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西方人對慈禧的評價相對很高。
9
回覆列表
  • 1 # 青竹先生L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外華人對慈禧的評價居然是這樣的,這差距也太大了!這一定是假慈禧!)

    最終帶領清朝走向滅亡。

    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和絕對的威嚴。

    ————伊萊扎·魯哈馬·西德摩《中國,長壽帝國》

    (外華人對慈禧的評價居然是這樣的,這差距也太大了!這一定是假慈禧!)

    身為一個滿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軍國大事的知識,本來就機會渺茫,但是她卻與只瞭解女紅的東太后完全不同,處理大事的時候總能鎮定自若,中國的門戶面對敵對勢力從來未被開啟,這在中國半獨裁統治的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要找一個原因,我想只能說是這位統治者本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和才能。

    ————亞瑟·H·史密斯《動盪中的中國》

    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最有趣的名人無疑就是被我們稱呼為太后的那位女士。太后在垂簾聽政期間處於每一個帶有改革性質的運動的前列,其統治的性質只能從這一時期的性質加以判斷。由於意志和感覺缺乏一個賴以遵循的明確中心,外交失敗了。它的槓桿找不到支點。於是在中國獲得成功的永遠只有依靠軍事力量。與太后這麼一個女人就真的大不可能打交道嗎?

    ————《布萊克伍德氏雜誌》

    (外華人對慈禧的評價居然是這樣的,這差距也太大了!這一定是假慈禧!)

    在戊戌變法中,慈禧太后幾乎斷送了性命和權力,但是她也從戊戌變法中收穫良多,她開始變成一個支援革新政策的人。事實上,她遠遠勝過她的外甥光緒皇帝。“太后萬歲!”“太后將來會登上大位!”在她的一生中,人們全部指望她來不斷地推進她非常熱心支援的目標。她牢牢地掌握著權力,她的湧起國說,敢於引導國家的戰車駛上一條從來都沒有走過的新路。她知道,她可以依靠那些總督和巡撫的支援,這些人都是她親自任命的。她也知道,改革的精神已經傳遍了這片大地,百姓都會從心底支援她。

    ————W·A·P·馬丁《中國的覺醒》

    慈禧太后第一次接見來自外交使團的七位女士是在外交大臣的努力和督促之下才得以實現的。1900年的動亂結束之後,宮廷回到北京,太后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她主動發起了很多次會見的邀請,大家自然都接受共進午餐。在私人會見時,這位偉大的女性才會表現出她的機智和女性魅力,以身為女主人的光彩和吸引力。她會拉著客人的手,以最關切的語氣詢問我們進宮的旅途是否疲倦;她會在夏天抱怨天氣的寒冷;只要食物不合我們的口味,她就很著急;她會以最親切的口氣告訴我們能夠見到我們是她的福氣。她能夠讓所有客人著迷,即便之前她們存在偏見,她對每一個客人都能關照到,這也展現出了她身為女主人老練的能力。

    可以說,中國的衰敗她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兩代帝王被她玩弄於鼓掌之間。另外其殘忍是出名的,她起用湘軍、淮軍人物,也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維護其統治目的,並非自願破除滿漢界限。在她執政的40多年中,以她為首的清政府簽訂了眾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她依然大興土木,花巨資興建頤和園以慶祝自己的60大壽戊戌變法,囚禁光緒,使中國依舊沉淪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

    但在外華人眼中居然又是另一番樣子。可真真是諷刺啊。

  • 2 # 手機使用者唯心

    差距?肯定有,列強想著老佛爺再當個十年八年的家,中華就都是它們嘴裡的肉了,可惜了。正象俄華人和西方評價戈爾巴喬夫差距大老去了一樣,西方世界贊嘗有加,一個是瓦解蘇俄的民主鬥士加英雄,俄羅斯大多數人視其為敗類和叛徒。中國一樣,對過個女人,大多數人無好感,因為中國在她手裡失去的太多。

  • 3 # barbara李

    才開始西方人眼中的慈禧形象並不好,因為西方人看不起華人且慈禧支援義和團運動。

    後來西方人對慈禧的評價改觀要歸於一個人,她就是美國公使夫人薩拉·康格以及她的《北京信札》。

    這位康格夫人非常同情華人甚至義和團,這在當時的歐美是相當少見的。上圖情境中,與康格夫人一同被慈禧招待的還有其他列強的公使夫人,慈禧邀請她們進餐、用茶、遊船,賜予了厚賞,還親自給夫人們戴上了珍珠戒指。加上慈禧太后表現出的自然與親切,康格在《北京信札》中自然對慈禧好評有加。這些人就給西方傳遞出了最直接關於慈禧個人的資訊。

