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味冷

    科學漏洞?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有人敢噴嗎?不靠任何儀器裝置就能控制人心清除記憶的奇人設定,不就是國內特異功能賭片的設定嗎?有任何科學邏輯可講?

    就科幻的硬度來說,流浪地球的硬度遠超星際穿越。

    個人認為,凡是涉及到時間穿越的科幻都不夠硬。畢竟時間穿越本身能解決的預設問題太多,而時間線閉合帶來的一堆邏輯問題都被選擇性忽略。

    而且穿越題材很容易齣戲,和眾多後宮文,帝王文,霸主文混成一談。畢竟只要摸一下電門,跌下懸崖,昏迷了驚醒,後面就都是都市言情宮鬥劇情了……

    而流浪地球原著的世界要現實得多,涉及到的眾多技術基本是現存技術的擴大化和可預期的發展。其中涉及的人類群體行為更加厚重和具有現實意義。

    改編電影只是截取了2500年流浪計劃的頭二十年左右,擴充套件了地球執行到木星軌道附近的一段遭遇劇情。考驗雖然巨大,卻不過兩代人。政府穩定,人性尚存,去意堅定,可以說是流浪路上的史詩時代。

    而流浪地球計劃之前,和漫長流浪路上,人心的種種變故,無疑更加黑暗卻難以迴避。且看續集前傳裡如何演繹。個人認為流浪地球應該是中國的星球大戰等級的大ip了。

    個人很喜歡影片裡的機械設定,特別是地表各種工程機械。有模有樣,動作合理,大,巨大,超級大,暴力美學欲得到了滿足。

    而影片中沒有刻意突出美式的個人英雄主義,在初期140萬救災隊伍中主角團隊甚至不是完成任務的那一隊。最後想到解決方案並執行的也不止主角團隊。太空中最後的犧牲也是在地面團隊的努力下才顯得有意義(據說太空劇情線是騙資成功後給資方訂製的?)這些都比較符合我個人的價值觀。

    反觀星際穿越,主角為了進入黑洞做了哪些準備?有什麼技術支援?誤打誤撞進入了宇宙中最極端的環境,不死,還突然與地球建立了時空聯絡,這和從懸崖跳下去,突然就獲得了天眼通的能力有區別嗎?黑洞解釋一切,是另一個版本的穿越解決一切。

  • 2 # 叮噹的視野

    對於科幻片,尤其是中國首部大背景的科幻片,我更多是給她包容和理解,因為我很少看到大家去糾結漫威電影裡的科學邏輯,對於自己家的電影,也希望大家更多包容,但《流浪地球》裡的科學邏輯還是可以拿出來客觀說說的。

    一、太陽如何老化?

    電影的設定是,太陽急速老化,將會不斷膨脹,吞沒整個地球;原著小說中的設定則如下:

    三個多世紀前,天體物理學家們就發現這太陽內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於是他們發射了上萬個探測器穿過太陽,最終建立了這顆恆星完整精確的數學模型。

    巨型計算機對這個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太陽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變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太陽內部,由此產生一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之後,太陽將變為一顆巨大但暗淡的紅巨星,它膨脹到如此之大,地球將在太陽內部執行!

    事實上在這之前的氦閃爆發中,我們的星球已被汽化了。

    這一切將在四百年內發生,現在已過了三百八十年。

    太陽的災變將炸燬和吞沒太陽系所有適合居住的類地行星,並使所有類木行星完全改變形態和軌道。自第一次氦閃後,隨著重元素在太陽中心的反覆聚集,太陽氦閃將在一段時間反覆發生,這“一段時間”是相對於恆星演化來說的,其長度可能相當於上千個人類歷史。所以,人類在以後的太陽系中已無法生存下去,惟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恆星際移民,而照人類目前的技術力量,全人類移民惟一可行的目標是半人馬座比鄰星,這是距我們最近的恆星,有4.3光年的路程。以上看法人們已達成共識,爭論的焦點在移民方式上。

    總結一下,就是太陽的老化突然提前了五十億年到來,原因不明,可以理解成作者的設定(劇情需要,沒有這個設定就沒法展開故事)。

    恆星的演化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過程,開始於巨分子云的自引力坍縮。只要星雲的質量大於金斯質量(Jeans Mass),它就會出現引力的不穩定性,然後開始坍縮。當然,前面這句話有些不準確,因為滿足金斯判據是星雲坍縮形成恆星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形成恆星還有其他的一些條件,比如星雲的初始角動量不能太大(如果角動量太大,而星雲的質量本身也足夠大,坍縮過程就會把星雲變成扁扁的圓盤,然後到一定程度會解體、碎裂,總的角動量被分解為各個碎塊的自轉和公轉角動量,這些碎塊也各自坍縮形成恆星)。

