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獅

    “劓”一邊是個“鼻”字一邊是個“刀”字,組合起來,含義很明顯,就是用刀割鼻。

    先說個小故事給大家聽聽。話說戰國末時,楚懷王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名叫鄭袖,性情淫蕩而妒忌。後來,魏王又送給懷王一名美人。鄭袖受到冷落,惱恨在心,決定設計陷害。有一天,鄭袖對新來的那位美人說:“君王是特別喜愛你的,但不太喜歡你的鼻子。你見君王的時候應當用手把鼻子掩住,這樣君王就會長久地寵幸你”。這個美人也許是沒有腦子,果然照辦。

    懷王很奇怪,便問鄭袖“美人擋著鼻子,是怎麼回事?”鄭袖說:“她是嫌棄大王口臭,所以掩鼻。”懷王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一個沒了鼻子的人就不再是美人,很快她就被打入冷宮而死,楚懷王懲治美人的手段,就是古代的劓刑。

    劓刑與黥面、割耳、宮刑、刖足被稱之為“小五刑”,這些刑罰有個特點,就是不至於讓人死,但是給你留下一輩子的記號,讓你一輩子飽受屈辱。

    鼻子長在人的面部的正中,位置顯著,割掉鼻子,臉上就留下一個突出的標記,和受過墨刑的人臉上的字一樣,都無法掩蓋。讓你一輩子成為別人的笑柄和欺辱的物件。沒了鼻子說話不兜風,甕聲甕氣,而且臉正中一個大黑窟窿,看著瘮人。單田芳評書《白眉大俠》之中的房書安就是這造型。

    在春秋、戰國以至漢初,劓刑是一種很普通的刑罰,被割掉鼻子的人太多太多。甚至有傳說中原地區那些被割掉鼻子的人到了海外,當地的土人認為這是一種時尚,也紛紛割掉了自己的鼻子。

    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文帝劉恆下詔廢除肉刑,將制刑改為用杖三百來代替。從此,劓刑作為官方規定的刑罰被取消。但是,後人仍不斷有人遵循古制,動輒將人割鼻。在戰爭期間,割鼻的現象是常有的事。交戰的雙方抓到對方的停虜,有時用割鼻、割耳等手段來震懾對手和羞辱對手。

  • 2 # 簿君

    劓刑 [yì xíng]

    是五刑之一,通俗的來講就是割掉犯人的鼻子。此刑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在春秋,戰國乃至秦朝最為常見。

    秦朝時,秦始皇下令將俘虜的六國士兵和百姓都處以劓刑,一時間,秦國裡沒有鼻子的人居然比有鼻子的人還多。時間長了,人們甚至認為有鼻子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並且有鼻為醜。

    劓刑有多殘忍呢?

    1.外貌

    割掉鼻子之後,容顏就會發生極大的變化,臉盤中間那空洞洞的黑點更是讓人不忍直視。可以說,"毀容"是此刑法的第一目的,秦始皇也藉此刑罰將六華人和秦華人區分開來。

    2.自尊心

    相比起"毀容",此刑罰的第二個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打擊犯人的自尊心,讓他羞於見世人,達到一種心理折磨的作用。每時每刻讓自己,更是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受過劓刑的。

    3.後遺症

    雖然割掉鼻子是可以正常呼吸的,但是會帶來很多麻煩。

    一.失去嗅覺,吃榴蓮和吃雞腿,都一個味道。

    二.造物者是偉大的,既然給了人鼻子,就說明鼻子這塊肉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簡而言之,鼻子延伸了鼻孔。一般來講,越是炎熱的地方,人的鼻子就生的比較短,相反,你看那些寒冷的歐美地區,人的鼻子就比較長。所以一旦到了冬季寒冷的時候,這些沒有鼻子的人的氣管就會相當痛苦。

    三.鼻孔裡鼻毛,可以在人們呼吸的時候過濾空氣,攔截一定的病菌和病毒。沒有了鼻子,患病的機率一定會大大增加。

    總而言之,劓刑這種刑罰雖不置人於死地,但卻可以讓人生不如死。受此刑法的人,"體面"蕩然無存,真是令人感嘆~

  • 3 # 三叔小記

    會意劓(yì)刑中的劓,從鼻,從刀,意思就是刀割鼻子,實際上,比較起歷史上的酷刑,劓刑並不殘忍,反倒很溫柔,可怕的是在於精神上的折磨,還是永久性。

    那時的人都知道劓刑,一看到鼻子被割的人,立馬知道他犯過罪,心裡或多或少會提防,自然對他特殊對待,帶點歧視。

    另外,人的面上有五官,合起來造就優美的容貌,現在鼻子沒了,人的面部形象立即被倒塌,極其醜陋,別人的目光帶著羞辱。

    再者,鼻子除了呼吸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即阻擋塵埃,如今鼻子沒了,健康令人堪憂。

