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記歷史

    其實對於北伐的對與錯爭議就沒停過,正方有正方的觀點,反方有反方的觀點,說的都神乎其神。有人說北伐耗費了蜀漢大量國力,打不贏耗費又巨大百害而無一利,如果真這樣諸葛亮還會那麼傻堅持北伐嗎?其實簡單點說北伐打的是一種精神,一個匡復漢室的旗幟,還有就是對劉備的一種情懷。當然也有以戰養戰的一個淺層次的意思,為什麼說它是淺層次呢?因為諸葛亮前四次北伐都是因為後勤補給不足而作罷,這活生生的現實在這放著,能說以戰養戰或者以戰養軍?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是個被吹起來的氣球,連諸葛亮都不看好他自己的兒子,還怎麼讓後人看好他呢?理論上說老子英雄兒好漢,但諸葛亮晚年得子,諸葛瞻卻沒有沾了他大名頭的光。事實上諸葛亮的名望倒給諸葛瞻起了反作用,比如史料上也有一些記載,諸葛瞻因為其父諸葛亮的關係被大範圍神話,一些本不是諸葛瞻做出來的成績,傳出去也就變成了他的功勞,這樣很容易讓一個人的內心膨脹。

    只能說姜維都能拿著諸葛亮的接力棒繼續奔跑,前人留下奔跑的方向自有道理,又何況是諸葛亮這樣的聰明人呢!這裡咱們就不細嘮叨北伐的那些事了,下面咱們還繼續說諸葛瞻。諸葛瞻最後給他自己的評價是什麼呢?他反思我內無法清理宦官黃皓專權亂政,確實他在黃浩的問題上沒有起到有效的作用,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外鬥不過姜維,這思想境界在哪裡?這句話典型的證明諸葛瞻沒有大局意識。最後他說了自己不能保家衛國,他說的太對了,蜀漢最後投降前夕,諸葛瞻一意孤行亂決策被鄧艾殺死。當然咱們不能說諸葛瞻的失敗是壓垮蜀漢的最後一根稻草,但確實諸葛瞻在蜀漢歷史上沒有留下光輝的色彩。

  • 2 # 笑傲江湖161104

    刨去表面上的原因。我認為,作為兒子的諸葛瞻,可能更清楚父親北伐的真正用意。也許,在家中茶思飯後,諸葛亮會不盡意間流露出最最真實的想法。魏強蜀弱,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蜀漢一邊,難道聰明如諸葛亮會不知道嗎!那為啥堅持北伐?就是透過騷擾戰爭,以最低的成本來維持蜀漢的團結統一,同時,透過戰爭自己也可以獨攬大權。所以在北伐中,諸葛亮一直避免賭博式的一戰定勝負。而且,後期,也確實透過戰爭,把李嚴等本土勢力收拾擺平了。死前,又把最要北伐最貪軍功的魏延殺掉,意圖已很明顯了。而姜維無論是能力還是威望,遠不及諸葛亮,再折騰北伐,不僅毫無勝算,而且空損國力。所以,諸葛亮死後,其兒子想把父親真正意圖表達出來,但又不敢說的太透徹,那可是欺君之罪。於是,只能閃爍其詞,表達反對意見。

  • 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諸葛亮,堅持北伐,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五丈原的秋風,到今天依然讓人感到一絲寒意。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嘆息道:“我除不掉黃皓,也制約不住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有此三罪,看來也是該死了。”

    在諸葛亮的兒子看來,姜維的北伐,與黃皓的禍亂一樣,是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

    難道,諸葛亮的兒子真的如此痛恨他老子嘔心瀝血,畢生堅持的北伐事業嗎?

    事實上,僅僅一年之前,諸葛瞻就曾和董厥一起,建議解除姜維兵權。

    姜維北伐,已不受政略制約,完全失控

    很多朋友認為,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就繼承了北伐的事業,這是過於簡單化的誤解。

    事實上,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的級別並不高,只是右監軍、輔漢將軍。先後受到蔣琬和費禕的節制。

    在蔣琬時期,姜維和蔣琬的關係是:蔣琬指哪兒,姜維打哪兒。不論是用兵方向,還是用兵規模,都是蔣琬說了算。但是,儘管蔣琬對北伐持比較積極的態度,但對姜維多是令其“偏師西進”,戰事規模不大。

    在費禕時期,姜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與費禕共錄尚書事。但是,儘管此時的姜維沒有那麼老實了,依然受到費禕的節制。在費禕的節制下,姜維用兵,幾乎沒有過萬。也是小打小鬧。

