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道有李
-
2 # 子由拍案驚奇
西漢初年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就對儒家之說不感興趣。聽說六十多歲的老書生儷食其求見,就故意在洗腳的時候見他。
這種態度,使儒家的學術源流在漢初幾乎斷絕。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了文景之治,社會經濟得到了充分發展,社會思想所呈現出的已經是百家雜陳而儒家獨多的局面。
隨著統治階級力量的不斷強大,為更加強化中央集權制度,政治思想上的統一就成為當務之急。
公元前134年,漢元光元年,漢武帝誠懇的下詔,尋求治國良策,45歲的博士董仲舒上奏一本《舉賢良對策》
就是在這一大篇文章裡,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的儒家理論,而且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諸子百家學派的理論,建立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
在《舉賢良對策》中,董仲舒旗幟鮮明的提出了;“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於這一點,漢武帝尤為贊同。
在當時的情況下,儒家思想大大維護了漢朝的集權統治,對社會穩定和諧做出了貢獻。
可是,漢武帝在現實政治生活當中,一方面尊崇儒學,另一方面,也一直“霸王道雜之”。
漢武帝時期層出不窮的酷吏們,就是他治國的利劍,也是法家治國的標誌性彰顯。
比如漢武帝欣賞的大臣汲黯推崇道家,再比如法家的張湯,嚴刑峻法,以至於民怨憤騰,但這些人都得到漢武帝重用。
而為了加強漢朝的一統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實行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力促諸侯國解體。
另外,漢朝規定;每年八月舉行飲酌大典,諸侯王和列侯要獻“酌金”助祭。
公元112年,漢武帝就以列侯酌金重量成色不足為名,削奪了106個列侯的爵位,以後又以其他罪名廢掉了一些侯國,從此諸侯王格局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史稱“酌金奪侯”。
後人概括漢武帝所有這些手段和措施,得出結論,認為漢武帝治國,是“儒為其表,法為其裡,濟之以道”。
漢宣帝小的時候,因為家世關係,也算坎坷得很,出生就是劫難,被掖庭令張賀、太監救下,先是養在宮裡的監獄裡,後來是流落民間,再後來進宮、受儒學教育,曾向東海人澓中翁學習《詩經》。
繼位之初,政治上基本承襲前朝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特別在前期,霍光輔政,諸事皆可因循,蕭規曹隨。
而自漢地節二年,霍光去世,漢宣帝開始親力親為,首先,搞掉了腐敗的霍氏集團,在國家的治理上,摒棄儒學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的治國理念,採用道法合一的治國方針。
漢宣帝的太子劉奭,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這是個綜合素質極強的青年人就竭力勸諫漢宣帝,說陛下您怎麼重用酷吏,以至於國家刑罰太重,民怨很大,而不是去重用儒生治理國家呢?
漢宣帝聽後氣的大聲斥責當時的太子劉奭:“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這段話就是說,我們漢家治理國家精髓,既有王道(儒家),也有霸道(法家),怎麼能是純粹施行仁政、恢復周朝那套呢?而且這些迂腐的儒生不合時宜,喜歡動不動厚古薄今,怎麼能重用他們?
漢宣帝知道太子是善良的,但是,這樣執拗、頑固的治國理念更是可怕、不可救藥的!所以漢宣帝看著太子的身影,一聲長嘆:“亂我家者,太子也!”後來,果然被宣帝所言中。
綜上所述,回到問題中來;“漢武帝獨尊儒術、漢宣帝師從儒學泰斗澓中翁、為何都用法家治國?
