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舟江湖

    史記的論述結構,後人閱讀比較費力,至於史記中司馬遷的偏心偏向偏激,後人自有各自看法。本人認為史記不如左傳,史記更接近歷史文學,而史記對秦皇漢武的論述,遺毒後世

  • 2 # 錦小馬

    司馬遷,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後人尊稱太史公,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忍辱負重寫下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那麼,寫這部書的司馬遷,究竟是個什麼人?

    司馬遷的父親是一位標準的嚴父,他希望兒子能比自己有出息。所以自從司馬遷懂事起,就過上了沒有童年的日子。父親司馬談的皮鞭和棍棒時刻準備著,他不得不埋頭啃苦,在這種嚴父的督促下,司馬遷10歲時,司馬遷就能熟讀《尚書》《左傳》《國語》等著作,可以被稱為神童了。

    後來司馬遷被父親攆出去旅行,司馬遷就開始走上了詩和遠方的道路,這一段時間他遊歷了很多經歷了很多,他發現透過自己的真實經歷能感悟到自己從書本上得不到的東西。他增長了自己的見識,可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外如是也。

    後來他的父親司馬談不行了,臨終遺願就是希望兒子為國家做點貢獻,能夠寫一部史書,司馬遷答應了。

    可就在司馬遷全身心寫書的時候,李陵事件發生了,司馬遷為他求情也被下獄,李陵家族被全部處死。按照法律,司馬遷也是要被砍頭的,但念及他是“因言獲罪”,可以給他個機會。但是,從此以後就不是個完整的男人了。

    這個時候,最考驗一個人的覺悟。有的死輕於鴻毛,有的死重於泰山。我是這樣死了,一點價值都沒有,我還有使命沒有完成,我還有書沒有寫完,不能死。

    對司馬遷來說,其實現在活著更可怕。老婆孩子都有,自己卻成了一個閹人,自己該如何面對他們。但是既然選擇活下來,他唯一目的就是寫完這部書。

    於是名垂千古的史書,《史記》誕生了!

    無數的英雄人物和繁花似錦的盛世都講逝去,什麼都沒有留下,但是史記留傳了下來,而且將會繼續流傳下去。

    司馬遷你真正的詮釋了“有死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的真正含義,你是個偉人!

  • 3 # 社會生活博覽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與政治家,年輕的時候博學多才,後來他繼承父職,擔任過太史縣令,最後又撰寫了古今聞名的鉅著《史記》。

    但是,他寫《史記》的時候,也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時候,他是忍辱負重,化悲痛為動力動力,可以說他用盡畢生的精力與頑強的精神,才著完了《史記》。

    因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情發生了:當時,漢朝的大將軍李陵,在與匈奴作戰時被俘投降。這訊息傳來,一下子遷動了大漢滿朝的大臣。有的說李陵是有意投降,有的則說是被迫投降。但不管何種原因,李陵的投降,都使漢武帝異常惱怒,甚至要誅其九族。

    這時,滿朝大臣,都嚇得惶惶不安,唯恐此事牽連到自己;只有司馬遷竭盡全力為李陵辯解,他認為“李陵以五千步兵血戰八萬匈奴騎兵八天八夜,外無援軍,內無羽箭,仍擊殺大約三倍於自身數量的敵軍”,已經夠英勇的了,他被俘後投敵,實是無奈之舉。

    但是,他的這一番好話,令憤怒頭上的漢武帝非常不悅,一氣之下竟然對他處以宮刑。

    這令司馬遷的內心裡蒙受了極大的恥辱,很多人都對他恥笑辱罵,不把他當正常人看待。處於極度痛苦之中司馬遷,卻沒有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

    而司馬遷屈辱地接受宮刑,使自己苟延活下去,是因為那時候的“史記”,才剛開始動筆。最後,他終於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也開創了中國史書的新形式。當然,也受到了後人的尊重與愛戴。可見,司馬遷品格高溫的史學家及偉人!

