓根算不上是明朝“國門”,但由於子孫後代的敗家,所以北京一步步成為了所謂的“國門”。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所謂的“氣節”,不過是明朝自身太過失敗而導致的必然結果,本沒什麼值得吹捧。
實際上,明朝的外部環境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為寬鬆的,因為歷朝歷代的大患北方地區,在明朝已經很衰弱,蒙古實力下降,並且分裂為諸多部落,可以說,歷朝歷代都沒有這麼好的外部環境,但就是已經成為馬匪的蒙古部落,還能和明朝相持兩百年,可見,明朝之失敗。
-
7 # 匠心普洱只在方寸
其實,對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兩段話,個人倒是有另一種理解;拋磚引玉,說與諸君共思之!
在這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何朱棣時期,五伐漠北,南征越南,七下西洋,四海之內萬國來朝的強大明朝,最後竟會落得個“天子去守國門,君王要死社稷”的境地???為什麼呢?
如果朱棣的繼任者,都能夠選閒任能,勤勉為政,在其位而謀其政,後世對明朝的評價應當是“君明臣賢,終明一朝,拓土開疆,萬國來朝”才對!
如若如此,又何會使朱棣辛苦打下來的越南在明宣宗時獨立;關西七衛在嘉靖以後完全被土魯番汗國吞併;甚至是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及崇禎皇帝自縊而死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因此,個人認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背後,並不是所謂的氣節,而是因明朝君王不甚賢明的統治給自己,給國家帶來的代價而已!
當敵人在發展,在強大的時候,我們的帝王在幹嘛呢,在想著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木匠,如何才能長生不老,而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在其位而謀其政!當敵人打過來了,如若此時,我們的皇帝還不以身作則,承擔起他本就該承擔的責任,去守國門,去死社稷,那麼,他是會被史書後人所指責的!
所以,這不是氣節,這只是明朝皇帝對自己昏庸統治而進行的最後補救,是為身為一國之君的自己,挽回最後一點統治者的尊嚴罷了!
想當年漢高祖劉邦有“白登之圍”,但經過文帝景帝的奮發圖強,到後世武帝將匈奴打的落花流水,真正的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而朱棣五伐漠北,將蒙古人的威脅解除,其後續繼承者卻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甚至蒙古人後來還打上門來!兩相對比,這“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又有何氣節可談?
漢武帝這樣的,才是真正的天子守國門,人家是把國門給硬生生前推到了千里之外,匈奴王賬前,就是我的國門!
而明朝,自己昏庸統治下的江山,君王自己種下的苦果,不就該由自己承擔嗎?
大家覺得呢?
回覆列表
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說崇禎寧願自殺也不投降是有氣節這沒問題,但是為什麼是被氣節害死的呢?難道崇禎投降明朝就不會滅亡了嗎?
自古朝代更替都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一個王朝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很多制度上的弊端會逐漸積累起來,並表現出來。明朝的腐敗問題,始終都沒有徹底解決,皇權、清流、宦官之間的權力分配一直也沒有達到和諧的狀態!再加上一兩百年時代的發展,民間的自然災害,對貪官的仇視等等,這些所有的因素綜合起來才造成了眀亡無可挽回的局面。
所以我說明亡不亡和氣節沒關係,歷史上那麼多投降或者禪讓的王朝最後也是滅亡的結果。明朝的骨氣只是讓我們對這個朝代有更多的惋惜,並不能改變歷史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