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誠地看著你

    這個觀點我沒有聽說過。

    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人。

    所謂長兵器屬於裝備因素。長杆兵器適用於戰陣廝殺。

    武器射程能讓士兵有心理優勢,能提高勝率。所以,倒是有射程決定勝負一說。

  • 2 # 九品侍衛

    這種觀念也沒有什麼錯誤,畢竟冷兵器時代時的戰爭,士兵們不像現在計程車兵那樣,作戰都是散開的,古代士兵作戰時基本上都會組成步兵方陣,而攔截敵步兵和敵騎兵的利器,無疑就是步兵手裡的長矛,也正是因為士兵要組成方陣,所以手中的長矛越長,自身與敵人之間的距離也就越遠,而且刺殺敵人也越有利,當然其中最突顯的就是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人所使用的長矛短的有2米,長的達到6、7米,矛杆用堅硬的山萊英木製成,矛頭多為金屬。正是由於每排士兵所使用的長矛的長度不一,所以前六排計程車兵都能夠將矛頭伸向前方,這就如同一面刺牆般衝向敵人。

    可是過分的長度導致馬其頓長矛非常的難以控制,再加上長矛底部的配重球,導致馬其頓方陣的作用只是地面推進,在陷入混戰之後就必須丟棄長矛開始使用短劍與盾牌。也正是因為如此,到了羅馬帝國時代,長矛的地位便立刻下降,取而代之的則是大盾牌與短劍的配置,而長矛更多是作為投擲武器使用,類似於現在的標槍。

  • 3 # 記錄怪咖

    老爹有話說:

    這種看法,還是比較片面的。之所以會有這種片面看法,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矛盾時,經常可以看見,一種現象是分不開的。

    什麼現象呢?就是沒武器的打不過有武器的,武器短的打不過武器長的。當然,這是在正常情況下,不包括個人武力值超群的情況。

    這樣長久以往,就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武器越長的一方,勝算越大。

    冷兵器時代,一場戰爭的勝負,是受到多個方面的因素影響的。

    最常見的說法,就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還有一個論斷: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孫臏兵法·月戰》

    由此可見,天時、地利、人和,是左右一場戰爭勝負的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因素,比如武器裝備、軍隊計程車氣、指揮者的指揮能力高低等等,都是可以影響一場戰爭的結果。

    總之,認為冷兵器時代,一場戰爭的勝負,是由武器長度決定的,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不一定正確。

  • 4 # 東龍45

    冷兵器時代,武器的長度確實是佔有巨大的優勢,大批人的說法沒有錯,一寸長一寸強啊,但是決定戰爭的是人,是先進的戰略戰術,不是武器,如歐洲的長矛加上重騎兵,沒有對手,被元朝弓箭短刀的輕騎兵打得找不到北,落下馬就站不起來了,不是哪種武器最強最好,人類戰爭史就是武器裝備的相生相剋而進化的,一種武器稱霸一時,很快就會有對付它的新兵器,如戈,戟被鉤槍打敗衰亡。

  • 5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還別說,冷兵器時代許多情況下就是以兵器的長度來定勝負的,而且從一開始就是如此。

    一寸長,一寸強,這句話可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更長的兵器代表更大的攻擊範圍,讓古代戰士能更先攻擊到對方,乃至於執行出不一樣的戰術,長度是古代兵器很重要的效能。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波蘭翼騎兵的騎槍,它們被造的相當長,因此為了減重槍身不得不進行挖空處理。依靠這種超長的武器,翼騎兵在騎兵突擊時往往能先把對面的敵人戳死,他們依靠這杆槍縱橫馳騁,維持了幾百年的榮耀。

    再比如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士兵們組成人挨人,肩並肩的密集方陣,超長的步兵長矛被士兵們用肩膀依次扛住,形成一道整體,然後側翼再用夥伴騎兵保護起來,任誰從正面撞上這堵長矛之牆都會吃不了兜著走。超長的矛不僅令敵人無法靠近,還讓士兵們被結合到一起,佇列中哪怕有人死了,依舊會給擠壓著前進,亞歷山大靠這個陣型稱霸了歐亞。

    還有唐代的陌刀陣,武士們揮舞著巨大的陌刀,超長的刀刃組成一片死亡地帶,任誰撞上去都是“人馬俱碎”的下場,殺傷力甚是駭人。

    如果說陌刀陣留下的資料過少,令現代人覺得比較玄的話,那麼戚繼光留下的鴛鴦陣則描述的很清楚了,他們利用超長的狼筅作為核心,逼迫倭寇無法近前,任你武藝高強,便是有獨孤九劍也耍不出來,只能悲慘的被狼筅刷中,然後淪為牌手和槍兵的刀下之鬼。

