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者JXM
-
2 # 南村群童701
見紅就想發言。我們的生活中,不排除衣食無憂的無病呻吟者。特別是在今天,無病呻吟者漸豐。但黛玉不是。黛玉是真有“病”。什麼病?作者前文鋪墊了。黛玉的前身是一株仙界的“絳株仙草”,這株草因缺水,被另一仙人日日澆灌,才活了下來。後來,絳株仙草知道為她澆水的恩人去了凡間,她就為了報恩也跟去了凡間。絳株仙草就是黛玉,那個日日給她澆水的仙人就是寶玉。黛玉無以為報,就用眼淚代替水來報。作者總不能莫名其妙把一個女人整哭吧?那麼誰最愛哭呢?對世界萬事萬物懷有悲憫之心的善良的女人最愛哭對吧?於是,黛玉就被寫成這種人。我們今天的耳聞目睹,也知道現實生活中,確有如黛玉般悲天憫人愛哭的人。其實,這些解釋雖然能講得通,但並非作者的深意。作者塑造黛玉這個人物至少還有幾層意思。1.萬事萬物均有因果關係;2.黛玉不喜歡看花開,不喜歡聚會,是因為花開了花要謝,花開可喜,花謝可悲,為了不看花謝之悲,不如不要花開之喜,人生既然無意義,又何必要堅持活著呢?這就上升為一個哲學層面的問題了。3.“痴”是黛玉的標籤。痴愛寶玉,痴愛花。這種對愛而能達到痴的境界的人,世所罕見。不止今天,就是歷史上的每一個時段,這種因愛而痴的人都是罕見的。無疑,作者對這種因愛而痴的人十分仰慕。
-
3 # 高大廚師
黛玉葬花,
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絕非凡人所能為,
更不是心血來潮。
簡直就是千古絕唱。
-
4 # 潤楊的紅樓筆記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到這句話: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給人的印象是每日吃好的,穿好的,一大堆丫頭婆子伺候著,還有賈母寵愛著,賈寶玉呵護著。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林黛玉應該知道感恩戴德,應該每日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可是黛玉終日枯坐,經常唉聲嘆氣,擦眼抹淚的,連她養的鸚鵡都會嘆氣著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許多人不理解:林黛玉幹什麼不好,閒的沒事幹,偏偏去葬花。
那麼林黛玉真是閒的沒事幹,才去葬花的嗎?
回答是否定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林黛玉葬花不被人理解,就像屈原不被人理解一樣。
屈原出身王族,可以每日吃喝玩樂,享受榮華富貴。可是他卻同情貧苦百姓,主張變法,主張抗秦,觸及了豪門列強的利益,不斷被貶黜。由於楚王不聽屈原的建議,楚國滅亡,屈原自沉汨羅江。
屈原如此是否不值當呢?他說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林黛玉葬花亦如此。樹蔭深處,花冢旁,黛玉邊哭,邊葬花,邊吟誦《葬花詞》。懂她的賈寶玉哭倒在山坡上,不懂她的人都笑話她痴痴顛顛的。
黛玉葬花是文人雅士的風雅之舉。林黛玉心比比干多一竅,才華橫溢,有著文人雅士的浪漫氣質。她葬花,寫《葬花詞》都源於她的詩人氣質。
畫家唐寅和林黛玉一樣,拾花、盛以錦囊、修花冢、葬落花、作詩悼惜。
唐伯虎居住在桃花庵,所種是牡丹花。花開時節,他邀約文徵明、祝枝山等好友臨花雅集,飲酒賦詩,“有時大叫慟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細拾,盛以錦囊,葬於藥欄東畔,作《落花詩》送之。
唐寅是能考證的最早葬花者。唐寅葬花,開創了文人雅士的一個風雅之舉,以至踵武者不乏其人。
明末清初詩人杜浚作有《花冢銘》。
……凡前後聚瓶花枯枝,計百有九十三枚,為一束,擇草堂東偏隟地,穿穴而埋之。銘曰:
汝菊、汝梅、妝水仙、木樨、蓮房、墜粉、海棠、垂絲、有榮必有落,骨瘥於此,其魂氣無不之,其或化為至文與真詩乎?
