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奔跑的蝸牛灬
-
2 # 歷史風物誌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國內經過百年的戰亂後基本統一,當時日本的領袖豐成秀吉不滿足於日本國內稱霸,於是向外擴充套件,趁明朝因張居正去世、萬曆無心朝政,明朝黨派林立及北韓朝綱紊亂時試圖先侵略北韓,再征服中國,稱霸亞洲。在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義智通告北韓國王宣祖李昖,表示他有意於1592年春天假道北韓進攻明朝,並請予以協助。但這一要求沒有得到北韓應允,豐臣秀吉於1592年突然派兵入侵,北韓節節敗退,並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隨即派兵入朝支援。
這場戰爭蔓延北韓半島全境,其間曾於1593年議和並休戰,但1597年(丁酉年)再度爆發戰事。後期雙方陷入膠著,最後由於豐臣秀吉的病逝,日軍於1598年從北韓全面撤退,這場日本佔領北韓並以之為跳板進攻明朝的行動最終失敗。
明軍人數不如日軍,為什麼還被明軍打敗呢?首先,日本剛剛統一,但肯定有不服豐成秀吉的勢力,豐城秀吉於1599年病逝於京都伏見城內,豐臣秀吉一死,日本國內再次動盪,無心外戰。第二點明朝的軍隊在當時雖然已經大不如明太祖、明成祖的時候,但是實力卻不差,比較明朝外戰幾乎沒停。第三點日軍進攻北韓,在客場作戰,地理人文運輸補給都不方便,雖然北韓多有不配合明軍的補給,但畢竟明朝邊境跟北韓接壤,要優於日軍。第四點北韓雖然被日軍虐的體無完膚,但還是有不少義軍在抵抗,蟻多咬死象,給日軍帶不了大的損失,但也讓日軍疲於應付。
-
3 # 冷兵器研究所
明朝抗日援朝戰爭,日本方面叫文祿慶長之戰,是明朝後期最為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這場戰爭中,已經到了後期的明帝國仍舊戰勝了日本,取得了最終勝利。當時日本剛剛經歷所謂的“戰國時代”不僅軍備精良,而且士兵敢戰,結果卻不敵已經到了末期的明朝。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大致有三個理由。
第一, 由張居正、戚繼光推動的明朝中期軍事改革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體現在主戰場上,而且對日軍的心理壓力也很大。
張居正和戚繼光的軍事改革關鍵就是在於對明軍的精銳化處理,當時明軍雖然普遍腐朽,但是存在多支精兵,比如李成梁的遼東軍,戚繼光的戚家軍,俞大猷的俞家軍都是非常精銳的。這些軍隊不僅在明朝行得通,就是放到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所以可以對日軍以少勝多。而且戚繼光威名在外,對於日寇的心理影響巨大。當時吳惟忠的戚家軍一出場,日軍無不心驚膽寒。
第二 , 在整場戰爭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階段的朝戰水戰。在這場關鍵戰役中,南韓水軍的李舜臣將軍在決定戰役結果的關鍵時刻脫穎而出,率領北韓水軍取得了擊破九鬼龍嘉主力艦隊的驚人戰績,成功扭轉局面。所以李舜臣的水軍勝利和大明後期的鄧子龍的水師出擊是取勝的第二個關鍵因素。
第三, 第二次蔚山戰役失敗後,明帝國顯示出國力的雄厚,很快重新鼓起勇氣,再度派出重兵出,這才再接再厲擊潰日軍,最終取得戰爭勝利。如果明朝就此放棄,只怕會功虧一簣,所以實際上明朝的堅持與國力作為基礎才有了最終的成功。
戰爭結束後,明帝國終於給北韓帶來了長久的和平,日軍的戰鬥力和有生力量因不斷的戰鬥而大大受損,最終導致豐臣家的敗亡。從此之後,日本決定對明朝交好,再也沒有產生對明朝的征服想法。奪取了豐臣秀吉基業的德川家康,則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來休養生息。可以說,這場戰爭決定了亞洲未來幾百年的大致格局。
-
4 # 華夏記憶
萬曆年間,日本14萬部隊不敵明朝8萬,敗羽而歸!且看@踮腳看世界 為您細細道來:
豐臣秀吉出身僕人,給主人提鞋豐臣秀吉於原本出身很低微,是一名日本最底層的浪人,在長大以後,被自己的父親趕出家門,從此淪落為給別人提鞋的僕人。一次偶然的機會投奔到了日本一個軍閥的門下,這個軍閥是織田信長。為織田信長賣命的時候,很勇猛,因此得到了主人織田信長的賞識,提拔他做了一名小的領導!再後來他的主人被部下害死,豐臣秀吉利用自己在軍中積累下來的實力,很快便取代了織田信長的位置,從此便一步青雲!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自信心爆棚,妄想統一亞洲豐臣秀吉取代織田信長之後,又不斷的擴充實力,最後使日本另外的兩大家族,德川家族,柴田家族臣服,然後統一力量進攻四國,直至統一日本! 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不滿足現狀!認為日本國土面積相比其他的國家來說太小,不能與自己的能力相匹配,於是便對明朝打起了心思。由於明朝國土遼闊,國力強盛!貿然的直接進攻明朝,沒有穩固的大後方作為跳板,這一想法很難實現!然後就有了進攻北韓的計劃! 北韓兵敗求援,宗主國明朝出兵解圍1592年,豐臣秀吉集結了20萬大軍,渡過“對馬海峽”登陸北韓,開始對北韓瘋狂進攻!由於當時的北韓皇帝重文輕武,加上國內階級固化,人民矛盾尖銳,面對外國的入侵無力迎戰!在堅守僅僅半年之後,北韓半壁江山盡失。於是北韓便向自己的宗主國明朝,寫奏摺求援!奏摺到了以後,明朝上下格外的重視!很快便組織軍隊開赴北韓,打擊入侵的豐臣秀吉。最先開始只是派遣了2000多的騎兵部隊應對,不出意外的被打敗了!
