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武則天是當皇后的時候陪著唐高宗李治一起到泰山封禪的,唐朝還有唐玄宗也舉行過封禪大典,宋真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禪泰山的人,後世比他有資格封禪的皇帝有很多,但是都不再屑於封禪了——因為宋真宗讓封禪之事貶值了……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提出了帝王封禪的兩個條件:太平盛世、天降福瑞,但是根據後世曾經封禪過的皇帝們的生平作為,我們還會再加一個新條件:天下統一。所以,大家對比一下就知道了,秦皇漢武以及後邊的幾個皇帝,哪一個不必宋真宗取得的功績更加輝煌。

    當年宋真宗他爹宋太宗也曾經自大到要封禪泰山的程度,甚至連封禪詔書都下了,結果依然被迫於重重阻力而放棄。那麼宋真宗又有什麼資格呢——說起來他對整個宋朝還是有很大貢獻的,當年冒險前往澶淵與遼國簽訂條約,從此兩國之間維持了長達百年的和平。除此之外,我們能想到的關於宋真宗的事蹟可能就是他寫了一篇《勵學篇》,其中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兩句。

    那麼宋真宗為何就真的把封禪之事做成了呢——還不是因為他喜歡被拍馬屁,而他的樹下又熱衷於拍馬屁。澶淵之盟後,宋真宗東封西祀,從未止步,而全國的各種祥瑞幾乎天天都有。宋太祖勤儉持家,設定“封樁庫”準備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敗家,但總歸是率領大軍北伐過契丹,還滅了好幾個小國;而宋真宗則真的就是在瞎折騰了——他即位之後整天裝神弄鬼,晚年之時宋朝已經“內之蓄藏,稍已空盡”了。

    難怪脫脫在《宋史·真宗紀·贊》中說真宗當時“一國君臣如病狂”了。這種病態的封禪顯然不會再被後世皇帝看上眼了,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後把封禪之事改成了祭祀,目的就是為了與“如病狂”的宋真宗劃清界限。

  • 2 # 潘不安講究史

    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高祖、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都在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為什麼後世皇帝再沒有進行封禪大典?其實不是沒有,而是出於成本和政治等多方面考慮降低了規格,將封禪改為了祭祀。

    封禪其實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已存在,管仲在所著的《管仲》中便有所記載,可以遺失,所幸在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中有部分擷取:

    秦繆公即位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管仲說上古有72人(應該是虛數)封禪過泰山,其中自己所知的有十二人,分別是:“無懷氏(伏羲之前的上古帝王)、虙羲(即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都是上古明君,實際意思是齊桓公還沒有資格封禪泰山,後來在管仲的阻撓下,齊桓公始終沒有封禪泰山。(我猜想,管仲之所以阻撓是因為齊桓公只是諸侯,一旦封禪泰山就表明了自己想要取周天而代之的野心,明顯違背“尊王攘夷”的策略,在周王室還有影響的春秋時代,會被諸侯作為藉口圍攻。)

    既然齊桓公都不夠資格,那麼封禪泰山要達成什麼條件呢?

    概括起來就是一、統一天下或者類似的大功績;二、國泰民安,百姓富裕的盛世;三、有祥瑞。如此三點全部達成才能封禪泰山。

    而封禪一般包括兩個部分,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因此流程是在泰山上封天,再去梁父山禪地。

    而這只是整個封禪活動表面上的形式,一般伴隨著封禪,還要各屬國派使節陪同觀禮,同時還要給他們一份豐厚的禮物;全國官吏都會相應的升級漲工資;大赦天下;減免部分地區的賦稅等等。

    但不要以為這是件好事,皇帝帶著文武百官千里出巡到泰山封禪,這一路上的各種花費,實際最後還是落到百姓頭上,所付出的往往比所免的賦稅多的多。

    所以當年唐太宗要封禪泰山的時候,魏徵以天下還不富裕,封禪投入太大,將增加百姓負擔為由諫止,最後被唐太宗採納。

    歷史上有據可查真正封禪泰山的是秦始皇。其在統一天下後,巡狩四方,來到泰山便進行了封禪,《史記》中對此記載: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頌秦功業。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於梁父。其禮頗採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也。

