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超說書

    兩種情況

    其一,“假努力”,看上去很努力,實際上只是做給他人看,最常見的一種情況,每天作業抄寫類的完成的都很好,比如政治、歷史、語文、英語,無論老師讓抄什麼、抄多少遍,孩子都能完成;但是抄的什麼?是否理解?是否背誦?都不清楚。至於理科類,數學、物理等,以不會寫為主,沒有進行深入思考。

    其二,學習方法錯誤,直觀的說,不會學習方法,“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完成作業”,這種回覆,太過於片面、模糊了,至於詳細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我的“中學數學學習總綱1 2”,沒有打廣告的意思,只是在此不在詳述。

    解決方案

    找專業補習機構,一對一補習,可以從數學和英語開始,觀察小孩學習狀態和變化,在適當調整補課老師或者補習科目。找班主任,學校教師,瞭解孩子上課時反應情況,及作文完成情況,一定確保完成的作業,不只是“抄寫”。自己在家觀察,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是思考多餘抄寫,還是抄寫多餘思考,如果家長能弄孩子在學的知識,可以直接協助其思考,如果不懂,可以找一個家教,注意禁止告訴答案,學習思考!

    確認具體問題,如果孩子是真的想學,透過好的學習方法,確實是可以提高成績的。如果是初中生,可以關注下我,我確實是在堅持發學習方法和做題方法,共同努力!

  • 2 # 封劍莫名

    有時候會讀書不一定成績好,但成績好也不一定就會讀書。

    有些人是個好學生,有些人是個好考生。所有的人讀書學習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是為了成績而讀書,他讀書的動機和內容都是與考題一一對應的,所以他是個好考生。但有些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學習和了解的知識和內容與考試中的難免有一些格格不入,不過不要緊只要注意和調整一下學習方法和習慣照樣能取得不俗的成績。學習不是一股腦往書本里鑽,廢寢忘食。學習首先要做到預習和複習,高質量的課堂聽講,實時有效,高效的筆記、練習作業,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表(作息表)。最好每一科學習的時間都安排在半小時左右。連續學習一個小時就休息十分鐘,可以聽聽音樂,散散步或者隨便玩一會,勞逸結合的效果很不錯的。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是一次投入多少精力,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消化的是否高效在於你是否能堅持不懈的持續投入你的精力。將碎片化的時間充分的有效利用將大大提高你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學習在於一點一滴的積累和不斷的循序漸進,或許剛開始的時候很難堅持,一旦知識的儲備到達一定水平高度,思考和回顧以及分析解決事物的能力就一定會突飛猛進。“萬丈高樓平地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對自己一定要有足夠的信心。

    在學習的過程中碰到不懂的知識點和疑問一定及時向師長求教,每個問題弄清楚都是自身的一次補足和昇華,甚至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足夠用功的同時睡眠一定要保證好,有人可能會說那麼多課業一定會影響睡眠。我認為只要把學習效率提高,那不就沒問題了嗎?熟能生巧不是嗎?切記戒驕戒躁,以一個平和、耐心、謙虛、謹慎、自信的良好心態去學習去面對考試去面對生活。學習方法重要,但一個良好的心態有時候更加重要

  • 3 # 象山易學堂

    學生學習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心理狀態。“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人有千百種,學生也有千百種,想要教好他們談何容易。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呢?

    一、做學生學習的榜樣

    教師對學習的態度當然會影響到學生,“活到老,學到老”,教師雖然工作了,但仍然不能放棄學習,能和學生一起學習當然最好。

    有這樣一位教語文的高老師,為了讓他們那個以活潑好動出名的班的學生靜下心來讀書,約定學生一起讀書。每天早早地來到教室,自己首先開始靜靜地研讀佈置下去的美文。一天、兩天、三天……日子悄悄地過去了,他們班學生每天都準時到校讀書,教室裡靜得連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兩個月下來,學生看了大量的讀物,還學著老師的樣子摘錄了很多優美的詞句。而高老師本人也讀了幾本好書,感到自己充實了很多。

