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東雙

    任何人都有認知侷限,趙匡胤也不例外。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大宋唯一缺陷是文官掌兵,武攻不足。雖無內叛,但外憂不斷。

  • 2 # 平凡人講歷史

    1、約束武將們的權力,提升中央的實力。

    2、趙匡胤自己就是透過兵變建立一個全新的政權,明白武將們對中央的威脅。

    3、當朝統治者意識到此時面對的北方威脅,加強中央集權

  • 3 # 王官之學

    由於是一家之言,難免有所疏漏,若有不同意見,還望指教。開門見山,答者以為,武將不受重視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歷史原因造就的國策

    “國恆以弱忘,獨漢唐以強亡”,伴隨著戰爭而產生的節度使及對應的藩鎮制度,在唐朝擴張到一定程度以後其權力已然膨脹到了頂點,整個晚唐格局就是幹弱枝強,以至於最後朱溫滅唐,五代十國蜂擁迭起,長達半個世紀,直至節度使趙匡胤黃袍加身,宋朝取代後周,天下又暫時平靜下來。一個依靠強力軍權得到天下的君主,而且唐王朝、後周柴氏殷鑑不遠,故而後面也就有了“杯酒釋兵權”這個故事,但僅僅剝奪武將的權力根本無法讓趙匡胤心安。他逐漸提高文臣的地位,輔之以“欲令武臣讀書”,希冀改變自唐中期以來外重內輕、王朝更迭頻繁的局面。可以看到,整個北宋初期並不是一味的崇文抑武,趙匡胤只是“臥榻之側,豈容它人酣睡”的憂慮,最多就是出於制衡打壓武將集團,並沒有輕武,各部分權力鬥爭錯綜複雜,總體而言武將集權處於最弱勢,文官集團和皇權的博弈暫時還是以皇權為主導的。

    當然,文人在五代時期被呼來喝去,陡然遇見一個拔高文人地位的王朝肯定是心生親近的,趙宋立國給了他們“與人主共治天下的機會”最妙的是歷經多年鬥爭,由春秋綿延至唐的世家大族基本已經消散的差不多了,科舉制在宋朝達到了真正的高峰,無數庶人子弟得以進入朝堂,他們以門生和恩師、座師等關係為勾連,逐漸成長為可以抗衡皇權的新勢力,整個武將集團也就愈發衰弱。

    二、武將培養選撥體制缺陷

    宋代武將的培養選拔體制與以科舉為主的文臣體制不同 ,是建立在沿襲傳統制度的基礎之上的。其中以傳統的蔭補和軍員轉補制度最為重要 ,新興的武舉及武學影響很小。在此體制下,所培養和選拔的武將 ,注重的是門第出身、資歷和軍功, 而輕視包括文化知識水平在內的綜合素質,這難免有很大的缺陷和消極影響,造成平庸、匹夫之勇者居多 ,善謀略和有膽識者少的後果。

    我們可以發現,有能力的武將無不是靠軍功一刀一槍拼出來的,然而這類武將卻大都如魯智深魯提轄一般,成為了整個制度的邊緣人物,這些邊緣精英長期得不到發展,或是投靠朝臣(諸如霹靂火秦明),或是落草為寇,或是下海經商,造成文俞強而武俞弱。

    三、武將集團自甘墮落

    秦國為何能百戰百勝,你們看看秦軍律上通篇一百多個“斬斬斬……”就知道,這就是問題,漢承秦制,唐朝軍律是“斬”字當先,且軍律面前將校士卒均一視同仁,宋朝在商貿大興之後,這個歪風吹到了軍隊中,凡是武將,無不經商,整個軍政系統腐敗叢生,大家都覺得,反正我不謀反,太祖說了,當個富貴閒人嘛。所以說這和以趙匡胤為首統治階級執法不嚴關係莫大,因此而造成的剋扣俸祿、私役軍士現象層出不窮,軍隊戰力下降那是必然。

    別論:整個宋朝積貧積弱僅僅只看武將是不行的,變味的廂軍制度,扭曲的文人心態,理學對人血性的閹割,冗官冗員導致軍政系統臃腫……各種各樣的問題導致宋朝滅亡,實在是自作孽,不可活。

  • 4 # 衡洲布衣

    心理陰影使然!