    當時秦始皇召集了儒生博士七十個人籌備封禪儀式,但在之前雖又真的進行過封禪,於是眾說紛紜。秦始皇聽的煩了,就把他們全部趕走,按自己的想法進行封禪,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簡單粗暴的一次封禪。

    不過這次封禪也成為了歷史上的一次“笑柄”。記載中這次封禪中途遇到了風雨,於是之前被趕走的儒生對此大大的進行了一次嘲諷。

    封禪之後,秦二世而亡,因此又成了儒生們嘲諷的一個好理由嗎,就連司馬遷也在《史記》中說:

    始皇封禪之後十二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訛曰:“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

    指秦始皇無德而封禪,所以才會在途中被遇到暴風雨,也為封禪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使得後世帝王不敢隨便封禪。

    直到公元前110年,漢建立已經百年,正值漢武帝時期,國力達到頂峰,於是便在當年三月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二次封禪。《史記·封禪書》對漢武帝封禪前後皆有詳細的記載,也記錄下了封禪儀式過程:

    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禮。兕牛犀象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祭后土。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從此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的參考。不過漢武帝此時已經年老多病,封禪之前還曾東巡海上,仿效秦始皇巡仙蓬萊島,使封禪又帶有了古代帝王希望尋求長生的意味。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漢光武帝劉秀率領群臣封禪泰山,詳細記錄在《後漢書·祭祀》中,內容較長,這裡就不再列出。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封禪泰山,《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

     麟德三年春正月戊辰朔,車駕至泰山頓。是日親祀昊天上帝於封祀壇,以高祖、 太宗配饗。己巳,帝升山行封禪之禮。庚午,禪於社首,祭皇地祇,以太穆太皇太 後、文德皇太后配饗;皇后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辛未,御降禪壇。

    在這之前的660年,高宗李治已經開始出現頭暈目眩的情況,嚴重影響處理政事,武則天從此開始插手國家大事,掌握朝廷政事。李治的封禪泰山估計也是有自己身體原因的考量。

    武則天封禪泰山按理說是不應該被列入的,因為她當時是以皇后的身份作為亞獻陪同李治進行封禪。但當她繼位之後,並未進行過封禪泰山,而是在公元699年對在嵩山進行的封禪,而且其內容也和常規的封禪不同。1982年在嵩山發現的唐武則天除罪金簡,其內容揭示了武則天封禪嵩山的主要目的:

    上言:大周圀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估計是年老後的武則天開始對自己在權利鬥爭中所作的一切開始懺悔,希望透過封禪來得到消災除罪的目的。

    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許多大臣認為唐玄宗有治世之功應該封禪泰山,但其認為自己沒有開元之功,以此推遲了3次,詳細在《冊府元龜》有非常清晰的記載。直到第四次唐玄宗才同意,並在次年成行。

    而唐玄宗的這次封禪與以往不同,主要是針對武則天“封禪”進行革正。當時的大臣包括唐玄宗自己都認為,正是當時身為皇后的武則天作為亞獻同時進行了封禪泰山,最後導致了後來武則天成為女皇,以及韋后,太平公主的一系列干政。所以唐玄宗的這次封禪正是為了消除這個影響。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對泰山進行封禪,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封禪。實際上宋真宗的封禪是歷史上最尷尬的一次封禪,當時恰逢檀淵之盟簽訂,國內對此非常不滿,王若欽甚至嘲諷這是一次“城下之盟”。

    因此估計是宋真宗希望以這次的封禪,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減小自己的壓力,沒相當卻適得其反。於是之後又不斷出現了1010年,河中府萬餘人上書請求真宗祭祀汾陰地神;公元1013年請求真宗到亳州太清宮拜謁老子等等鬧劇,知道其去世為止。

    真宗之後,便再無封禪泰山,只有祭祀泰山,這其中當然也有真宗這次祭祀的影響,但真正原因我考慮有以下幾點。

    一、唐宋開始,儒家逐漸以孟子一脈為正統,對“天人感應”這一套不再感冒,因此作為其標誌性活動的封禪泰山,士大夫們也不再熱衷,這對後世文人帝王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響。

    二、開支過大。一次封禪可能就要耗空國庫,數年之內別想恢復。所以隋文帝,唐太宗這些有資格封禪的,卻最終沒有進行封禪。後世不再進行封禪也多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三、不划算。為什麼不划算呢,因為經過這幾次的封禪大家看明白了,你不封禪也許歷史上的評價還挺好,你一封禪,反而別人要思考你何德何能可以封禪。

    就像宋真宗,在位期間國家發展的很好,結果一封禪,人人都拿檀淵之盟說事,真是被吊起來大。

    還有秦始皇,大家都說看無德封禪,下雨了吧,該!叫你封禪,秦二世而亡了吧!