    正因為長兵器巨大的優勢,古代戰爭中它們一直都是作為主戰武器被使用,長槍,長柄戰斧,長矛,長刀等等留下的傳奇無數。一隻僅使用刀劍等短兵的軍隊,很難與以長兵結陣的軍隊相抗,很多時候短兵僅僅作為突擊的補充,例如秦軍。而後世許多戰陣連這種短兵也取消了,僅作為攻城、亂戰和突擊的配置。

    古人一直都在謀求長兵器方面的技術變革,除了讓其獲得更優異的效能,還為了能大規模裝備,採取了許多基於經濟性的簡化技術。無論是高階武士不計工本的長槊,還是低階士兵劣等的鐵包頭長槍,我們都能從歷史中找到。

    連非長杆武器,也在不斷尋求著變長之道,尤其是在那些技術尚不成熟的時期更是如此。

    古人為了增加刀劍長度,花費了相當大的心血,中國在這方面堪稱範例。青銅器時代,因為金屬效能的緣故,劍無法被造的更長,否則便面臨著實用性問題,但中國先民很快發展出了複合技術,製造出了實用性的青銅長劍。

    其實後來的刀劍走的也是差不多的路子,人們使用了鐵金屬甚至鋼材製造刀劍,還採用了夾鋼技術製造刀刃。它們很容易讓人所忽略其中的本意——如果短劍好用的話,人們完全不必這麼殫精竭慮的用新材料、新技術製造長劍。實際上,直到觸及人類的使用極限之時,刀劍都在拼命的變長。

    我們並不能將冷兵器時代的一切戰爭,都用“一寸長一寸強”來概述,這肯定也是不科學的,但確實在大的方向上,古代戰爭一直在思考著如何用距離來製造優勢。

  • 6 # 狼君歷史

    因為這個想法就是正確的想法。在冷兵器時代是武器的長短決定勝負,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這也是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的動力,火槍火炮的發明,為的就是增加自己的有效攻擊距離,一直到現在,武器同樣以攻擊距離遠為第一效能要求。

    古代的作戰中,以肉搏戰為主,但是如果可以在敵人的有效攻擊範圍外就擊倒對手,自然是己方最願意見到的,就是“你打不到我,但是我可以幹掉你”。這種自己沒有任何威脅卻能殺死敵人的攻擊手段,不論是任何發起攻擊的人,都會是自己的武器首選。

    而在兵器發展的歷史上,長柄武器也一直佔領著主導的地位,比如武器誕生之初的石矛,而後矛作為一種主戰武器,也一直貫穿於整個冷兵器時代。歷史上著名的馬其頓方陣,就是使用超級長矛的代表,方陣之中的常備兵,使用長達5.5米的長矛,在作戰形成一個密密麻麻的矛陣,讓敵人無法進攻。

    騎兵的武器中,長矛同樣是首選,在衝鋒交戰中,借用馬匹高速奔跑的衝擊力,長矛甚至可以洞穿幾個敵人。而人們在追求更遠的攻擊距離的道路上,在開發出長達五六米的長矛後,已經無法在開發出更長的矛了,更長的矛在實戰中根本無法使用。於是人們又將目標瞄準了另一種可以遠距離攻擊的武器——弓箭。

    作為一種在冷兵器時代可以遠距離攻擊的武器,弓箭的作用更加突出,雖然攻擊距離普遍只有幾十米,但也可以做到攻擊別人而自己全身而退了。為了能夠有更遠地攻擊距離,結合機械設計的弩誕生了,而後還要更遠,又出現了大型的弩車,回回炮,總之武器的發展,就是不斷地追求遠距離,也是追求長兵器的一個體現。

    而後火藥的發明,又為更遠距離的攻擊武器提供了可能。火槍就開始了不斷地被改造創新,射程和精準度被不斷的提升,直到現代,攻擊距離也一直是武器的一項重要指標。所以說追求武器的長,不僅僅是冷兵器時代,在現代依舊如此。只不過這個概念變得虛化了,不再單單是武器的長短,而變成了攻擊距離。

    比如精度和射程雙向指標都高的重型狙擊槍,比如射程越來越遠的火箭彈,還有可以飛行幾千上萬公里的洲際導彈,連空戰的模式都改變了,不再依靠航炮間的角鬥,而是變成了追求超視距打擊,這都是對“長”武器的追求。所以說追求武器的長,是武器開發中不可忽略的重中之重。

