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83996514885

    對沈葆楨這個名字現在熟悉的並不是很多,其實他在大清歷史上是個很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在近代那亂局之時,到處都有著他忙碌的身影,他同那一段時期中很多重大事件是密切相關。

    他身上有三個比較著名的標籤,他是林則徐女婿,開臺灣建設和防禦之先聲,以及傾力建立福建水師,尤其是這最後一項的功績,他被譽為中國近代海軍之父。

    我知道沈葆楨是轉了很大一個彎的,早年不知在哪本雜書中,首先認識的並不是這沈大人,而是他的夫人,晚清名臣林則徐的二女兒林普晴。

    大概過程是太平軍突然襲來,恰好作為知府的沈葆楨並不在城中,城中一片慌亂,林娘子臨危不懼,毅然主持軍務,佈署守城,並寫下救援血書,她帶領城中婦女做飯救傷員,與不多的兵勇一起,戮力禦敵,終於保全了一城人的性命,壯哉林娘子,勇哉沈夫人!

    事後,曾國藩專奏上聽並奉旨建祠褒揚,她逝世後,時人撰輓聯悼念她齧血作書,求援解圍之壯舉,不愧為名臣之虎女:

    為名臣女,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錦撒夫人分偉績;

    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邊圖皓魄,雲裳仙子證前身。

    話說了一羅圈,好像同沈葆楨沒甚關係,我只是說當年我是透過這林娘子的事蹟,順帶著知道了她的夫君,記下了沈葆楨這個名字;及至後來多讀了些書,方才瞭解了他在這風雲之際,對國家和民族作出的貢獻。

    沈葆楨,字幼丹,福建侯官人,即今福州人,道光年進士出身,曾任九江及廣信知府,又遷江西巡撫;後調任福建船政大臣,主辦福州船政局。

    日軍覬覦臺灣,他被派為欽差大臣,辦理臺灣等處海防,日軍退兵後,他對臺灣建設多有建樹,開臺灣近代化之路;光緒元年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後,督辦南洋海防,擴充南洋水師,五年後在江寧去世,時年59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銜,諡文肅,有《沈文肅公政書》傳世。

    沈氏一族以前在福州那可算是很有名的大族,他們原居中原,南宋時先是遷至浙江,後來其中的一支在雍正年間北上至福州,形成了聞名閩浙的“三坊七巷”,其中走出了許多令中華民族驕傲的傑出人士,有些甚至對華夏走向起了重大的影響。

    大族歸大族,但也要分個三六九等,沈葆楨家就算是混得很差的,他的父親是個教書先生,靠著微薄的收入艱難地養家餬口;其母親林惠芳則幫人做女工補貼家用,日子過得很是艱難。

    但沈葆楨的母親卻是個很有眼光的文化之人,她對幼年沈葆楨的教育抓得很緊,所以,沈葆楨的家學淵源很是深厚,這也為他日後出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沈葆楨有個好舅舅,他常常在舅舅林則徐的教導下,很早就對外面的世界有著新奇的認識,對洋務這類新鮮的名詞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使得他很早就在同齡人中,有出類拔萃之感。

    參加科舉是必須的,這也是讀書人上升的唯一通道,對此,沈葆楨自是不能掉以輕心,刻苦攻讀,爭取早日出人頭地,為國效力。

    他16歲考中秀才,20歲又中舉人,而此時偏偏時任兩廣總督併為禁菸欽差大臣的林則徐被被朝廷革職查辦,正是在這“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他同表妹林普晴完婚。

    越明年,他進京赴考落第,三年後再戰,又名落孫山,整頓精神,又苦讀三年赴秋闈,終於登進士第。

    同榜進士中,還有著另一大名鼎鼎的人物李鴻章,李是第34名,而沈是第36名,沈葆楨入翰林院並選庶吉士,授編修,並在後來的京官考核中,以“一等”的身份擢升都察院,前途一片光明。

    他先是補江南道監察御史,後任江西廣信知府,也就是現在的江西上饒,時值太平軍勢猛,江西又為雙方激烈爭奪之地,所以,沈葆楨上任時的頭等大事,便是籌集錢糧,招募兵勇,保一境之平安。

    沈葆楨為官有兩個很典型的特徵,一是無比的清廉,二是無比的鐵腕;這兩項都是大得民心之舉,不過,在後一項中,很有“寧可錯殺一千,不得放走一人”的意味,他甚至他傳令各縣,凡抓獲惡人,皆可以“老盜無供,就地正法”,也就是說,可以直接砍頭。