    可見,在蔣琬、費禕時期,姜維的軍事行動嚴格受到政治領導的節制。

    軍事行動,是政治行動的延續。軍事行動,只有在朝堂(中央)統合考慮政治、經濟、人心等綜合因素後進行,才能確保其符合國家利益。

    否則,僅僅從純粹的軍事觀點出發,毫無節制的用兵,只會損害國家利益。這一點,不管是二戰時“下克上”的日本,還是三國後期的蜀漢,都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二戰時的日本軍方,“下克上”,不受政府約速,不斷擴大戰爭規模,終至覆亡。

    在費禕死後,姜維升任大將軍。朝堂上,尚書令諸葛瞻等人已經無法制約姜維。

    “段谷之敗”,折主力,傷國本

    客觀的說,“洮西大捷”之前的姜維北伐,基本還是相對靠譜的。用兵規模不大,雖然無法開疆拓土,但是,軍力損失都不大。相反,還曾經遷移人口進入蜀國,也算是對蜀漢的國力有一定的幫助。

    但是,姜維在取得“洮西戰役”的勝利後,信心大增,用兵越來越大, 完全不受控制。

    於是,有了著名的“段谷之敗”。關於這場敗仗,陳壽用“星散流落”來形容蜀漢軍的慘狀。此戰中蜀漢的損失,應該是夷陵之戰後最大的一次。魏國的詔書嘉獎鄧艾時寫到:“斬首俘生,動以萬計。自頃戰克,無如此者。”足見此戰蜀軍的損失。

    姜維北伐,常有重大損失。在“段谷之敗”前,蜀漢精銳“無當飛軍”就已大部壯烈犧牲。

    在此之前,蜀漢和魏國雖然國力懸殊,但具體在蜀漢前線,蜀軍並不吃虧,要攻則攻,要退則退,來去自如。此戰後,蜀漢的北伐再無氣勢,而魏國,已經在前線具備了絕對的優勢。

    就蜀漢內部而言,此戰之後,蜀漢人民對北伐已經完全失望,隴山以西的地方開始騷動起來,可算是“大傷國本”了。

    窮死的蜀漢

    在蜀漢滅亡後,鄧艾看到蜀漢的國庫時,嚇了一跳。

    此時,國庫只有: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金,綿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

    什麼概念?

    這個數,還不夠當年劉備一次性賞賜給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四個人的數!

    米四十餘萬斛是什麼概念呢?僅僅可以支援十萬大軍吃一個月!

    所以,鄧艾間道入川,諸葛瞻不守險耗死鄧艾?劉禪不固守成都待援?

    因為鄧艾耗不起,他們更沒資本耗!

    知道蜀漢怎麼死的了吧!窮死的!

    要知道,在蔣琬、費禕時期,蜀漢幾乎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而費禕時期,史載其休養生息,蜀漢經濟恢復極大。

    可見,從253年費禕去世開始,到263年蜀亡,短短十年間,姜維北伐,把蜀國折騰成什麼樣了。

    時過境遷,大規模北伐,已是弊大於利

    讀歷史,最忌諱的是不考慮策略的時效性。

    僅僅幾年前,小米只做線上,砍掉線下流通環節的成本,低價高性,一舉打爆市場;如今,小米之家在最昂貴的地段開業,幾乎是給幾年前的自己打嘴巴,可是,照樣坪效驚人。

    流量紅利變了,商業環境變了,決策者的商業邏輯自然也變了。如果你拿著這些人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講話來評價他們今天的作為,自然會覺得他們打臉打得呯呯響。

    歷史人物也是一樣的。

    諸葛亮早先提出《隆中對》,到了荊州丟失以後,他北伐的時候,他是必然要修改策略的,不可能還是以《隆中對》的策略來。

    再比如袁紹集團的田豐。他一直反對與曹操決戰,主張耗死曹操。可是,到了曹操打劉備的時候,田豐又極力主張袁紹快速進軍。

    所以,沒有什麼不變的策略,形勢變化了,策略自然是要變化的。

    諸葛亮時期,雖然蜀弱魏強,但蜀中經濟破壞小,中原經濟破敗。且魏國國防環境複雜,蜀魏前線雙方可用之兵相當。此時,諸葛亮北伐,勝則割隴右之地,敗也從容入關。

    姜維時,北方經濟己恢復,遼東被平,魏無後顧之憂。

    此時,如以蔣琬、費禕之法,以小規模攻勢騷擾,掠奪人口,還或許有利可圖。

    像姜維一樣,仍想大舉用兵,割斷隴右,就有極高風險了!因為此時的魏軍,早已不像司馬懿時期謹慎不出,他們已有足夠力量大規模殲滅蜀軍了!因此,大規模用兵的姜維,一大勝不足以獲大利,一大敗足以傷國本。

    諸葛亮、姜維北伐,看似一脈相承,實際時過境遷,形勢早已不同了。

    小編不喜歡過多以權力鬥爭,陰謀論來揣摩歷史人物的想法。雖然,歷史少不了權力鬥爭。但我覺得我尚無能力做“誅心”之想。畢竟,現實中的陰謀,沒有證據尚不敢斷言,對古人的陰謀又怎麼可以捕風捉影,侃侃而談呢?難道是欺負古人不會起訴而已嗎?

