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漏影視推薦
-
2 # 老火四十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剩餘的修飾,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為我們展示瞭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透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
3 # 先影鮮視
《入殮師》堪稱日本電影中的經典,電影中所傳達的精神核心,對生死的探討。對生活對工作對人生的激勵至今依然感動了很多人。
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個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果說這部電影的好,我個人認為有三個方面吧。
首先是這部電影所表達關於生死的探討,大部分電影裡面的死亡都是血腥殘暴或者一筆帶過或者作為故事的結局,《入殮師》卻不同他利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死亡這件事,透過入殮師這一特殊職業來展現死亡的過程,小林大悟作為一名入殮師他尊重死者作為與死者告別的最後一人,他用自己專業的職業態度,讓死者整齊瀟灑的去到另一個世界,觀眾也會因為這個莊重而神聖的儀式想起自己故去的親人,透過現實與電影對比帶來強烈的反差,潸然淚下。
第二就是對工作的,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做一個工作會是怎麼樣呢,電影中小林大悟從開始的厭惡到最後認真,完成了一個人生的蛻變,他也正因為看到了社長對於工作的敬畏之心而改變了對職業的態度,而死者家屬也正是因為他對死者的敬畏跟溫柔理解了他們的職業,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只有努力與敬畏,小林大悟很好的詮釋了 這種匠人精神。
第三個就是對待生活的態度,小林大悟從失業的大提琴家到入殮師,這個過程中他受到了妻子的不理解,外界世俗的冷眼相待,工作開始時的困難與絕望,電影歌頌的不僅僅是對待職業的匠人精神,還有在逆境中如何努力如何蛻變,小林大悟在工作中有自己的努力有社長的影響,最終在工作裡實現了自我價值,找到了自我與社會的高度認同,也是由於入殮師這份職業帶給他的影響最終他原諒了父親,與自我和解與生活和解。找到了人生的真諦。
電影從不同角度來闡釋了這個簡單的故事,你可以認為他是親情片,文藝片,勵志片甚至人生電影都可以,每個人都能從這裡面找到自己想要的自己所尋找的卻不可得的人生真諦,這才是這部偉大電影的優秀所在。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評價如此之高。
-
4 # 外國人研究社
2008年9月10日在中國上映的日本電影《入殮師》,以一個獨特的視角直面世人比較忌諱的關於死亡的話題。影片大量運用近距離鏡頭詳細地展現一個個普通而又莊嚴的入殮過程,細膩而豐富的情感表達,藝術化的入殮儀式,打動了不少觀影者的心。影片圍繞帶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葬禮儀式展開,講述了一名大提琴手在成為入殮師助手後的成長經歷,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直擊各種形式的死亡,從側面角度去觀察逝者家屬的或悲或悔的複雜心情,把這個沉重的話題拍得自然得體而又不失關於人生哲理的思考。影片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足以證明影片的成功獲得國外評委的一致肯定。影片除了迴歸理性的死亡儀式之外,還摻雜了夫妻之間的誤解與原諒的感情主題,以及略帶冷笑話的喜劇效果,使這部電影看起來輕快放鬆卻又感人至深。
男主人公小林本來是日本東京一個著名樂團的大提琴手,後來經濟不景氣樂團解散,從此便失業在家。在回到鄉下之後誤打誤撞來到一家從事殯葬服務業的公司,從事入殮師助手這一職業。其實他並不知道,他要從事的行業需要克服身體與心理的重重障礙,他接手這一全新職業的第一堂課便是在入殮師師父的教學宣傳片裡充當人體模特,這個職業都嚴格遵循由專業的職業操作流程,整個入殮過程都在考驗入殮師的專業水平和心理素養。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主人公感同身受地儘快適應這份工作。
