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來8232

    眾所周知,北魏政權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執行殘酷的生下了孩子,其母親就必須被處以死亡的制度,就是後宮任何女人只要生王子,就不得不給予死刑,避免母親的家族因此變得威脅皇族的情況,也叫子貴母死制度。但是這一制度並非是起源於鮮卑人的舊習俗,而是起源於漢朝的漢武帝。

  • 2 # 大腳汽車

    漢代一些宗教巫師特權階層在歷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但是他們對政府行為能發言,部落薩滿在和儒家競爭中失敗就消失但是發家時影響力和部落時代差不多大,漢化了就沒有了

  • 3 # 趣觀歷史

    謝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子淵之前專門寫過一篇長文進行論述,現在就挑重點來講。先要說明的是,這個北魏皇族傳統並非源於鮮卑,而是源於漢武帝,只不過由拓跋珪形成制度而已。所謂“殺妻”,殺的乃是誕下皇太子的后妃,即所謂的“立子殺母”,皇帝在冊立太子前,先將其生母賜死。這種傳位方式非常殘忍,一般的皇帝都不會採用,開此先河的是漢武帝劉徹。

    ▲北魏時期佛教造像

    說起漢武帝“立子殺母”,雖然殘忍,但好在西漢王朝僅出現過這一次,然而拓跋家族的“子貴母死”,卻是代代延續,讓人觸目驚心。給大家看幾句《魏書·皇后傳》的記載,說是毛骨悚然也不為過。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後生明元……後以舊法薨;文成元皇后李氏,生獻文,……依故事薨;孝文貞皇后林氏,生皇子恂……後依舊制薨。”

    因為這種原因死去的皇后有很多,子淵只隨機挑選了其中三人。如果仔細看下這份死亡名單,可能大家會有一個疑問,後面的兩個皇后李氏、林氏可以稱作為是“依故事”“依舊制”而死,為什麼排在最前面的皇后劉氏,也被稱為是“以舊法”而死?這個“舊法”到底有多“舊”?

    為了解開這份揮之不去的疑惑,筆者仔細查閱了《魏書·序記》的有關記載,然而並未有任何關於這種“舊制”的明確記載。這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位皇后劉氏,便是這種殘忍制度的第一個犧牲品,而制度的制定者正是開國皇帝帝拓跋珪。那麼,拓跋珪又為何要制定這種殘酷制度呢?

    ▲漢武帝劉徹劇照

    知道這個制度的人們普遍認為拓跋珪不過是在學習漢武帝,倘若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個說法其實站不住腳。還是先說說大家所熟悉的漢武帝“立子殺母”的事吧,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原因是“主少母壯”和“女主顓恣亂國家”,其中前者算是基礎,後者則是病症。

    那個時候,漢昭帝劉弗陵只有七歲,生母鉤弋夫人二十六歲,可以說是青春年少,而漢武帝呢?已經六十九歲了,可謂是老態龍鍾。雖然被稱作“萬歲”,不過漢武帝還是知道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因此為了防止鉤弋夫人成為第二個呂后,果斷將其賜死。

    ▲拓跋珪雕像

    我們再來看看北魏這邊,皇后劉氏死的時候,拓跋珪不過才三十九歲,正是壯年時期,而太子拓跋嗣也已十六歲,算是血氣方剛,加上是北方遊牧民族,所以成熟得更早,繼承皇位完全沒問題,要知道拓跋珪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建國創業了。另外,如果真怕皇后干政,大可在自己臨死前賜死她,何必要在冊立太子的時候下手?何況等拓跋珪再活個十年八年去世的時候,太子也已經完全成熟穩重,根本沒有賜死劉氏的必要。所以子淵認為,北魏這一制度絕對不是對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簡單模仿,子淵認為北魏這一制度的產生,背後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拓跋氏族在建立北魏之前非常落後,剛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不久,當時的女性地位還非常高,《魏書·序記》中更是把婦人比作“天女”,也有一些記載反映了當時的婦女也有著很強的權力慾。作為東胡的一支,鮮卑還有著“先母而後父”的傳統,北魏要成為一個專制帝國,要真正實現“父子家天下”,就必須要對那些阻礙封建化程序的落後習俗開刀,首當其衝的是就是這個根深蒂固的“母權制”。子淵認為,拓跋珪透過賜死劉氏這一手段,可以使太子拓跋嗣徹底擺脫來自母親的干擾,真正實現大權在握,這才是設立這一制度的根本原因。

