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育家社群
-
2 # 貫言ai音樂
首先輔導機構說實話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會辛苦宣傳招學生來上課。
我也曾是一名輔導機構老師,老師做的都是本職工作,輔導學生作業,用心備課輔導課程,賺的都是基本工資。那麼如你所說,孩子越多,越不好管理,什麼樣的學生都有。
尤其報名一對一的學生往往都是家長沒時間管或者學業上已經到達了快崩潰的地步,希望透過機構老師督促,集中訓練提升成績,所以做好該做的事情。順其自然。
反正我以後再做輔導機構的時候,會考慮更多因素,幹別人三倍活,賺別人1/3工資。
-
3 # 香妃meiyi
下面開幾個“處方”,也許能治療老師的頭痛。
1、翻書查辦法
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問老師,老師常說:“翻書查字典!”老師遇到難題,也可以翻書查辦法。假如以前在師範院校學的教育學理論書籍中沒有,可以查查當今網路上的教育類論文。“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照著專家和名師們說的那樣,靠你淵博的學識底蘊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折服熊孩子。
2、向領導彙報
自己搞不定熊孩子,你可以藉助領導們的威力,沒必要一個人死扛。如果你是科任老師,可以交給班主任處理;如果你是班主任,可以往學校教導處移交,由教導主任出面來解決問題;如果教導處也沒有什麼好方法,只能講兩句千篇一律的大道理,說兩聲不痛不癢的威脅的話,你還可以向校長彙報。校長都搞不定,誰還能搞得定?
3、把爹孃找來
如果束手無策,改變不了熊孩子,你就可以改變自己。你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萬能的神。熊孩子是爹孃的孩子,不是老師自己的孩子。要不就請家長,熊孩子的後面往往有熊家長,一個問題學生背後一般都隱藏著一個問題家庭,千萬不可輕舉妄動,小心受傷。把爹孃找來,羅列事實,說明情況,老師打不得,罵不得,看爹孃打不打,罵不罵。
4、裝作沒看見
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熊孩子再折騰也會有離開學校的時候。真到無計可施的時候,就只好強忍著不理他,把他放在教室最後一排的角落裡,不要影響別的學生學習。熊孩子他鬧他的,你講你的,裝作沒看見,裝作沒聽見,不跟他的節奏走,不為他動肝火。採用冷暴力,也許能使熊孩子消停下來。雖然這是一種身心煎熬,總比體罰學生,賠錢受處分,甚至砸了自家飯碗強哪!
-
4 # 劉老師小學數學
像同在機構待過的老師問好!這種熊孩子簡直不要再多,首先我們在機構的老師要承擔的除了育人之外的工作就是來自於家長學業成績方面的壓力,要讓家長滿意,孩子成績提升是重點!
造成熊孩子現狀的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因,不知道孩子是小學還是初中階段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潛力,我們要採用不同的方式與其“鬥智鬥勇”
小學階段相對來說習慣還好糾正些,恩威並施獎懲分明並讓他對你的課堂敬畏並且感興趣是關鍵。對於一些不好的習慣要即使勒令制止,並給與孩子一個正面的刺激,例如好好聽課動筆有積分獎勵等等,平時的小馬虎就用每日一練來代替,堅持一段時間會有一些習慣上的改變。
對於初中生而言他們現在的思維成熟比較早,一些小禮物已經激發不起他們的興趣了,這個時候需要打心理戰,透過與孩子用心溝通發現他們的長處並激勵表揚,但對於他們的問題也要毫不保留的指出,注意方式。讓孩子從心底裡認識理解並崇拜你,這樣的話接下來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2、家庭的管教是造成孩子當前習慣的另一大主因,機構老師並不像家長一樣大部分時間都陪在孩子身邊,家長的一言一行會直接給孩子心理暗示,家教嚴與否家長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學習生活的態度,建議與家長溝通時強硬些,我們也有我們分內的任務,但是家長必須配合監督管教。
當然,綜合來看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增加授課趣味性保證質量,由內而外影響學生併成為他們的榜樣,用心對待每個孩子,這才是我們目前能做到的
我是一名機構老師,因為之前帶的學生口碑做出來了,就會有很多家長莫名而來,指定要我給她孩子上課。但是學生多了之後,總有一些熊孩子很難搞,上了一陣子課,還是沒效果,我要怎麼跟家長說?要不要建議家長換老師?