小林從事新工作的運氣似乎不太好,可以說是黴運。他的第一份差事便是面對一個已經去世半個月的獨居老太太。一來到老太太的房間,死亡的氣息便充斥著整個住處。難聞的氣味,沒有一絲生命存在感的房間。從主人公的表情動作看得很清楚,他手捂口鼻,驚恐的眼神,很顯然他被眼前的一幕嚇呆了,甚至不敢靠近老太太的床。電影理一掃而過的寥寥幾個鏡頭,讓觀眾極難適應,更不用說身處現場的這個入殮師新手了。
面對一個意外離去的母親,她的女兒和親人們悲痛欲絕,她的離世給這個家庭帶來沉重的打擊。她是一個勤儉持家,辛苦了一輩子的家庭婦女,從她的滿臉憔悴和歷經滄桑的雙手看得出來。一輩子的操勞讓媽媽青春不再,親人們看得更加心痛。男主人公憑藉專業的化妝技術讓她重煥容光,使她的遺容顯得平靜而又安詳,這對逝者和家人都是一個樂於接受的感動時刻。正是這些入殮師的存在,與親人的告別多了一份溫馨,少了一些傷別。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本片的背景音樂的譜寫製作全部出自日本著名配樂大師久石讓之手。整個影片的音樂旋律,恰到好處地輔佐著主人公的感情歷程。由剛開始接觸死亡時那雄渾有力的大提琴之音,衝破沉重死亡帶來的憂傷。電影裡有這樣一個場景:藍天、雪山、池塘、村落,主人公感受大自然的氣息,若有所思地坐在田埂上手拉大提琴,用自己擅長的大提琴獨奏曲抒發著自己對經歷眾多生離死別的淡然情感。這個場景銜接電影的高潮部分,可謂點睛之筆,把那種心曠神怡、抒情怡人而又不失多彩浪漫的獨特心境和盤托出,不得不佩服導演對影片情感旋律的張弛有度的把握度。伴隨著小林悠揚而又感人的大提琴之音,讓人們意識到唯有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感,才能享受不一樣的人生。
影片的另一個感情線便是夫妻之間的理解與包容。小林的妻子起初對丈夫的高薪工作感到驚詫不已,只是偶然的一次機會,她看到了那個自己丈夫充當人體模特的宣傳片,她才知道自己丈夫的真正職業——入殮師。由於職業的特殊性,在旁人的指指點點下她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在對丈夫的種種誤解下她憤然回到孃家。只是後來鄰居之死,她全程參與了整個入殮儀式,深切感受到了丈夫工作的崇高和令人尊敬。於是她冰釋前嫌,轉而在丈夫背後默默地支援他的工作。這種轉變代表的是一種夫妻愛的雋永情感,只有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淡然,才能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永恆的啟發。
影片的結尾可以說的多重複雜情感的交匯,主人公小林接到了自己父親去世的訊息,他自幼對父親的印象是一個不負家庭責任的男人,因為父親在他六歲的時候便離家而去,給他的童年蒙上了巨大的陰影。正如主人公說道的那樣:生的時候經歷了人生的風光無限,死的時候卻只剩下一個大箱子的遺物,這種人生是何等的悲哀。在見識到了殯儀人員對逝者的業餘處理方法和極其不尊重的態度,他氣憤之極,橫下心來不計前嫌為自己的父親整理遺容。也許是處於職業的本能,更是出於對父親的親情,還有妻子在身旁的鼓勵。小林眼裡噙滿淚水,他要盡到孝道為自己的親生父親送最後一程。當他發現父親手裡握著那熟悉的鵝卵石,小林才發現父親一直關愛這自己,只是多年來的誤解積怨已深,是時候化解這種怨恨了。他把鵝卵石小心翼翼地放在有孕在身的妻子手上,讓這個還未出世的小生命將這份父愛永遠傳遞下去。看到這一點,整個人感動得熱淚盈眶,這道出了多少初為人父的心聲。結尾伴隨著悠揚的琴曲聲調,充滿藝術性的情感表達,是對一份卑微而又高尚職業的尊重與肯定,煽情之餘更多的是對人生意義的情感昇華,感人不已。影片需要細細品位,才能領悟其中關於生與死主題的人生哲理,富於思考性和人生感悟。
-
5 # 譚Tan影音
《入殮師》作為一部影響無數人的經典影片,以其溫潤的電影畫面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征服了不同地域觀眾,引起了觀影者對死亡態度的共鳴。該片先後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獎和第3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影片上映後票房一路直追,創下了超高的票房紀錄。整部影片錯落有序、雅緻工整,用平實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一個小提琴師蛻變為入殮師的感人故事。