  • 4 # 心態jueding人生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總體來說是個公正的人,是個堅毅的人,但有些方面給人嫌疑,對待給自己宮刑的皇帝給予大膽的批判,並不能說明這個人真的公正,也許有個人的苦衷吧,換做是你,也很難做到真正的公正。他的公正也就是後人從這一點上看出來的。後面的事就很難說了!畢竟我們沒有更有說服力的證據。好像歌頌皇帝又敢於批評皇帝的人都是公正的,這是一個謬論!道聽途說來的也可以寫入文章的,真實性誰能說得準呢?

  • 5 # 說書後生

    我個人認為如果要評選10個影響中國的人物,司馬遷絕對可以佔一席之地。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的評價說明了他在歷史和文學上的地位。我想說的是,司馬遷在樹立華人信仰上是功不可沒的,我們華人是很看中歷史的,講究蓋棺定論。歷史評價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還是遺臭萬年。

  • 6 # 清風楊柳

    司馬遷是西漢時史學家、文學家,說到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其實在後世歷代的名家,他們對於司馬遷的評價都是很高的。

    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他在其《漢書》中的《司馬遷傳》是這樣評價司馬遷的:“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從文中不難看出,他說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可見評價之高,他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後世的史學家學習和讚揚。

    唐朝文學家韓愈特別欣賞司馬遷文學才華。更是以司馬遷的《史記》為自己寫作之範本,對司馬遷這樣評價道:“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

    此外,還有許多的歷代名人對於司馬遷的高度評價,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就說近代魯迅對他的評價是:“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更是稱讚其《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認為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他的頑強意志、他的堅持不懈,為後人樹立了一個榜樣。他所寫的《史記》更是為“二十五史”之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史書的典範,我們應當稱頌他,並學習其精神品質。

  • 7 # 一天天積累一點點

    魯迅曾經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思就是說,司馬遷著作的《史記》是記錄歷史類著作的一個巔峰,所以用了絕唱一詞。

    後世學者專家對史記的地位也是高度認可,其內容有很多內容,《項羽本紀》《鴻門宴》等很多內容被列入語文教學課本

    開啟百度APP,檢視更多高畫質圖片

    如此特殊的地位,你知道為什麼《史記》的地位如此之高嗎?可以從以下三點去考慮。

    一.具有強烈的愛憎觀念

    在司馬遷之前,有很多史書出現,《左氏春秋》《春秋風雲錄》《戰國策》等等,但是卻沒有像《史記》一樣被天下人傳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司馬遷表達了強烈的愛憎觀念。

    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功利評將相。項羽列傳,李將軍列傳等,司馬遷都表達了對英雄的愛,對英雄的惋惜,對奸臣賊子的痛恨,對酷吏殘忍的痛恨,這種愛憎分明的情感開創了史書類傳記的先河。

    在此之前,所有的史書類記載文獻,只記錄,不評價,只神話褒獎,沒有任何貶低。

    二.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紀傳體就是說按照人物來書寫傳記,通史就是說各個朝代都有記錄,這種史學記載形式的根本變化,是《史記》地位的奠定基礎。

    在此之前,要麼以國別體為主,要麼以某位統治者為主,很大程度上侷限了史書的拓展。

    方便後世人更加全面,通透的瞭解歷史,瞭解人物。

    三.開創批判君主專制的色彩

    在此之前,任何史書類記載,對統治者只有頒獎神話,只有美化,但是司馬遷的史記卻能夠將君主專制的不好的一年揭露出來,這一點是非常厲害的。

    因為揭露了皇帝的不足,後世人在讀史書的時候,能夠更加全面的幫助後世人瞭解一段時期,人和物是分不開的,優點和缺點也是同根生,盤活了了人物形象的同時,敢於對專制的殘忍,批判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四.高度真實可信的記載內容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可以說,為了讀史記,司馬遷用了畢生心血來寫,本身就是史官出生的他,查閱書籍,通古纜今,走訪民間,風雨不歇。