比如現在碰到一個男孩子,A同學是每次頂著重重的黑眼圈過來,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我上課都會給他準備風油精清涼油等醒腦工具,還會讓他洗把臉清醒了再上課。他比較胖,腦子轉的慢,又很懶的動筆,說一下才動一下,字跡非常潦草,這樣及時給他講會了,他也會因為看錯數字做錯題。課後作業從來不做。這種情況已經跟他媽媽說過了,但是家長覺得他孩子就是有這些毛病,希望我能糾正,但是每週2小時的課,我盯得再用力,也不可能改變他從小到大十幾年的壞習慣呀~
回覆列表
以一名美國二年級學生的學習狀況作為典型案例,一一剖析。套用美國常用的解決“熊孩子”的方法,分四個步驟的進行套用,操作。記錄了整個過程,尤其是在第四步驟,給出美國老師在教學管理中的方法,頗有啟發。
全文共計2930字,建議閱讀時間8分鐘
中國老師對待“熊孩子”的方法,會顯得簡單、粗暴、一刀切的多,雖然存在教育資源條件不對等,但是美國老師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參考和反思。
很多家長和老師為孩子“上課走神”、“跟同學講小話”、“在教室裡大喊大叫”等行為操碎了心。老師苦口婆心地一次次提醒學生認真聽講,可小朋友還是我行我素;家長制定了一大堆獎懲措施卻發現孩子不吃那一套。久而久之,一些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就被戳上了"熊孩子"的標籤。
相比於中國孩子,美國孩子“熊”起來,更讓人傷腦筋呢。在美國的文化中,學生和老師沒有尊卑之分,所以美國小朋友是不怕老師的,他們把老師當做朋友,見到老師會撲上去給個大大的擁抱,一點畏怯也沒有。美國小朋友在教室裡也有比較多的“自由”,比如,他們在得到老師的許可後,可以隨意走動(如去廁所,去喝水)。有經驗的老師可以將課堂的“自由度”和“規矩”協調的很好。沒有經驗的新老師就常常“抓狂”了,大叫“美國孩子怎麼這麼難管!”
既然"熊孩子"並不是中國的特產,美國老師是怎麼來治熊孩子呢?他們有著一套怎樣成體系的方法?今天小媛老師和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悉尼大學教育學碩士黃宇峰,跟大家介紹下美國學校十分常用的ABC分析法,教您讓“熊孩子”乖乖就範,變成“別人家的小孩”!
步驟1: 暗中觀察為了手把手跟大家分享美國老師“治熊娃”的方法,我們以調皮鬼Jack小朋友為例,來看看具體怎樣一步步來操作。
Jack 是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老師抱怨他經常無法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比如:Jack喜歡在老師講授知識時跟其他同學談論與課程無關的事情;老師要求獨立完成作業時,Jack總是堅持不了幾分鐘就去低下頭玩自己抽屜裡的玩具;小組活動和討論的時候,Jack似乎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東張西望。
看到這裡,也許大家會想: 老師們肯定搬出課堂紀律和獎懲措施來讓Jack“聽話”了。然而,老師似乎對Jack的行為聽之任之,幾個星期的時間裡只是拿著個小本本好像在記錄些什麼。是老師在收集Jack違反紀律的情況準備聯絡家長?No No No, 老師這是在收集Jack問題行為的有關資訊,準備對症下藥呢。
步驟2: ABC行為分析有了充分的觀察,接下來開始進入問題行為分析階段。在分析時,美國老師常常使用的是ABC分析法:Antecedent (前提), Behavior (行為),Consequence (後果)
前提:可以是各種環境因素,比如說教室座位安排、環境是否嘈雜、分散注意力的物件等等;也可以是師生互動,比如說老師要求回答問題、佈置獨立作業;還可以是學生自己的狀態,比如說因為體育活動而興奮、因為沒有午睡而精神不佳。總之,前提條件是觸發問題行為的關鍵因素,就好像“扳機”一樣,扣動扳機則問題行為發生。
行為:老師和家長在描述孩子問題行為時一個常見的誤區是不夠具體,比如說:"他就是容易走神"、"他喜歡跟同學講話",而ABC分析則要求非常細緻地描述學生的問題行為。具體來講,問題行為的發生時間、時長、場合、方式都需要詳細地記錄。比如說:“Jack在5分鐘(時間)的獨立作業(場合)時間裡拿著鉛筆玩(方式)了3分鐘(時長)”。
後果:這裡主要指學生行為產生的效果和其他人的反應。舉個例子,當Jack拿著自己的鉛筆玩具向同桌展示時,他成功吸引了同桌的注意力而老師並沒有留意到,這就是一個後果。並且這種後果讓Jack走神的行為得到了正面的反饋,讓他更加地心不在焉。
