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英國英鳥
-
2 # 小噴子
二戰時候德國並沒有準備好,離他們預計開戰還有幾年,所以,當時德國的實力只有他們準備好的時候的80%,但是還是挑戰了整個歐洲,你說牛不牛逼,其他的我不知道了,你去問希特勒吧!
-
3 # 使用者96675381479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是無法籠統地一言以蔽之的,而是應該分軍種來詳細說明二戰前德國的軍力,以直觀的資料說明當時德國的戰爭準備。
陸軍方面德國在二戰前的擴軍準確來講是從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後開始的。在此之前,德國陸軍規模一直保持在“10萬國防軍”(也可以成為10萬軍官與士官)左右的水平。而在希特勒上臺後,由於不能一開始就急吼吼地突破《凡爾賽和約》進行大肆擴軍,因此在1933年到1935年正式撕毀《凡爾賽和約》的兩年時間裡,陸軍基本是在做大量的技術準備工作。如制定擴軍後的部隊兵種結構方案,在三號四號坦克“難產”的情況下緊急制定二號坦克生產計劃以填補未來裝甲部隊的裝備空白以及派遣大量人員前往蘇聯進行裝甲兵培訓等。到了1935年,希特勒正式宣佈撕毀《凡爾賽和約》,德國陸軍就開始按計劃急速擴張了。由於前期準備工作的紮實以及魏瑪“十萬國防軍”的高素質,擴軍程序出乎意料的順利。截至1939年,德國陸軍已經從原先的7個步兵師和三個騎兵師增長為39個步兵師,3個山地師,7個裝甲師,4個輕型裝甲師以及一個騎兵師,總計54個師,約120萬人,裝備各式坦克三千餘輛,且戰鬥力很有保障。從不久後閃擊波蘭的摧枯拉朽即可見一般。這種規模與戰鬥力的陸軍部隊在1939年可算是世界頂尖了,而這支當時可以說是世界第一的陸軍也這是德國發動二戰最重要底氣。
海軍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其規模一度雄踞世界第二的德國公海艦隊灰飛煙滅。所有無畏艦以及戰列巡洋艦都要麼自沉,要麼被擄去。截至希特勒上臺前,德國海軍現役的主力艦隻有三艘前無畏艦。
但這對第三帝國的海軍來說,其實也不完全算一件壞事,因為雄心勃勃準備重整軍備的納粹黨有極大的意向發展海軍。而這意味著重建的德國海軍將擁有幾乎全世界最新銳的艦艇配備。未來如果和英國海軍再次碰上,憑藉普遍高於皇家海軍那些老艦的航速以及不亞於英國的高素質官兵,德國戰爭海軍完全有能力掙脫“北海澡盆”的束縛,進入大洋發動破交作戰,將英國的血管切斷,最終迫使英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與德國求和。從而使德國擺脫兩線作戰的“宿命”,並在安全的環境下整合法國佔領區巨大的工農業。
而納粹黨政權確實給了海軍實現破交夢想的希望。自1933年納粹黨上臺執政到1939年開戰以來,德國總共下水了裝備6門283㎜主炮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3艘,裝備9門283㎜主炮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2艘,以及裝備8門380㎜主炮的脾斯麥級戰列艦1艘。這些戰列艦的航速遠遠快於英國那數量龐大的老舊戰列艦,以至於能追上的也就兩艘主裝甲帶只有200毫米厚的聲望級薄皮戰巡,一艘還行的胡德級。顯而易見,德國擁有較大的與英國的不對稱作戰優勢。而正是這種優勢,讓德國看到成功破交的希望,從而在海軍方面有底氣發動二戰。
空軍方面德國在一戰戰敗後,《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空軍,因此從簽署《凡爾賽和約》到1935年德國宣佈撕毀,德國的空軍力量是屬於空白。但德國一直沒有放棄航空夢想。以民用航空的形式保留了大量軍用飛機的廠家以及研發團隊。在納粹黨上臺後,已經明確未來將是閃擊戰方案的他們十分明白空軍的重要作用,因此隨即開始了大量建設空軍的技術準備工作。如召集大量一戰空軍老兵,打著航空俱樂部等幌子,讓他們訓練飛行員及飛行教官,投產大量已經設計成熟但略顯老舊的飛機填補未來裝備空白,以及釋出新一代戰機如BF-109戰機的招標書等。1935年,德國空軍正是成立,此時德國已經可以年產飛機4760架,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航空工業強國。而其空軍截至1939年8月,已經有約4000架各式作戰飛機,且幾乎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如BF-109型戰鬥機,JU-87型俯衝轟炸機,HE-111轟炸機等,實力遠超當時的英國的1912架和法國的1500架,可謂世界頂尖。而正是這支世界頂尖的空軍,給了德國打閃擊戰的底氣。