明朝重新認識日軍力量,增派兵力,借豐臣秀吉病死之際,一舉殲滅倭寇第一次兵敗之後,明朝對北韓戰場派遣官員進行詳細的調查,摸清楚倭寇底細之後,再次派遣四萬部隊,幫助北韓打擊豐臣秀吉!
這次明朝徵調全國各地精銳的騎兵力量,組成一支由李如松帶領的強大騎兵部隊,入北韓參戰!戰爭僅僅過了三個月,便收復了北韓失去的大部分領土,豐臣秀吉求和,第二次戰役結束。
1597年,豐臣秀吉捲土重來,這次增兵到了14萬,在“漆川梁海戰”中全殲北韓水師!這時,明朝再次徵調七萬部隊,以麻貴為將領,再次揮軍幫助北韓,經過數次的戰役雙方損失都不小!這時,豐臣秀吉病逝的訊息傳到了日本軍中,軍心打亂!明朝軍隊一鼓作氣在“露梁海戰”中幾乎全殲倭寇水師。
以少勝多原因第一、倭寇長途跋涉,士兵體力跟不上;明朝與北韓以逸待勞,相對來說佔有優勢;
第二、倭寇部隊主要以步兵為主,明朝參戰部隊主要是騎兵,裝備上佔優勢;
第三、當時的明朝已經裝備了火器,殺傷力較大!
第四、倭寇長期騷擾明朝,遭到百姓痛恨,軍民將士上下一心
-
5 # 九龍王龍九
首先這是一個偽命題,萬曆北韓戰爭共有二次,第一次為文祿之役(主要發生在日皇年號文祿之間),第二次為慶長之役(同為日皇年號)
文祿之役,日軍赴朝兵力為15.8萬餘人,共計分為九軍團,其編制如下:
第一軍:小西行長軍團18000人
第二軍:加藤清正軍團22000人
第三軍:黑田長政軍團12000人
第四軍:島津義弘軍團14500人
第五軍:福島正則軍團25000人
第六軍:小早川隆景軍團15000人
第七軍:毛利輝元軍團30000人
第八軍:宇喜多秀家軍團11000人
第九軍:羽柴秀勝軍團11000人
另外加上九鬼嘉隆水軍部隊8750人和七百艘船團(若干民伕)則日軍共有187100人。另據在《松浦古事記》中記載,此役之中日軍登陸北韓的部隊共有205700餘人,包括補充兵員和輪替,如東北大名伊達政宗就曾短期前往北韓,但末參與戰鬥。
戰爭開始前北韓兵力近21萬,分為八道三京守備兵力。
分別為三京(漢城,開城,平壤)約七萬餘。
咸鏡道約2萬、全羅道約2.5萬至3萬人,平安道、黃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慶尚道各有1萬至2萬兵力。許多中國網文將明軍捧的很高,過分貶低朝軍,不過是一種愚昧的短視和自我視角,實際上整個文祿之役,朝軍共計有172400人的正規軍投入作戰,另外由於日軍殘暴,北韓人民掀起反抗運動,尚有22400人的非正規軍投入了作戰作戰,以自發組織起來被稱為“義兵”的十餘萬人的民兵組織開始對抗日軍的侵略,義兵首領有郭再佑等。儘管戰爭初期確實由於近二百年不知兵,北韓武備松馳,致使開戰不到一月,北韓便三都失守,七道瓦解(僅餘全羅道,此處為北韓防備女真的駐軍所在,兵力較強悍),但事實上由於進軍過快,日軍並沒有在北韓立穩足跟,北韓大部分領土仍在朝軍手中,只是朝軍猝不及防被打懵逼了。但回神過來,仍積極與日軍交戰(如明曆七月二十八日,慶尚左道兵馬節度使樸晉命令麾下部隊攻擊永川郡中有一千日軍盤據的城堡,焚燒糧倉,斬級五百一十七。這幾近是日本九州或中國地方一個一萬石領主應該投入戰爭的兵力。此後樸晉更是領兵一舉收復洛東江中游左岸地區,使當地脫離日軍侵佔長達六年之久。明曆八月初六,全羅道兵馬節度使崔遠的官軍和金千鎰的義兵從水路突襲日軍,殺二百餘人,迫使當地日軍退守城堡。在京畿道,進駐利川府和楊州府的日軍都遭到當地府尹、牧使帶兵伏擊而稍退。