    趙匡胤的青年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

    他出身將門,父親趙弘殷歷仕後唐,後漢,後周,累掌兵權,善騎射,以勇烈聞於天下。

    男兒有志,志在四方,趙匡胤不想父祖功蔭庇護,很早就出門遊歷闖蕩,廣結豪俊,縱觀天下,羽翼漸豐,閱歷漸長,為自己以後的發展織就了廣泛的人脈,打了下堅實的基礎。

    正是在長期的飄泊闖蕩中,趙匡胤親眼目睹了王綱失統,中原幅裂,藩鎮林立,兵戈不止的社會現實,百姓流離,賣兒鬻女,妻離子散,拋屍荒野的殘酷景況。

    社會的分崩離析,道德倫理法律秩序在武夫的屠刀面前支離破碎。

    不知幾家稱王,幾家稱帝,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武力的創造力和破壞力的巨大,在趙匡胤心中留下了無法抹滅的印記。

    武力一旦掌握在正義的手裡,它可以解民倒懸,建不世之功。可一旦被別有用心之人掌握,失去控制,那後果無疑是災難性,毀滅性的。

    出身將門的他有種尚武精神,對武力也有種與生俱來的崇拜,但正是由於自已閱歷所帶來的判斷,分析和影響,他還沒達到迷失,盲從和迷信的地步。

    勇武和野蠻,尚武和殘暴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從青年時起,這兩個概念就在他心中涇渭分明,直接而深刻地影響他對以後對武力的理解,使用和處置。

    當然,這是後話。

    趙匡胤無疑是武力的受益者。

    身逢亂世,身為男兒,也許從軍是條唯一的出路。

    趙匡胤投在了後漢郭威的帳下。

    郭威是後漢劉知遠的心腹大將,國之柱石,人如其名,威名赫赫,人稱郭令公。

    趙匡胤由於自身素質過硬,很快就在軍中站穩了腳,雖官卑職小,但由於為人忠義,作戰勇猛,逐漸引起了郭威的注意,屢有提拔。

    劉知遠死後,其子後漢隱帝劉承佑妒其才,懼其威,欲誅殺郭威。郭威憤而起兵,廢漢自立,建立後周。

    在這一場兵變中,趙匡胤以其過人的勇武,智略和忠心屢立奇功,進一步得到了郭威的賞識,在軍中的地位穩步上升,已成為後周集團的中堅力量。但他也對武力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郭威給他上了堂武力和權力關係轉換的大課!這堂大課在他心中引發的震撼足以改變其以後的人生軌跡。

    對武力的崇尚,渴慕,信服,懼怕,敬畏多種複雜的情感兼兼而有之……。

    郭威死前,由於兩子先喪,遂傳位給外甥兼養子柴榮,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後周武帝。

    在隨柴榮南征北討的過程中,趙匡胤一如既往地竭盡智勇,同樣贏得了柴榮的信任和倚重。和南唐的六合一戰,由於後周軍隊良莠不齊,戰局一度失利,由於趙匡胤憑藉過人的膽識成功的穩住了陣腳,組織了反攻,扭轉了戰局,最終反敗為勝,南唐精銳覆亡殆盡,國力大虧。

    此役後,柴榮聽從了趙匡胤的建議,對後周軍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和選汰,後周軍隊的戰鬥力有了質的飛躍,得到了空前提高,在對以後的遼國和北漢的征討中,戰無不勝,柴榮憑藉這支精銳之師對中國北方邊境的安寧和統一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多年的浴血奮戰,柴榮對趙匡胤治軍理政的才幹有了充分的瞭解,為了進一步整合軍隊的戰鬥力,提高軍隊的核心竟爭力,柴榮在趙匡胤等人的輔佐下對北周的軍制進行了深化改革,也就是強本弱枝,將各支部隊軍種的精華抽調集中到中央,成為一個保衛皇權,拱衛京師,震懾地方勢力的新軍種,禁軍!

    這支軍隊無論從兵員素質,作戰訓練,指揮排程,武器裝備在軍中都是首屈一指。

    這一舉措一來加強鞏固了皇權,二來集中整合優化了全國的戰爭資源,三來削弱了地方對抗中央的實力,這在當時後周政權剛剛建立,政治軍事的外圍和基礎都不牢固堅實的現實情況下無疑是個進步,行之有效的舉措。這一舉措後來被趙匡胤建立的宋政權所沿用。

    由於趙匡胤的貢獻和才幹,柴榮將其調入禁軍擔任都虞候,相當於禁軍的總參謀長,實際擔負主管禁軍的全面工作,後又提拔其擔任禁軍都檢點,也就是禁軍總司令。

    至此,後周這支無比精悍,無比強大的武裝力量完全落入趙匡胤的掌控之中。

    公元959年,曾立志"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五代第一明君,後周武宗柴榮病故,年僅39歲。他死後,皇權落在其年僅七歲的四子柴宗訓手中。由於年幼無知,由宰相範質秉朝,符太后垂簾聽政。

    公元960年正月,陳橋兵變,趙匡胤皇袍加身!

