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個壞孩子

    軍事研究專家諸葛亮會犯這樣的低階軍事錯誤 , 其實並不全怪他自己,當然也有其他因素。

    從天時,也就是歷史環境來看,雖然他創造出,用3萬步兵攆著曹魏十餘萬騎兵打的軍事奇蹟,奈何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吃步兵師必然的規律,而當時的環境下,沒有任何經濟支柱去打造抵抗騎兵的武器,失敗是註定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歷史自然規律,強者為尊,誰也改變不了,能改變自己的是自己的陣營所在地。

    從地利來看,也就是生存環境和兵力儲備,從生存環境來看,當時戰爭使得經濟蕭條,人民雖然表面上支援自己的宰相,但是生活過得一天不如一天,逐漸喪失鬥志,這也是導致失敗的原因。

    從人和來看,就是個人原因,他的心急,莽撞,急功近利是大忌,他知道原因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知道自己也老了,還沒有完成這個他一身的遺憾,他要彌補他的遺憾就貿然出兵了,這個和劉備、張飛為報關羽的仇而貿然出兵東吳一樣,結果都是大敗。

    綜上所述諸葛亮犯的錯誤除了和自己計劃不當以外,和方時的歷史環境也有很大關係,所以誰是誰非,歷史已經給我們最好的證明。

  • 2 # 青言論史

    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個是理想,一個是現實。

    蜀漢政權的立國合法性,就在於他自詡自己是東漢的延續;而諸葛亮本人的畢生政治理想,也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兩條,就是蜀漢政權無論在諸葛亮生前還是身後,都一直把北伐作為自己基本國策的理論基礎。

    但是有理想還不夠,必須要照進現實。蜀漢王朝是一個偏霸一隅的政權,註定了它不能苟活在益州,不然它就很難生存下去。頻繁地進攻魏國,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於能不斷騷擾魏國,削弱其實力,並且可以擴大自己的地盤,增加自己的人口,何樂而不為呢?

    更何況,戰爭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好方式。蜀漢國內的矛盾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土著和劉璋舊部、劉備舊部之間的矛盾。為了轉移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只有以對外侵略戰爭的方式來使蜀漢趨於穩定。

  • 3 # 虔雩志錄

    回答問題之前我說說我的看法:我們絕大部分對漢末到東晉(或者說從黃巾起義到蜀漢滅亡這段時間)這段時間的認識都是來自於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但是我們要了解一個點:《三國演義》不是史書,它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受成書時的所處環境,作者的個人主觀色彩影響的文學作品。既然是文學作品,那麼受作者的主觀影響就會很大,比如很有名的趙雲是否真的那麼武力高強?在正史中評價很高的陳到在《三國演義》中卻基本沒有提及。

    歷史上,諸葛亮兵鋒到達祁山只有兩次一次是在建興六年(228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第二次是在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好了迴歸正題,為什麼諸葛亮要耗盡國力也要北伐?

    首先讓蜀漢活得更久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和知遇恩情的報答,“興復漢室”是蜀漢立國的口號和輿論基礎,不管是劉備還是劉禪都強調蜀漢是漢朝正統,也正是應為如此就要求蜀國北伐。諸葛亮自己心裡比誰都明白一位偏居益州的蜀漢想要打敗曹魏幾乎不可能,但是不打正統性就會被懷疑,自號正統卻對篡漢的曹魏政權毫無動作,正統性受到懷疑,北伐是不得已而為之。並且每次諸葛亮北伐基本上也就三四萬人,這點兵力別說打下曹魏,連長安都打不到,人數還不如曹為西線兵力多。

    其次是轉移蜀國的國內矛盾,也就是蜀漢政權的統治階層(以關張為首的元老派和諸葛亮為首荊州派)與本土士族階級(劉璋舊部和益州本地計程車族)的矛盾,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李嚴因運糧不及時叫諸葛亮退兵,而後李嚴廢為平民。

    最後大的戰略上說曹魏佔據一半的天下,而蜀漢僅佔益州一州,單論基數曹魏就能把蜀漢給耗死,再者,用小部分兵力去騷擾牽制曹魏倍於己的兵力,也是再用小舍換取大得。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祁山之外就是西涼了,而馬超馬岱姜維等人在西涼的羌人氐人都有一定名望,也有希望得到羌人氐人的支援。

  • 4 # 萌大叔來了

    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神機妙算!只是有見識,的戰略家!有隆中對為證!幫助劉備創業,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就是後勤供給,不給力!政治形象和戰略目標,不清楚!它們的國名叫做漢(蜀漢是後人對他們的稱呼!)所以,必須要和篡奪帝位魏國死磕到底!因此只能打,以戰止戰!以團結內部力量!其實,本地人早就不想打了!益州原本是劉璋的地盤兒,被劉備奪了,除了善待原先的益州舊臣之外!就只能假冒朝廷忠臣,以玉帶詔事件為由頭,來道德綁架益州劉章舊部!所以,可以造謠說漢獻帝已死,他劉皇叔繼承漢室社稷,繼續北伐中原,恢復漢室,對於身處四川的人來說,影響不大!四川天府之國自保無礙!可是,就像東征十字軍一樣,為了奪回聖地,一定要奮戰!這就是一個結!實力差距太大,打不過就是打不過!

