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羲堯城

    秦朝其實是中國最偉大的朝代,說是暴政完全不沾邊,首先說長城,築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患。再說修驪山墓,哪個朝代皇帝不大興土木修墳墓啊。焚書坑儒就更不用說了,焚書其實是其他六國的書籍,是為了安定人心,坑儒是四百六十三個騙取“煉丹”經費的儒生。所以說秦暴政過了

  • 2 # 放歌聲野老梁

    謝邀。秦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光輝燦爛的史詩,別的不說,光說滅六國,統一中華,祖國強盛上,就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自中國秦朝,無有朝代可比擬,它應是中華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史詩;它雖然短暫,確取得了中華的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統一,集權統一,所以說秦朝是史無前列的。至於說到暴政,這是後朝遺老遺孫發的感慨;那個朝代,不為自己立朝殺的血雨腥風?至於焚書坑儒,秦朝專政,挖掘水運,築長城,建阿房宮,修陵墓做兵馬俑,死了多少人,傷極無辜等等,無不是觸及各朝割據上層建築的利益而發瀉的私憤而已。因為,秦王嬴政開創皇帝一人於一身,而貴族官僚能安守天下?所以秦始皇的暴政有其必然統一之目的和手段;所謂暴政就是實施統一秦朝的重要措施。沒有秦朝的"暴政”,也就沒有秦朝的統一,祖國文化的燦爛,萬里長城的雄偉壯觀,兵馬俑的氣勢長虹,文化上的、度量衡上,錢幣上的統一。歷史是人寫的,可塑可減,但秦朝的偉大之處,勝過"暴政"之汙點,它的偉大之處,永遠被後人歌頌稱讚;秦始皇也是名垂千古,流芳萬世。"暴政"不可取,歷史有遺篇;正確看"暴政”,"暴政"不自然;沒有血腥的朝代,是不存在的。只有加強中央集團的領導,才有秦朝的壯觀。如果"暴政",焉有貴族存在,百姓生活?

  • 3 # 拾五六

    秦朝的執政政策,一直因為其二世而亡而為世人誤解。其實秦朝應該是急政,而非暴政。當然,題主所說的問題,也有疏漏,即不能以是否殺貴族而判定是否為暴政。以下試舉幾例說明。

    修長城馳道

    秦朝統一以後,為了能夠更好地統治原六國之地,並沒有殺盡六國貴族,尤其是不戰而降的齊國,而是把六國貴族都遷到首都咸陽附近。同時,修建馳道,通向帝國四方,也是為了統治原六國之地。因此,秦朝統一後,除特殊的原因如派遣刺客的燕太子丹,並沒有殺六國貴族,而是採取監視的方式。同時,修建馳道,以更好通向帝國四方,統治原六國之地。

    其次修建長城,則完全是為了抵禦匈奴。這也可以說是一項很正常的行為,因為早在戰國時期,燕趙齊楚魏等國就在邊境修建過長城,燕國和趙國在其北境修建長城,抵禦匈奴,秦長城有一段便是將原趙國長城和燕國長城連線起來。後世如漢朝、唐朝、明朝都修建了長城,如今的長城便是明代長城的遺留。當然,秦朝在修長城時,大量徵派徭役,過於急進,加重下層民眾困苦。

    秦法是否暴虐?

    另外一項給後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或許便是秦法暴虐,比如在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為了樹立威信,據說一次在渭水河邊殺七百餘人。秦朝建立後,繼續採用法家思想治國,而不推行仁政。不過經過後世學者研究,秦法嚴苛、而不暴虐。《史記·陳涉世家》中所說的“失期當斬”被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證明完全是不存在的,其實是陳勝為了煽動徭役揭竿而起的宣傳。

    據李開元先生的大膽推測,陳勝很可能是春秋戰國時陳國貴族的後裔,只是到他這輩家道中衰,但仍然有貴族遺風。

    關於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能夠一統六國的秦朝為什麼二世而亡,自漢初已來便有許多學者做出過分析,如漢初矯秦朝滅亡的教訓,改郡縣制為郡國並行制。唐代柳宗元則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並非郡縣制。

