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百川
-
2 # 小野老師
因為種種原因,歷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沒被誤解的人物。東漢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個。因為一部被章學誠稱作“三分虛構、七分真實”但實際是“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三國演義》,周瑜在中國家喻戶嘵。但人們所知嘵的這個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判若兩人。《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也即廣為人知的周瑜是一個風流倜儻、有些才幹,但心胸狹窄,總想算計諸葛亮卻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的大都督,是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是一個性格暴躁,政治、軍事才能遠遜於諸葛亮最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人,是與“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這樣一些典故相聯絡著的。而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是是東漢末年最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之一,是一個品行高潔、忠勇俠義、智勇雙全、雄烈過人、才華橫溢、忠於友情、忠於愛情、“性度恢廓”、儀表堂堂、風流倜儻的大英雄!是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中國古代完美男人、偉丈夫。
-
3 # 魚羊文史
一部三國史,就是一部英雄史。正史之外,以演繹和戲說為主的《三國演義》更是一部徹徹底底的英雄史詩。然而,都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尊劉抑曹,但全書被黑得最慘的卻不是曹操,而是東吳的大都督周瑜——
明明是一個高大帥氣,文武雙全,胸襟開闊,充滿的藝術細胞的文藝青年,卻被羅貫中生生給描繪成了一個貪戀美色、氣量狹小的小男人。倘若周瑜泉下有知,棺材板大概都得掀翻了。
貪戀美色?錯!
《三國演義》中,周瑜的重頭戲被安排在了“赤壁之戰”和“三氣周瑜”兩個部分。在這些故事裡,周瑜依然小有謀略,但表現總是讓人啼笑皆非。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寫,赤壁之戰前,曹操南下,是戰是降群臣吵個不停。周瑜心中主戰,但卻總是默默無語,不表達意見。諸葛亮猜到了周瑜的小九九後,獻出一計:只需用一葉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就可退曹操的百萬雄兵。被矇在鼓裡的周瑜天真地問,哪倆人呀?諸葛亮一臉無辜地回答:“當然是大喬和小喬啦,曹操早就想娶這兩個人了!”一邊說著還一邊流利地背誦了《銅雀臺賦》全文。氣得周瑜拍案而起,大喊“吾與老賊勢不兩立!”並下定決心要跟曹操拼個你死我活。要知道,小喬是周瑜的老婆,而大喬是孫策的老婆。
這一段故事講下來,周瑜顯得既猥瑣,又狼狽。明明傾向於抗曹,卻故作深沉,不願表態。結果被諸葛亮用智一激,就忍不住破口大罵,全無一個儒將的優雅風度。然而,根據史書記載,真實的歷史是,在人心浮動的江東群臣中,周瑜難得的心智堅定,頭腦清晰,從始至終都是堅定的主戰派、強硬派。
早在公元202年,曹操獲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後,就下書責令孫權把兒子送到首都做人質。孫權召叢集臣會商,大臣們猶猶豫豫,只有周瑜堅決反對:“江東兵精糧足,人心安定,又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可以說所向無敵,何必要屈身人下?如果送人質,就會受制於曹操,到那個時候,一切功業都會化作泡影。”這一論斷既有遠見,也有魄力。公元208年,曹操攜大軍南下,一路所向披靡,在外領軍的周瑜及時班師回朝,挺身而出,兩次覲見孫權,堅定了孫權抗曹的念頭,這才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氣量狹小?錯!
