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藤樹先生
-
2 # 枕籍阿杜
古代表達愛情和現在基本上沒啥區別呀,也很少有書本記載,記載的就那點有數的,雎鳩,唐代王維寫的相思,梁祝化蝶,嫦娥奔月,白蛇報恩,長恨歌,孔雀東南飛,我印象中就這些,我認為應該是以寫情書為主,但絕大部分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表達情意基本上都是在妓院,青樓裡,包括很多很有名的好的詩句,基本上都在這種地方寫的,流傳下來的很少,民國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等等這些在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留下的倒是很多,沒事可以看看,純屬個人意見,不喜勿噴嘿嘿
-
3 # 老漁破船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古往今來真正的愛情都應該是用真情表達和呵護的。在古代封建社會所謂的三宮六院或三妻四妾都是來自皇宮和部分高官家庭的特權,傳統的民間婚姻形式除了軍閥,土豪以及富商或部分鄉紳的妻妾成群,平常百姓家過的多是一夫一妻的尋常生活。綜上所述,老漁覺得愛情有點複雜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論是王公貴族,宦官富商以及平常百姓,愛情的排他或自私性是一樣的。應該說愛情必須是純潔的,那是不可玷汙的純潔,而這種純潔是建立在排他與自私的基礎上,於是就有了宮廷嬪妃,王府妻妾以及土豪鄉紳家的姨太太們的勾心鬥角,爭風吃醋,甚至鬧出人命。扯遠了,繼續答題。古代聖賢對愛情有其理性的分析或總結。中國偉大的哲學家,道教教祖《道德經》作者,老子在《道經》說道時就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讓我們從老子所說的這句話延伸一下吧。這裡的“一”指的是“道”,得此“一”知其“道”,愛情的“唯一”是真情,惟真情相愛也,因此可以理解這裡的“一”是愛心之一,一顆純潔的真愛之愛心。由此可見,道家是提倡真愛和真情的。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從之”,其大概意思簡單的理解為,夫婦有別,夫妻相親,君臣要講信義。這些事做好了,別的都不是問題。夫妻的婚姻愛情關係在聖人眼裡,被看作是治國的基礎。哈哈!說了這些,是不是太高尚了?其實古人的愛情觀和現代人差不多。由於受儒學思想的薰陶,對於愛情的理解,古人多了些含蓄。其具體表現在精神層面上,但也有實施到行動上的。比起迂腐的古人,與時俱進的現代社會的愛情同樣也多了分與時俱進直白與追求。但在“用什麼表達愛情?”上,老漁覺得古人的愛情表達就像浪漫在詩詞歌賦裡的隨心所欲,或喜,或怒,或哀,或樂,或愁,那是一種溫馨美與淒涼美的交相呼應。最早知道的古代愛情詩應該是《關雎》裡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時候朗讀起來,覺得是朗朗上口的好玩,理解之餘內心似乎還有一種朦朧的心動。直到隨著歲數增長的理解加深,才體會到完全這首詩的意思是古代人嚮往的擇偶標準或條件。古代人對愛情的表達看似浪漫的有點隨意,但仔細分析詩詞中的每一個段落將愛情的理解從喻景,到嘆景的動情,讓人看起來不捨放下。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北宋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老漁覺得在這首詩裡,作者將一對戀人千里之外的相思相愛以中華民族的象徵長江來參照表達到極致。還有《唐詩三百首》裡的一首無名氏的《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之所以耐人尋味就在於詩的泛指上,少年可以理解為對工作,愛情的珍惜和把握。而老人可以理解為過去的工作,生活包括已經過去的愛情感嘆與唏噓。作為儒家思想的含蓄和委婉,老漁以為古人應該是以詩詞形式的浪漫來表達對愛情的尊重和嚮往。
回覆列表