    在趙匡胤身上,他的晉升,登基,建國,包括他的死亡,有著太多太多的未解之謎,無一不有著一隻無形的手在操控,在影響,這隻無形的手就是武力!

    他是主動的,被動的,是受益者,還是被挾制者,被操縱者,不得而知,也許,已早已湮沒在了歷史長河中……。

    望著眼前那一群被權力,被富貴點燃,亢奮無比,與他多年出生入死的將校,他心中不禁又浮現出戰火紛飛,生民塗炭的過往,他的心不禁一寒,多年征戰,他不知目睹了多少頂CROWN隨著人頭落地,得之何足喜?失之何足悲?

    在至高的權力和無邊的富貴面前,任何人都只不過是棋子和祭品,焉知明日的我不是昨日的他?

    披在身上的黃袍冰冷而沉重,他沒有君臨天下的喜悅,相反,卻有種徹骨的悲涼和寒慄……。

    "諸公,既然擁我為君,須聽我號令!此番進京,不得誅殺文武,侵掠百姓,待太后幼主不得亂君臣之禮。不然,恣公等為之,匡胤有死而已!"

    在得到部下的宣誓和承諾後,趙匡胤帶隊返還京師,建宋代周,一場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不流血政變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並一再重演,政權,社稷,皇統在武力面前脆弱得不堪一擊。

    趙匡胤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徹夜難眠。因為臥榻之側,有猛虎在旁。

    這猛虎不但在窺伺著他的血肉,也在窺伺著天下蒼生的血肉。

    這群猛虎就是那一幫唯利是圖,反覆無常的驕兵悍將!

    不行!我要為自已,為子孫,為天下拔去這根刺!趙匡胤暗暗咬緊了牙關,下定了決心……。

    在趙匡胤的授意下,宰相趙普的策劃導演下,歷史上以"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為主題的"杯酒釋兵權"的重磅大戲拉開了帷幕。

    在趙匡胤的威逼利誘下,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等一幫軍中巨頭交出了兵權,他們苦心經營多年的軍事集團隨之被徹底的分化瓦解。

    之後,趙匡胤並沒有由此萬事大吉,高枕無憂,在以文治取代武統的政治架構徹底轉換的同時,他一直對武將集團保持著高壓態勢。

    公元964年(乾德二年),趙匡胤命大將曹彬和王全彬分東,西兩路入川伐蜀。入蜀前,趙匡胤一再下詔,不得殘虐百姓。曹彬治軍嚴謹,秋毫無犯,而王全彬縱部屠民,殺掠無度。

    後蜀被滅,宋軍班師回朝,趙匡胤重賞曹彬,念全彬有功,雖未問罪,但憎其殘暴,削其軍職,終身不用。

    其部有一將校,毫無人性,竟以割婦乳為樂。趙匡胤聞之,淚流不止,言道:"興師吊伐,婦人何罪,竟殘忍至此,當速正法以償其冤!"不顧朝臣求情,將其在都市上斬首示眾。

    透過對徵蜀部隊的一賞,一罰,一殺,強烈的震懾和敲打了武裝集團。

    柴榮以未收取被石敬瑭出賣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而抱憾終生,遺恨九泉。但趙匡胤寧願節慾儉用,聚集金錢以待時機,用以向契丹贖買燕雲十六州,後雖未果,但無疑也是出於抑制武裝集團的政治動機。

    偃武興文,是趙匡胤畢生的政治理想和追求,而這一理想和追求正是源於他青年時期所目睹,所感同身受的歷史現實。

    的確,他的這一貫穿他一生的政治舉措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期的分裂,爭伐和廝殺,社會得到了較長時期的安定,百姓得到了較長時期的休養生息,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長足的恢復和發展,這一點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至於到了王朝後期,軍備廢馳,異族入侵,社稷傾覆,那也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世事難兩全,過度苛求指責特殊歷史環境裡的特殊歷史人物是既不客觀,也不公正,更不全面的。

    趙匡胤的政治舉措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被後世借鑑,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唐宗宋祖,當之無愧!

    .

  • 5 # 浦帆悅讀

    北宋的軍事國策是強幹弱枝~加強皇帝直接領導的中央禁軍,弱化地方外藩的廂軍;另外就是文人政治,文人主導內外事務,地位較高。“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說明仕子的心態很願意從文,社會的價值取向也都以仕途升遷為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章馬伊琍,李晨范冰冰,劉翔葛天等,那麼多明星恩愛夫妻為什麼都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