    還有唐高祖封禪,因為武則天是亞獻,結果江山姓武了。

    唐玄宗封禪了吧,然後就安史之亂了。

    所以開始對封禪也有一點忌諱了,萬一我德不夠,壓不住怎麼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所以就把封禪改成了祭祀,雖然規格低了,但是後世帝王時期祭祀泰山的並不少,像乾隆一個人就祭祀了十一次,成本低了又沒什麼副作用。

  • 3 # 劉一千五

    封禪泰山是帝王功成名就後,自以為有功勞於國,民殷國強,無愧於祖宗,對得起後世。上不欺天,下不負地。才有資格和本錢而舉行的大典。

    秦以前據說有,但語焉不詳,記載渺茫,就不說了。

    秦始皇夠格,他去封泰山,禪梁父。澤被山川草木,還封了路邊的一株樹為五大夫,偏是對儒生淡漠。他們把秦始皇罵個賊死。說半路碰上下雨,是秦始皇"無德"所致。千古一帝如秦始皇封禪尚被黑,就更不要說後來如老母豬下崽樣的帝王封禪了,那實在是一個不如一個了。

    漢武帝是秦始皇之後最有資格的,他封禪泰山轟轟烈烈,名副其實,有板有眼。這自然不敢不敬的。他手下有個霍去病,在百忙中封狼居胥山,禪姑衍。他是二十掛頭的戰將,侔肩於王者,咋說也不為過。算半個不為錯。君封日出的東方,臣封日落的西域,真是日月所及,大漢疆土!

    光武帝自以為光復漢室,恢復河山,國家民眾安居樂業,他也去泰山行了大禮一次。

    唐太宗也有資格,有心法天效地,卻被愛民勤政的手下攪黃了。只得望東遙祭,心嚮往之。同樣的"唐宗宋祖″的宋太祖也可以,但他沒時間去。倒是二帝王的後代,唐高宗李治和宋真宗去替先帝忙亂一通,弄得這封禪象趕集,更象跳廣場舞,後代有成就的帝王也就淡了心……

    至於武則天,封禪嵩山。

    餘下有能力有資格的如明太祖,康熙帝,他們是可以的,但沒去。

  • 4 # 心周心長客91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史記·封禪書》補所缺的《史記·今上本紀》記載了漢武帝即位後四十餘年間的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的活動。

    《後漢書·祭祀》記載了光武帝祭祀泰山活動。

    《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麟德三年春正月戊辰朔,車駕至泰山頓。是日親祀昊天上帝於封祀壇,以高祖、 太宗配饗。己巳,帝升山行封禪之禮。

    武則天則是以皇后身份陪同唐高宗李泰山封禪大殿的,武則天的封禪是在嵩山,現河南博物館的武曌金簡證明其去嵩山封禪而不是泰山。泰山則以皇后的身份去的。

    宋真宗封禪是大中祥符元年記載封禪記錄。

    以上是有記載的泰山封禪記載,秦始皇是統一天下後為彰顯功績而泰山封禪,漢武帝時,國力鼎盛,進行過泰山封禪,其他等也是感覺自己功績或者求仙等原因而封禪,宋真宗可能是為了轉移檀淵之盟簽訂國內的不滿而封禪的吧。

    至於以後的明太祖、康熙等不封禪是因為不夠資格而是避免浪費,向唐太宗,隋文帝也是功績顯赫可以封禪,卻沒有去,後世皇帝也有其考量吧。

    其次宋以後的儒家文化以孟子為主,對天人感應等不再重視,所以泰山封禪降為祭祀。

    宋朝以後元明清,元朝屬於少數名族不太重視,明朝朱元璋更是取消了祭天封禪的活動還還把之前幾代帝王賜予泰山的所有榮譽稱號都統統收回。後來清朝沒有取消只是規格降低了些,如乾隆就數次去朝拜泰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女英雄顏值鑑定,刀妹不及格,VN接近滿分,拉克絲竟無法評價,你認為誰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