    我認為,諸葛瞻並不反對北伐。他只是反對姜維這種脫離了政治、經濟、人心等綜合因素的無節制北伐;只是反對這種高風險、低收益的北伐(大捷不足以得大利,一敗足以傷國本)。

  • 4 # 小蘭愛旅遊

    因為連年征戰,蜀國早就不復當年之勢了,諸葛瞻認為應該休養生息,不能再大動干戈,所以才會如此反對北伐。想當年蜀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大家都是意氣風發,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華。後來經過長年征戰,蜀國越來越頹敗了,而諸葛亮覺得不能再這麼被動下去,要先發制人,所以諸葛亮一直都堅持北伐,但是結果卻是不盡人意。諸葛亮跟劉備一樣,帶著很多的遺憾去世了。不過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還是得以苟延殘喘二十幾年。蜀國本就是最弱的,蜀國的百姓生活質量很低下。早期的蜀國有很多人才,使得其他國家對蜀國有所忌憚。但是隨著蜀華人才的凋零,蜀國的弱勢更加地顯現出來了。後來姜維多次進行北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鼓舞了軍心,但是對於蜀國實力的消耗也是不可估量。有一個人始終跟姜維唱反調,那就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他對於北伐持消極態度,就算是別人打到自己家門口來,他也是猶豫不決。鄧艾帶兵想要偷襲蜀國,劉禪派諸葛瞻前去攔截。諸葛瞻帶兵前去,但是行軍至涪縣之後卻猶豫不前。他的屬下也覺得要先發制人,但是諸葛瞻卻不聽,最終被鄧艾打敗。當時的諸葛瞻並不待見姜維,兩人的政見不合,諸葛瞻甚至說過外不能制姜維這句話,可見他對於姜維是很牴觸的。蜀國的國力低微,諸葛瞻才不想再打戰,儘管這樣違背了父親的意願。

  • 5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諸葛亮北伐是為了透過進攻來被動防禦,透過主動進攻來解決部分困難,而姜維北伐純粹是瞎胡鬧。

    事件回顧

    在三國演義當中有這樣的一段對話,我們單獨拎出來看一看。

    諸葛亮第3次北伐的時候,劉禪在一邊勸阻諸葛亮說,咱們國家已經變得這樣窮迫不堪了,倒不如不打仗了,和他們兩個國家和好不就行了嗎?

    諸葛亮聽了之後頗為無奈的笑道:當然可以,只要我活著一天,咱們三個國家就能夠和好像一家人一樣在一起愉快的玩耍。緊隨其後諸葛亮繼續問道:如果我死了之後,這樣的友好聯盟還會存在嗎?

    顯然劉禪沒有意識到諸葛亮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一時僵在那裡,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

    然後諸葛亮繼續說道:我現在北伐是為了咱們蜀漢的穩定奠定一定的基礎,被動防禦實在是不行,只有主動進攻才可以。

    諸葛亮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他的一生又通過了幾次北伐,奠定了蜀漢的穩定基礎,很顯然姜維也想這樣做。。

    沒錯,這就是事實

    諸葛亮可以這樣做,姜維當然也可以這樣做,似乎沒有什麼大問題啊。

    不,問題大而且非常的大,因為姜維和諸葛亮的北伐性質不一樣。

    我們拿出蜀漢地圖來看一下的話,就不難發現,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威脅到了曹魏的統治,而曹魏不得不調動軍、兵、民等諸多方面來進行被動防禦。而姜維的北伐呢,完全就是瞎胡鬧,今天打一下,明天打一下,後天再打一下,這樣北伐的次數儘管足夠的多,可是北伐的實際效果卻壓根沒有。

    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有了很多的負擔,因為姜維的每一次北伐都需要徵調大量的糧食,大量的稅賦,大量的百姓和大量的兵丁,哪個國家能經得起這種折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缸發動機真的會取代四缸發動機成為小排量車的主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