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之波濤3
-
2 # 局勢君
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後,伊朗派軍隊長期呆在敘利亞作戰。伊朗保住敘利亞的目的,是為了保住他們什葉派的陣地,而且敘利亞和黎巴嫩是接壤的,這樣整個中東地區伊朗就可以控制一半左右。
但是如果伊朗自身發展遇到困難,那麼肯定就沒有實力去拓展那些勢力範圍。伊朗核問題協議所擺脫的制裁如果捲土重來的話,伊朗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果經濟不好,那麼國家實力不強,這些勢力範圍的拓展也就沒有辦法繼續了,所以經濟發展更重要一些。
假如退出敘利亞對保住伊朗核協議有幫助的話,魯哈尼還是會選擇退出的。畢竟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敘利亞的局勢基本上已經穩定了,阿薩德的政府軍控制著全國大部分地區,況且還有盟友俄羅斯駐紮在敘利亞,所以伊朗退出來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伊朗退出後對法國有什麼好處呢?其實法國自身最擔心的是難民問題,伊朗退出敘利亞理論上可以減少這個地區的武力衝突,或者降低衝突爆發的可能,中東地區衝突降低就意味著難民的減少,這一點是法國總統馬克龍樂於看到的。
另一方面,伊朗退出敘利亞的話,無論他對以色列直接威脅,還是黎巴嫩真主黨對以色列的威脅都會降低。這一點是以色列比較樂於看到的,也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看到的。如果法國能說服伊朗離開敘利亞的話,那麼法國在說服美國不要制裁伊朗方面也比較好交代。
至於歐洲會不會答應維持核協議的條件,歐洲當然會答應。如果不答應的話,不但自身在伊朗的投資要打水漂,而且中東危機可能再次因此爆發,難民潮再次出現,歐盟的穩定性將受到嚴峻的考驗。
-
3 # 縱橫觀智庫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伊朗總統魯哈尼
參考訊息網6月14日報道 外媒稱,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12日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魯哈尼表示或從敘利亞撤軍;並指出如果伊朗不能從伊核協議中受益,德黑蘭就不可能留在該協議中。1.從伊朗的角度分析,用從敘利亞撤軍作為維持伊核協議的條件,非常划算。2015年,《伊朗核協議》簽署之後,美國和歐盟取消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2016年、2017年,伊朗連續兩年經濟增長超過10%,世界經濟排名由30位提升到了27位。5月8日,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對於伊朗經濟的打擊並不是致命的。因為,伊核協議簽署的兩年多時間裡,美國與伊朗的經濟來往並不緊密,反而是歐盟與伊朗的經濟聯絡日益緊密。以法國為例,2017年伊朗與法國之間的貿易額超過36.9億歐元,與2016年相比增長了79.64%。歐盟對伊朗這兩年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歐盟是否留在伊核協議,對於伊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目前,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已經勝利在望,控制了敘利亞70%以上的國土,還有俄羅斯空軍保駕護航。即使沒有伊朗志願軍,阿薩德政權也能夠贏得內戰。所以,伊朗總統魯哈尼暗示從敘利亞撤軍作為維持伊核協議的條件,是完全划算的買賣。
在敘利亞參戰的伊朗士兵
2.歐盟最終留在伊核協議的可能性不大。歐盟之所以堅持留在伊核協議,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特朗普執意退出伊核協議,嚴重損害了歐盟各國的尊嚴;第二,特朗普對歐盟鋼鋁產品分別加徵了25%與10%的關稅。另外還有一個小原因,歐盟幾十家企業在伊朗有幾百億歐元的投資。不過,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以後,歐盟的企業在不斷的撤出。這也是為何伊朗焦急的因素。再來看看,伊朗對歐盟開出留在伊核協議的三個條件:1.歐洲國家保護伊朗石油銷售免受美國製裁影響,繼續購買伊朗原油;2.歐洲銀行保護與伊朗貿易;3.英國、法國和德國承諾不尋求與伊朗談判彈道導彈專案和伊朗在中東地區的活動。第一個條件問題不大,第二個條件是在挑戰美元霸權,第三個條件直接威脅以色列、甚至是全中東國家的安全,歐盟答應的可能性不大。再者,歐盟與美國之間貿易總額高達6000多億歐元,順差就高達1200多億歐盟,摺合1400多億美元。僅僅從雙邊貿易的角度分析,歐盟也不可能因為幾十億歐元的生意影響到6000億歐元的生意。在美國觀察室看來,歐盟在敷衍伊朗,不過是用伊核協議作為與美國談判的一個籌碼!