    ▲鮮卑貴族形象

    此外,北魏存在的現實情形也讓拓跋珪頭疼。拓跋部之所以能夠成功復國建立北魏,離不開母族賀蘭部、妻族獨孤部的鼎力支援。隨著敵對政權逐漸消滅,開國皇帝拓跋珪敏銳地察覺到了外戚勢力的潛在威脅。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很多時期都發生過外戚干政的事,有些還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後果。作為開國皇帝,加上飽受滅國之苦,拓跋珪為了保住這份失而復得的皇位,他必定會採取一些手段來防患於未然。

    一旦太子拓跋嗣繼承皇位,他那來自獨孤部的生母劉氏,就可能成為該部族外戚染指北魏皇權血緣紐帶,那麼北魏也出現一個新的“王莽”,悲劇還會再度上演,這是拓跋宏所無法接受的。因此經過思考,拓跋珪決定賜死劉氏,這樣透過震懾可以有效杜絕外戚干預朝政,防止皇權旁落,因此這是“子貴母死”制度產生的重要原因。

    ▲拓跋鮮卑祭祀儀式

    縱觀歷朝歷代,有著像拓跋珪這種獨特視角和憂患意識的皇帝,實在是不多見。為了讓這種消除婦人和外戚干政的制度順利推行下去,拓跋珪需要一種無形而又格外高壓的力量,來堵住所有反對者的嘴。於是,他向所有人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說拓跋部有著“子貴母死”的祖制,並按照這個老規矩把劉氏處死。根據《魏書·太宗紀》的記載,拓跋珪在對兒子的教誨裡談到了這個問題,說自己是學習漢武帝。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子貴母死”和“立子殺母”是不同的概念,那拓跋珪此時又為何要搬出漢武帝呢?子淵認為,當時的北魏正傾心於漢化,拓跋珪說自己“遠同漢武”,就把看起來像但實質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捆綁在一起,更是為“子貴母死”制度披上了一層合法合禮的外衣。

    ▲北魏仕女形象

    那這種制度究竟效果如何呢?確實沒人染指皇帝的權力了,不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人都是怕死的,所以在這種“子貴母死”的陰影下,到了元恪(北魏孝文帝將“拓跋”改為“元”姓)當皇帝的時候,竟然出現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那就是他的後宮妃嬪們都焚香禱告,祈求生下王爺和公主,而不是太子。但是生下來之前怎麼知道孩子會不會被立為太子呢?所以妃嬪們採取了更乾脆的方式,直接自行墮胎。

    此外,根據《魏書·皇后傳》的記載,當時的皇后高氏非常愛吃醋,一般的妃嬪很難得到皇帝的寵幸。對一個皇帝而言,最大的政治危機不是有人造反就是沒有子嗣,而元恪就面臨著絕後的情形。在這危急關頭,一個不怕死的宮人胡氏挺身而出,艱難地為皇帝生下了元詡這棵獨苗,因為對北魏王朝延續的卓越貢獻,她被冊封為充華嬪。

    ▲胡充華劇照

    經過這件事,元恪發現很容易出現沒有繼承人的問題,為了王朝的延續,他下令廢除了這個在北魏王朝傳承百年的殘酷制度。然而令人唏噓的是,這位胡充華後來果然干政,然後毒死了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兒子,而她也落得了個身死國破的下場。

  • 4 # 逸林迎月

    “子貴母死”制度,是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定下的規矩。

    北魏時期,儲君的冊立和登基往往依賴於母族。拓跋珪的即位,就是得到了祖母慕容氏部族、母親賀蘭部族、妻子獨孤部族的大力支援。

    在拓跋珪尚未形成氣候的時候,其母族、妻族的權力控制一直讓他心有餘悸;在羽翼豐滿的時候,一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和確保自己皇權的延續性;二是在對以往漢族政權的研究中,得出了他們的衰落大多是因為母后或外戚掌權導致,所以就制定了“子貴母死”這一殘忍的制度。

    拓跋珪對這一制度身體力行,先後逼死了自己的母親賀蘭氏,又賜死了太子的母親劉皇后。

    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因沒有生子躲過一劫的拓跋濬皇后馮氏卻多年執掌北魏大權;到馮氏重孫,又因廢了“子貴母死”制度從而讓胡氏專權,直接導致了北魏的滅亡。

  • 5 # 尋根拜祖

    北魏皇族殺妻的傳統始自於道武帝拓跋珪,自他開始,北魏開國初的皇帝,都因循殺妻傳統,這個傳統就是史書所說的“立子去母”或者叫“子貴母死”。所謂“立子去母”就是,當兒子被立為太子成為儲君後,這個兒子的生母就必須被處死。其實這個規矩並非拓跋珪首創,他是效法漢武帝。拓跋珪曾經就這個殘忍的政策,這麼向他的兒子解釋:

    “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

    拓跋珪的解釋是,“立子去母”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將來太后干政,為禍國家。那麼漢武帝“立子去母”究竟是怎麼回事?