    筆者以為,秦朝滅亡,與其推行政策過急有關。雖然其許多政策都符合歷史潮流,如郡縣制、中央集權制、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等等,但是未能改重法抑儒為儒法兼用。因為法家思想可以強國,卻不利於治理國家。所謂可以馬上打天下而不可馬上治天下,道理是一樣的。

    另外,秦朝對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如譚嗣同便說兩千年中國之政皆秦政,因為後世的國家政權模式均是在秦朝制度的基礎上變通發展的。

  • 4 # 龍一歐

    秦國於公元前221年完成滅六國大業,中國歷史進入了大統一的秦朝時代,12年後的公開前209年秦始皇亡,秦二世接位,當年暴發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地方原六國獨立,並舉兵起義,跟著秦二世被廢,實際意義的秦朝結束,秦朝又恢復為秦國,秦二世被廢后,立秦三世子嬰為王,到公開前207年,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第十四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國亡,這就是秦朝從創立到滅亡整個歷史過程,對朝代來說,存在的時間很短,不是一個大朝代,但在中國歷史中,它是第一個大統一的朝代,這個朝代創立後做了在中國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強力推廣實行全國統一文字,徐一錢幣,統一尺度計量,統一車軌,這些事情對後世的中國歷史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所以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短,不是一個大朝,但重要性和影響力不輸於任何一個大朝,是中國歷史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朝代。中國歷史證明,過去的任何朝代最終都會衰落滅亡,有的是被外族滅的,有的滅亡在全國各地發生天災,饑民遍地引發造反的時侯,而秦朝滅亡時全國沒有發生大面積天災,滅亡的原因不可能與這些事情有關,所以秦朝滅亡的唯一原因是執政出了問題,並造成民怨四起,有人領頭造反,就引發全國各地造反四起,原來的虎狼之師在那個時侯也不虎了,連連吃敗仗,秦國的虎狼之師連堅決保衛秦國的決心都沒有了,這些都在證明秦朝的執政狀況引發了巨大民怨,而中國對引發巨大民怨的執政的評價就兩個字,暴政,所以秦朝是因暴政而亡是錯不了的,秦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因暴政而亡的朝代之一。至於秦朝滅六國,這六國的貴族還能得以儲存,這些是六國投降談判時的投降條件,與秦朝是否暴政沒有關係。

  • 5 # 頭上朗月

    謝邀;首先,要一分為二看,秦朝的統治當然是殘暴的,否則絕不會四處民眾揭竿而起,最終僅至二世而滅亡;但從另一個角度,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中央集權,這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都是進步的,不可一概否定;其二,六國平定以後,貴族作為上層統治階級肯定依然存在,因為秦是封建王朝,而百姓始終還是受欺壓的最弱勢群體,這是無需質疑的,如果再不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而一味橫徵暴斂,那大眾的生活則更加苦不堪言,難以為繼。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 6 # 關東俠客

    六王畢,四海一。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10年時間統一全國,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長城,修御道。奠定中國疆域基礎。然後確立皇帝制度,秦王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給自已取名叫“皇帝"。在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管理中央事物。地方實行郡縣制,由皇帝派官吏管理。文化上,書同文,書同軌,統一度量衡。此後"百代都行秦政法”確定中國兩千多年政治格局。秦始皇建立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可以稱為"千古一帝”,以後歷代開國吾主都把天下一統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是執行的能力多少而矣!由於秦存在時間太短,僅15年,二皇一王而滅亡,所以有人稱秦始皇為暴君,在農民起義打擊下很快就滅亡了。首先,秦始皇是個偉大戰略家和改革家,統一了文字,建立中央集權國家,使中國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脈相丞流傳下來,沒有始皇帝的天下一統,今天中國將和歐洲一樣成國家林立,民族,文字眾多的國家。秦始皇把六國貴族遷到關中和西南地區居住,並沒有屠殺,否則六國貴族沒有機會複復國了,秦始皇修建御道,加強了帝國內部之間聯糸,促進各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修建驪山陵墓工程浩大,從秦始皇十三歲登基到他病死在巡遊路上都沒建完。實際上每個皇帝登基之後都給自己建立陵墓,這是國家工程。漢高祖建長陵,漢武帝建茂陵,李世民建乾陵,從來沒有人說事暴政。秦始皇一生做了其他皇帝中幾代人才能完成的業績,太急功盡力了,影響了百姓休養生息,可以說蔽在當代,利在千秋,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 7 # 平沙趣說歷史

