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揚心理王老師
-
2 # 用心愛你40
從眾心理,是基於自身缺乏明確的目標、或者對自身的判斷力缺乏自信的前提下,為避免更大的風險而進行了選擇。
既然是從眾,必然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現就是跟著多數人走。這個前提首先是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想過大家這樣做的目的和後果,因此也就沒有“只有結果符合我的理想,才應該跟風”的原則。
另一個問題就是對自己的判斷力缺乏自信。儘管有明確的目標,但由於缺乏社會經驗和對人性的認識,所以無法預測此行的結果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標,也就不會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自信。
當然,在缺乏明確目標和自信判斷能力的前提下,從眾心理也有好處,就是表明立場,避免成為多數人的靶子。即使犯了錯誤,所謂法不責眾,不會導致過高的成本。
-
3 # 紅利姐
從眾心理就是大家都是社會動物,希望自己都是合群的被大家認可接納的,都不想當異己分子,所以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隨大流嘛。
一哄而上也是同樣的心理,甚至更厲害一些,因為所謂哄,這個字有很高的情緒在裡面的,甚至是很激動的情緒。在這樣的氛圍下就很容易一哄而上哦。
-
4 # 唐娟482
答,1,是看了個好,值得信仁,值得去做,幹,去參加。2,效法,看別人乾的好,做的人,說的好,想的好,去學習,去效法,模仿。3,進去看個究竟。4,總結經驗,取長補短,吸收精花。5,是從一方一角想出風頭。6,是帶著目的,利益,交易。7,是別人鼓動,硬拉,8,可能別人在造勢,造氣氛,9,受人唆使,10,看人出臭,看人笑話。11,出事了,大家都想幫,包括救人,救援。12,看熱鬧。13,志同道合在幹著工作,或研究什麼。14,共同想完成一個心願,15,共同慶賀或娛樂。15,愛面跟著去。16,本身愛看,愛說,愛專研,愛探討,愛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事,17,自己本身就是個探險家。18,共同在上班,幹工作,或幹活。看熱鬧一哄而上,是人的本能和本性,謝謝。
-
5 # 非言數字情感
1.從深層心理原因來說,不從眾就顯得孤立,內心覺得不安全。內在安全感缺乏,會讓人對未知恐懼。
2.從眾,還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歸屬感。不跟大家站在一起,就會缺乏認同感,也同樣會導致內在不安全感。
-
6 # 銀河漁夫592
因此不同的人抱著各自不同的心態而去的,誰也無法說個究竟或大概!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目的使然的;
1.喜歡看熱鬧的人;弟一種人就是去看驚奇熱鬧的心態之類!
2.愛貪小便宜的人;此類人是想去撿點小便宜心態的利己者!
3.對事態關注的人;還有一種是胸懷社會大局和諧安危的人!