美國的老師和家長常常使用如下的表格來追蹤記錄學生每天的情況,幫助ABC行為分析。比如,這是10月9日,老師追蹤到Jack課上的一次表現:
時間
前提
行為
後果
10/9
分散注意力的東西:新的鉛筆玩具
Jack在5分鐘(時間)的獨立作業(場合)時間裡拿著鉛筆玩(方式)了3分鐘(時長)
Jack同桌的注意力被他吸引,一直看他手裡的玩具
步驟3:找到學生內在需求,對症下藥經過幾個星期的直接觀察,老師發現Jack在課堂上總是很在乎同學的關注,他用玩具、小魔術、發出奇怪的聲音等等手段來獲取同學的注意力。當同學被他吸引時Jack十分開心話說個不停,而當同學沒有搭理他的時候,就只能自己一個人悶著頭玩了。
除了直接觀察和收集Jack的上課表現外,老師也瞭解了家長和學生兩方面的想法。Jack說有些課程內容對他來說太難,自己有困難的時候老師沒有注意到;家長則表示他們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陪孩子,很多時候孩子都一個人在房間裡玩玩具。
綜合這些資訊,老師認為Jack內在的社交需求沒有被很好的滿足,他渴望被父母、老師、同學關注,卻不知道正確的辦法。所以呢,老師為Jack設計了一個Replacement Behavior (替換行為):他需要用正確的辦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獲取同學的注意。
步驟4: 教授社交技能,創造環境實踐瞭解了Jack“熊”的原因,老師用了一個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辦法。首先,老師為Jack開了個小灶,一步步地教他怎樣社交。老師告訴Jack,他可以在小組討論時積極參與,也可以踴躍回答問題來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當然,光說教是不夠的,老師和Jack在實踐之前做了好幾次彩排,讓他建立充分的自信。
然後,老師注重在自己的課堂里加入更多的小組討論與合作機會,鼓勵Jack參與其中,每當Jack表現正確的時候老師都及時給予反饋,告訴他:“Good job, Jack! You are making progress” (Jack幹得好,你取得進步了!)。這樣Jack會越來越覺得自己受到老師的肯定,他對自己會越來越有信心。
每次小組討論結束後,老師還會讓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互相評價打分。在美國的小學,常常會做Peer Review(同伴打分), 就是為了鼓勵大家積極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當Jack看到自己在其他同學心目中的印象,瞭解到“原來自己也很重要”時,他用另一種積極地方式成功吸引到了大家的注意,他的內在需求在一點點滿足。
在學習過程中,Jack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為了幫助他不放棄,每天放學後,老師跟Jack約定5分鐘的check out time (考核時間),跟他一起總結當天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加強的地方。在這裡,老師採取了一個簡單又有效的辦法—— traffic light cup (交通燈杯學習反饋)。
綠色:我現在做得很好
黃色:我需要幫助,但還可以繼續學習
紅色:我需要幫助,沒辦法取得進展了
這樣,Jack可以有效地向老師反映自己的學習狀況並尋求幫助,他不再因為任務太難而無所事事了。
在“個性化”的干預方案實施兩個月後,老師和家長驚奇的發現:Jack在一點點的改變,他不再是那個透過“玩鬧”吸引大家注意的調皮鬼了。他學到了怎樣以正確的方式獲取同學的關注。“熊孩子”一點點地在變乖!
最後的話小媛老師教書這幾年,面對“熊孩子”時,也經歷過無數次的鬱悶、沮喪和無助。剛開始教書最常抱怨的一句話就是“你為什麼不聽話!”
後來我漸漸發現,其實每個“熊孩子”的背後定有一個內在的動機。孩子還小,他們很多時候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而是透過另外一種方式: "熊"來發洩。作為家長和老師,看到孩子不聽話,不要泛泛地歸結為他就是調皮搗蛋,而是透過仔細地觀察,和孩子建立信任,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來看看“搗蛋”背後,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