    首先,題目的因果關係有點問題,暴政不暴政跟殺不殺前朝貴族根本就沒有必然聯絡,甚至有不少仁主對待前朝遺族更是痛下殺手,要是從這個點切入的話,不殺前朝貴族的秦朝反而是仁義之朝。

    就秦朝的治國政策來看,它不是暴政,而應是苛政,以法令御華人,民眾服從國家,這是法家苛政治國的思想。

    秦亡的原因是因為大工程太多,短短十五年內,北修長城、南修靈渠,從咸陽往四方還要修建馳道。如果這些是因為國家大業考慮,那麼修地宮和宮殿完全是為自己的享受考慮了,在這方面,秦始皇做的已經不少,秦二世更甚,最終在他的荒淫享受下,大秦轟然崩塌。

    大秦雖然短暫,但是貢獻不計其數,影響無比深遠,但是長期的苛政最後引發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最終王朝毀滅。

    秦始皇之所以不誅殺六國貴族,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沒有先例。秦始皇雖然是史上第一個皇帝,顯得特立獨行,但是他不可能事事都追求獨創,很多方面他都必然會受到前人的影響。而前人是不怎麼殺前朝貴族的,反而還給他們封地,除非這個貴族明確表示反對你,如盤庚。六國遺族沒有反對秦始皇,秦朝又實行郡縣制,沒封地給,那就任由他們過吧。

    第二,秦始皇的自信。作為統一六國的絕代君王,秦始皇有充足的自信,在他心目中,六國遺族都是手下敗將,翻騰不起什麼浪花。

    事實的確如此,在始皇帝在世的時候,威勢鎮天下,除了一個張良,誰敢鬧事。即便秦始皇去世以後,也如《過秦論》所說:“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直到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並且勢如破竹的時候,一眾遺族才恍然大悟,始皇帝已經死了,於是紛紛起兵。

    而陳勝吳廣起兵的那個“期誤,法皆斬”,也被出土的秦簡證明是錯誤的,秦法並沒有那麼殘暴,只是苛政而已。

  • 8 # 旅行青年說

    不是。因為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說因為延誤時期會被處死。實際上通過出土的竹簡證明這是陳勝吳廣編造的謊言用來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而且秦朝滅了六國。卻包容了大量六國貴族後代。項羽張良都是如此。北擊匈奴,南征百越。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這都是秦朝的偉大功績。只是秦統一天下操之過急,急於求成。耗盡國力。加上對六國殘餘勢力項羽張良等沒有徹底消滅。而秦始皇死後,胡亥昏庸,而趙高殺害蒙恬蒙毅李斯等無數能臣名將,自毀長城,終於導致滅亡。

  • 9 # 蟬大俠

    但這個問題,單純回答“是”或者“不是”並無意義。我來解答一下所謂的“暴政”表象下的真實原因吧!

    “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曾如此評價自己所處的晚清時代。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也面對著一個千年未有的大變局。

    兼併六國只是形式上完成統一,接下來該採取什麼樣的管理體系,來締造一個真正大一統的帝國呢?

