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無名氣老律師陳維國

    我的文章也許能回答題主的問題:

    《代 溝》

    現代社會學中人們經常會討論“代溝”一詞,“代溝”顧名思義,是兩代人之間的一條溝,而實際上“代溝”是指兩代人之間在思想認識、社會價值觀、思維方式、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就象是兩代之間的一條鴻溝,阻礙了老少之間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溝通。

    有些人對“代溝”現象感到苦惱,其實“代溝”是一種很正常的社會現象,在人類社會的任何時代都不可必免產生兩代人之間的認識差別。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按照一定時間順序進行的。社會的發展變化,必然使老年人和青年人有著不盡相同的社會經歷,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任務也是皆然不同的。而一個人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生理上的不斷變化,也必然會引起心理上和行為上變化的變化而與前一代人有一定的差異。

    兩代人的差異是一個歷史和生物的發展過程。我們只有這樣認識問題,才能正確處理“代溝”問題。長輩或者老年人對青年人,要理解和寬容,才會使“代溝”的影響減小許多。理解並不一定就是贊同,而是一種寬容。也就是說應該允許青年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青年人對才一輩應該理解和尊重,只有這樣,雙方就可以化“代溝”為溝通而減少許多因年齡經驗引起的認識差異和矛盾。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對父母的依附性逐漸減弱,獨立性不斷增強,由於文化知識和社會經驗的原因,使親子兩代人在對待事物的認識上產生一定的距離。兩代人由於對事務的態度有不同意見和分歧,致使一些青少年認為父母不瞭解自己,不關心自己。他們有事不願與家長談,寧可與同學朋友談也不願意告訴家長,甚至用不滿、頂撞、反抗、違法等方式來表現自己的獨立性,試圖用各種方式擺脫成人或社會的監護。在一些事務上,他們堅持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斷是非的標準,並極力排斥成人的影響。

    如丁某是某大學學生,從中學階段就經常與父親因性格不合而發生衝突。有一次父親即將過生日的時候,父親因一件小事與母親發生了口角。在父母衝突時,兒子認為父親不對,便勸阻父親。結果父親向兒子發一通火,還把兒子臭罵一頓,若不是鄰居及時勸阻,丁某還會捱打。丁某很傷心,在氣憤的狀態下一整天沒理父親。晚上丁某很晚才回家,他剛一敲門,父親把門開了,站在他的面前。丁某看得出父親是用自己的行為向他表示歉意,但他沒有原諒父親,第二天父親過生日,丁以不充分的理由躲避在外面一整天沒有回家。丁某的父親原來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經過自己的艱苦努力,現在成為一家商業公司的經理,而且公司的業務很不錯,家庭生活也很富裕,不僅受到單位的員工們的尊敬,甚至連社會上的許多人也都非常尊重他。然而在與兒子的關係上,卻不能融洽相處,常常因這樣那樣的問題發生衝突。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代溝”表現,是由於兩代人之間因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等方面

    的不同,導致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的差異,而形成的“代溝衝突”。丁某與其父親在性格、觀念等方面顯然存在很大的差異,因而在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上也表現出明顯的分歧,因為兒子是正確的,父親用自己的暗示方式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表達自己的歉意。遺憾的是丁某得理不饒人,使得本來可以化解的父子之間的矛盾繼續陰雨連綿。

    兩代人交往中出現分歧是正常現象的,如何正確處理代溝矛盾是最重要的。年輕一代有時是正確的,但正確的時候要記住學會尊敬和寬容。長輩們在人生滄桑的歷史中,鑄就了自己的個性,他們已經形成的價值觀和是非判斷標準,有時因思維定勢的原因表現得剛愎自用頑固不化。但是他們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與他們的任性一樣都表現得非常強烈。