同月,忠清道清州府城被公州僧人靈圭的僧兵義軍和少數官軍奪回。這是朝鮮義軍取得的最大勝利之一。十月,十三萬石的播磨三木城大名中川秀政在京畿道水原府附近狩獵時,被義軍刺死。以上為引用臺灣翻譯的日本史料),由於過度自大,豐臣秀吉過早的開始了八道八治計劃,即加藤清領有咸鏡道。毛利吉成和島津義弘領取江原道。福島正則、長宗我部元親領取忠清道。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領取全軍道。毛利輝元領取慶尚道。宇喜多秀家領有京畿道。分散了日軍兵力!
而明軍投入兵力為文祿之役中前期由祖承訓率領5000人,中期李如松率領43000人參戰,後來在碧蹄館之戰後又有劉綎率領5000增援抵達北韓!共計五萬三千餘人!而明日兩軍在碧蹄館一戰後再沒有大規模交戰便開始了和議!文祿之一役基本告終!
另注碧蹄館一戰日中均宣稱己方獲勝!由於充滿爭議,此處不談!
慶長之役中,日軍投入兵力約陸軍14萬2千餘人,(一說為141490人),水軍7200人
明軍在北韓駐留兵力為不足16000人,後來才陸續增兵,北韓李朝《宣祖實錄》的記載,萬曆二十六年以後,赴朝明軍達十一萬人。慶長三年(1598年)九月的明軍向蔚山•泗川•順天三方面同時發動進攻的時候,《宣祖實錄》記載明軍包括水軍在內共92100人,又據《燃黎室記述》中則記載明軍在文祿•慶長兩役中總共出動了221500餘人。
而經過整備和明將戚家軍 嫡脈的部分明朝南兵將和南兵教師,以《紀效新書》為指南,幫助北韓訓練王朝軍,對北韓新式軍隊的戰鬥力有較大提升,朝軍兵力已恢復至20-25萬左右,有力的支援了明軍的戰鬥(萬曆二十三年(1595)二月二十六日,北韓王接見教官,義烏倍磊人千總陳良璣等。萬曆二十三年(1595)七月二十五日,北韓王接見胡大受,讓胡用戚繼光的《紀要新書》訓練北韓八道兵五六萬。由於胡大受愛議論北韓政事,不受北韓人歡迎,十二月胡大受回國。萬曆二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北韓決定“盡撤諸教師,只留陳良璣一人。)
陳良璣,胡大受,南軍義烏人,這兩個人很厲害(戚家軍帶出來的!),國內知道不多,真遺憾!
終上所述,所謂四萬明軍打敗十四萬日軍純屬扯淡和新版抗日神劇!萬曆北韓戰爭是中朝兩國數十萬將士奮戰的結果!不是狗屁無知的鍵盤俠嘴炮的結果!
回覆列表
萬曆北韓戰爭之時,豐成秀吉也是剛剛統一日本,但是他的統一併不是正真意義上的統一,而且多方妥協的結果,當時的日本依然是諸侯遍地,各自為政。豐成秀吉本人實際控制的領土並沒有多少。而他發動這場戰爭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嫡系能夠增加立功的機會,從而擴大自己的實力,但是他的這些嫡系將領中並不全是唯他馬首是瞻,有些將領也在暗中偷偷和明朝議和。
而當時的大明朝實力並不弱,雖然國內鬥爭激烈,但是派去北韓的軍隊都是各地調集的精銳,再加上武器裝備的差距,日本也不是明朝的對手。而且日本對於北韓人生地不熟,北韓國內也有較多的反抗力量,日本軍隊對此措手不及。
豐成秀吉本人的太過自信,對於明朝軍隊實力錯誤的預判,也是導致這次兵敗的主要原因。在豐成秀吉死後,其勢力被德川家康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