以上就是我對二戰前德國軍事力量的分析。可見,德國當時的軍力用“極其強盛”這個詞來形容是不過分的,而正是這支軍隊,給了德國巨大的底氣發動二戰。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德國二戰前軍事實力絕算不上最牛,他們自己也沒準備好。之所以敢於挑戰歐洲,主要在於他們有一票小盟友,以及元首敢於豪賭。
元首之所以敢於豪賭,無非看清了其它各國的虛弱和消極。第一次世界大戰本就帶來了許多抹不乾淨的尾巴,各國在政治上都產生了矛盾,以至於誕生出作死的“綏靖政策”——一部國家實在是不想打了,一部分國家則幻想著能把壓不住的德國禍水引到別人頭上,等德國撒夠氣了,吃飽喝足了,完事也就消停了。
《凡爾賽條約》並不僅僅是限制了德國,它對歐洲列強其實都有遏制。但那個年代歐洲幾個貨色是世界頂端的存在,承接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與經濟發展,又飽食著殖民地帶來的利益,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貴族勢力的垮臺,大夥都忙著消化利益,填平政治溝壑,誰都沒想著打仗。
一戰實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分水嶺,貴族政治轟然倒塌,封建時代徹底成為過去式,高漲的民權思想、資本主義還有平民運動開始此起彼伏。戰後的時代完善了美國的自由經濟思想,還誕生了紅色蘇聯,以及打著工人權益和國家民族主義的納粹黨。
虎頭蛇尾的戰爭讓歐洲損失了大量人口和金錢,在持續的經濟不景氣中,列強無不是叫苦連天。法國一戰後在20年代和比利時一起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想從中扣除戰爭賠款並撈取油水,但德華人憤怒的罷工和不合作浪潮讓高盧雞灰頭土臉,工業區並未帶來利潤,反倒賠了不少,把地方又吐了出來。大家日子都緊巴巴的,舊世界的磚瓦尚未清除,新世界的大門亦未敞開。
元首屬於那種特別光棍的人,按他的說法,德國當時反正已經輸得褲子都掉了,而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又被人緊緊壓迫著,不如趁那些廢物點心還在渾渾噩噩時幹上一票。
如果按照正常的構想,元首大可就此歇手,拿著兩槓一碰直接胡牌,他完全可以在政治和經濟上強盛德國,並透過在海外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來謀求國家的發展,最後像戴高樂鑄就法國那樣,安安穩穩的在寫自傳中闔然長逝。
然而前面說了,這是經濟危機時代,這是一場美國傳染來的疾病,德國必須將矛盾外移,才能在滿世界的資本貿易中不至於賠掉底褲。再加上綏靖政策,那就打唄。
軍事上和政治上希特勒最大的倚仗是原奧匈帝國區域的關係,比如曾經一度強大的奧地利,這個日耳曼國家其實比德國的怨氣還重,兩廂一拍即合,當即就穿進了一條褲子。更妙的是透過對西班牙內戰的摻和,弗朗哥那邊也處於搞定狀態。
義大利這個被不少人稱為“豬隊友”的國家其實助力頗多,有了他就等於有了地中海。義大利的艦隊瓜分了奧匈帝國的財產,擁有的海軍力量堪比法國,絕不是阿貓阿狗之流,實力比德國那縮水又趕工偷偷摸摸建立起的海軍強了不止一點。
德意兩國的強強聯合直接促使了地中海沿岸國家的震動,義大利對亞德里亞海的控制是絕強的,他們甚至逼迫捷克割地給匈牙利,促使這個小弟開始站隊,直接壓迫著英法支援的羅馬尼亞。
這一系列的東歐變故要說清楚很長,總而言之德國在原奧斯曼帝國土地上搞風搞雨,逼人戰隊,拉小弟,順帶擠壓英法的勢力。同時大家也都提防著東邊的蘇聯,蘇聯並不安分,今天這裡咬一口匈牙利,明天與芬蘭幹一場,後天又和波蘭懟上了。
不過最後德蘇之間瓜分了波蘭,一方面德國徹底控制了大部分東歐,一方面蘇聯的嘴臉也讓《反共產國際協定》更加牢固。二者之間都有了提防,否則後來蘇聯吃撐了要在邊境屯那麼多沒縱深的密集軍隊?這分明是給等著摘桃子的衝鋒出發陣型,只是元首先下手為強罷了。