    當兒女長大以後,父親一般都在感到欣喜的同時,也同時感到自己的權威也受到挑戰。當兒女勝過父親時,父親的心理感受是很複雜的。做兒女的應該學會以妥善的方式保全父親的面子,做到既解決問題又讓父親有臺階下,不要去苛求長輩,也不要只顧自己的面子和尊嚴,不肯低頭認錯。因為已經固化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使父親不可能改變已經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在解決代溝衝突的時候,主動權常常在年輕人一方。對長輩的錯誤做法如果有不同意見,要學會用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要在尊重長輩的前提下,發展自己的個性。同時還要向父輩“虛心接受”,這也是化解代溝矛盾的有效方式。接受不是盲從,而是消化吸收,即應該做到“從善如流”,在前代人的基礎上,走自己的路,造就新一代的自我。

    父母與子女之間一般都有“代溝”,而所謂的“代溝”就是上父母與子女之間在家庭、社會等方面有不同的認識,這些認識差別主要有以下內容構成:

    思想方面:父母一般比較務實但相對保守、批判性稍差;而年輕一代則主張自由、創新、開放的思想。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富有批判性。

    生活方面:上一代一般重實際,而較少追求生活上的享受;而年輕一代則富於幻想,較為重視享受,喜歡追求生活上的新異刺激。

    在家庭責任感方面:父母一般對家庭非常負責任,並願意對家庭做出全部犧牲,喜歡子女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體制,認為子女必須孝順服從父母;而年輕一代則重視個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歡個人組成的小家庭體制,並認為子女的意見應該受到父母的重視。

    在政治方面:父母一般不大讚成參與政治,對政治活動一般都採取迴避態度,而年輕一代喜歡參與政治,對社會的不滿現象願意發表意見並希望自己的意見能得到有關方面的採納。

    在行為方面:父母一般贊成維持傳統的形式,處事謹慎、冷靜,認為作事應有原則,穩紮穩打,不接受新的花樣;而年輕一代則喜歡冒險性的活動,敢作敢為,認為各人應按自己的意見行事,不必顧及別人的看法,不應有太多拘束。

    在人際交流交往方面:上一代一般都比較保守,把男女之間的交往看作是一件比較嚴重並且是一件嚴肅的事;而年輕一代則喜歡廣泛交友,對與異性交往看得很淡。

    在用錢方面:父母一般比較節省,重視金錢的實用價值;而年輕人一般不大懂得節省,想怎麼用就怎麼用。花錢一般沒有計劃。

    在服裝方面:上一代喜歡穿保守、大方而樸素的服飾;而年輕一代則喜歡穿能表現其活力和時尚的服裝,穿著喜歡錶現自己的個性。

  • 2 # 一醉寶閣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當談起教育子女問題的時候,大多數父母都反應“難啊”。的確,培育一個出色的兒女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在當今社會的孩子,從小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疼愛,百依百順,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使他們不能體諒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以致於作出種種讓父母牽腸掛肚的事情;有的甚至於辱罵父母、毆打父母,於是在父母心中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問號,為什麼我們費盡心血將你們養大,這麼疼你們、愛你們,哪一點不是為了你們好?而你們作兒女的,為什麼這麼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偏偏這樣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事情數不勝數,兒女不能理解父母,致使父母與兒女之間產生了“代溝”。可如何才能使兒女能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呢?這就需要作父母的引導和教育,俗話說“有狠心的兒女,沒有狠心的爹孃”,當然作父母的對兒女絕對沒有別樣的心,一心一意的為了孩子幸福快樂,可是木不鑽不透,話不說不知,正因為許多時候父母與兒女之間缺少了交流與溝通,使孩子對父母有很多的看法和意見,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比方說:當孩子七、八歲剛剛懂事的時候,父母就應當把這七、八年以來在兒女身上花費的經歷和心血多和他們談談,使他們幼小的心靈裡能夠知道父母為了生養自己是多麼的艱辛與不容易。

    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孩子要幹某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或是支援或是阻止,應該向孩子說明原因,我為什麼支援你,你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對別人有什麼好處?我為什麼阻止你,如果不阻止你,你做了以後會產生什麼後果,將利害關係向兒女表明。讓兒女知道自己年齡小,人生經驗少看待問題不全面,父母的存心確實是為了自己好。反過來,許多事情如果孩子想幹,父母知道做了並不好,如果只是進行阻止,而不說明我為什麼阻止你,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心裡產生許多想法,為什麼父母這樣對待我?為什麼父母和我作對頭,我想幹的卻不讓我去幹?莫非他們不是我的生身父母?莫非他們對我有別樣的心莫非……等,會使孩子內心世界蒙上一層陰影與父母的關係逐步逐步疏遠,隨著年齡的增長,以致於父母管教自己的時候心中不服不滿,發展成敵對情緒。