漢武帝與漢宣帝兩朝,在治國理念上,基本是儒法並用,兼之以道,所謂以儒家為皮相,打造出仁政的皮囊, 用綱常道德,要臣民通力服從,內裡則以法家為骨骼,嚴刑峻法,暴力統治。糅合進道家的無為學說,緩和階級矛盾,麻醉人們的反抗意志。
這些,才是帷幕後面的本來面目。
-
3 # 河東來
用一服川牌就可以形象的說明四川人對這個事情的深層次考慮。
控制人們的思想,方法上有巧取和豪奪兩種。
控制人們的行為,方法上有獎勵和懲罰兩種。
華人對此有自己獨特的表述,叫做“陽”和“陰”,正面的巧取和獎勵方式稱之為“陽”,負面的豪奪和懲罰方式稱之為“陰”。
四川人的川牌則把“陽”的解決方案稱之為“紅點子”,把“陰”的解決方案稱之為“黑點子”。
由於儒家以軟的“紅點子”解決問題為主,人們往往把“紅點子”解決問題稱之為儒家解決方式,法家以硬的“黑點子”解決問題為主,人們也常把“黑點子”解決問題稱之為法家解決方式。
其實採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並不涉及儒家法家之分,只是為了區分情況,適用何種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案而已。
川牌分三門,正門、黑點子、紅點子。
正門領頭的,叫做天牌,在正門中最大,但不能對抗黑點子和紅點子。
天牌點數最多,有12點,紅黑各半,說明川牌的權威角色,最大最好的牌,暴力和巧力各半,明事和暗事各半,陽謀與陰謀各半,所以完全的紅點子在川牌的設計理念中,是不能擔任最權威的牌的。
天牌相當於川牌的帝王。
地牌點數第二,有紅點子10點(實際常簡化為兩點),但要受天牌黑點子的約束,類似於川牌的丞相。
黑點子的頭稱之為“黑九”,又叫“臭蟲”,可以視為武士以暴力鎮壓為主的代表。
類似於川牌的太尉,掌管軍事。
紅點子的頭稱之為“紅九”,可以視為文士以循循善誘為主的代表。
類似於川牌的御史大夫,掌管監察。
單純憑正門,黑點子都可以和牌,而單憑紅點子卻永遠不能和牌,這正好可以印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民間俗語。
黑點子與正門互不統屬,則正好印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古話。
整副牌,黑點子佔絕大多數,說明在川人的心目中,強勢的黑點子永遠都佔據優勢,全紅點子的就是地牌和人牌,但黑點子全部要接受紅點子的領導,說明儒家屬於“正門”,領導社會潮流,雖然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仍然要接受帝王黑點子和紅點子的領導,所以正門依次是“天牌、地牌、人牌、和牌”,類似於中央、省、市、縣四級行政單位,而這副牌中,全黑點子的正門“中牌”基本類似於鄉級行政單位,最基層的正門是“么牌”,類似於村級行政單位。
-
4 # 開灰機的舒克舒克
國家治理的理念從紛爭戰國以來,身處大爭之世,法家就一直是最為顯著的顯學。漢朝治國的方略也從秦國時期延續併兼收並蓄,吸取其他有用的理念實踐。
變法圖強,提升國力,改革強軍……從魏國李俚變法到秦國商鞅變法,法家的術、勢、道都在不同國家不同階段得到實踐,直至秦始皇時期韓非子其理論成為集大成者。秦國也因此得以一統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法家的威力和效率無疑在當時是先進而具有實效的,作為英明之主的漢武帝和漢宣帝當然不會不知道。
但是由於秦國二世而亡,秦末紛爭戰爭太過慘烈,楚漢爭霸給當時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歷歷在目下,從漢高祖到竇太后,為醫治戰爭創傷,當政者基本以休養生息為主,文景之治也因此名留史書。所以,道家的無為而治成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但是這畢竟只是在戰後一段時間的應時選擇,不可能是長久之計。而且,隨著國家強盛和匈奴的步步緊逼,國家和社會需要進取爭鋒,重新利用法家的鋒芒,凝聚國力,應對內政外交的變革就成為適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方向。
而在漢朝穩定統治天下之後,首要解決的是合法性的問題,同時要避免法家的剛烈威猛,此時董仲舒改革儒家,提出天人感應說和一整套儒家尊卑、法理的治理學說,也滿足了漢武帝王朝的需要,於是兩者得到了合作和互利。
由此,“外儒內法”的治理方略開始展露頭角,從漢武帝到漢宣帝都審時度勢,依法而治,並說是“王霸道雜之”,就是既要懷柔又要嚴厲,並教導後世君主不能偏向仁治的儒家,必須用而不能重用,不然就是走向偏頗。但是承平日久的帝王,總是希望被人讚美,並好大喜功,儒家就日益侵入國家的機體,混亂就不知不覺產生其中。