曹雪芹的先祖曹寅也葬花,而且還有葬花詩流傳於世。
曹寅的《楝亭詩鈔》有兩首葬花詩。
一首是《題柳村墨杏花圖》:
“勾吳春色自藞苴,多少清霜點鬢華。省識女郎全疋袖,百年孤冢葬桃花。”
另一首是《題王髯月下杏花圖》:
“牆頭馬上紛無數,望去新紅第幾家。前日故巢來燕子,同時春雨葬梅花。”
文人雅士葬花不是閒的沒事幹,而是至情至性,至真至美。同樣林黛玉葬花也不是閒的沒事幹。黛玉葬花也是風雅之舉,她是至情至性之人,是對萬事萬物至深至愛之人。
結語:黛玉葬花,並非閒的沒事幹,而是她至情至性的表現,是她文人雅士氣質的體現。黛玉葬花,有人誤會她是無病呻吟,可是她不解釋,不辯解,只是做符合內心想法的事情。知她者,謂她情深,不知她者,謂她何求。
紅樓一夢,醒來,身在忘川,立屬於那塊三生石旁,三生石上只有林黛玉的名字。可是,我看不到黛玉你在哪兒?
“原來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歲月空惆悵。而我,終將是等著你的”,顰兒!
-
5 # 江流婉轉繞芳甸晚晴
黛玉葬花,並不是衣食無憂無所事事閒出來的。
古人葬花,也不只有林黛玉一人。大畫家唐伯虎就曾經葬過很多花。他們葬花體現的是一種情趣,附庸風雅。我們現在分析,唐伯虎是個畫家,有著特殊的審美觀。他愛花、畫花最後葬花,更多的是憐惜和對花的深情,他已經把花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他愛生活愛到骨子裡,所以他的畫才能千古流芳,經久不衰。
而黛玉葬花,更多的是感花傷己。林黛玉自比桃花,當她看到桃花滿地落英繽紛的情景,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孤苦伶仃無依無靠,雖然和賈寶玉情投意合,然而無父無母,無人為其主張,況且薛姨媽王夫人不停的唸叨著金玉良緣,賈府上上下下也都各揣心腹事,雖有賈母疼愛,而賈母也是一個耄耋老人,所以林黛玉感覺生活沒有希望,發出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悲傷詩句。
林黛玉葬花,其實葬的是她自己,在封建社會,儘管林黛玉花容月貌,才過八斗,但她除了依靠他人,自己無法生存。她有願望,也有不甘,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可是這一切對孤女林黛玉來說,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她葬花惜花,是覺得她的命運也會和這些落花一樣。無可奈何!
-
6 # 雲隱
“紅樓無一處閒筆”,在《紅樓夢》中 ,黛玉葬花作為其主體故事 ———大觀園傳奇的正式開端 ,既是解讀大觀園和群芳諸豔的著眼點和切入點 ,也是理解小說虛空主旨的重要文眼之處。其意義在黛玉借花傷己之外 ,不僅潛在地預言了大觀園有始必有終、有盛必有衰的慘淡結局 ,含蓄地傳達了紅樓女兒“千紅一哭 ,萬豔同悲 ”的命運悲劇 ,而且表達了人生無常、轉瞬即逝的虛無感受 ,從而與《紅樓夢》的虛空觀念一脈相承 ,遙相呼應。
明寫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在三月中浣 ,大觀園剛剛迎來了紅樓姐妹 ,還在盡情展示其春光明媚、嫩柳鮮花的魅力之際。黛玉葬花的準備之充分、考慮之周到讓人驚歎不已:
在葬花的方式上 ,她毫不遲疑地否定“水葬 ”,力主“土葬 ”,因為花兒撂在水裡 ,“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糟蹋了 ”,而以土葬花則“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乾淨 ”;在葬花的工具上,她“全副武裝 ”,儼然成了一位葬花女,“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 ”;
在葬花的工序上,她既細緻又熟練,“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 ”;
在葬花之址上,她也是精心選擇,特地在那畸角上建了一個花冢,其偏僻清幽使得襲人尋寶玉哪裡沒找到 ,竟“摸到這裡來 ”。
可見 ,黛玉葬花之全之細既暗中表明這是其慣常之舉 ,也是其此前“早 ”就有過的重要舉動。
事實上 , 作為大觀園首個出場的重要事件 ,黛玉葬花之“早 ”不僅旨在暗示此舉是大觀園與生俱來的產物 ,而且潛在地預示了大觀園有生必有滅、有始必有終的悲慘結局。待到實寫黛玉第二次葬花 ,已是四月二十六日即交芒種節。
此時 ,滿園繡帶飄飄 ,花枝招展 ,紅樓女兒因為祭餞花神 ,更是打扮得桃羞杏讓 ,燕妒鶯慚。在這一片盛景之中 ,寶釵如楊妃一般戲蝶、小紅在滴翠亭裡悄敘情衷 ,更為園子平添了濃情蜜意。但喜中見悲 ,才知悲意之深切 ,繁華中見蕭瑟 ,才識蕭疏之零落 ,在大觀園節日的繁華氣象與歡聲笑語的強烈反襯之下 ,黛玉葬花之舉已見悲涼 ,其一首《葬花吟》作為鬱情的長期沉澱和結晶更是哀意無盡 ,且看“柳芳桃飛 ”句 :
“柳絲榆莢自芳菲 ,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 ,明年閨中知有誰 ? 三月香巢已壘成 ,梁間燕子太無情 !