    在秦始皇和李斯看來,傳統的分封制已不符合時代的需要,因為三代以來上千年的歷史經驗告訴他們:分封,遲早意味著分裂!對於想讓自己的帝國“二世、三世乃至萬萬世”傳承下去的秦始皇來說,這絕對不是他想要的。

    剩下的選擇只有一個:郡縣制!這也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實行的制度,即以中央集權為基礎,由中央選派官員治理地方。

    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這一變革是決定性的,遇到的阻力也超乎想象。天下初定,人心未附,人們懷念自己的故國,不樂於接受秦朝的統治。秦始皇和李斯建立中央集權大一統帝國的苦心,更是沒有多少人理解。

    於是,嘲諷的聲音出現了,叛亂髮生了,刺客也行動了……焦躁中的秦始皇也變得急功近利了,他開疆拓土、修築長城、巡遊天下、大造宮殿……幻想借此維繫大一統帝國的形象,籠絡天下人心。兩千萬人口的秦朝,被徵發的青壯年兵丁居然達到兩百多萬,效果當然適得其反!

    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驕奢淫逸……一系列被後世詬病的“暴政”,讓整個帝國的情況變得越來越糟……

    即便如此,事情並非毫無轉機,然而隨著秦始皇暴斃沙丘,隨著趙高勾結李斯擁立胡亥、賜死扶蘇,秦朝已喪失了最後的希望。

    秦始皇的急功近利,使秦朝成為一個有“暴政”惡名的短命王朝,但這位“千古一帝”的歷史功績仍然不容抹殺!

  • 10 # 歷史春夏秋冬

    這個怎麼說呢,秦國結束了混亂的年代,建立了大統一,戰亂時代人們最希望的就是和平,對於人民而言這是幸運的,但另一方面,秦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修長城,疏通河渠,搞得民不聊生,從後代來看,對於現代文明而言,是一個壯舉,但從當時的人的眼睛來看,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事,對於人民而言當然是暴政

  • 11 # 惘然不知所措2

    秦以法治國,刑法十分嚴峻,分贖刑、肉刑和死刑。贖刑最輕,主要是經濟出發或罰服勞役等。肉刑主要是削鼻、刺刻、斬趾、鞭打等。死刑罪可怕,花樣繁多,有具五刑、族刑、坑殺、梟首、棄市、腰斬和車裂等。丞相李斯就是被趙高和秦二世下令“具五刑”處死,很殘忍。陳勝吳廣就是因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日子,懼怕刑罰而發動大澤鄉起義。

    秦雖暴政,但做出的貢獻十分巨大。

    一是秦橫掃六國,統一中國。此後各朝各代無不以統一為目標。否則,中國就會像現代歐洲一樣,各國林立。

    二是廢分封,設郡縣。開始中央集權專制,沿襲兩千多年,影響深遠。

    三是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為中華民族統一融合奠定基礎。

    四是開拓疆土,北擊匈奴,南征南越,修建長城,抵禦外族入侵。

  • 12 # 參戎

    個人愚見,回答這個問題得先搞清楚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諸如史書記載,或者口耳相傳。史書的客觀性,不言而喻,後世對前朝的詆譭,對本朝的粉飾,不勝列舉。

    而對於百姓的說法,無異於當時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對始皇的施政有所評價,繼而傳於後世。首先,貴族士大夫被廢除了分封制,失去了許多特權,軍工爵制的施行,也使看老貴族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這個階層對始皇的褒貶不言而喻;農民階級長期苦於戰亂,秦皇統一六國後才有了耕作之機,但是建宮殿,修長城,築皇陵產生了繁重的徭役,雖然軍工爵制讓農民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但商鞅變法後秦朝的律法也是服徭役成為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農民階層對政策的意見估計不小;統一度量衡和貨幣讓商業得到發展,但是在古代,工商業所萌生的小地主階級的地位一直很底下,秦朝也沒有什麼改變,所以這個階層對始皇的評價雖不會有什麼惡言,也難有褒義。還有當時做學問的一些學者,“焚書坑儒”的真假且不論,當時的士大夫官吏主要還是靠繼承,推舉和軍工,學而優則仕是很久以後的事,秦皇在當時士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可見一斑。