七夕,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也是現代人眼裡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秦觀的一首《鵲橋仙》,寫出了七夕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在這個“牽牛星”與“河漢女”相會之日馬上要來臨之際,你可知古人是如何訴說心中愛戀的呢?有人說古人的愛情都寫在詩詞裡,穿越千年,筆墨留香;有人說古人的愛情都藏在神話故事裡,梁祝化蝶,孔雀東南飛是他們對於忠貞愛情的堅守。除去這些,古人的愛意在經過大浪淘沙以後,還隨同歲月一起埋葬在那些古老文物之中,至今訴說著千年以前的相思。
長毋相忘,不曾忘記的誓言如果文物會說話,那麼一定是古人留給後人的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感悟。比如在南京的博物院,藏著這樣一枚“長毋相忘銀帶鉤”。這枚銀帶夠出土於2009年的大雲山漢墓中的陵園一號墓,經過考古學家,結合歷史文獻還有出土的歷史資料證實,這座墓地的主人,是西漢江都王劉非。《漢書》中關於這位江都王的記載,只有寥寥數筆,他是漢景帝的第五子,年輕時驍勇善戰,因立下赫赫戰功曾經獲得天子褒獎。
不過攜帶著這枚銀帶鉤的,卻是江都王的妃嬪淳于嬰兒。當時出土的精美文物並不在少數,為何這枚銀帶鉤就成了愛情的象徵呢?這枚銀帶鉤造型精巧,雖然長度不足4釐米,但卻採用了龍首形的造型,應屬皇家之物。在帶鉤表面,刻有精巧流暢的圓渦形雲氣紋;帶鉤的反面刻有“長毋相忘”四字。
帶鉤自古以來,都是貴族或者文人武士腰帶系掛之物,一般不會出現在女子身上。而這沒造型精巧,外貌也算不上突出的銀帶鉤,卻當做陪葬物與墓主人一同入葬,足以說明它在主人心中的分量。甚至根據考古學家猜測,這應該是江都王與淳于嬰兒之間的定情信物。其實漢人表達感情多奔放張揚,比如漢樂府民歌《上邪》中,都有著“乃敢與君絕”這樣的誓言。甚至在他們表達相思之時,會在銅鏡背後寫上“千秋萬歲,長毋相忘”這樣的文字。
可是江都王出生皇家身不由己,劉非生於帝王家,他不能像其他人那樣,給自己心中所愛女子直接純粹的表達愛情,只能將這份感情記在心中,所以才有了深宮裡的這枚帶著“長毋相忘”的銀帶鉤。他並不想將自己的這份感情昭告天下,可是他對於愛人的心意也是情真意切,深宮裡的淳于嬰兒也不求自己能夠恩獲獨寵,只求能夠將這份濃情蜜意常年系在腰間。這4個字精簡優雅,但是用情極深,是鐵血諸侯的柔情,也是百轉千回的相思,它跨越2000年而來,展現著昔日不曾忘記的誓言。
破鏡重圓,美好結局隨著時間流逝,轉眼間來到繁華大唐,這個時代的古人,表達愛情的方式,與西漢時期全然不同。如果你看過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那麼是否有留意到劇中女子在裝扮妝容之時,都會拿起一面精緻的銅鏡呢?這些富麗堂皇、大氣厚重的銅鏡,確實是唐代的真實歷史。中國古代的銅鏡有幾千年的工藝,到了唐朝,製造銅鏡的工藝迎來了當時的製造技藝頂峰。唐朝所產的銅鏡,不再是死板的圓形鏡,帶有手持柄的菱花鏡、方形鏡,備受姑娘喜愛。
除了銅鏡的樣貌發生變化以外,在銅鏡的背面,還雕刻著各種精緻圖案。最初銅鏡背後的圖案,只是為了展示整個大唐王朝的精神面貌。銅鏡的紋飾更加多樣化,有的銅鏡刻的是花鳥瑞獸、有的則鑲嵌著眾多的寶石、螺鈿,有的講述的是絲綢之路的異域風情,有的則是以史學典籍為內容。一面小小的鏡子,竟然能夠囊括瞭如此多文化,這其中必然少不了愛情主題。唐朝如果用一枚銅鏡作為愛情信物,絕對是奢華至極的體現。
比如人們最常說的“破鏡重圓”,就是一個關於唐代愛情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太平廣記》中。陳後主有一個妹妹名為樂昌公主,她和駙馬徐德言並不是媒妁之言或者皇帝賜婚,反而是那個年代裡最難得的自由戀愛結婚。二人成婚之後,過得甜美幸福,只可惜國家滅亡危在旦夕。北方所建立的隋朝政權隨時準備揮兵南下,國家覆滅、朝代更迭也是遲早的事。駙馬和公主都清楚朝廷局勢,他們都知道陳國必會滅亡。
可是最令徐德言擔心的是妻子樂昌公主容貌豔麗、身世顯赫,隋兵一旦攻入皇宮,必然會將妻子強行擄去,他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難以保護妻子。他害怕與妻子分離之後終生無緣再見,便和樂昌公主將一面精美的銅鏡從中間一分兩半,一人各執一半。如若他們還有緣相見,到時候這半面銅鏡就是他們相認的信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離別之前,他告訴公主,如果公主在權貴之家安定下來,那麼每年的正月十五便派人去長安城叫賣銅鏡,他必然會來長安城尋訪。