  • 5 # 古今暢說

    諸葛亮在北伐前做大量的工作,整頓吏治,安頓民心,安扶南方叛亂,連續幾年大豐收,可謂兵精良足,然後請旨開始北伐。

    奈何蜀道艱難,運糧不便。這是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大詩人李白曾作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正說明蜀道有多麼不好走,也就是因為這條蜀道成了諸葛亮的一個障礙。

    去攻魏國,捷徑就是去攻長安,然而去長安的路除了陳倉外,其餘小路盤涉艱難。只要魏軍在陳倉艱守不出,就很難進攻長安。在諸葛亮二出祈山時,便是陳倉守將赫昭使得蜀兵不得向前,最終只有帶兵回漢中。使得諸葛亮無法仿效張良、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諸葛亮本人雖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早期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名將,實力著實不小,但是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些;到了後期,由於長期征戰,西蜀因為地狹人少,人才匱乏,最後竟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艱難局面。反觀曹魏,地廣人眾,才人濟濟,才智之士不斷湧出,能征慣戰的將才承前啟後,源源不斷。西蜀哪裡是對手。

    且蜀軍後來也只有姜維這一智謀之士,魏良將較多,而蜀將較少。當時蜀中馬超、黃忠、關羽、張飛等猛將相繼戰死,勇者只剩趙雲、魏延,但趙雲不久又死,魏延則早有反心。

    魏國卻又出現個司馬懿,他善用兵,及諸葛亮心腹之患,更兼張郃、曹真、郭準之勇,怎能輕易敗於蜀軍?而後又有鍾會、鄧艾、司馬昭、司馬師等一班文武雙全之人,竭力輔佐,魏國實難攻破。

    再者後主屢次聽信讒言,使人宣孔明返回成都,造成大好的局面浪費掉,一次又一次半途而廢。這些都要歸結於扶不起的劉阿斗懦弱無能,寵信宦官聽信讒言所致。再有司馬懿智謀過人。在諸葛亮攻打魏軍時,魏主曹睿讓司馬懿總領大軍。從那時開始諸葛亮就不再容易取得勝利了。司馬懿可謂是諸葛亮一生難逢的敵手。

    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戰場上各顯才能,各有勝負。可以說,魏國若沒有司馬懿早就被蜀國滅了。再者司馬懿命不該絕,在諸葛亮與司馬懿最後一戰時,諸葛亮成功地誘司馬懿進入了上方谷,隨後以平生最善長的火攻困而燒之,就當司馬懿已手足無措時,忽然狂風大作,黑色漫空,驟雨傾至,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司馬懿因此逃過一劫。

    上天如此戲弄諸葛亮使得孔明也因此身染重病,不久於人世。可真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雖有驚天之才,奈何時運不濟,也是惘然,六出祈山,無功而終,真是可嘆!

  • 6 #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正史中諸葛亮是有六次征戰,有一次是防守戰,其他五次北伐中只有兩次是從祁山出發。諸葛亮之所以不斷的北伐,是因為蜀軍經歷過南征,又有兩年的訓練,處在實力的巔峰期,而北魏在這段時期軍備鬆懈,這是伐魏是最佳時機。蜀國由於地理原因,發展速度趕不上北魏,若是無有作為,兩國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最終只能等著曹魏來滅了自己了。但是為什麼屢次都沒取得大的收穫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諸葛亮在軍事才能上並不非常出眾。《三國志》介紹諸葛亮在治國和政治上的才能堪比管仲、樂毅,但對統兵作戰並不是他的專長,只能說他統兵用兵的才能並不出眾。而諸葛亮幾次北伐的對手司馬懿和曹真都是當世人傑,諸葛亮與他們對戰並不輕鬆。2、長途跋涉,軍士疲憊,曹魏以逸待勞。諸葛亮每次北伐之路都是艱險崎嶇,李白的《蜀道難》就說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等到軍士到達目的地後已經是疲憊不堪,而這時曹魏老早就做好了準備。3、糧草不濟。蜀軍行軍難,運送糧草也難,而且蜀國連年征戰,糧食消耗太大,百姓們都沒吃的了,哪有多的糧食軍用呢?諸葛亮也多次因為糧草不得不退兵。4、蜀中將帥凋零。昔日能征善戰的大將都不在了,也少有後起之秀,“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當時關羽的跟班廖化平平的資質也當上大將了,蜀國昔日輝煌不再。5、本身實力較弱。蜀國雖然暫時處於軍事的巔峰狀態,但相比強大的北魏依然顯得弱小,諸葛亮能夠多次以弱勝強已經是非常難得了。總之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幫劉備制定戰略,管理國家是他擅長的,但讓他在各方面都不如別人的情況下統兵作戰,這確實難為他了。多次強而為之把自己拖垮了,最終魂歸五丈原,何其可悲也!