在《三國演義》的敘事線中,赤壁之戰後的重頭戲,便是人人熟知的“諸葛亮三氣周瑜”。
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都盯著南郡,於是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只有周瑜打不下南郡,劉備才能去取。結果周瑜攻城受傷,好不容易戰退曹兵,卻發現諸葛亮早已安排趙雲奪了南郡,周瑜氣得創口迸裂,摔下馬來。這是一氣周瑜。
此後,周瑜又出一計,讓孫權將妹妹孫尚香許配給劉備,把劉備騙到東吳後殺之。誰知丈母孃吳國太看中了劉備,不許孫權動手。在諸葛亮的安排下,劉備安然撤回荊州。臨走前,軍士們齊聲大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氣得周瑜白眼一翻,當場暈厥,人事不省。是為二氣周瑜。
再往後,借走荊襄九郡的劉備告訴東吳,要取西川后再還荊州,但卻遲遲不動手。周瑜氣急敗壞,暗中策劃奪取荊州。然而此計又被諸葛亮識破,調兵包圍了周瑜。這一次,周瑜急火攻心,連叫數聲“既生瑜,何生亮”後氣絕而亡。
《三國演義》裡這段“三氣周瑜”的故事著實精彩,環環相扣、高潮迭起的劇情,再加上強烈的戲劇衝突,使得這段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然而,這又是羅貫中的春秋筆法,歷史的真相是,周瑜的英年早逝不僅與諸葛亮毫無關係,而且周瑜臨死前的遺言也極為大氣。
公元210年,周瑜在返回江陵的途中患病,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於是上書孫權說:“命有長短,不必悲傷。我只恨心中的志向不能實現,無法再聽從您的號令了。如今,曹操在北,局勢尚不安定。劉備在西,好像家中養著虎豹。天下大事,不知道何時才有定論?魯肅性情忠烈,臨事不亂,可以代替我的職位。如果我的建議有可以採納之處,我死也不朽了。”隨後逝世,時年僅三十六歲。
要知道,溫和派的魯肅和強硬派的周瑜可是在很多重大問題上持相反的政見,尤其是在對待劉備政權的態度上,兩人有著根本性的分歧。然而周瑜卻絲毫不以為忤,依然向領導推薦自己的對頭做接班人。此等胸襟氣魄,怎麼可能因為諸葛亮的排擠而被氣死呢?
真實的周瑜什麼樣?
真實的周瑜是什麼樣?史書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公元190年,孫堅兵討董卓,將家人移居舒縣,正是周瑜,大方地讓出宅院供孫家居住,接納和照顧與自己同年的孫策。公元198年,孫策脫離袁術單飛,還是周瑜,及時帶上家當前往投靠。孫策聽到周瑜前來,親自出迎,二十四歲的“周郎”自此名動江南。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又是周瑜,帶兵赴喪,團結大臣,及時穩定了局面。當時,孫權官位不過是一個“將軍”,再加上年紀輕,手下們都只行十分簡單的禮儀,唯獨周瑜畢恭畢敬,一見面便以臣屬自居。周瑜歷經孫策、孫權兩朝,始終鞠躬盡瘁,為江東攻城略地,立下汗馬功勞。《江表傳》記載,孫權稱帝后對群臣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曹操欣賞周瑜才幹,曾派蔣幹遊說周瑜,但周瑜的應對卻極為光明磊落。蔣幹到訪,周瑜親到營門外迎接,帶著蔣幹到處參觀,並表達心志:“大丈夫在世,遇到知己的領導,外表是君臣,內心卻情同骨肉,有福同享,有禍同擔。即使蘇秦、張儀重生,又豈能改變忠貞?”號稱江淮第一辯論高手的蔣幹啞口無言,只能回去跟老闆曹操報告說周瑜胸襟廣大,志向高遠,是不會動搖的。
東吳老將程普,三朝老臣,戰功赫赫,因為年紀大的原因,經常不給周瑜面子。周瑜委曲求全,始終不跟程普計較。時間一長,程普被感動,告訴別人說:“跟周瑜交往,好像喝美酒,不知不覺就會沉醉。”
而最迷人的是,高大帥氣的周瑜還是一個文藝青年,有著極高的音樂天分。在喝下三爵酒之後,還能在酒吧嘈雜的環境中準確地聽出樂師演奏的曲子有哪一個音符彈錯了,正所謂“曲有誤,周郎顧”是也。
這就是歷史上的周瑜——年輕有為,文韜武略,識大體、顧大局,人格魅力爆棚,還是個文藝青年。如果非要說周瑜有什麼缺點的話,那隻能是工作太過辛勞,太不注意身體了,三十六歲就英年早逝。這顆天才將星的隕落,也給東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羅貫中為什麼黑周瑜?
