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缺乏優良的糧食作物

    封建帝國的建立,實際上是以農耕為基礎的,只有大量的農耕,產生了大量的剩餘糧食,才能促進商業和手工業。看看古代所有的著名文明,幾乎都是與重要的糧食作物息息相關。

    歐洲以及西亞的文明,是建立在小麥的基礎上的。

    東亞的中國的文明,是以水稻為發端的。

    而哪怕是南美的印加、瑪雅,那也有著土豆和玉米。

    非洲南部,沒有原產此地的優良農作物,也就是沒有了以此建立強大文明的基礎。

    至於現代沒有進行工業化,這就更復雜了,殖民地後遺症,大國博弈,種族矛盾,這個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

  • 2 # 凌煙閣論史

    先說結論:

    撒哈拉以南出現過封建帝國,但恐怕題主的意思是沒有出現封建強國,這是受地理、氣候因素的限制;

    而今天仍然沒有實現工業化,這與前一個問題直接相關:受文化歷史條件限制、組織能力欠缺、資金欠缺,所以至今也沒有實現工業化。

    一、撒哈拉以南古代為什麼沒有出現過強國?

    地理和氣候因素在古代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比今天要大得多。比如今天人類能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生存,但古人沒有這個能力。這就是地理條件的限制。

    還有氣候。比如過於乾旱或者過於潮溼都不利於人類進行物質生產。

    我們來看看非洲的地理條件:

    再看看自然氣候條件,左側是等降雨量線圖,右側是氣候帶圖:

    綜合起來看的話,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和氣候有以下幾個特點:

    地理碎片化:自然地理的沙漠、雨林、熱帶稀樹草原、高原縱橫分佈,地塊非常碎片化,不利於大規模人口聚集和農業生產;

    降雨量分佈嚴重不均,不利於農業生產。非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旱季和雨季,這嚴重不利於農業生產。

    為數不多的平原地區多被熱帶雨林覆蓋,無法進行農業生產。

    有限的適合農耕的地區為縱向分佈,這不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播。在同一緯度上,因為太Sunny照相同,地勢相差不大的話,農作物和動物都差不多。人類在同一緯度上擴充套件起來就容易。而沿著經度方向發展,則走了一段距離之後就不一樣了,文明的擴充套件受限。

    在第四紀冰川期,非洲大陸沒有被冰川侵蝕,導致非常地表土壤層薄,土地相對貧瘠。

    降水量大的地方,有限的地表土壤養分被雨水帶走,加重了土壤貧瘠程度。

    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在古代農業社會,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農業就無法達到發達的程度。沒有發達的農業,也沒有過多的剩餘財富。即使有一些剩餘,比如糧食,因為熱帶氣溫高、適度大,也難以儲存。

    因此,也就無法支撐起較大的政治組織、沒有足夠多並足夠持續的力量投入精神文化領域的研究。最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就無法像歷史上的亞歐大陸那樣,產生了眾多的大帝國、超大帝國,以及伴隨著的燦爛文明。

    還有一點,撒哈拉以南雖然古代農業不發達,但是氣溫高溼度大,人活著是很容易的,偶爾再打點獵物,生活得無憂無慮。從整體上看,人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歷史學家湯因比說過,人有了挑戰,然後才會去應戰。一個文明應對一定強度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挑戰,才能激發出群體的創造力和智慧。

    除了上述地理因素以外,15世紀以來歐洲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侵略和掠奪也是一個因素。據估計,西方總共賣到南北美洲約1000萬黑奴,途中死亡的還有一半,非洲總共損失了2000萬人,這些都是青壯年人口。這對非洲發展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以上幾方面總結一下:

    撒哈拉以南非洲因為地理碎片化、農業不發達、人生存容易,最終無法發展出高階文明,無法形成強大的古代帝國。

    近代又受到西歐的掠奪和殘酷剝削,發展的機會也喪失了。

    二、為什麼沒有實現工業化?