明年花發雖可啄 ,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柳榆正綠 ,但桃李已謝 ;春色正好 ,卻是人去園空 ;勝地不常 , 盛筵不再。黛玉以柳綠桃謝之無情 ,吊園之盛衰無常 ;以巢在燕去之悲 ,哀人之將逝園之將荒。瞬息繁華 ,一時歡樂 ,世間萬物盛去衰來 ,有起有落 ,推至大觀園又何嘗不是如此 ?
歲月無情 ,怎堪一傷 ? 難怪寶玉聽到此辭 ,禁不住問及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 ,“則斯處、斯園、斯花、斯柳 ,又不知當屬誰姓矣 ! ”
事實上 ,大觀園此後雖仍然呈現出一片鳥語花香、歡聲笑語的氣象 ,諸如三番五次地集社題詠、聚遊飲宴等 ,但這些都不外乎是繁華之後的餘詠 ,接下來形勢就急轉直下 ,抄檢大觀園就如巨石投水一般激起軒然大波 ,以致分崩之勢鑄成、衰落之象已顯 ,黛玉、湘雲月夜吟出的“寒塘渡鶴影 ”、“冷月葬花魂 ”,寶玉的“連天衰草 ,豈獨蒹葭 ”等所言的悽慘感受即為點睛之筆。
隨著蘅蕪院、紫菱洲人去樓空 ,菱荷影散 ,大觀園更是“門掩黃昏 ”、“無計留春住 ”,不可挽回的末日頹勢也就接踵而至。
如果說黛玉首次葬花暗寫其出葬之“早 ”,那麼第二次葬花則盡述其“悲 ”,前者以葬花之早預示它同大觀園與生俱來 ,後者則以葬花之悲襯托出園子繁華背後的寥落 ,由是大觀園有生必有滅、有始必有終的結局不僅得到了有力的預言 ,而且其盛衰無常、花飛水逝的悲劇也得以潛在的昭示。從此 ,文中再無黛玉葬花之形 ,但其神其悲從始至終已滲透於大觀園的“軀體 ”之中 ,以致後來每逢園子的悲歡離合之時總能讓人悟到其葬花之泣如此淒涼 ,有如輓歌 ,越來越濃 ,越來越哀 ,恰似她那葬花冢一般由無到有 ,由小到大 ,令人不忍耳聞目睹。
悲劇的環境總規定著人們悲劇的命運。紅樓女兒各有各的不幸 ,但最大的不幸卻是她們共有的悲劇命運 ,而這無不是由於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所摧殘吞噬的結果。實際上 ,以小見大 ,微塵中見大千 ,尋常中見不尋常 ,正是《紅樓夢》的特色。
黛玉葬花雖是瑣碎生活中的尋常事件 ,但卻有著不尋常的意義 ,它猶如一扇明亮的視窗 ,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她自身的悲苦命運 ,而且清楚地窺到了紅樓群芳“千紅一哭 ,萬豔同悲 ”的悲劇未來 ,故脂批曰《葬花吟》乃“諸豔之一偈也 ”。
-
7 # 尊前談笑
從生活的角度來講,黛玉葬花確實是貴族小姐日常生活中的一份閒情逸趣。貧苦老百姓家的孩子是沒這份閒心去這麼玩的。
從藝術的角度來品味黛玉葬花這麼一個活動,還是蠻有詩情畫意的。這個場景也曾被用戲曲、電影、繪畫等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取得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激發了受眾對黛玉及封建禮教摧殘下的所有女子身世命運的同情,對寶黛愛情的我曾見過一把白瓷茶壺上就有燒上去的黛玉葬花圖。
從文學的角度講,黛玉葬花整個情節,包括後面的葬花詞,是《紅樓夢》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都知道,《紅樓夢》裡邊無閒文,作者在龐大的結構中,安排這麼一個細節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此,我們在審視這個情節的時候,要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出發,切不可僅僅停留在葬花這個表層意象上,認為她是“閒的難受”“無聊至極”。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心理活動的反映。作者正是基於這點,表達了她惜花憐人的微妙心理活動。葬花和後面因此有感而賦的《葬花吟》,實際上是她對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嘆。