    總之,劓刑看似溫柔,實則恐怖,不只是受罪行的懲罰,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永久性羞辱。正是身體悲痛一時,精神折磨一世。

  • 4 # 小鎮月明

    劓 [yì]:象形字,鼻子旁邊一把刀,割鼻也。

    劓刑,即為割鼻之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比較殘忍的刑罰,先秦時期屬五刑之一,為肉刑。

    肉刑,古指黥(刺面並著墨)、劓(割鼻)、刖(斬足)、宮(割勢)、大辟(即死刑)等五種刑罰。

    劓刑,並不致死,損人容貌,為一種人格上的摧殘。與炮烙,彈琵琶,凌遲,人彘等酷刑比起來,劓刑算是比較“仁慈”的一種刑法。

    劓刑起源很早,早在夏以前就開始使用,至於商周,以及普遍使用,被定為五刑之一。

    凡觸易君命,革輿服制度,奸宄盜攘傷人者,其刑劓。也會說違反國君命令,違反規章制度,打架鬥毆,坑蒙拐騙偷及好淫者受此刑。

    劓刑的殘忍在於羞辱,毀人容貌,而且是終身的,導致人心生自卑,無臉見人,導致人格上的殘缺。

  • 5 # 冰檸紅茶Besion

    劓刑就是割掉受刑人的鼻子,此刑罰始於夏商止於隋朝。鼻子作為人體的重要器官,它的作用主要是辨別氣味,過濾呼吸的空氣,加熱吸入的冷空氣,保護氣管和肺部;失去鼻子後主要影響如下:

    1、失去嗅覺,人體感官受到極大影響;

    2、呼吸系統受損,人體第一道防線崩潰,呼吸系統功能急劇衰退,降低受刑人壽命;

    3、個人形象受損,此刑法帶有侮辱性質,受刑人五官不全外貌變得可怖,極大地摧殘了受刑人的人格尊嚴。

    古代掌權者更注重對犯人肉體上的懲罰,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現代刑罰越來越注重人道,此類刑罰以杜絕。

  • 6 # 四十五度說

    類比閹割,能夠正常呼吸,但功能受到極大損害。

    所謂劓刑就是割鼻,產生年代已經不可考證,但是行法的實施在周朝已經有明文規定,凡是觸犯了法律的人都要實施。這種雖然不至於取人性命,但卻在面部留下永久的傷害,象徵的恥辱和醜陋,所以很多被割鼻的人都會戴上面具。姑且不說這種想法實施到人的身上對整體形象有何影響,從感官上而言。五感中的嗅覺十分重要,和味覺有一定的帶動關聯,儘管在某些時候貓貓狗狗的嗅覺,要比人類靈敏的多。而且人賴以生存的氧氣也需要依靠鼻子進行,鼻子一旦被割掉對這些功能都是巨大的損害。

    說來有趣在已經文明開化的華夏大地上有這種酷刑,倒是野蠻未開化的蠻夷之邦沒有。有些犯過重罪被劓刑之後,還要流放到偏遠地區的蠻夷之邦。他們逃過去之後就告訴那些人,沒有鼻子這是我們華夏地區的審美。也許是心理暗示作用,很多難以蠻夷之邦的人越看越覺得自己的鼻子很難看,三人成虎,大家紛紛上奏國王不想要這個醜陋的東西了。為了順應民意,國王只好下令將鼻子割掉,方便民眾鑑別美醜。

    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劓刑已經從酷刑中脫離出來。因為它不至於取人性,卻又能對人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比後來的閹人更加有普適性,男女通用。於是劓刑演變成一種很普通的刑罰,甚至在極盛時期演變成為了區分不同等級的標識,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他並沒有對俘虜進行優待而是把其他六國的皇室王族都處以了劓刑。

    到了西漢文景之治時期,漢文帝下令廢除了劓刑,將這種懲罰改為了,鞭笞三百,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刑罰有所減輕,如果這三百鞭認認真真打下去的話,受刑的人怕是性命難保。於是到了下一任漢景帝的時候,減輕了一百笞。自此以後,劓刑這種刑罰便從官刑中消失。

  • 7 # 君箋雅侃紅樓

    劓刑主要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羞辱。

    劓(yì)刑就是割鼻子!這在古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中,受到劓刑,比殺了自己還厲害。

    劓刑由於不受禮教所恥,只有荒淫無道的帝王或者政權才使用,比之其他殘酷刑法更讓人反感。漢文帝時期,就將劓刑改為笞刑。從此劓刑一般不見刑罰所用,後世有傳的只有靖難之役後,永樂帝將建文帝的鐵桿忠臣用了劓刑,割掉了鼻子,此舉也讓朱棣揹負了很多罵名!