有北約與高達6000多億歐元的生意,美國與歐盟最後仍會牽手
-
4 # 我只說兩點
最近國際局勢可謂是變幻莫測,即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以及要求伊朗撤出其在伊朗的軍事力量。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歐洲會答應伊朗開出的關於維持伊核協議的條件呢?個人覺得這未必是真的,更多的是伊朗對法國及歐盟的試探。
首先,對於伊朗來說,維持伊核協議以及讓歐盟的“三駕馬車”英法德保留其在伊朗的商業投資才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一件事。畢竟,一旦連歐盟也退出伊核協議的話,伊朗的經濟很可能會再陷低谷。
其次,伊朗此舉絕對不意味著歐盟在伊核協議上會對伊朗讓步。因為近兩年來歐盟決策的獨立性已經大大的削弱了,而且在全球重大事務上歐盟做決定時也不得不考慮美歐關係。
總的來說,未來伊核問題很可能會成為接下來國際上的另一個“熱點問題”。
-
5 # 萌叔觀世界
伊朗答應從敘利亞撤軍和歐洲是否答應伊朗開出的關於維持伊核協定的三個條件是兩碼事。
首先來看伊朗答應從敘利亞撤軍這件事,據外媒稱,6月12日,伊朗總統魯哈尼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時說,伊朗或從敘利亞撤軍,並指出伊朗不能從伊核協議中獲益,就不可能留在伊核協議中。
此前,除了敘利亞政府,包括美國、俄羅斯、以色列、土耳其和沙特等國都要求伊朗從敘利亞撤軍,伊朗當時的態度十分強硬,說伊朗在哪個國家派出軍隊不需要其他國家的認可。而敘利亞巴沙爾政府則極力維護伊朗,說伊朗在敘利亞沒有軍隊,只有軍事顧問。
此次,伊朗總統魯哈尼向法國總統魯哈尼重提撤軍之事,恐怕也迫於巨大的壓力。美國退出伊核協定後,以色列就對敘利亞境內伊朗目標發動瘋狂打擊,對伊朗造成很大損失。同時,多個國家特別是盟國俄羅斯都要求伊朗撤軍,伊朗的孤單可想而知,雖然嘴上逞一時之硬,內心卻已頂不住。
對於魯哈尼的表態,敘利亞政府並不認可, 6月14日,巴沙爾在接受伊朗一家電視臺採訪時就說,敘戰爭仍在繼續,現在要求伊朗撤軍還為時過早。
再來看歐洲是否答應伊朗提出的三個條件的事。針對美國提出的十二條件,伊朗針鋒相對向歐洲提出三個條件,即:歐洲繼續從伊朗購買石油,歐洲銀行保護與伊朗的貿易,歐洲不尋求與伊朗談判彈道導彈專案和限制伊朗在中東地區的活動。
以上三個條件,除了最後一條歐洲可能做得到,前面兩條恐怕也沒法保證。在維護伊核協議方面,歐洲各國大多是在政治上喊口號表示支援,要付諸行動卻很難,因為很多歐洲的企業害怕被美國製裁,開始退出伊朗,歐洲無法也無力保護和約束這些企業。
伊朗知道,即便從敘利亞撤軍了,也無法滿足美國的要求,無法使美國停止對伊朗的制裁,歐洲也無法從行動上給伊朗更多的支援。因此,伊朗此番對撤軍的表態,我分析可能還是對外界釋放一個訊號,伊朗願意就撤軍問題和伊核問題坐下來談判。美國提出的十二條件雖是坐地起價,但還是有談的空間,伊朗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以發展國內經濟。
同時,伊朗此番的表態,可能也是其認為敘利亞戰爭將要進入尾聲,在敘利亞的目的將要達到,沒有必要再留軍隊在敘利亞以招來諸多非議。在與馬克龍的通話中,魯哈尼同樣表示,他希望敘利亞境內的恐怖主義根源能儘快消亡,這將意味著沒有必要在敘利亞境內保留外國部隊。
仔細分析魯哈尼對馬克龍說的話,伊朗並不是要馬上就從敘利亞撤軍,而是考慮或許會撤軍,這個撤軍的前提就是敘利亞戰爭的結束。因此,魯哈尼的本意就是:“我在敘利亞的目的僅僅是幫助敘利亞政府,只要問題解決我就會走的,我不是要威脅某某某……”
這個表態雖然有點虛,至少聽起來舒服。
-
6 # 亦新湖
據外媒報道,伊朗總統魯哈尼12日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話。魯哈尼表示可以從敘利亞撤軍;並指出如果伊朗不能從伊核協議中受益,德黑蘭就不可能留在該協議中。從魯哈尼作出的這個決定來看,伊朗還是十分的冷靜和理智。伊朗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之後,權衡利弊,還是以務實的角度選擇留在協議之內的。