黛玉自從來賈府特別是入住大觀園後,寶黛之間的愛情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以共讀西廂為標誌,他們的愛情達到了兩情繾綣,如膠似漆的狀態。但是在黛玉的內心深處,來自對自身健康、孤身一人客居外祖母家、父母雙亡婚姻得不到明確支援還有殘酷的封建禮教等種種焦慮也不斷地折磨著她。
“質本潔來還潔去”。葬花等於她所有的期盼無法實現時而期望的最好的歸宿。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葬花是她這個病弱又無可依靠的女子非常無奈的哀嘆。
從這個意義上說,黛玉葬花不是無所事事的矯揉造作,而是一個柔弱女子無望的哀嘆。
-
8 # 秋深123
大概世界上的人在飢寒時追求的就是飽暖,有衣有食的情況下就有了進一步的嚮往和追求,今天的人是這樣,古人應該也是這樣的。
紅樓夢中寫了幾百個人物,他們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賈府這座封建貴族的大廈裡,是衣食無憂的。只有劉姥姥是個鄉下人,依我看憑著劉姥姥的能幹處亊,她在鄉下過的生活也不會低於周圍人的生活水平,但是她嚮往著更好一點的生活,她就憑著跟賈府稍有沾親的路子,帶著孫子擠進了賈府,在賈府裡滿頭插花給夫人小姐們做笑料,做《母蝗蟲》,取得賈府主子們的一笑,得到了賈府主人們施舎的銀子衣物,劉姥姥達到了自己的追求目標,過上了比人好的生活。賈府裡的焦大,是護衛賈府的奴才,是《出兵放馬,揹著主子逃出命來的人》,是賈家的有功之人,他在賈家是衣食無憂,少有人惹得起,他的嚮往是賈家這座封建大廈完好無損,當他看到賈家少主子們奢侈淫亂,《偷狗戲灰》,他怕有損這座大廈,所以憤怒大罵,揭露少主們的醜事,那怕嘴巴被人塞上馬糞也要喊叫。賈家三小姐探春,她是賈府這座封建大廈的受益者,自然衣食無憂,她的追求當然是賈府紅紅火火《烈火烹油》,不受損傷,當她看到賈府裡的人明爭暗鬥,怕賈家日久衰落,她怨自己只是女兒身,不能有所大的作為,她只能告戒人們不要《一個個像烏眼雞,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再看林黛玉吧,她不屬於賈府的主子。她父母雙亡,寄居在賈府裡,她是個飽讀詩書,性格清髙雅緻,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她在賈府雖然是賈母寵著,寶玉護著,姐妹們敬著,當然是衣食無憂的,但是她不是無病呻吟,她是有心病的人,賈家家庭大聚會,賈母會想著這個念著那個說人少,黛玉會因此想著自己孤苦伶仃;姑娘丫鬟們無意說到別人,黛玉會聯想到自己是客居賈家,人家會不會是影射自己。林黛玉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性格自然認識問題與一般人不一樣,比如同樣是滿園桃花開了,要是劉老姥姥和焦大看到桃花,他們會淡然處之,認為花開花落與已無關。要是賈探春欣賞桃花,她會髙興一陣子,也許吟詩填詞贊美一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林黛玉看到美好的春天她會髙興也會想到春去的失落,看到了桃花的盛開馬上想到花開必然花謝,她以花喻人想到自己如花開放,花謝不知歸於何處。自己滿腹心亊,有自己的所愛,以自己的身份無處述說,封建社會男女婚姻歸宿由父母做主,自己沒有父母無人為自己做主,這些心亊只有暗自傷感落淚。所以黛玉憐惜桃花,為桃花咽泣,一邊執鋤葬花,一邊低咽嘆息自己命薄如花:《紅消香斷有誰憐?》願意《一杯淨土掩風流》,《貭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不願意自己陷於賈府這表面風平浪靜,而水底波詭雲譎的汙淖中,《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最終的林黛玉也是心病,身病在絕望中逝去了。
-
9 # 閒看秋風999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徵是什麼?質本潔來還潔去。小說《紅樓夢》中黛玉葬花有兩次;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後來“葬花吟”的那一次。
黛玉為什麼要葬花?黛玉葬的果真是花嗎?