    可以說,他的內容具有高度的真實性,有跡可循,有理可依,有非常多的內容有史詩支撐,這也是為什麼後世學者會把他當做一個重要的史學參考來對待

  • 8 # 朝陽人

    提到中國歷史,就不得不提《史記》,這是因為: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只《史記》一書,就記載了3000多年。而且,《史記》還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不僅開創了中國記史文體的先河,還對後世的詩詞歌賦、戲劇、小說等文學作品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因此,《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也被譽為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作品精彩、而想去認識作者。而實際上,我們只有仔細地瞭解了作者的身世和創作背景之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要義。也正是這樣,在學習《史記》之前,我們先要認識司馬遷,這也是弄明白“司馬遷在被譽為史學家和文學家之外、又為何被冠以思想家稱號”的前提。

    世代為官 家境殷實

    司馬遷的祖上,曾做過周朝的太史,主掌天文。在周惠王和周襄王時期,其祖上去了晉國,後來又到了秦國。其先人司馬錯、司馬靳、司馬昌都曾在秦國為官。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是五大夫,父親司馬談為太史公。

    景武年間,司馬遷出生在黃河龍門之時,其家境雖談不上富庶,但也算得上是衣食無憂。

    博覽群書 遊歷南北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經跟隨唐都學習天文,跟楊何學習《易經》,跟黃子學習道家理論,並且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著有《論六家要旨》。受父親的影響與教導,司馬遷十歲就通讀了古文典籍。

    作為太史公,司馬談早就有續寫《春秋》之後歷史的想法,司馬遷耳濡目染,也一直為此努力。在司馬遷20歲的時候,父親鼓勵他去遊歷山河,蒐集遺聞古事。於是,司馬遷南遊江淮,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設身處地,考究史實。遍訪大江南北之際,司馬遷蒐羅了大量珍貴資料,而比這更重要的是,司馬遷增長了見識、開拓了眼界。

    受父遺命 身腐不移

    漢武帝元封元年,出使歸來的司馬遷在洛陽見到了病危的父親司馬談。父親涕淚橫流,對司馬遷說:”自魯哀公捕獲麒麟以來四百多年間,諸侯爭霸,史書文獻大部分都已丟失,我身為太史公卻不能加以完善記錄,這是我的失職。你接我班當了太史之後,一定要幫我了卻續寫史書的願望!“父親死後三年,司馬遷當了太史公,一直竭力完成父親遺願。

    漢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兵敗,群臣都聲討李陵的罪過。漢武帝問司馬遷意見,司馬遷如實陳述:“李陵為人忠孝,講信用,能於亂軍之中回來,已經殺敵無數,且李陵仍懷有報國之心,希望給他立功機會 “。聽了司馬遷的話,漢武帝認為司馬遷在為李陵辯護,怒將司馬遷打入大牢。為完成父親未盡之事業,司馬遷受宮刑以保命,繼續撰寫《史記》。

    忍辱負重 終成《史記》

    “李陵之禍”之後,司馬遷的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他覺得遭受宮刑是奇恥大辱,他想一死了之,但父親遺願未了,《史記》尚未完結,他必須活著。遭受打擊之後,司馬遷開始重新審視社會、重新審視人生,一切的仁義禮智信,一切的功名利祿,他都不再放在眼裡,他只想活著。

    朋友任安身陷囹圄,希望司馬遷為在漢武帝那裡為他求情,司馬遷婉言拒絕。因為司馬遷知道漢武帝的脾氣,他不想第二次冒險。為了活著,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悅君顏而言。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的遺願,是續寫《春秋》以後四百多年曆史。然而,在研習史料過程中,司馬遷發現了《六經》的侷限與不足,於是決定重新修史,不僅僅是續寫四百年,而是重修自黃帝以來3000多年的歷史。

    忍常人所不能忍,必成常人所不能成。徵和二年,司馬遷終於了卻了父親遺願,完成了史學鴻篇鉅製—《史記》。

    綜上所述,司馬遷是一個有著浪漫情懷的文學家,一個一絲不苟、治學嚴謹的史學家,一個深諳世事、明哲保身的思想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緊急削弱一英雄,網友調侃“勝率70%太強了”,你用過這個英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