影片中探討的生死話題具有其特殊的感染力,可以輕易穿透觀眾的內心,給人帶來深刻的感動和思考,是一部溫情和傷痛並存的影片。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小提琴師,但因生活窘迫,最終進入了入殮師的行業,起初遭遇了家人的反對,但在妻子觀看了入殮的過程後,對丈夫所從事的的事業看似改觀,慢慢理解了入殮師的工作。影片詳細刻畫了入殮師的工作過程,透過影片可以看到,透過入殮師的細心裝扮,遺體從面色蒼白變得容光煥發,為的是讓死者有尊嚴的離開,給親人留下最美好的一面,隨著入殮流程的進行,影片緩緩的流出出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影片著重將入殮師的化妝過程進行藝術化的呈現和表達,配以柔情的音樂與莊重的眼神,將入殮工作中面對死亡這件事變得溫情和耐人尋味,唯美的鏡頭語言不僅不會讓觀眾在觀影時產生反感,反而能提供給觀影者沉浸式的體驗。而影片中小林大悟的草原獨奏片段,更是全片的點睛之筆,其巧妙的將入殮工作與小提琴藝術結合,兩者琴瑟和鳴,伴隨美妙的鏡頭交相呼應,表達出了入殮和小提琴藝術其實一樣,都是一門需要懷揣敬畏之心的藝術工作。
電影男主角小林大悟由本木雅弘出演,妻子美香則有治癒系女演員廣末涼子出演,影片選角十分成功,兩人以沉浸從容的表情和動作,映襯出了影片莊嚴而又不失溫情的氛圍原來。全片以日本家庭的平常生活作為底色,在其間穿插入殮情節,讓影片顯得真實而又具有主旨強調性,不時配以音樂進行轉場,在無聲之中,流暢地訴說著每一個生命的喜怒哀樂和離去時的平靜悠揚。
影片主人公大悟將小提琴師與生俱來的耐心和對藝術的追求,運用到了為生命入殮的工作上來,用他細膩的手法為離開的人裝點最寧靜的面容,他展現了入殮師的專業和敬畏,給悲傷的死者家屬帶去最後的勸扶和慰藉。觀眾跟隨主角一起,漸漸地明白了入殮師的工作價值,他們用化妝藝術來敬畏生死,其偉大不亞於成為一位小提琴師。
儘管他放棄了小提琴師的職業,但小提琴給他帶來的精神力量卻無處不在,雖然所作的事情變了,但那份音樂帶給他的赤子之心,卻永遠地保留了下來,入殮時的小林大悟,就像在彈奏樂章的音樂家,他在自己的心中為無數的亡人奏響生命重新歸於自然的樂章,小林大悟的人格得到了昇華,其做之事比此前的工作更加深刻和具有價值。
電影《入殮師》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繪入殮和死者的關聯,它不僅在給亡人以慰藉,影片以它治癒而又溫情的刻畫,告訴了生者,向死而生的態度和勇氣,它讓更多人感受到了死亡的莊嚴和臨別的溫情,不去害怕死亡,而是敬畏死亡,以便我們更好地珍惜現有的生命,才是影片重要的意義所在。
-
6 # flydacing
影片《入殮師》透過講述一個與死亡密切相關的故事,讓我們重新觀察生和死的關係,反思我們的人生。最繁華美好的生命,也終將走向那永恆的歸宿。入殮,是一種死亡的儀式,能撫慰人們面對死亡的悲傷,給人治癒安樂的感受。
回覆列表
入殮師本是一種給逝者化妝的職業。而這部電影借這主角的職業經歷來表達對人生的體悟。
影片當中的主角在一次次給逝者化妝的時候,見證了悲歡離合,世間百態。從而思索人生的真諦,思索死亡的真態。
最終主角在這一職業的層層的歷練中,獲得一種全新的成長。
我個人認為,《入殮師》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打破東方文化“不知生,焉知死”,絕口不提死亡對人帶來的影響的慣例。關於生死的題材與表現方法是很多,但《入殮師》在主題處理的手法上,切入點主要在生者面對親人離別時的情緒反映,透過此來引申出人們的生死觀。以它的中心來看,它強調的是一個對“死亡”的接受過程,因此如果依照部分影迷的意願,太強調深刻的生死意義,感覺上會有點偏離了原定的主題。最起碼,從題材上來講,這是一個突破,每個人都會想到卻沒有落實去拍的主題,滝田洋二郎選擇了將其用這種方式搬上銀幕,那麼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對它嗤之以鼻呢?
《入殮師》再一次印證了久石讓不愧為音樂大師,用大提琴的演奏來代替安魂曲的旋律,處理得當,讓人印象深刻。而主角在空曠的野地上演奏大提琴,突顯了他的內心對入殮師所面對的壓力的釋懷,與對死亡恐懼的克服,內心情緒的平靜表現。這是他靈魂深處的安魂曲,也讓觀者在經歷電影前半段的壓抑後找到一個釋放的平衡點。
對於普羅大眾中一員的我來說,《入殮師》的感染力,與對主題的詮釋,是大放異彩的。
正視死亡,尊重死亡,這就是我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