  • 13 # 醉臥春秋樓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看吧!從商鞅變法到秦一統天下,秦人用了兩百多年適應了秦法,並取得不錯的實施成就!國力強盛,加強中央集權等等一系列的優勢,最終問鼎天下!但對其他六國而言,就嚴苛無比了!秦始皇還是有點操之過急了,一蹴而就式打造鐵桶江山不現實。治大國如烹小鮮,強推只是在矛盾上火上澆油。緊隨其後的漢朝明顯規避這點,大亂之後的大治首推文治。降低賦稅,推崇儒家。利用儒家思想調和各階層矛盾!這種毛病同樣出現是在隋二世楊廣,同樣的急功近利!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後人亦復後人矣

  • 14 # 只愛潘多拉

    秦是不是暴政,不看人品(秦始皇是不是好人),不論立場(喜歡秦朝還是喜歡漢朝),而是要從“歷史”中去分析。實事求是的講,大秦帝國是超越時代的奇蹟創造者。秦始皇統一六國已經是古往今來的第一大奇蹟(同時代的羅馬,才不過剛剛統一義大利而已),接著在秦帝國建立後,修長城、開馳道是建築工程的奇蹟,擊匈奴、伐南越,是軍事戰績的奇蹟,車同文、書同軌是文化工程的奇蹟,這些事情,沒有那一項不是超越時代的。

    那麼秦始皇認為自己“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他統一天下後,到處巡視,每到一處就刻石立碑紀功,在石頭上宣揚自己的功績的同時,也表明自己成功的原因,我們看幾段吧: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 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著綱紀。 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顯然,秦始皇認為法治是自己成功的秘訣。然而有意思的是,推翻秦朝統治的漢朝人,在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的時候,恰恰認為殘暴的法治正是秦亡的根源:

    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賈誼)法令煩僭,刑罰暴酷。(晁錯) 秦非不欲為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陸賈)

    漢代的人回憶秦的統治,感受最深的“暴政”就是法治的殘酷,那麼秦朝的法律真的很殘酷嗎?我們來感受一下秦朝的法治吧,給大家看一段現代出土的秦代簡牘上的律文: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取生荔麛鷇,毋毒魚龞,置穽罔,到七月而縱之。唯不幸死而伐綰享者,是不用時。

    這段律文讀不懂沒關係,我簡單翻譯一下吧:

    春天二月以後,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樹木獲取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築壩阻擋河流。不到夏天不可以燒草為灰用作肥料,不可以捕獵剛剛出生的幼獸,不可以取鳥卵,不可以在水中用下毒的方式抓魚鱉,不可以在森林中設定陷阱捕獵。到七月以後限制才解禁。如果有人不幸死亡,可以不受以上限制,可以砍伐樹木製造棺材。

    看了這個,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這簡直是環保工作的典範嘛,秦法的殘酷在哪裡?漢朝人全在說慌,抹黑我們偉大的秦始皇。然而這條律文恰恰是讓漢代以及秦朝統治下的六華人民覺得秦朝最殘暴的地方,大家不要覺得動不動斬手斬腳才是暴政,現在也有死刑,但我們並不覺得害怕,因為你不犯法,死刑跟你沒關係的。

    秦法的殘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那種制訂酷刑的殘暴,而是試圖運用王朝權力,在廣土眾民的帝國推行一套整齊劃一的生活方式。在精神上給人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它用法律條文規範了日常生活的一切細節(意味著我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觸犯刑律),讓人們失去了自由生活的空間,也就失去了日常生活的趣味。

    這樣子的秦法,把支配著我們生活的那個力量赤祼祼地暴露在每個人面前,使每個人都生活在巨大的恐懼之中。秦法是秦帝國崇尚暴力的最動人心魄的展現。在細緻精密的秦法籠罩下,每個人都無處可逃,無處可逃的痛苦才是真的痛苦。

  • 15 # 餘捌丶

    秦國,自衛鞅變法以來,秦東出函谷關,六國逐漸稱秦為“虎狼之國”,戰國中末期,秦將武安君白起長平一戰滅趙國四十五萬兵士,使得列國合縱攻秦,那個時候在列國眼中恐怕更加認為秦乃虎狼甚至暴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一手糖蒜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