    很多學校的早晚讀都是學生在讀,老師通常作為監督者、強令者在教室裡揹著手、踱著步維持紀律。可是有一位老師卻打破了這種一貫的做法。他每天早早來到教室,拿出課本,自己帶頭大聲朗讀,學生也跟著整齊、用心地朗讀起來。“我們和老師一起學”,學生們說:“老師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

    看了這兩位老師的例子,我覺得這兩位老師做得很好,他們不僅僅是訓導學生要好好學習,而且還以身作則。學生喜歡這樣的老師,感到和老師之間沒有距離,大家在一起努力,平等地溝通和探討。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在不知不覺中被激發起來了。

    二、不失時機地激勵學生

    “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是最差的學生也有他的優秀之處的。但是現在學校教育以成績來衡量往往使很多原本有閃光點的學生感到壓抑。平等地對待他們,激揚他們理想的風帆,才能轉化他們。

    一位老師是這樣來對他們班的差生講的。他給他們上的第一課就是講了一個故事:一隻鷹蛋落到雞窩裡被孵化出來,就被當作一隻雞,過著雞一樣的生活。由於長相古怪,他被歧視與欺負,備感孤獨與痛苦,一天他跟著雞群吃穀子,天邊掠過一道黑影,雞們驚慌失措,四處躲藏。危機過去,他問同伴:“那是什麼鳥?”“那是一隻鷹,至高無上的鷹啊!”“要是我能象鷹一樣飛有多好!”“痴心妄想,連雞都為你的醜陋感到丟臉,你怎能象鷹一樣飛呢?”這位老師告訴那幫學生:“你們都是鷹啊,只是因為某種原因失去了翅膀。”“命運是一隻淪落在雞窩裡的鷹。”他的差生們眼中閃動著希望的火光。他們說,正是老師不失時機的鼓勵,使他們重新找回了自信。

    去年教高二四班的時候,我曾經發現有些學生已喪失了對未來的憧憬,原因是高一基礎太差。上課時講著講著就有意識地將話題轉移到學生自己的身上去了。我告訴他們:“現在自己覺得基礎差說明你還是有希望趕上來的。”有個學生就說:“我們班主任已經說了,高二成績不好,已經沒辦法在高三的時候取得好的成績了。為什麼你說的和班主任說的是反的呢?”我說:“凡事皆有可能。主要還是看你自己。高一基礎差,可是高一的內容也只佔了高中學習知識的一少部分,是可以透過複習趕上來的。”然後我給他們講了我自己讀高中時候的隱私經歷,自己如何在高一沒怎麼用功,但在高二下學期和高三將過去荒廢的學業補回來而考出了較好的成績,他們大受鼓舞。

    三、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

    很多學生對封閉的學習生活感到迷茫,也不知道自己學習的動機究竟是什麼,很多人因此碌碌無為。周恩來從小就說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拿破崙自幼便知道自己興趣在於指揮千軍萬馬,行軍佈陣。而今很多學生對於“你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感到困惑。有許多學生就說過:“老師,我覺得我來讀書完全是父母的意思。”“老師,我也不知道我將來要上什麼大學,要做什麼。”我感到痛惜,教師有義務去激發學生的成就感,目標性。

    我讀高中的時候,曾經有一位老師,他給班上每個人的作業都不厭其煩地寫了評語,建議每位學生樹立自己的目標。我記得他是這樣寫給我的:“你應該有自己的理想目標,你各科成績均勻,何不以考上人民大學作為自己的目標呢……”雖然他給我們定的目標在我看來好象太遙不可及,但是第一次在我心裡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有個女生曾經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的才能在哪裡?”這位老師說的好:“你們的心在哪裡,你們的財富與才能就在哪裡。只要用心,你們可以學好任何一門技能,只要用心,處處都是你們的才能。”經過他的指點,當初萌萌懂懂的小孩,已經成功地在各行各業章顯了他們的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四、利用課堂培養學生興趣

    學生對於這一門課有無興趣還得看課堂。一堂課應該做到如下幾點,才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1)講課內容應當充實、豐富。除了老師講述外,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裝置,展示給學生與課本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材料,包括文字、摘要、圖片、影片等等。可以在講授課本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適量展開,擴大學生視野。