  • 7 # 真正鱷魚不哭

    一寸長一寸強是有的,但前提是你要能夠控制。

    更長的武器當然有利於將敵人阻擋在其有效攻擊距離以外,所以古代各國步兵主力都是長槍兵。

    但是長槍從物理上說是一種費力槓桿,人雙手握持距離不會超過1米,如果槍長4米,那就是說你必須用4倍於槍重的力量來使用這把槍,繼續加長也就會按這個比例增加用力,所以實踐中很難使用超過4米的長槍。馬其頓方陣所謂7米長槍,那是要架在前排將士肩上作靜態防禦的,

    馬其頓方陣固然盛極一時,但從來沒喲單一武器包打天下的,運轉不便的長槍手最終被羅馬龜甲陣擊敗。倭寇也曾用輕銳武士滾地滲入長矛陣下方砍殺,輕易擊敗明軍。

  • 8 # 冷兵器研究所

    其實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道理在哪呢?就是在於古代的長槍方陣確實深入人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馬其頓長槍方陣。自從公元前333年的埃蘇斯戰役和公元前332年的高加米拉戰役以來,馬其頓方陣的名聲已經傳遍了古地中海地區。馬其頓的敵人一提到馬其頓方陣就會嚇得雙腿發軟,亞歷山大大帝使馬其頓長槍方陣成為一個傳奇,在當時來說這套戰術幾乎是不可戰勝的。

    馬其頓方陣是早期步兵作戰中使用的一種戰術。在荷馬時代之前,步兵們像一群混亂的野獸一樣戰鬥。因此,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可以輕易擊敗在數量上佔優勢但比較混亂的敵人,這是當時的戰術創新。不過要說在古代長槍方陣等於無敵那就是扯淡了,要不然遊牧民族的騎兵也不會一次又一次擊潰長槍方陣,應該說古代的動能戰爭之中,長兵器的延續物理寬度和動能總和大於敵人,所以長兵器佔據一定優勢。

    不過也不是完全如此,眾所周知,動能是與速度平方成正比,所以速度越快,動能的增加越快,遠大於質量的線性趨勢,所以騎兵武器的優勢比長兵器其實更大, 其實更深入人心的是一句話——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

    這是軍事語言。

    一寸長,一寸強,意味著武器越長,攻擊範圍越廣,攻擊力越大;

    一寸短,一寸險意味著手中的武器越短,它必須離對方越近才能攻擊。打鬥時,動作更快,風險更大;

    但這是否鼓勵你使用長武器?不是的。這裡“危險”的主要意思不是說你已經承擔了危險,而是戰鬥的方式。這是戰鬥的方式。它能很快把敵人擊斃!

    不過,如果你在武俠小說中看到這句話,通常都是弱者說的。真正的高家不在乎武器的長度和其他特徵。所以說實際上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勝負決定的就是雙方發揮動能的總量問題,而且要是峰線動能總量,說穿了前鋒精銳的突破能力和側翼進攻能力,所以實際上最重要的是提升軍隊計程車氣,戰術,一線力量。長槍方陣是一種有效手段,但並不是唯一的。

  • 9 # 陶式防務評論

    簡單來說,長兵器是戰陣的需要。

    無獨有偶,冷兵器時期東西方几乎採取一致立場,軍隊的主戰兵器多是長兵器,短兵器僅是防身或格鬥使用。

    一般來說,長兵器的使用依賴戰陣,需要有組織、有紀律的部隊秩序。步兵密集的長槍叢林,在戰場上是可怕的。長槍騎兵,也是那個時代最具突破力的兵種。

    長槍,可以讓自己一方在安全距離上殺傷敵人。但長槍用於單打獨鬥是不適合的,只能造成自己的防禦漏洞。所以說,組織性差的軍隊往往不喜歡用長槍,比如蠻族軍隊或遊牧騎兵,更喜歡刀劍或骨朵。

    唐朝以後的中國,超長兵器就比較少了,主要原因是軍隊管理素質的下降,導致組織性難以建立起來。反而是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超長兵器比較多見。

    騎兵的長槊,也是南北朝和隋唐比較多,進入五代以後就很少見到這種成本高、訓練難的長兵器了。其實,這是中國軍事的一種技戰術退化。明清時代又是也能看到一些長矛騎兵,但都需要依賴騎兵自己的高強武藝,缺乏大範圍的軍隊配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雞飛狗跳的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