一個積極向上的完美人格,為什麼到了小說故事裡,瞬間變成了氣量狹小的小人?或許,這一切都跟諸葛亮有關。仔細觀察《三國演義》中對於周瑜的描寫就可以發現,在諸葛亮出場前,全書對周瑜的描寫以褒揚為主,但在諸葛亮出場後,對周瑜的描寫就急轉直下,變成了以貶諷為主。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最慣用的敘事順序為,周瑜刻意刁難諸葛亮,但諸葛亮每次都能妙手解圍,周瑜因此嫉恨諸葛亮之才華,想方設法除掉他,但又總被諸葛亮識破。為人所熟知的“草船借箭”即是如此:周瑜忌憚諸葛亮雄才大略,故意為難諸葛亮,讓諸葛亮在三日內造十萬支箭。結果諸葛亮找了二十隻船,藉著大霧天氣駛向曹營,騙來十萬只箭。在這一來一回的交鋒中,諸葛亮的機謀巧變、談笑自若與周瑜的氣急敗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羅貫中借周瑜之口喊出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對諸葛亮和周瑜之間關係最好的註解。以蜀漢為正統,勢必要褒揚蜀漢的中流砥柱諸葛亮。而盡顯對手的醜態,似乎是一個塑造自己形象的好方法。周瑜越是狼狽不堪,諸葛亮就越發偉岸高大。於是,東吳最為傑出的軍政天才,就這樣成為了烘托諸葛亮智謀的陪襯。事實上,在正史中,二人並沒有太多的正面交鋒。
最後,再複習一遍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吧: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生逢亂世,少年成名,懷抱佳人,雄姿英發,舉手劃定江東謀略,談笑間退百萬雄兵。這,才是那個英氣勃發、文韜武略的周瑜,周公瑾。雖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暫的三十六年,但卻如夏花般絢爛。
-
4 # 延慶卅四年
一則周瑜周公瑾(其字公瑾)氣量狹小,所謂的“既生瑜,何生亮”就是這個意思。其不能容忍比自己強的人。飽受後世所弊病。
其二週公瑾雖然駐守柴桑(現九江)一段時間但始終對曹魏沒有取得什麼戰績。
其三他娶了小喬成為孫權的連襟(孫權娶了大喬) ,但他為東吳始終沒創造什麼,接班人選擇魯肅(也作為東吳的大都督)也是平庸之輩。
回覆列表
周瑜,字公瑾,21歲起跟隨孫策平定江東,後輔佐孫權,主導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勢。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歷史人物形象有三種:
歷史形象:就是根據正史資料所描繪出的人物形象。
藝術形象:文學創作的需要,把歷史人物刻畫成某種樣子。
民間形象:每個人心中對某個人物的形象,這種形象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
周瑜之所以深受詬病,主要原因是《三國演義》的影響。
藝術形象的影響既生瑜何生亮。《三國演義》中,從赤壁之戰孫劉聯盟開始,周瑜處處針對諸葛亮,美名其曰:諸葛亮有才,此人不除,日後必是江東大患,其度量小的可見一斑。事實上,周瑜年少得志,事業上成為了江東的大都督,感情上更是和孫策一起迎娶江東大小喬,可謂是事業愛情雙豐收,別人羨慕他還不來及,他又豈會嫉妒一個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手底下的諸葛亮?
正史上,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這雖然是劉備用來離間孫權和周瑜的關係的誇耀之詞,但是,從隻言片語中也可看出,若不是敵對陣營,劉備對周瑜是由衷地欣賞。
諸葛亮草船借箭令人嘖嘖稱讚,歷史上的主角卻是孫權《三國演義》裡面,周瑜為了弄死諸葛亮,逼迫諸葛亮簽下軍令狀在三日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迫於無奈就草船借箭。然而,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真實情況卻是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
那些為我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很多都與歷史不符。
三氣周瑜完全是虛構,歷史上的周瑜氣度十分大《三國演義》把諸葛亮過度神化,又因為《三國演義》的熱銷,讓人們錯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赤壁之戰應當首功,之後又有三氣周瑜,周瑜身亡。真正的情況卻是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周瑜是突然生病死的,與諸葛亮根本就毫無關係。
在蘇軾筆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如此的一個英雄豪傑,卻被羅貫中刻畫成一個小人,確實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