    前面說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因為種種限制,在古代沒有形成發達的文明。這個直觀的後果就是:這些國家政治組織能力差。沒有政治組織能力,國家規模小、力量弱,所以這也導致他們被西歐殖民而無力反抗。

    二戰以後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全世界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北韓、南韓和中國算,以色列、巴西也算;南非原來還行,最近據說快折騰壞了。

    南非是白人移民搞出的工業,現在白人都走了,剩下的黑人就快玩不轉了。

    所以,後發國家實現工業化,這件事的要求其實很高。

    首先就要求國家獨立,政治穩定,且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其次要有資本積累,有錢才能做大規模且持續的投入;第三需要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第四,要有受過一定教育的有紀律的工人。

    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歷史上他們大多是知道20世紀60年代後才陸續獨立。因為地理割裂,在歷史和文化上由眾多部族構成,經過西方殖民者強行捏合為一個國家之後,內部政治不穩定。缺乏資本、形不成統一市場、缺乏有文化有紀律的工人,這些條件都是硬性制約。因此,它們搞不出工業化。

    現在,即使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有錢、市場統一、有合格的工人,恐怕他們也難以搞成工業化了。為什麼呢?

    工業化有個基礎,叫做“重化工業”。

    重化工業是資金和知識含量都較高的基礎原材料產業,如電力、石化、冶煉、重型機械、汽車、修造船等,其產品市場覆蓋面廣,為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提供生產手段和裝備。可以說重化工業是一個國家工業話的基礎。沒有自己國家的重化工業,那還是算不算工業化。

    而在今天的全球化條件下,一個國家要想從頭再把重化工業搞起來,那簡直是難上加難。因為,重化工業除了要資金和知識含量以外,還有一個因素:怎麼能把投入的錢賺回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種基礎產業,從零幹起,其產出成本和價格必定高於世界市場的供應價格,因此你就沒有競爭力。即使你用行政手段強制佔領國內市場,那麼也要求你的市場足夠大、國家力量足夠強。以這幾點來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沒有一個具備這種能力的。

    結束語:

    撒哈拉以南非洲因為地理條件所限,在農業時代難以形成大規模的財富積累,也就難以形成高階的文明和強大帝國。

    由於歷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導致這些國家不具備工業化的條件,至今仍然沒有實現工業化。

    (完)

  • 3 # 有時聊人文歷史

    首先,族群不分高下,沒有誰高人一等。非洲也出現過諸如桑海帝國一樣的封建帝國,也出現過諸如祖魯帝國這樣的軍事擴張性帝國。但是,各個人類社會發展方向不同,發展程度的確有很大差異。導致人類發展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環境差異,舉個簡單的例子——自然條件下,赤道不可能進化出北極熊,南極也不可能進化出長頸鹿。

    氣候條件

    (非洲氣候地圖)

    非洲的氣候和歐亞大陸很不一樣,簡單地說,非洲的大部分地區都處於熱帶地區。只有北非和南非屬於類地中海氣候。

    再看一下亞歐大陸的氣候:

    (亞歐大陸氣候地圖)

    如圖所示,亞歐大陸的氣候型別要更加複雜。同時,四季分明的區域更多。毫無疑問,亞歐大陸的氣候條件更適合發展農業。尤其是東亞、西亞、東歐和東南亞,都是農業重點發展的地區。而非洲的農業並不發達,在近代以前,非洲的主要處於畜牧業與狩獵社會。並不是他們不會發展農業,而是近代以前當地的氣候條件不適合大規模的農業發展。

    (現代小麥種植與產量分佈圖)

    歷史條件

    歷史證明,世界舞臺的中央是亞歐大陸,這就是馬漢海權論中的——世界島。世界島就是亞歐大陸,因為地緣關係,人類社會演進、權力鬥爭的主要舞臺永遠在亞歐大陸。

    晚期智人進化於東非大裂谷,大概在二十到十幾萬年前走出非洲。分為若干批次,至今仍然存在廣泛爭論。但是大概來說,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在遺傳基因的意義上淘汰了已經分佈於亞歐大陸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以及北京猿人等早期智人,後來居上,成為亞歐大陸的新主人。