目前敘利亞的局勢,看上去是敘利亞政府軍收復了大部分失地,取得了主導局面,實際上敘利亞國土已經分裂,周邊群狼環伺暗流洶湧。以色列因為美國退出了伊核協議,索性拉開了架勢,明確警告針對伊朗,要求伊朗軍事力量必須要撤出敘利亞。否則就是以色列,經常不斷的向伊朗的軍事人員和設施進行打擊。伊朗無論是武器裝備和戰鬥力上,都明顯的落後於以色列。
在敘利亞戰場以色列的軍事力量明顯佔有上風,伊朗實際上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以伊朗的中東戰略,原來想與俄羅斯共同作戰,並且借勢俄羅斯,擴大伊朗軍事力量在敘利亞的長期存在。但是從俄羅斯近期與以色列的互動狀況來看,俄羅斯與以色列的關係得到改善。而且越來越明顯,俄羅斯寧可得罪伊朗,也不願意得罪以色列。
而現在美國退出之後的伊核協議,在五個國簽字國的共同支援下,目前似乎能夠延續,但是在歐洲法德英三國身上,還是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如果完全失去了伊核協議框架,伊朗失去歐盟的經貿關係,伊朗經濟將很快陷入困境。伊朗自從2015年7月以來,國內經濟有了明顯的改善和發展,根據伊朗的國家利益,魯哈尼不願意重新回到伊核協議之前的年代。
伊朗對伊核協議還是極其重視的,希望歐洲三國能夠堅定立場,共同繼續維持協議的長期有效性。所以魯哈尼在與馬克龍的通話中,不惜犧牲放棄敘利亞的軍事存在,也要促使歐洲三國能夠拿出魄力,要求三國採取實際行動,而不是僅僅在口頭上支援伊核協議。
以伊朗現在的經濟現狀,如果伊核協議完全廢除,伊朗的經濟將會受到重挫。也就沒有經濟能力支撐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原來伊朗所謂重新啟動核設施開發的揚言,純粹是破罐破摔不得已的應對了。魯哈尼主動丟擲這個建議,非常的富有建設性,現在的下文就要看歐洲三國,是不是靠得住了。
-
7 # 冰激凌的馬甲
伊從敘撤軍,歐會用此與美做協商籌碼,畢竟歐在伊的利益重大。
伊與法之間應是有此項的交易條件,事畢後,歐盟應會做出迴應。
伊從敘撤軍,對世界和平是非要重要的,伊在敘的駐軍引發伊與以色列間的衝突己迫近,一旦開戰,全球動盪!這一點也是歐洲難以承受的。所以穩住伊朗,從政治與經濟上都是歐洲的最大利益。就此而言,法國及歐盟是會給於伊朗回報的。
可是這一切都只是目前各方角力的一個點,首先要認識到:西方國家儘管有種種分歧,但在最終的關鍵時刻,關鍵點,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美歐間的政治與經貿糾紛,從現在看仍會持續,但其政治根本利益會讓他們在對待非西方群體時,始終會共同應對!
伊的讓步只能換來暫時的安定,法國的回報也極具約束性,其實現與否就看美歐間如何磋商了。
回覆列表
12日,伊朗總統魯哈尼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話表示,伊朗可能從敘利亞撤軍,為什麼一直強硬的伊朗“服軟”了呢?在特朗普宣佈退出伊核協議後,美國對伊朗實施了最高級別的制裁,雖然英法德承諾留在協議框架內,但攝於美國的逼迫,至今都沒拿出令伊朗滿意的,清晰的方案,再加上美國對歐洲加徵鋼鋁關稅,更讓歐洲國家倍感壓力,可以說特朗普的跟進補刀確實刺到歐洲國家的痛處了,伊朗成了歐洲國家的燙手的山芋。而伊朗在敘利亞的軍事介入,其巨大的消耗讓本就低迷的國內經濟更加雪上加霜,再加上以色列的多輪次打擊,讓伊朗實在難以招架,況且伊朗在敘利亞所取得的勝利成果,也幾乎被俄羅斯摘的差不多了,而俄羅斯由於自身也因烏克蘭,敘利亞的多點出擊,也是疲於奔命,不可能騰出手來幫助伊朗,吃虧不討好的伊朗真是騎虎難下。這次魯哈尼與馬克龍“商量”撤出敘利亞,應該是在狠話之後恐懼的表現,由於歐洲國家雖然最近和美國有很多齷蹉,但終歸會屈從與美國的壓力,伊朗給歐洲開出的三個條件歐洲國家是不可能全盤接受的,這樣伊朗真就無計可施了,退兵也許是最好的辦法,即使這樣,除非伊朗接受美國開出的伊核協議的新“藥方”,否則美國和以色列也不會放過伊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