    後來康格夫人還促成了慈禧的第一幅油畫

    這幅油畫像被運到了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展示,最後被送給了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希望羅斯福總統能早日調停日俄戰爭。美國為此舉辦了“捐贈儀式”,油畫最後藏於國家博物館,最終1905年老羅斯福也調停了日俄戰爭。 正是因為“油畫外交”不錯的反響,後來的慈禧越來越欣然地同各國公使夫人、貴婦合影留念,與洋貴婦來往的趣事也成為宮廷的談資。而這些照片與當事人回憶錄也就越來越給西方人留下了慈禧高貴又親和、慈祥又威嚴的女性強人印象。

    而慈禧太后下的普通臣子、百姓,別說握手交談、合影留念,恐怕抬頭直視都會被視為不敬的殺頭大罪,除了對於權力的惶恐與諂媚又能談什麼個人印象呢?

    影響評價最關鍵的因素是評價主體的感受,與其說是中西方對於同一個慈禧太后的不同評價,還不如說這就是慈禧面對對華人、洋人兩種截然不同面貌的差異化反映。

  • 4 # 老豬的碎碎念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

    魯哈馬·西德摩在其寫的著作《中國,長壽帝國》中關於慈禧太后有這樣的描寫,基本大意為:她是一個身板挺直的身材高挑的女性,韃靼人的外貌特徵很明顯,她見到我們後的態度看上去非常高貴和典雅,其威嚴的氣場讓人忌憚。

    亞瑟·H·史密斯在其所寫的《動盪中的中國》中寫道:慈禧太后是一個滿族的女人,憑良心講一女人能統治這麼龐大的軍事帝國真的不可思議,但她靠一己之力竟然做到了,我在拼命的探究是什麼原因導致西太后能由此能力,我想這應該是她獨特的品質和才能。

    W·A·P馬丁在其著作《中國的覺醒》中詳細的寫道:在我們的眼中,這位皇太后的執政能力遠遠高於她的外甥光緒皇帝,她有其獨特的吸引力,時常能展示出過人的機智和獨特的魅力,作為大清國的女主人,她和藹可親,經常在私下對我們噓寒問暖,而且在用餐的過程中還關切的問詢我們是否合口味等細節,對於我們洋人來說,我們感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

    而華人對於這位慈禧太后的評價幾乎都是一邊倒的,“老妖婆”是她的代名詞,甚至有網友稱,慈禧最大的貢獻就是讓清朝更早的滅亡了,正是由於她貪圖享樂,用北洋海軍軍費來給自己修園子,過生日,才讓海軍和日本的海戰中失敗,她是中國落後最大的責任人,她是影響中國進步的守舊派,總之,她惡貫滿盈!

  • 5 # 歷史小埋

    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去看問題,往往會有不同的觀點。慈禧太后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絕不可能是個完完全全臉譜化的人物,那種非黑即白的人物,只有戲臺上才有。多看書,多瞭解史料,對於歷史人物自然就會有更深的理解。

  • 6 # 關中熊叔

    對於一個歷史人物或者現代人物怎麼評價,恐怕取決於立場和利益關係,不管從那個角度去評價,只要在這個角度上做到客觀真實即可。特別是政治人物,你要對立雙方去用同樣的角度去評價一個人恐怕不現實。

    華人對慈禧評價普遍不太好是因為我們深受其害

    我們對慈禧的評價恐怕更多是從民族大義這個層面去評價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被八國聯軍打的一路鼠竄,這都是民族恥辱的表現。

    從人物自身來評價,我們接受了幾千年傳統儒家思想的教育,不管你承不承認,你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判定標準都來自於儒家。後宮專權,女人參政,在儒家教育體系裡都代表著不太好的一面。

    這是千百年來對女性歧視的結果,怨不得誰,經歷了千百年的薰陶,要改正這種歧視女性的主觀思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西方對慈禧的評價恐怕主要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

    這個女人很厲害,把一幫老爺們耍的團團轉;

    這個女人很有心計,有著超凡的政治頭腦;

    這個女人政治手腕強硬,在權利鬥爭中總是能未雨綢繆;

    這個女人生活很有情調,穿著得體,雍容高貴;

    西方對慈禧的評價主要還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吧,就像我們對英國女王的評價,我們一般會關注英國女王那些方面呢?