    (2)課堂內容最好能與實際生活聯絡,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講授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大家想想今天我們實行的“對外開放”,然後引導大家得出結論:“閉關鎖國”只會導致國家的落後,只有“對外開放”才能緊跟時代潮流,促進國家的發展。

    (3)講課手段應當靈活,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問題應當留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而教師講課不要太羅嗦和反覆。有些老師自主開創了學生課堂,比如讓學生自己站上講臺,將自己覺得重要的題目找到並講給其他學生聽;再比如有些老師能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主發言,讓學生評價學生。這些都是很好的值得借鑑的方法。

    總之,不斷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是教師應該儘量去嘗試的。告訴他們:“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 4 # 神筆馬賽克

    在單純而簡單的中學校園裡,學生們往往不會在同學間進行一個攀比,除了一個例外,那就是成績。比成績是校園裡最有意思的事,也是枯燥的學習過程中為數不多的豪情一刻。可是,有兩類學生,大部分人都不想和他們去比成績,因為比較之後,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無盡的惆悵。

    這兩類人是什麼樣的群體呢?他們就是學校裡學霸和考霸,有人說:”學霸和考霸不一樣嗎?“嚴格來說還是有區別的,學霸屬於這一種@伊釐子:“我見過真正的學霸,基本是不怎麼做卷子,因為他們都會,對,他們全都會。”而考霸,則是屬於這一種@校園夏天:“我見過這樣的學生,聰明真的談不上,但是耐心真的很好,他可以把每套模擬題都認真做完,坐在座位上不怎麼動,一年做過的卷子比我高中三年都要多”。

    近日,一則帖子在網際網路上熱傳,“他是一位非常勤奮而懂事的孩子,在今年高考數學難度較大的情況下,數學估分滿分,理綜估分298分。下面是他用行動給出的優秀含義。這些都是他這三年做過的卷子。”一時間,引發了網際網路上關於學霸和考霸的議論熱潮。

    質疑之聲

    質疑哪裡都有,這裡也不例外,網友@視_野:“這種人出來有什麼用哦。”不少人總是把能讀書答題與書呆子劃等號,這位網友便是如此,然而這位網友也贏了許多網友的反擊,網友@Devilman75200:“承受別人不能承受,才能享受別人不能享受的。”網友@Elaine_92:“現在總有人吐槽死讀書,個人認為死讀書也是努力的一種方式啊,至少現在有很多人連死讀書都不會!還要去吐槽別人的努力方式。”讀書多,試題做得多就是錯嗎?顯然不是,一個人的努力是不可以被嘲笑的,更何況他們的方式特別成功。

    學霸難成

    有些東西除了努力,還需要一些過人的天賦,網友@離殤V淺陌:“老師天天說天才是汗水加天分成就的,說努力就會有收穫。對,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有收穫。 其實我想說那百分之一的天分更重要,真正在高考中努力過的人,才能知道有時候努力是填補不了一些事情的,有點天分可以少走很多彎路。”難怪有人這樣說:”從學生到學霸,有些人用了9年外加一面牆的紙,有些人只用了出生前的一刻。“然而,那種每天不讀書還學霸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是他們努力的方式不同。

    二者都有的品質

    如果說不考慮那1%的天賦,這些強者又有哪些共同點呢?那就是自律和耐心。網友@無迷之局:”太多人都不明白,努力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天賦,說明這個人專注力強,不易受外界干擾,心智堅定,自制力強。這樣的人,幹什麼成不了?”許多學霸都這樣難得的品質,學一天下來穩如泰山,而一般的學生則是如坐針氈,這樣的人不但自律而且在學習的時候精力高度集中,而且會重複學習。古語說:“溫故而知新。“看似他們沒有大量的習題,卻是經常的重新學習,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就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著名科學家陳景潤,在沒有強大的計算機的支援下憑藉大量的驗算,最後在證明哥德巴赫的猜想上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貢獻,所以了在天分之外,耐心丶自律丶重複學習,才是學有所成的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鬍子+凱多+大媽+芭金都是洛克斯船上的人,白鬍子是否真的是與芭金有了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