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譚迎建

    1.國家體制與福利:百姓人心穩和定,不浮躁和不急功近利,因為基本不需要為住房、教育、醫療等那麼操心,人可以靜心、潛心、放心做事業。

    2.政府態度:相當重視、支援與尊重民營企業,激勵人們做企業的熱情與信心,工程師與高階技工有較高的收入與社會尊重度,整個社會非常尊重和崇拜靠真本事生存的人。

    3.教育:文化教育與職業教育非常發達,人家的8、90%的企業經營者、管理者、生產者都受了良好的職業與文化教育,與中國截然相反。

    4,人家已經富第幾代了,對金錢的苛求沒有我們窮幾代的人那麼急切,因此更求“事”的好與精,再來錢,而不像我們基本上都是“金錢”主義,而且為了金錢甚至可以丟棄一切。

  • 2 # 機械知網

    這個問題要分開回答的:德國的工匠、日本的管理。

    德國的匠心精神

    分析德國的製造業發展,首先必須要提到的是德國的工匠精神。

    在德國,做技工不丟人,他們在社會上同樣享受其他“高等職業”所擁有的聲譽和尊敬。在德華人看來,每個人所做的事情不過是分工不同而已。技工同樣也有很高的收入。普通技工2000-3000歐元的收入,一點也不比大學畢業生差,而且更好找工作。

    正因為社會的多元,德中國產生了一批又一批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法律及經濟學者,如康德、黑格爾、尼采、叔本華、萊布尼茨、韋伯、洪堡、馮特、歐肯、博姆等人。這些仰望星空的大家可謂光芒四射,為德國乃至全人類奉獻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和財富。

    德國從來就不缺少技工

    除了批評者和思想者之外,德國實幹者更是人才輩出,他們以精湛的工藝技術創造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雖然德國曆經風雨,但德國製造讓德國經濟穩健增長,牢牢地支撐了歐洲的危局。歐元區至今屹立不倒,德國製造功不可沒。

    德國製造之所以如此強悍,關鍵是這個國家積蓄了豐厚的“工匠”資源,包括工程師、高階技工、普通技工。德國的工匠精神就是嚴謹、規範、一絲不苟,規定螺絲需要擰五圈,他們絕不會擰四圈半。無論是工程師還是普通的技工,每人都有一手絕活,有的是祖上傳承,但更多來自遍佈德國的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甚至應用技術大學,此外德國行業協會的培訓和企業內部的實地訓練也非常普遍。

    問題是,為何那麼多德華人甘願做技工而不是普遍追求高校文憑?

    在德國,做技工不丟人,他們在社會上同樣享受其他“高等職業”所擁有的聲譽和尊敬。

    在德華人看來,每個人所做的事情不過是分工不同而已,無論是政治家、教育家、企業家、工程師還是技工,他們僅僅是職業之別,不存在尊卑貴賤。德語“職業”一詞,意即天職或上帝的召喚,每個人從事的職業,從“天職”的意義上看都是神聖的。正因為如此,德華人做事認真負責,能靜下心來做好分內工作。

    第二個原因是技工同樣也有很高的收入。普通技工2000-3000歐元的收入,一點也不比大學畢業生差,而且更好找工作。

    高階技工則是企業之寶,他們的收入更高,養家餬口已經不在話下,而且還可以買房買車,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就算是一人養家,同樣可以到國外度假或專注於自己的業餘愛好,比如名酒收藏、古董字畫收藏等,這些並不是只有受過高等教育人士才享有的“專利”。從職業學校畢業出來的同樣是人才,他們也有機會被派往海外工作,享受高工資和海外補貼。我的一個朋友從技校畢業後就職於辛克全球貨運,工作幾年後被分別派到北京和上海擔任技術主管,不僅能存下很多錢,而且每年還邀請父母到中國旅遊。

    第三個原因是德國的教育通道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非常暢通。從事技工的人,如果想“轉換跑道”,也可以申請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畢業後拿到國家承認的碩士文憑。