    劓刑是中國奴隸時代長期存在的墨、劓、剕、宮、大辟等五種法定刑之一。奴隸制時代,人口較少,禮教也並不如後世嚴格。那時候奴隸犯了錯。奴隸主並不會輕易殺了他們,但也會讓後人以儆效尤,就採取了割鼻這樣的刑法。目的就是讓他人第一眼看到而心生警醒。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很有意思。相傳古時受到劓刑的人羞於見人,就都逃到了蠻荒,久而久之,那裡聚集了一批無鼻之人。蠻荒人覺的奇怪,就問他們為何無鼻,受刑之人就騙蠻荒人這是華夏的最高審美。結果蠻荒人人羨慕,爭相效仿之。只有上位者因為要管理監督百姓,無權割鼻,只能天天頂著個鼻子做“醜陋之人”。

    故事當然是故事。但有意思的表達了民眾從眾的心理。但足以說明劓刑對受刑人尊嚴和人格的傷害!

  • 8 # 觀望歷史的天空

    關於這個問題 我想先得必須瞭解什麼是劓刑,中國文化淵遠流長 博大精深 。特別是古代的刑法更是多的數不盡數 ,招數也是千奇百怪 ,聳人聽聞的。

    劓刑,首先從這個字面上看就已經很明顯 也很形象 左邊是個鼻子,右邊是把刀,也就是說在鼻子上動刀 ,這個動刀可不是為了美觀為了變美而做的哦,古代的人還沒有這個意識,古代只要用到刀刀地方就得見血,所以這在這刀意思也很明顯 ,這是對犯人用刑刀一種手段,就是割掉犯人的鼻子。

    鼻子,在人的五官當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鼻子是給人帶來第一印象的。不單單是外貌,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人是靠鼻子呼吸的 沒有了鼻子我們就無法呼吸,雖然割去鼻子不會致人死亡,但是對人的形象和自尊傷害是永遠彌補的傷痛。

    所以劓刑不僅僅是對於犯人所犯罪行的懲罰 ,再更進一步來說是對犯人人格意義上的羞辱,這樣的傷痛不是簡單的皮肉之苦,而是永久的 ,將伴隨犯人一輩子,將永遠抬不起頭。

    人心真的是太可怕,在古代就已經想到用這樣的方式懲罰犯人,現在的文明社會已經是以人為本的社會,與其給予多的肉體懲罰,更多的是對於心靈的救贖。時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歷史不是教我們忘記 ,而是教會我們進步!

  • 9 # 遺產君

    古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地位,讓自己的江山大業千秋萬代,對那些敢於挑釁、威脅到他們切身利益的人進行殘酷的懲罰。

    他們製作了許許多多的酷刑來對付這些人,夏商時期最著名的五大酷刑是:墨、剕、劓、宮、大辟。

    墨刑就是在受刑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這在《水滸傳》中見得很多;

    剕刑(或刖刑)就是砍去受刑人的手或腳,砍足曰剕,砍手曰刖,與砍去手足類似的還有砍去膝蓋骨的臏刑;

    宮刑就是破壞受刑人的生殖器官,對男性稱為去勢,對女性稱為幽閉,這種刑罰剝奪了受刑人的生育能力,在中國古代被視為是最大的恥辱和不幸,是五刑中除死刑以外最為殘酷和最重的刑罰,一般用於較重的犯罪者;

    大辭是死刑的統稱,方法多種多樣,有斬、戮等死刑外,還出現了炮烙、醢、脯等酷刑。

    所謂劓刑就是把一個人的鼻子割掉,這種刑罰是比較殘忍的,受刑人只能用嘴呼吸,呼吸困難,同時也失去了嗅覺能力,生不如死。 一個人受了這種刑罰雖然不會死,但其對人形象的損害是很大的,同時對人的人格尊嚴也是很大的摧殘,是一種羞辱之刑,將伴隨著受刑人的一生。

    春秋戰國時期,劓刑演變成一種很普遍的刑罰,甚至還成了區分人群的標誌,據說秦滅六國以後,秦始皇把俘獲的六國王族都處以劓刑。

    這種滅絕人性的劓刑被西漢時期的漢文帝劉恆下令廢除,改為笞刑,用棍子抽打三百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只要結了婚就會變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