法國當時已經扛不住了,他一面昂著臉死犟自己是“第一陸軍大國”,一方面和英華人拼命示好,企圖告訴對方自己無意爭雄,然而英華人始終就縮頭烏龜一樣提防著法國,甚至對德法又一次矛盾感到竊喜。不過他們最大的願望是將禍水轉給蘇聯。
到40年的時候,德國把高盧雞乾淨利落的宰掉了。這才嚇得英國醒悟大事不妙,希特勒曾經在這段時間內很想給英國一個狠狠的教訓,然後把他拉進陣營裡來,但對英的仗打的並不好,反倒漲了英華人計程車氣,尤其是遇到了冥頑不靈又臭又硬的丘吉爾,說啥都沒用。
但之前希特勒一直在打“與英國王室關係牌”,現任女王以及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都與希特勒派出的“德國親戚”有過交往,喬治六世夫婦是綏靖政策的支持者,德國獲得蘇臺德地區以及跨過萊茵非軍事區都有他們的影子。
要知道希特勒的名聲在戰爭全面爆發前的歐洲是非常好的,他被認為是“傑出的政治家、能幹的領袖以及維持歐洲和平穩定的積極人物”。包括丘吉爾在內其實都對希特勒有好感。
實際上戰前的德國軍工業還沒有到達頂端,他們的武器和英法各有千秋,甚至可能還差一點,起碼海軍遠比不上英國,陸軍也就和法國百斤八兩,真正的頂端要到他們消化了法國、捷克斯洛伐克以後。德國、奧地利、捷克的軍工相當於一戰時德國加上奧匈帝國的強度,再加上個法國非常可怕。這也是德國敢於繼續擴大戰爭,兩線開戰的原因。
所以說德國不是一天就準備好的,德國的軍事實力一開始並沒有冠絕歐洲。希特勒在這方面是個天才,他把歐洲當做蛋糕一塊塊切開,用自己吞的下的方式吃掉了。
他是一個逆天者,然而前半部分並不瘋狂,鑄就魔鬼的是整個歐洲,輸掉的也是整個歐洲。
回覆列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作為戰敗國,被迫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其軍事實力受到了十分嚴重的削弱。可以說從1919年6月28日簽訂條約後,一直到1933年,德國的軍事就沒有得到任何的發展,甚至和一戰前相比還有了一定的退步。
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在國會縱火案後,希特勒加強了對德國的控制,在政府重要部門都安插了納粹黨,使民主德國變成了元首制集權國家。由於歐洲列強奉行“綏靖政策”,德國開始突破《凡爾賽條約》限制,開始秘密的補充軍隊士兵數量,加強對軍事技術裝備領域的研究開發。
隨著經濟危機不斷在資本主義國家蔓延,各國政府對此都焦頭爛額,都對德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在1933-1934年,德國軍事力量擴充速度極快,等到了1935年,希特勒覺得自己也可以挺起腰桿說話了,於是在當年的3月16日宣佈正式廢除《凡爾賽條約》(希特勒:我要實現我的夢想),並宣佈實行義務兵役制度。
01.陸軍
陸軍作為德國軍事力量的核心,在1935-1939年,陸軍由最初的7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擴充至39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4個輕步兵師、3個山地步兵師以及5個坦克師。
02.海軍
1935-1939年,戰列艦2艘、裝甲巡洋艦3艘、重型巡洋艦2艘、輕型巡洋艦6艘、驅逐艦22艘、雷擊艦20艘、掃雷艦2艘、作戰艦艇35艘、遠洋潛艇22艘、魚雷艦艇17艘。
03.空軍
1939年,德國有2500架飛機,擁有5個航空兵師和1個傘兵師,並且飛機的質量僅次於英國。
我們再來看一下軍火產量,1939年德國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生產坦克為例,1940年大約生產坦克2500餘輛,1943年生產約7600餘輛。
最後我們再看一下經濟危機影響下,當時的世界六強粗鋼產量。
在當時,粗鋼的產量,基本上就代表了生產力水平。我們可以看一下,德國的粗鋼產量比英法加到一起還要多。
經過這樣對比,難怪希特勒膨脹的要單挑整個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