-
7 # 白瑾格
為了研究“從眾”問題,社會心理學家曾經做過2個有趣的實驗。
實驗一心理學家讓一群人背對著電梯門,站在電梯中。
電梯停靠後,上來一個人。
這個人起初肢體傾向於面向電梯門站立。
觀察幾秒後,居然也轉身,背對電梯門站立。
實驗進行了許多次,幾乎後上來的那一個人,都選擇了背對電梯門站立……
實驗二心理學家給每人兩根長短不一的棍子,來鑑定棍子的長短。
除了實驗者以外的其他人按照約定給出了提前約定好的錯誤答案——長的那根棍子更短。
最後實驗者作答,我們能明顯看到實驗者臉上的微表情變化。
多次實驗後,發現大多數實驗者,選擇回答出了一樣的錯誤答案。
這兩個實驗展示的就是社會心理學中的“從眾”現象。
現實生活中看熱鬧一哄而上,也是這樣的從眾現象。
許多時候,我們選擇了和大眾一樣的選擇。
因為“從眾”在某種程度上,能讓問題簡單化,但是也會消磨自己的個性。
大多數人渴望不一樣,但是又害怕自己不一樣。 選擇從眾能夠一定程度的抵消這種因為不同而產生的恐懼感。
因此,我們在做任何選擇的時候,應該謹慎思考,合理選擇,而不是一味的被從眾心理牽著鼻子走。
更多相關內容,請見本人文章:
《遇見心理學:今天你從眾了嗎?2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相》
以上。
-
8 # 戀愛心理師
從眾心理也可以叫做“羊群效應”。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的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的一擁而上,也不管前面是有狼還是有草。
因此,“羊群效應”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目跟風。目前的某個地方,就存在盲目從眾的跟風的群體,這些人肯定會遭遇懲罰的,只是苦了一些無辜的人。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其他,就是看人多不多。人多就存在說服裡,人少就沒有說服力,所以只要大家都做這件事,很多人就會跟著做。
最典型的就是做買賣了,今年豬肉特別貴,明年養豬的人可能就增多了,哪裡有利益,大家就會往哪裡去走,至於能不能賺到錢,就看個人的運氣了。
現在的社會,媒體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就存在這種從眾心理。媒體往往充當著領頭羊的角色。
一條新聞透過自媒體,一下就成為了公認的事實,稍微煽風點火,就可能變成了所謂的民意,大家可能就在網上口誅筆伐了,這樣的事情在現在一點都不少見了。
比如前段時間的某女子和班上大多數學生的家長有不正當關係,最後弄的練警察都出來闢謠了,結果竟然是某個家長的惡意報復。
所以從眾心理告訴我們:對他人的資訊我們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凡事都要有自己的判斷,這樣才能不犯傻,不被別人當槍使。
-
9 # 半隱
從眾心理,用更通俗的話講就是“隨大流”,這是由於人作為群居生物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我覺得從心理學上講主要體現出以下三個心理特徵。
一是社會群體歸屬感。大家都有這種行為,有的時候是對的,有的時候是錯的。但是不管對錯,如果你身邊的人都出現這種行為,那麼對錯評價的標準在小範圍內就發生了變化。你不去模仿你就會招來異樣的眼光,你在這個群體中就會成為異類,被孤立,沒人接納你,這是很讓人焦慮和恐慌的,在這種壓力下,發生了從眾行為。
二是社會責任感降低。加入群體後,尤其是在做壞事的時候,人的膽子比以往要大很多,這是因為有群體作為支撐,社會責任感大為降低,人的醜惡的一面展現得更多,比如說戰爭、屠殺、群體暴亂、集體闖紅燈、中國式過馬路等。但是很多人其實是很膽小的,做完之後都很害怕,只是當時周圍的人都這樣做,他才積累起勇氣,同時也會抱有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
三是在社會群體中處於弱勢地位。比如學歷更低的、閱歷更淺的、處於更低階級的,由於在社會群體中處於更加弱勢的地位,對方向的把握、對自己命運的把握更加無力,他需要借鑑相對處於強勢地位的人,他們中更容易發生從眾行為。
這裡所說的從眾心理一般是貶義詞,一般指從眾的隨大流的是不好的方面。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換種說法,叫“順勢而為”,就不能這麼看了。社會的推動和進步需要群體的力量,有些時候你就得從眾,隨大流,跟著走,這樣才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而不被淘汰。
-
10 # 情感與透視
本文看點:
“羊群效應”也叫“從眾心理”,是經濟學的一個名詞