    星雲的收縮分為快慢兩段過程,快速收縮結束後的星雲被稱為原恆星(Protostar)。原恆星的緩慢收縮過程中,自引力和氣體的壓力基本平衡,形成了準的流體靜力學平衡狀態。此時原恆星已經不再透明,輻射只能由表層附近逸出,內部溫度迅速升高,內外溫差造成了強烈的對流。對流釋放了內部的熱量,同時平衡了恆星的化學組分。這一過程被稱為林忠四郎階段(Hayashi Phase),得名於日本天體物理學家林忠四郎。

    進一步的引力收縮使得中心部分出現了輻射平衡,對流層急劇變淺,表面溫度升高,核心部分的氫開始了聚變反應(相關回答:人類如何/何時發現恆星是依靠核聚變發光發熱的?),恆星的演化正式進入了主序(Main Sequence)階段。

    恆星在主序階段停留的時間取決於中心區域氫燃燒(這個詞雖然不準確,但是大家都用)的時間,燒完了恆星就會開始偏離主序帶。

    對於小質量恆星 ,中心的氫燒完了,就只剩下氦了。但是中心部分的溫度還不夠高,不足以點燃氦的聚變,只有中心附近的氫依然在燃燒,形成了一個殼層,維持著恆星的輻射。氫的殼層燃燒繼續產生氦,氦核的質量繼續增大,增大到一定的程度以後,內部的壓力抵擋不住自引力了,就會開始坍縮,引力勢能轉化為熱輻射,從而吹起了外面的氫殼層,使得恆星的半徑持續增大,表面溫度持續下降,演化成了亞巨星。亞巨星繼續膨脹,但是表面溫度不再下降,最後變成了紅巨星。當然,恆星的演化過程和恆星的質量有關,恆星由於物質不夠,壓根不會變成紅巨星,氦核最後會坍縮成為氦白矮星(但是這種恆星的壽命太長了,比宇宙年齡還長,所以這還是隻是我們的推測,暫時沒有觀測證據)恆星則在經歷了氦閃以後進入雙殼層燃燒的漸近巨星分支,然後演變成紅超巨星,並快速、大量地開始損失物質,最後演變成碳-氧白矮星。

    紅巨星中心氦核區域的電子由於密度增大發生了簡併,當中心簡併核的質量達到臨界值 M_c\simeq0.45M_\odot 時,中心溫度能達到 10^8\ \rm K ,此時氦開始聚變( 3\alpha 反應),核心區域溫度急劇上升,發生絕熱膨脹,但是壓力並不減小,所以核反應越來越快,變成了爆炸式的劇烈反應,這就是氦閃,一般持續幾秒到幾分鐘。氦閃釋放大量熱量,溫度升高,密度基本保持不變,因而氦核內電子又回到了非簡併狀態。此時,紅巨星的核心膨脹、吸熱,恆星光度驟減,進入穩定的氦燃燒階段。紅巨星的典型大小在一個天文單位的樣子。

    二、為什麼要去木星?

    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軌道動力學裡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引力彈弓(Gravity Assist)。

    遊戲坎巴拉太空計劃的玩家想必都對這個概念不陌生。引力彈弓,就是利用行星等天體的公轉運動和引力改變飛船的軌道和速度,同時節省燃料、時間和計劃成本。

    引力彈弓圖解

    說白了,其實就是動量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透過雙曲線軌道掠過行星,偷走行星的動量,然後揚長而去。在一般的場景中,都是飛船利用木星之類的大質量天體來大幅度加速,可是電影裡的是地球和木星!木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317.89倍,雖然高中物理告訴大家,大於100倍的差距就可以忽略不計了,但是這可真的沒法讓我一下子就忽略不計啊!地球要加速若干公里每秒,這偷走的動量可真的不小了……心疼一下木星……

    三、為什麼地球會分崩離析?