    雖說亂世用重典,但這沈知府實在是有濫殺之嫌疑,不過,老百姓是歡欣鼓舞,刀下冤魂幾何,那是沒人去關心的,所以時人有評:“此公以白骨吊名也。”

    太平軍驍將楊輔清率大軍來攻,江西全境幾乎淪陷,僅剩不多的幾個據點還在堅守,廣信便為其中之一,在沈葆楨的帶領下,廣信銅牆鐵壁,堅不可摧。

    繼其夫人林娘子退敵後,沈知府採取攻其不備,襲擾輜重的戰術,七戰七捷,打退了楊輔清的進攻,繼而又將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擊敗,直將其趕去浙江,經這一段時間的浴血奮戰,江西全境得以恢復,而沈葆楨亦因此役揚名官場。

    沈葆楨的功績得到了曾國藩的賞識,力邀其赴安慶大營效力,不久便推舉他出任江西巡撫,並將自己的湘軍嫡系交由他率領,併力攻打太平軍。

    這一段時間中,沈葆楨是身經百戰,同太平軍拼力血戰,建立功勳無數;而他最大的功勳是在曾國藩攻克天京後,將突圍而出的幼天王洪天貴福及幹王洪仁玕等捕殺,最終將肆虐14年的太平天國徹底地蕩平。

    貴福是洪秀全唯一的兒子,而那幹王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寫有在“火紅年代”被捧上天去的《資政新篇》,這兩人被捕殺,使太平天國徹底失去了最後一面能聚集力量的旗幟,沈葆楨也因此勳功,被授世襲一等輕車都尉並賞頭品頂戴。

    功成名就的沈葆楨丁憂回鄉,時值左宗棠升任閩浙總督,行轅便設在福州,準備在馬尾建船政局,但不巧的是,剛著手準備時就遇到陝甘回民動亂,朝廷調左宗棠為陝甘總督前去平撫,他行前力薦葆楨接手船政,並親自去沈的住所力邀,還奏請朝廷給沈葆楨有專事奏摺權,即“凡船政奏摺無需經過巡撫衙門,仍由沈葆楨會臣領銜”。

    左宗棠對沈葆楨有著很高的評價,他說:“接辦之人,能久於其事,然後一氣貫注,眾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悉。此唯沈公而已。”

    沈葆楨接手後,立即建船塢及機器廠,並附設藝童學堂。造成船艦20艘,分佈各海口;後又創辦藝圃,用以培養監工人才,可以說,福州船政雖為左宗棠倡行,而實際上沈葆楨才是其真正的創始人。

    他創立了福建水師,這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1879年成軍。1884年覆滅的時候,還沒有北洋水師呢,北洋水師是1888年才成軍,所以後世也將他譽為中國近代海軍之父。

    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臺灣,被高山族人民誤殺為藉口,公然派兵登臺發動戰爭,這便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牡丹社事件”。

    事態緊急,清廷即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辦理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籌劃海防事宜,辦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楨開始了他在臺灣的近代化倡導之路。

    沈葆楨到任後,首先進行交涉,同時調兵入臺,著手全島防務,鋪設電線,安放西洋巨炮,增調淮軍精銳入臺,並調集戰艦赴臺,一時戰力大增,後援補給雄厚,給日軍造成強大的壓力。

    日本在清政府所堅持的“番地屬中國版圖”前提下,即認可臺灣是中國領土,知難而退,“遵約撤兵”。

    但是,武力得不到的,日本人在談判桌上卻大有斬獲,在多國的調停下,中日簽訂《北京專約》,從中國攫取50萬兩白銀,承認日本出兵乃為“保民義舉”,實際上是承認了琉球為日本的屬國。

    琉球即現在日本的沖繩,介於日本本土和臺灣之間,深受福建文化的影響,歷史上是明清的附屬國,一直給中國進貢;及北邊日本諸島統一併強大後,琉球是兩邊不得罪,而經此事件後,琉球實際上是被日本吞併,併為現在的釣魚島爭端埋下了禍根。

    日本從臺灣退兵後,清朝廷始對其戰略地位重新進行了審視,“經營臺灣實關係海防大局”,沈葆楨在臺期間,實施了開禁、開府、開路、開礦等項措施,一方面加強建設,另外更是修築沿岸防禦,現在臺灣著名的古蹟億載金城,便是在他的領導下構築的大炮臺,這四個字也是他留下的墨寶。

    沈葆楨的措施為臺灣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遂帶動了內地大規模移民臺灣,人口大量增加,兩岸得以自由通商和通航,從而給臺灣經濟帶來了質的飛躍。

    沈葆楨對臺灣的治理開發,在臺灣的發展史上寫下了偉大的一頁,著名史學家,也是《臺灣通史》的作者連橫曾評價道:“析疆增吏,開山撫番,以立富強之基,沈葆楨締造之功,顧不偉歟!”