    (做一條歷史長流中的小魚,帶你品其中滋味!)

  • 7 # 亭殿閣
    關於諸葛亮北伐,現在網上有兩個觀點特別流行,第一個觀點是說“曹真多次挫敗諸葛亮北伐,軍事能力甩諸葛亮幾條街”,第二個觀點是說“陳倉之戰蜀漢數十萬大軍不敵郝昭數千人”,筆者針對這兩個觀點只能說是“扭曲歷史,毫無依據,譁眾取寵”。曹真多次挫敗諸葛亮北伐,軍事能力甩諸葛亮幾條街?第一次北伐曹真大將軍都被諸葛亮騙到郿城去了。然後諸葛亮突襲祁山,幾乎兵不血刃奪取隴西三郡的時候,曹真還在箕谷和趙雲的疑兵對峙呢。顯然,曹真並未識破諸葛亮的聲東擊西之計。當時諸葛亮奪取三郡導致“關中響震”,群臣都驚慌失措無計可施。是魏明帝曹睿親自坐鎮長安,又從荊州調遣張郃進軍街亭。最終張郃在街亭擊破馬謖,諸葛亮被迫撤退,這才收復隴西三郡。關鍵張郃是曹睿親自調遣的,與曹真可沒有關係,張郃的勝利難道也能算在曹真頭上麼?曹真畢竟是大將軍,給他個面子,就算他贏一局吧。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受阻陳倉,糧盡而退,曹真派遣王雙追擊,結果被諸葛亮擒斬。這次戰爭主要分成兩部分看:第一部分,諸葛亮攻陳倉,不克。第二部分:曹真派遣王雙追擊嗎,被伏殺。諸葛亮只不過是攻城受挫,曹真卻損兵折將,這最算平局已經是給曹真面子了,怎麼能算諸葛亮被曹真擊敗呢?第三次北伐諸葛亮直接奪取魏國武都、陰平二郡,這不用說,自然算諸葛亮勝利。然後就是曹真主動進攻蜀漢。同樣分成兩部分看:第一部分,曹真大軍進攻漢中不克;第二部分,諸葛亮派遣魏延偏師西入羌中大破郭淮。這很明顯是曹真的失敗。諸葛亮與曹真的四次對決,二勝一平一負(這一負還不能算是曹真的勝利)陳倉之戰蜀漢數十萬大軍不敵郝昭數千人?據《三國志》記載劉備東征孫權之時,所帶軍隊不過4萬。蜀漢滅亡之時,“帶甲將士十萬兩千”除了北伐以外,蜀漢還需要軍隊留守成都,漢中,南中,永安等戰略要地,能夠派出去北伐的軍隊不過數萬。這在同時期吳國大鴻儒張偐所著《默記》中得到了印證,他稱諸葛亮北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而且這一次的北伐具有其特殊性,諸葛亮只帶了一部分兵力進攻陳倉,另一部分兵力在陳式手上。幾乎在諸葛亮從陳倉撤退的同時,陳式已經率領一次軍隊進入魏國的武都郡。蜀漢北伐兵力本來就少,又一分為二,能夠投入到陳倉戰場的兵力不會超過2萬。而且諸葛在進攻陳倉之前,已經寫信給諸葛瑾說:“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顯然,進攻陳倉是諸葛亮的“圍魏救趙”之計。陳倉之戰的背景是:東吳石亭之戰大破魏國大司馬曹休,魏國大舉增兵東線,司馬懿,曹真全都派過去準備和東吳進行大會戰了。這時候諸葛亮進攻陳倉,直接迫使曹真主力回師救援陳倉,大大減輕了東吳的壓力。陳倉之戰,諸葛亮一共打了不到一個月就撤退了,這明顯不是一次認真的北伐。如果真的要奪取陳倉,至於只准備不到一個月作戰的糧草麼?周瑜攻打南郡用了一年時間,諸葛亮打陳倉才不到一個月,打不下不是很正常麼?更何況他側應東吳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呢?參考文獻:《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脆芋頭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