沒過多久,陳國滅亡,樂昌公主被賜給了開朝功臣楊素做小妾。雖然楊素待公主不錯,但是與愛人分別,讓樂昌公主每日鬱鬱寡歡。徐德言歷經戰火,顛沛流離之際終於到達了長安城。他始終記得與妻子約定過的諾言,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他按照約定,去長安市場上找另一半面銅鏡的下落。果然在長安市場上,有一個老奴在以高的離譜的價格叫賣半面破銅鏡。徐德言欣喜若狂,他將老奴請回家中,連忙詢問妻子下落。
隨後他拜託這位老奴給樂昌公主帶去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其實徐德言在得知妻子下落以後,他覺得兩人今生在無緣相聚,所以從此以後他只能望月相思。讀到此時的樂昌公主,只能在府中潸然淚下,因為飽受相思折磨,竟然連每日餐吃都吃不下。楊素看到愛妾每日鬱鬱寡歡的模樣,經過多方打聽才得知,原來樂昌公主的愛人已經尋到長安城。
楊素將徐德言名正言順的請到家中,並且大擺宴席,由樂昌公主作陪。曾經的神仙眷侶,現在卻是隔桌而坐的陌生人,兩人心中都不是滋味。楊素看到這番模樣,便對樂昌公主說道,不如就由公主做一首詩,來表達此刻的所思所想。公主做詩:“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做人難。”,楊素聽聞此詩,沉吟半響對他們二人說道,讓他們二人繼續做夫妻。就這樣一破為二的銅鏡,終於得以重圓,就是後世經常所說“破鏡重圓”的典故。
愛而不得,只可惜“君生我未生”
只可惜在那麼多的愛情故事中,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能得到一個美好結局。長沙博物院裡,有許多件唐朝年間的長沙窯青釉褐彩詩詞壺,與唐朝其他的精美窯器器相比,這種喇叭口、圓肩的窯壺,在外觀造型上,並不是十分精美。但是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些刻在窯壺上的五言詩。這種詩文執壺,是唐朝古人飲酒時最常用到的器具。在眾多的詩詞中,最亮眼的一個詩詞壺,便是鐫刻著這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詩詞壺。
這是一首簡單的五言愛情詩,用詞簡明扼要,直截了當,語言通俗易懂,也不像一些古文一樣需要解釋,所以應該不是大家之作。有專家認為這應該是流傳在唐朝民間的愛情歌謠,又或者是陶工在製作窯器時,隨手刻在窯器的愛情詩。既然出自唐朝,有人覺得它講述的就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雖然作者與故事都不可考,但是無一例外的,人們都將他當做了表達愛而不得的詩句。
原來在任何一個年代,都有人經歷過這種愛情中的遺憾。有些人愛而不得,有些人年齡差距較遠,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戀,卻成為了永遠無法在一起的遺憾。比如唐朝詩人溫庭筠,和最後一身白衣道袍的魚玄機。十歲的那一年,未曾改名的魚玄機生活在煙花柳巷之中,那個時候她名為魚幼薇。雖然年紀尚小,但也是琴樓主管中出口成章的女神童,溫庭筠傾慕於這個小姑娘的名氣才華,而魚幼薇更是讀過許多溫庭筠所寫的詩,對他愛慕有加。
出於好奇,溫庭筠主動去尋找魚幼薇,並且收她為徒。兩人經常在一起吟詩作對,在溫庭筠的指導下,魚幼薇寫詩作詞的能力更加出眾。溫庭筠每次去看望魚幼薇,都會為他帶去一些胭脂水粉,還有上好的衣料。歲月流逝,轉眼間魚幼薇長成了姿色出眾的姑娘,溫庭筠愛慕之心漸長,可是他樣貌醜陋,和魚幼微差了30歲,走在一起更像父女而不像情侶。為了她的前程著想,溫庭筠放下了這份心中愛慕,為她介紹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公子。魚幼薇知道老師的意思,此後她忘卻紅塵,道號魚玄機,這段愛而不得的師生戀,不就是“今生我未生”的最佳寫照嗎?
這些古老文物被歲月掩埋千年,可是它們身上攜帶著的愛情故事,仍然穿越千百年而來。有的故事令人肝腸寸斷,有的故事令人潸然淚下,有的故事則令人喜笑顏開。在這個七夕佳節,原來古人早就在千年以前秀著恩愛,用文物表達著他們的相思之情。
參加文獻:
《七夕的由來》
《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