    自1840年鴉片戰事起,中國雖飽受列強欺凌,但都還沒有上升到要分疆裂土的地步,而這次的“牡丹社事件”,是外國勢力第一次對中國領土完整的挑戰,這不得不引起全國上下對當前局勢重新進行思考和規劃。

    中國對海防歷來不重視,歷朝都以海禁為能事,面對海防的空虛,清政府決定全力加強,於是,委派李鴻章和沈葆楨,分別督辦北洋和南洋海防事宜,從此,中國近代海軍建設從此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奉旨回京後,沈葆楨升任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辦南洋海防,擴充南洋水師,全力經營船政學堂,招募學生學習近代科學、造船和艦船知識,使之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而後來在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的鄧世昌、林曾泰、劉步蟾、林永生等,便都是出自這個學堂。

    沈葆楨對人才在強國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是將人才的培養作為頭等大事,他選派了大量優秀子弟出國留學,除船政學堂的學生赴英法留學外,還在各個科目中派遣人員留學其中揚名後世這人多多,如嚴復、詹天佑等等,這對推動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巨大的作用。

    沈葆楨的一生實在是忙碌的一生,他看似並沒有建立如曾國藩克天京,李鴻章創北洋,左宗棠復新疆,張之洞辦洋務那樣被人熟知的業績,但在這些人的背後,總是有著沈葆楨的身影,而在處理當時令朝廷頭痛的對外關係上,也是能努力協調了各方利益,妥善地予以處置,對此,無論是在朝在野,都贏得好評。

    他受舅父林則徐的影響很大,民族自尊心極強,堅決抵抗外國侵略者,步其後塵,走的是一條“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道路,繼承了父輩憂國憂民之志,將生命同國家存亡緊密地聯絡在一起,體現出了晚清有識之士前仆後繼,勇往直前之民族精神。

    他為官勤勤懇懇,遠見卓識,憂國憂民,雖鐵腕治郡,然出發點卻都是為一方之百姓,這在當時動盪的時局中,為穩定和延續大清王朝壽命,沈葆楨實在是功不可沒!

    沈葆楨的清廉也是出了名的,在他死後,家無餘資,一貧如洗,只有幾件破衣服,一口棺材入土,“市井鄉曲之民有下淚者”,當時的代理布政使桂嵩慶在馳奏朝廷時言:“歿日,布被舊衣,一如寒素,宦囊蕭索,不名一錢。”

    福州~鼓樓區·火烽山麓沈葆楨墓

    好在他沒有看見耗費了他晚年所有的精力,辛苦建立的福建水師,被那李鴻章的女婿,也是張愛玲的外公張佩綸,在慈禧老佛爺“不先開第一炮”的授意下,不到半小時便在法華人的炮火下灰飛煙滅,這便是令世人扼腕的馬江之戰。

    他是個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但是,獨木難支,大清朝已如一久病不愈的老嫗,窗外夕陽將落,戶中油盡燈殘,風雨飄搖中的王朝,終將走向沒落,不是幾個能臣賢臣能夠拯救的。

    在沈葆楨閉上他操勞了一生的疲憊雙眼之前,離甲午之戰還有十幾年的時間,大清王朝還依舊艱難地維持著亞洲一流強國的虛榮,這對他來說,可以說很幸運了。

    最後再說一下前面提到的林娘子,因為在我心中,她實在是一位名臣的好女兒,一個偉大的母親,一個善良的妻子,她身上體現出的優秀品質,動感天地。

    在她自知不久於人世之時,曾自撰有一副自挽對聯,算是對自己丈夫和女兒的臨終囑咐:

    我別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無妻。若他年重結絲羅,莫對生妻談死婦;

    汝從嚴父戒哉,小妮子終當有母。若異日得蒙撫養,須知繼母即親孃。

    她一生操勞,為國為家,為人子,為人妻,為人母,默默地貢獻了自己的一生,臨死前,還要囑託丈夫和女兒,善待未來進入家門的女人,人世間,此等情懷,幾人能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飄章節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