-
5 # 趙日金141
據說董仲舒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如果漢武帝採納董仲舒舒的建議,這麼一件大事《史記,孝武帝本紀》卻不見有記載。漢武帝若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必然十分信認董仲舒,然而正相反,漢武帝極不信任董仲舒,並巧妙地利用董仲舒的學生,差點要了董仲舒的腦袋。《史記,儒林列傳》:
“,,。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
6 # 楊朱學派
漢武帝並非獨尊儒術。而是推崇法家思想。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重立秦始皇創立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這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以腹誹罪處死儒家大師顏異。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杜周,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屠戮殆盡。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江充,以巫蠱之禍誣陷太子。致使陽石公主被滅門,諸邑公主被滅門,太子劉據被滅門,長公主被滅門,皇后衛子夫被滅門。整個皇族被屠戮殆盡。
漢武帝之行,完美的詮釋了法家思想的真諦——刑不避大夫,近愛必誅。
法家之邪惡、反人類可見一斑。
-
7 # 猛哥厲史
請邀。中國古代所謂獨尊儒術,其實質是外儒內法。如題目所說,漢武帝獨尊儒術,漢宣帝師從儒學泰斗澓中翁,卻都用法家治國,是因為他們真正學了儒學,而且是敢於帶著質疑學儒學,所以學完就明白,儒學可以用於愚民,把人民培養成奴才,但不能用於治國,治國不能只玩虛禮,不講實效。
儒學經不起推敲質疑。比如孔子要求守喪三年,自己首先就沒做到,母親屍骨未寒就想去季氏家吃酒宴,幸好被陽虎攔住了。
比如孔子推崇“樂”,可演奏樂的人卻被蔑稱為戲子,處於社會的底層。
回覆列表
用法家思想治國是秦始皇留下的政治遺產。在秦國曆史上的很多重要階段,法家人物和法家思想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比如商鞅變法、韓非用著作征服秦王、李斯協助嬴政統一六國。可見,秦朝的政治是深受法家影響的。
漢武帝時期的治國理念,可以用「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來概括。霸道是法家,王道是儒家,霸王道雜之就是儒法並用。
雖然漢武帝開啟了「獨尊儒術」的政治傳統,非常高調地推崇儒家思想和規範,但在治國實操層面,使用的還是法家的手段。所以,秦國開創的法家思想與手段,在漢朝得到了延續。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句話,是漢宣帝教育太子的話。這位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漢宣帝認為儒家厚古薄今,名不副實,難成大事;而漢元帝的思想傾向於儒家。這招惹得漢宣帝感慨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元帝執政後,倒是沒重用儒生誤國,他重用的是宦官。真正用儒家治國的人,是篡漢的王莽。公元8年,王莽接受劉嬰的禪讓稱帝,建立新朝。王莽認為只有回到孔子提倡的周朝,才能實現政通人和。
所以,他當皇帝后,一心復古。在土地所有權方面,他恢復井田制,改天下田為王田;在官制方面,他按照周制更改官名;在國土資源方面,他按照《尚書•禹貢》更改地名;在經濟方面,他更改貨幣,並把鹽、鐵、酒和山林川澤都收歸國有。結果這些舉措統統失敗,國事一塌糊塗。
王莽在中國歷史上是很有爭議的一個人,有的人說他是野心家,篡奪了漢朝的天下欺世盜名;有人說他是書呆子,為人迂腐,不懂變通;還有的說王莽是從現代穿越回古代的人,他的思想太超前不為當時的人接受。
本回答節選自我自己的文章《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始皇帝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