    再一點尤其現在的孩子喜歡這裡去,那裡去,在外閒逛,使許多父母牽腸掛肚、心急如焚。可是當孩子回家,父母又氣又急,一味的進行嚴厲的批評,甚至進行體罰,孩子產生誤解:怎麼這麼煩人,我已經長大了還用得著你們這樣牽掛嗎?但是父母若向他們說明你不回家的時候作父母的是一種什麼心情,是多麼的牽掛和焦急,孩子會深深的體會到父母是多麼的愛自己,父母心中無時無刻不裝著自己,真是自己走到哪裡把父母的心牽到哪裡啊!

    以上所分析的只是單單幾方面,作為父母要方方面面、時時事事的能多與兒女溝通交流,兒女畢竟年齡小,如果父母不能常與他們交流溝通,他們不能體會到父母的善心善意,所以要多溝通,使兒女能體會到父母在自己身上所花費的精歷和心血,使父母與兒女之間能夠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樑。如果作父母的缺乏與兒女的溝通,就好像樹枝被折下來扔在地上,不能吸收養分會枯乾。留心觀察現實生活中,父母若不與兒女溝通交流,彼此不能相互理解,沒有共同語言,他們也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你想連生養自己父母的良苦用心都體會不到的兒女會有什麼作為?這樣的兒女會孝敬父母嗎?

    所以作為父母,能夠像黑暗中的一束光,帶領孩子,引導孩子,使孩子有所作為,也能有一個孝敬自己的好兒女,安度晚年!

  • 3 # 西部閒談

    所謂的兒女之心難同父母之心,是因為父母對兒女的期望值太高了!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希望自己的兒女贏在起跑線上,希望兒女有很強的競爭力,希望兒女的未來能夠一帆風順。

    並且認為自己的想法都是為了兒女好為了兒女著想,而且認為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才是對的,才是有希望的。

    但是大多數的父母都認識不到,兒女是一個獨立的人,有獨立的思維,獨立的思考能力。父母應該相信兒女有能力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這也是他們必須要有的經歷,也是必要的學習鍛鍊的機會。

    就算是年幼的兒女,他們也有自己的喜好,父母要做的就是正確引導,給於他們必要的關心關愛,將他們引向正確的前進道路上,卻沒必要連他們怎麼邁腳怎麼走路都要干涉。

    如果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 意願、安排去做,孩子們只會認為他們只是為了父母而活卻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意義。

    可能兒女的生活軌跡都不是自己所想所期望的,才會有兒女之心,不同父母之心的感慨吧。

  • 4 # 九維空間的穿梭者

    一是大家分別在不同的時代成長,會存在三觀方面的差異,這是最根本的。二是角色不同,父母對子女是護犢之心,其付出多是無限和無償的,而兒女對自己的兒女才是這種心理,對父母就未必了。三是誰會和誰的心完全相同呢?。雖然有難認同的現象,但對父母之感情卻完全不受影響。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既養兒則知敬父母疼父母愛父母,讓父母開心。

  • 5 # 美萍6295

    兒女的心當然不可能跟父母的一樣了,接受教育也是一方面,我是六零後那時上學也不是很重視的但是我跟兒女都能說到一起,我們一家人有事做下來一起商量溝通我們家人都是獨立的兒子的事自己管女兒也是就我受他們管,我不工作在家但兒女對我是真的好我們在一起說事兒子工作上的事也跟我說女兒上大學的事也說,我就給他們說說意見他們都會聽的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的,有些父母沒讀好書就非要孩子來實現自己的夢想逼著孩子上大學。考不上大學就要求孩子繼續學習考上為止

  • 6 # sbeel

    兒女的想法當然和父毋有差異,他們年青有闖勁,人們常說年青犢子不怕虎,失敗了從頭再來,做父毋的經過歲月磨練以穩妥為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童年家境貧寒,真的會導致人心理扭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