    女王今天出門自己開路虎;

    女王前天出門老公親自駕車送的;

    女王的衣服是私人定製,市場上買不到;

    為什麼英華人還會覺得女王是高貴和神聖的;

    很多很多,王子是不是有了婚外情,都是我們關心的,如果真的讓你去評價英國女王,你會這樣評價,從那個角度評價。

    我們身在其中,更多的帶有自己的立場和價值觀

    角度不同,結果不同。

  • 7 # 靈石蘊

    一個士兵眼中的慈禧

    有一個叫蘇勳丞計程車兵,皇宮中執過三年勤,期間見過慈禧幾次,記錄了幾件往事

    在這位士兵眼中,慈禧心善和藹,又或許善於偽裝,僅是小恩小惠

    執勤中,有時候慈禧會半夜安排人送些吃的喝的,也有時候會和衛兵拉拉家常,噓寒問暖,問問家裡幾口人,收入怎麼樣,還會給承諾,說感謝大老遠過來護著我,以後賞個官身。當然,三年來,也沒見著誰被賞賜當官了,賞賜金銀是有的

    慈禧出行排場很大,一些隨行宮女,會乘機和宮外頭的家人見見面,也會把宮裡頭的破衣服什麼的帶出來,交給自家親屬,這些宮女一般服役十年,期間不許探望,也不許探親,和家人見面也只有這樣的機會,彼此見面也不敢說話。有次去萬壽山又是這樣的機會,蘇勳丞在轎邊護衛,大著膽子順著紗簾瞄了一眼慈禧,發現她笑的有些得意……

    一個晚輩眼中的慈禧

    葉赫那拉根正,是慈禧內侄曾孫,他聽過其爺爺增錫傳遞下來的慈禧故事

    在他的眼中,慈禧是落淚的

    年輕進宮,面對宮中的爾虞我詐,也沒個幫襯,很可憐;後來好不容易生個皇子,有了出身,可丈夫又死了,年輕守寡的女人,日子過的很悽苦,還好有個兒子相伴;再後來,兒子二十歲時也死了,所有幸福都成過往,日子再也沒了盼頭。光緒進宮時,只有三歲,自家的侄子,慈禧視若己出百般照料,可事事失望,光緒和她不是一條心。慈禧很苦悶,有時都想哭,但又不能在晚輩面前落淚,唉

    宮裡頭太監油滑,宮女又都是不懂事的丫頭,沒個知心人,也沒個說話的人,只能靠著看奏章打發時間……

    願來生不為慈禧,有家有愛

    一個洋人眼中的慈禧

    赫德蘭是美國傳教士,在中國多年,和慈禧以及諸多大使都有交際

    慈禧有一個皇帝丈夫,有一個皇帝兒子,廢掉一個皇帝,還立了一個皇帝,自己統治中國半個世紀,在赫德蘭眼中慈禧是睿智,權勢,高貴的

    和慈禧交際,因人引薦,結緣於幾次宮廷宴會。第一次時候,參加的有各國公使,公使夫人,皇帝、還有公主格格們,吃的是中餐,進場後,慈禧先落座,然後示意各國友人落座,皇帝和公主格格們都是站著的。飯局開始後,有人示意邊上的公主也入座,公主們不敢。這時,慈禧發話了,說,皇帝坐,你們也坐。公主們應聲坐下,可也只坐了半個屁股,很怪異,對於桌上食物,並不敢動筷子

    後來慈禧雖然也宴請各國友人

    但自己不再進場了,只是等到宴會結束,才過來聊天交流。聊的親切,能讓人感到賓至如歸,說她之所以不參加宴會,因為宮中規矩,她在場,皇帝公主們不能落座吃飯。赫德蘭私下裡尋思了另一個原因,宴會上有某國大使夫人,向慈禧索要她用過的碗筷……並不紳士

    宴會多了,交流多了,慈禧和一些大使夫人成了好朋友,有一次康格夫人想給慈禧畫像,然後拿到聖路易斯博覽會展出,慈禧本來不同意,不過康格夫人成功說服,各國首腦經常會把畫像拿去展出,這樣有助於讓別人糾正錯誤認識

    畫像畫好之後,慈禧專門修了一條到外務部的鐵路,用來運送畫像。用慈禧的話說,用人扛過去,像扛具屍體,不吉利

    只能說不同人,立場不同,原則不同,評價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貧血查微量元素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