    電影裡幾次提到了兩個概念:希爾球(Hill Sphere)和洛希極限(Roche Limit)。

    粗略來說,希爾球是環繞在天體(比如行星)周圍的一片球狀空間區域,在這個範圍內的天體(比如衛星)為它而不是被它繞行的較大天體(比如恆星)的引力所控制。也就是說,行星如果想保留住自己的衛星,那衛星的軌道必須在行星的希爾球內。當然,比如月球也會有它的希爾球,而任何軌道位於月球的希爾球內的天體(或者人造衛星、飛船等)將會成為月球的衛星而不是地球的衛星。

    洛希極限則是一個天體的自引力與第二個天體的引力造成的潮汐力大抵相等時的極限距離。當兩個天體的距離小於洛希極限時,質量更小的那個天體就會傾向與分崩離析,繼而成為質量較大天體的環(目前已知的行星環都在洛希極限之內)。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是一個例子,它在1992年經過木星時闖進了洛希極限的範圍,然後被撕裂成了若干個碎片,並於1994年全數落在了木星上。

    對於一個完全剛體的球形的衛星,假設它完全由自引力聚合起來,而且它所環繞的行星也是球形的,然後我們忽略其他因素(比如潮汐變形和自轉)

    對於流體的衛星,潮汐力會把它拉長,令它變得更容易碎裂,

    由於有黏度、摩擦力、化學鍵等的影響,大部分天體都不是完全的流體或者剛體,所以一般來說,對應的洛希極限都在這兩個界限之間。

  • 3 # 小宇堂

    個人總結了這些:

    電影中木星捕獲了地球的大氣,如果木星的氫氣與地球的空氣混合比達不到燃燒的比例並且混合均勻的話,是沒有辦法點燃的。能也只是非常小的區域性,無法形成大規模的爆燃。

    氫氣爆炸的條件是:在密閉的容器裡,氫氣和空氣混合均勻時,當氫氣佔比4~76%時,且有火花溫度在7000攝氏度以上時,才會發生爆炸。(資料來自網際網路)

    電影中描繪的木星捕獲地球大氣形成的氣體路徑的表現方式是有誤的(下圖),因為地球在電影中是沿著弧線圍繞木星螺旋下降,地球大氣被木星捕獲時應該與地球的執行方向呈現一定的夾角,也就是被向後拖行,而不是向光線一樣一直保持一條近90度的垂線。再考慮木星大氣狂暴的風暴的話,那麼飄逸的角度會更大。

    木星的引力場很大,而且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質量是300多倍,地球對於木星來說是很渺小的,實際上在地球遠未達到洛希極限的時候大氣就應該早就被木星的引力場剝奪得差不多了。

    地球停轉之後,地球上長期背陽的一面應該不會下雪。因為已經沒有太陽提供熱量來大量蒸發水分——雖然另一面會有,但長期向陽的一面在地球流浪初期應該是遭受高溫炙烤變得酷熱,這個電影沒有表現。但實際上地球在到達木星之前安裝了引擎的一面應該是有更多機會一直朝陽的(考慮流浪軌道可能是複雜的弧線而不是直線),那麼冰封的情況應該不會出現得那麼早。流浪地球表面的佈景沒有考慮地球在穿越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所必然遭遇的情況——被大量的小行星和隕石轟擊。除了引擎之外至少要考慮安裝一點選碎隕石的武器。而且也應該暗示一下透過小行星帶之後的後果,就是地球上多出了不少的隕石坑(大的可能躲過了,但小的估計躲不掉)。核聚變不大可能噴出那麼大量的火焰狀物質,並且產生大量的煙跡,只可能釋放出大量的光——我們的太陽就是例項。所以電影中那種像火箭引擎的驅動器不大科學,因為那種驅動器是利用噴出物質的動量。但利用光來推動地球的效率是否足夠?(靠微量的光壓難以高效產生推力)。在十來個小時從上海驅重型車(就算動力先進點)跑到印尼蘇拉維西似乎還是不大現實(何況天寒地凍)。上圖:蘇拉威西火山爆發標示出了蘇拉威西的大致位置,我在谷歌地球上量了下,距離大概是3500公里左右。500公里時速也要7小時。200公里時速要17.5個小時。電影中那輛車恐怕沒法保證以200公里時速行進的哦。

  • 4 # 浮木盲龜

    最大的漏洞是不做風險控制,不計成本,不計後果。同樣的資源如果可以造1000艘飛船以搭載全地球的人進行自救,既使90%的失敗率,還能儲存10%的人類。

    而中國的電影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體現了驚人的平等和集體觀念,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更牛逼的是中國的電影人還以綁架地球的方式想把這種平等和集體觀念推廣到全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澳洲留學專升碩可以嗎?都能申請哪些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