從眾心理是人類共有的特性一旦盲從就會喪失思考力盲從有時候是為了獲得社會認同文 | stone
有種選擇叫“跟風”在這裡我要詮釋一個概念,在提到“跟風”這個詞時,很多人都會想到“羊群效應”,事實也確實如此。
“羊群效應”這個概念絕非心理學的定義,而是經濟學上的一個名詞。說是在一個集體里人們往往會從眾,在集體活動中會喪失獨立的判斷。
這也是很多商家慣用的伎倆,有的商家甚至花錢僱人,在自己家的店門前排起“長龍”來吸引顧客。
現實生活中,即使我們能夠一眼看穿商家的伎倆,但有些時候,還是抵擋不住“羊群效應”的魔咒,即使排上半個小時的長隊,也要嚐嚐這杯“奶茶”究竟哪好喝?這碗“花甲粉”到底哪好吃?這盤“麻小”究竟有什麼特別?注意:羊群效應並非華人的獨有,即便是經濟發達的歐美國家,羊群效應依然存在,這是人類的共性。
在一群羊面前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木棍拿走,後面的羊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這就是羊群效應,也叫“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我先舉一個例子: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馬上就要到了,有多少人是從年頭到年尾一直在購物車裡攢東西的?很少嘛!都是臨近雙十一的最近幾天,或者是當天在網上搶購的嘛!即使沒有什麼東西要買,也要在網上瀏覽瀏覽,看看這個東西降價沒,那個寶貝多少錢,看著看著就下單成交了,基本都是這樣的。這幾天正好是十一假期,我有一個哥們特別逗,他和我說:
你看看,我的這個哥們就陷入了“從眾心理”的怪圈。
從眾心理很容易使人盲從,一旦盲從就會使人失去思考的能力,從而陷入“隨大流”的陷阱。
所以導致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
第一個是“跟風”
第二個是“攀比”
僅僅是因為“跟風”和“攀比”就會使人盲從嗎?如果單純的只用這兩個觀點來說明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未免缺少一定的說服力。因為很多時候人們也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明明知道這是在“隨大流”,或者看到商家的宣傳,一眼就能識破營銷的“騙局”。即便這樣,很多人仍會選擇跟風,這種現象就不能用“跟風”和“攀比”來形容這種人當時的心理。
美國個體心理學家 羅伯特.西奧迪尼 提出一個概念——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是當我們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如果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比如前段時間上映的《哪吒》,大家都在看,朋友們都議論,評價還很高,有多少人都是因為聽了別人的討論才去電影院的。為什麼呢?不去看看顯然不合適嘛!大家都去看了,我如果不去看那顯得多不合群,關鍵是插不上話。
因此,人們大多數時採取的從眾行為,有可能是要獲得別人的認同,來重新整理自己的存在感。
是“特立獨行”還是“隨波逐流”?我認為只要不是陷阱,參與一下也無妨。生活嘛!哪有那麼多的格格不入,其實人也很難逃出從眾心理的怪圈。
網上買東西,當然選那個評價最好,賣的最多的那家。走在廣場上,看到大爺大媽熱鬧的跳廣場舞,當然會情不自禁的看上幾眼嘛!去菜市場買菜,當然往人多的攤位前探一探腦袋,看看他們在挑啥,合不合算。人間的煙火氣值得眷戀,即便是天上的神仙,也會迷戀凡間的林林總總。
當然,保持自己的個性,保持自己的創造性也很重要,我說過了,只要不是陷阱,俗上一把也很耐人尋味。
本文觀點參考:
《墨菲定律》 鴻雁/編著
《影響力》 羅伯特.西奧迪尼/著(全文完)
文 | stone
回覆列表
從眾,是人類做為社會性動物的一個特點,也可以說是一種本能。
有句老話叫“跟著下,不害怕”,可以形象地說明從眾心理的特點。應該說從眾行為有其積極意義的。動物沒有認知和思考功能,而人類有,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就要思考,做還是不做,怎麼做呢?這些都要思考吧,可是供我們參考的東西卻很少,思考也是白思考,怎麼辦呢?看別人怎麼做的,咱也這麼做,八成錯不了。於是,從眾了。
另外,當從眾的時候,處罰成本最小,如果錯了,大家都錯了,法不責眾。
當然,在現代社會,從眾就是一種重大缺點了。因為社會發展迅速,各種情況紛繁複雜,每個事情都要認真思考利弊得失,每個人的情況也不相同,再從眾就等於是閉著眼跳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