    這種意義上說,亞歐大陸也是一個新大陸。

    而非洲的晚期智人並沒有停止進化。從遺傳角度講,撒哈拉以南各人種的基因遺傳多樣性大於亞歐大陸的人種。到了近代以前,分為西非人種、東非人種、霍屯督人種、俾格米人種等。他們的膚色有深有淺,完全是為了適應氣候環境而進化的。

    非洲與亞洲的唯一聯絡是蘇伊士地峽,這裡的寬度只有135公里。亞歐大陸透過蘇伊士地峽與非洲大陸保持著脆弱的聯絡。阿拉伯人在亞洲崛起之後,透過蘇伊士地峽征服北非,整個北非成為遊牧阿拉伯人地區。

    撒哈拉沙漠起到了一種屏障的作用,弱化了撒哈拉以南和北非的聯絡。在北非尼羅河流域,產生了農業,繁育出了發達的社會與文明。而撒哈拉沙漠中有許多的小路,他們是沙漠之路、非洲之路,在非洲南北建立聯絡。比如斯瓦希里語,是坦尚尼亞、肯亞、烏干達的官方語言,在東非與中非廣泛使用,是非洲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這種語言在近代以前是以阿拉伯字母拼寫的,和北非有很深的淵源。

    因為地理上的隔絕,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太可能同步接受亞歐大陸的文明,鄭和船隊曾經到達東非海岸,但是時間很短,沒有形成持續影響力,只留下幾個諸如上家之類的中國地名。需要注意的是,東亞地區在近代也有一定的滯後性。但是東亞地區的封建王朝相對強大,可以進行抵抗,同時作出調整。

    中國、日本、土耳其——這是帝國主義時期非歐洲地區僅有的三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的國家。而北韓被日本殖民,實際上也沒有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從這個角度講,東亞的抵抗能力並不弱。

    大辛巴維(威)遺址

    (大辛巴維(威)遺址)

    許多人認為大辛巴維(威)遺址是亞歐文明的作品,但是,這個遺址肯定是非洲人的傑作。這個遺址最初的功能應該是堡壘和倉庫的混合體。建造時間是14-15世紀。這個遺址的統治者控制著非洲的黃金貿易,富甲一方。同時,大辛巴維(威)進口了大量陶瓷。可以把這裡理解為一個商業、軍事、經濟的中心。根據考古發掘,這個遺址大概處於銅器與鐵器混用的時代。尤其是武器——矛頭使用銅製造,說明他更偏向於青銅器時代。

    在大辛巴維(威)遺址中發現了一箇中國瓷器盒子,產地南京。說明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國際瓷器貿易中的組成部分。物流中間商應該是阿拉伯商人。

    三角貿易

    (奴隸貿易)

    奴隸貿易導致非洲青壯年人口大量損失,部落矛盾激化,西部非洲陷入數百年的奴隸戰爭時代。而大量殖民者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同時,奴隸戰爭又導致非洲進一步碎片化,這種碎片化到現在仍然存在,在非洲,跨境民族、同一族群分為多個國家的情況比比皆是,這導致戰亂頻繁,社會發展需要穩定的環境,頻繁戰爭狀態下的社會是很難向前發展的。

    關於智人

    最後返回,說一下智人。

    智人的確是在東非發源的,但是,智人的進化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即便是從東非到西非,也存在著環境的變化,更不要說從非洲到東亞這樣遙遠的距離。而且,對於智人是非洲起源還是多地起源,一直有爭論。主流的觀點是非洲起源,多地進化。距離非洲越遠的族群,越是最晚定型的族群。但是,在智人遷徙途中,又有非常多的融合,非常複雜的人口爆發與衰減。而且,智人進化時的地球,並不是現在的樣子。

    (智人時期東亞海岸與現代海岸比較)

    現代人類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區,這裡有更為豐富的資源,智人也是如此。大部分智人實際上是沿著海岸線遷徙的。所以許多智人生活的區域與遷徙的重要地區現在已經被海水淹沒了。智人到底是什麼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的發現。也許,許多重要的、顛覆性的遺址此刻就在海底,等待人們去發現。也許,他們早已被海水沖刷一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肉燉板筋正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