    當然也可以透過補習,取得“Abitur”(完全中學畢業文憑)後,同樣也可以申請綜合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德國上學沒有年齡限制,屬典型的活到老學到老的範例。因此,如果大學課堂上見到白髮蒼蒼的老頭老太太,那根本就不足為怪。

    由於德華人具有普遍平等的觀念、技工也享有較高的收入、隨時可以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所以不少德華人寧願選擇做技工,而不是非要去比拼大學文憑。正因為如此,德國不僅有眾多“仰望星空”的思想家,而且也有大量“腳踏實地”的實幹者。

    日本的管理決策

    事實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以及之前的日本,產品質量很糟糕,可以查閱到的描述:“他們出口的玩具玩不了多久就會出現質量問題;他們出口的燈具壽命短得讓人無法接受。”此時日本企業界開始意識到他們在產品質量方面的惡劣口碑是日本產品進軍國際市場的最大障礙。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企業界的有識之士著手年復一年、常抓不懈地實施質量變革。

    最開始進行革新的是日本的通訊裝置製造業,他們從美國引入了現代質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並特別重視質量控制過程中應用的統計方法。而擴充套件成為全國性的質量變革則緊緊地與一個日本組織和一個美華人聯絡在一起。成立於40年代的日本科學技術聯盟(JUSE)從1949年開始設立由企業、大學和政府人員構成的質量管理研究小組,並定期開辦“質量管理基礎課程”將小組的成果傳達給產業界,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舉辦約90期,約3萬人參與學習,這些人員成為了日本企業質量管理活動的主力軍。

    JUSE於1950年邀請美國的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一位抽樣理論和質量管理專家,訪問了日本併為JUSE技術專家和各地企業高層舉辦了質量課程或講座,透過一年的授課戴明的理論在日本受到了尊敬和推崇。在JUSE的宣傳和推動下,日本掀起了質量管理的熱潮,定於每年的十一月為“質量管理月”,而戴明捐出了講義費而設立了“戴明獎”,這一獎項迄今仍是日本企業深受重視的最高質量榮譽。

    在頭十年,質量管理和統計技術的應用僅限於製造和檢驗領域,儘管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很顯然,對於實現顧客滿意這一主要質量目標而言,它並非充分條件。為實現這個目標,無疑必須重視製造前的過程,而且還必須強調在檢驗後的過程中應用質量管理方法。日本從60年代初開始將質量管理的概念拓展為全公司質量管理(CWQC),它的特徵顯而易見:一方面覆蓋範圍從市場調查到售後服務非常廣,另一方面全員參與。在管理活動開展過程中,這種獨創的管理體系突出了三個特點:重視教育和培訓;進行“方針管理”;注重內部稽核或者“質量管理診斷”。眾所周知,這些方法甚至術語被1987年頒佈的ISO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吸收後向全世界推廣。

    伴隨著CWQC活動的深入,人們日益認識到一線工人的重要性:沒有這些工人的日常努力,就不可能實現所製造產品的符合性質量。具有創造性的質量組織QC小組(又稱為品管圈)誕生了,從1962年5月第一個QC小組在JUSE註冊到90年代中期,共產生了約40萬個QC小組,註冊參與者超過300萬人。QC小組組長由工人擔任,並建立自主管理體系;小組選擇的課題不僅包括減小缺陷、提高生產率、降低製造和檢驗成本,而且還包括裝置維修、生產計劃和其它方面的改進;在小組活動中常用的統計工具被稱為“七種工具”。隨著CWQC延伸到服務業,QC小組活動一樣在各類服務業企業中顯示出活力和良好的效果。

    發軔於50年代的日本質量革命是在全公司範圍內應用統計質量控制的概念和方法的結果,最終導致日本的產品質量在70年代追上了西方世界。對於這場革命為什麼在日本相對容易實現,通常有三個方面的解釋:

    一是日本是同種語言同一種族構成的單一的社會;二是日本有一個全面的義務教育體系,總體上教育水準很高;三是日本公司實施終身僱傭制,員工跳槽率低。

    此外,日本在科學、文化以及技術方面的制度非常健全,比如早在1885年實施了《專利法》,也極大促進了日本的質量革命。

    日本沿著質量革命的路線繼續前行。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促使日本利用日漸成熟的質量體系開展節能活動,包括生產過程中的節能和開發節能產品。80年代大部分日本公司嘗試開展多角化經營,並始終保持著對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濃厚興趣。

    此時日本的質量奇蹟開始震驚世界,日本產品憑藉其卓越的質量大量進入美國市場並加劇了美國的質量危機,美國NBC甚至於1980年6月播放了紀錄片《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而引發強烈反響,從此美國公司開始利用各種質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去改善產品競爭力,包括重視戴明、朱蘭等在日本成功的本土質量專家的意見,並在上世紀末在質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績。

    總結半個多世紀的質量管理歷程,日本不僅創造和延續了一個奇蹟,而且為豐富質量管理體系知識系統貢獻巨大。日本對來源於美國的質量管理方法進行了發展創新,提出了全公司質量管理(CWQC),首創了QC團隊質量改進方法、田口質量工程學、五S現場管理以及TPM全面生產維護、QFD質量功能展開和JIT豐田生產方式等,歸納了“老七種”、“新七種”工具並普遍用於質量改進和質量控制,使質量管理涵蓋了大量新的內容。從此質量管理的手段不再侷限於數理統計,而是全面地運用各種管理技術和方法。

  • 3 # 萬方談人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講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

    今年國慶節假日,到溫州一個做汽車發動機化油器用噴油閥的廠家考察。他們從事噴油閥的生產有六年之久,但是質量一直上不去,現場考查的結果:他們所用的裝置要麼是日本的要麼是德國的,而且連刀具、原材料也是進口的,但做出來的東西和日本德國差的很遠,如閥芯,德國樣品實測誤差不到1個微米,而他們做的誤差達20微米之多。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顯然就是人的問題了!

    一,管理上,我們國內的管理,尊崇什麼軍事化管理。在管理上比較重視長官意志,不太尊重管理物件,更不太重視發揮被管理者的聰明才智。

    二,在用人上也流行投機取巧,總想走捷徑,套路技術,用完了就把人逼走!這樣做的結果是絕對雙輸:專業技術人員無法沉心把技術做到極至,企業套路來的技術也絕對是大路貨色!

    在發達國家,特別是德日:

    一,在用工上多采用終身制。進了一家企業,一般只要潛心鑽研即可。而中國職場有句流行語:進一家廠門,一腳在內,一腳在外,隨時準備被開或開溜!試問,這種狀況,能做好什麼?

    二,在教育上,普通院校畢業生和技工院校地位相同。畢業後技工院校的畢業生甚至更易就業。而中國是優秀學生進入普通院校,只有考不上本科的,才選技工院校,就業困難,教育體制上造成了設計與製造脫節。

  • 4 # 當爹的大灰狼

    本人結合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其工業發達的原因。

    一、國民整體素質水平高,不僅僅是精英階層,包括工人階級。這個問題是由國家的教育水平息息相關的。

    二、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完善,能培養出國家、社會、政府、企業需要的各類人才。

    三、技術工人社會地位高,待遇好。德國、日本的技術工人,屬於中產階級,經濟上基本沒有什麼壓力。

    四、企業為員工提供科研創新的環境同時,還能提供人力物力支援。

    五、工人的成果分配科學合理,公正嚴明。

    六、本身起點高。

    七、不斷進取,不斷進取。

    八、做為工業基礎的基礎學科發達,比如材料,材料力學,物理,化學,鑄造,金屬材料,金屬材料的熱處理等等等等。

    九、長時間的積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如何搭配褲裝更顯瘦,有哪些搭配可以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