我們不妨來看看這次葬花的前因後果——
頭天晚上,黛玉閒來無事想去怡紅院走走,可誰知敲了幾遍怡紅院的大門裡面的人卻毫不理會;fy黛玉說了聲“是我”!
可裡面的小丫鬟卻大聲說,“寶玉說了,今天任你是天王老子來了也不開門!”聽到此話的黛玉正準備轉身離去;卻聽見院裡寶玉與丫鬟們的嬉笑聲。雖然知道這是誤會,但是以黛玉的性格,最後還是慘然走開。
夜裡一場大雨,遍地落英紛紛——想到自己的身世,雖然是有老祖宗賈母的疼愛,但畢竟是寄人籬下,不由得由落花聯想到了自己;
黛玉的葬花,其實就是在埋葬著自己;埋葬著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對美好人生的嚮往。
儂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
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
花落人亡兩不知!
到這裡還沒有完;還有比黛玉更痴的;小說裡面寫到此處,書中另外一位主角出場了——
他是誰呢?還記得嗎?
-
10 # 白開水
黛玉的葬花的前因來自於其強烈的不安全感。自從進賈府後,黛玉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雖然外祖母再三疼愛,但是仍然讓她的這種感受揮之不去。再者也正是這種疼愛也讓許多下人看不過去,加之黛玉的性格又是“清高自許,目下無塵”,又得罪了許多下人,如此形成了惡性迴圈。加之黛玉芳心已屬的賈寶玉總是態度不明確,和情敵薛寶釵、史湘雲不能保持距離,直至於寶釵看寶玉而又趕上晴雯假傳寶玉命令拒不給黛玉開門,這樣使黛玉的不安全感達到了頂點,因此才產生了蕩氣迴腸的《藏花吟》!
-
11 # 隱士夢言
答,個人感覺,黛玉葬花並沒有什麼前因後果,前因就是因為錦衣玉食,無所事事,無聊,自己給自己找些事情做。
例如我們現在,工作學習之餘,有人喜歡玩遊戲,有人喜歡逛網購,有人喜歡做手工,有人喜歡十字繡,一個意思,黛玉也把葬花的行為,視為自己的一種愛好和心靈寄託,僅此而已。
而對於作者來說,藉此情節,寫作的目的是藉此來突出表現林黛玉這個人物角色的與眾不同,其他姊妹的休閒方式是針織女紅,描花刺繡,而林黛玉的愛好是荷鋤葬花。
讀者閱讀後的後果,是可以透過這段情節的描述,感知但林黛玉這個人物角色的與眾不同,感受到其獨特的藝術情操和獨特的個人魅力。
-
12 # 進取柳葉
林黛玉葬花的前因是:黛玉晚上去怡紅院找寶玉,正趕上寶釵先到了寶玉那裡。而且更不巧或者太巧的是,那天晴雯對寶釵不滿意,心情不好,所以黛玉敲門的時候,堅拒開門,說“睡下了”。黛玉特別去強調“是我,還不開嗎?”晴雯又沒有聽出來是黛玉,說了一句“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人進來”。黛玉就更確定寶玉,“見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心裡很難過。
剛好第二天是芒種節,“古代風俗,說芒種一過,就是夏日了,眾花皆謝,花神退位,須要餞行”。剛好昨晚黛玉又吃了閉門羹,很悲傷,想到眾花要謝就更加悲傷。
所以要去葬花。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林黛玉葬花,就是衣食無憂,整日無所事事……而閒出來的。但在她地那個年紀,那樣地生活環境,能夠觸景生情,抒發自已對生命的感嘆,也是閒出了純貞,詩情畫意般的高雅!一首《紅樓夢》中的葬花詩,至今仍被譜曲高歌,足可證明是《紅樓夢》書中人物林黛玉閒出來得千古絕唱。OK,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喜勿噴。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