    漢武帝“立子去母”

    漢武帝晚年碰到一個奇女子,該女子自打出生,五指彎曲不能伸直,始終攥著拳頭。漢武帝見到這個美女,替她輕輕一掰,神奇出現了,她十幾年沒有鬆開過的拳頭,從此舒展自如,更神奇的是,她手心還有一塊凝血,像個小勾子。因此,後人稱她為“鉤弋夫人”,或者“拳夫人”。

    鉤弋夫人被漢武帝封為婕妤,在漢武帝62歲那年,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劉弗陵,即後來的漢昭帝。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劉弗陵在媽媽的肚子裡,足足呆了十四個月才出生,跟傳說中的堯帝一模一樣。漢武帝為此,還特地給鉤弋夫人的宮門口,掛了個“堯母門”的牌匾。

    三年後,巫蠱事件爆發,太子劉據死於禍亂,帝國繼承人空缺了。又過了大約三年,漢武帝決定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特地給霍光畫了一幅周公輔成王圖,暗示霍光,做好輔佐劉弗陵的準備。

    得到這個資訊的鉤弋夫人,還沒高興多久,突然有一天,漢武帝莫名其妙地對她大發脾氣,並下令處死了她!晚年的漢武帝喜怒無常,沒人知道他,為什麼在決定立劉弗陵為太子後,反而處死了劉弗陵的母親,直到有一天漢武帝心情好,親自對身邊的人做了解釋:

    “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

    漢武帝的解釋是,主少母壯,將來年輕的太后很可能淫亂,到時候沒人可以控制得了她,國家可能因此受禍。

    這就是“立子去母”的歷史源頭,漢武帝為了防止鉤弋夫人將來給他戴綠帽子,甚至可能引發國家內亂,所以他要替後世預先解除後患。

    北魏殺妻傳統

    拓跋珪在漢武帝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他不但處死了劉皇后,還將“立子去母”形成祖制,讓後世遵照執行。

    在拓跋珪的影響下,北魏開國初,有七位可憐的母親,因為兒子的顯貴,自己丟了命!本來女人入宮,一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生個兒子,將來即便不能繼承皇位,也可以封王授爵。現在倒好,生兒子不但不能保女人後半生的富貴,連眼下的生命安全都沒沒了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北魏後宮出現了一股駭人的風氣:墮胎!過去也沒有性別檢測技術,萬一不小心生個兒子,豈不是隨時會掉入“立子去母”的黑洞?

    古代墮胎技術也不過關,經常出現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頑強的小生命還是誕生了的情況。於是更殘忍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幼小的生命經常夭折!在求生的本能下,上演了一出出母子相殘的醜陋劇!

    為了防止皇子被殺,北魏皇室後來規定,皇子出生後,一律不能留在生母跟前撫養,而是由專人負責!陌生人反而比生母更有母性,你說這是什麼世道!

    北魏孝明帝元詡的母親胡充華是個例外,她很勇敢,別人不敢生,她敢,還祈求自己生個兒子。懷孕後,她不顧好姐妹們的勸說,毅然生下了元詡。

    即便是這樣,元詡出生後,也被抱走,胡充華想見兒子一面都不可能。都說防賊防盜,從來沒見過防母親的,可見北魏的“立子去母”,讓人性扭曲到了什麼程度!

    這為勇敢的胡充華,最終“好人得好報”,她並沒有被處死,元詡即位後,她被尊為太后。然而歷史讓人很無語,就是這個被“寬容”的胡充華,竟真的如漢武帝所料,利用主少母壯,自己掌權的機會,不但淫亂後宮,還把北魏推向末路窮途!

    “立子去母”制度的廢止

    九十年後,宣武帝元恪即位。元恪是個篤信佛學的虔誠教徒,“立子去母”這種殘忍的制度,當然不能被佛教徒所接受,他沒有執行這項制度,並命令廢止“立子去母”。

    從此,這項讓北魏後宮女人們,心驚肉跳了近百年的畸形制度,正式告別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聖經人物名字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