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慢談詩詞
-
2 # 小呆的書法日常
大家好,我是小呆。
我的話最喜歡的一首關於秋天的詩是《詠風》,是一首很簡單卻意境很美的五言絕句。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很簡單的四句話卻把秋天的景色描繪出來,朗誦時朗朗上口,我家孩子每天都要念這首詩。
-
3 # 心硯兮
行香子·天與秋光 [宋] 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悽悽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 [宋]李清照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李清照筆下的深秋是使人感到悽清,加以思鄉之苦,心情自然更加淒涼。時當深秋,籬外叢菊盛開,金色的花瓣光彩奪目,使她不禁想起晉代詩人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自我寬解起來:歸家既是空想,不如對著尊中美酒,隨意痛飲,莫辜負了這籬菊笑傲的秋光。
都以為我是詞人,其實我是情痴。——致李清照。
-
4 # 最美是詩詞
首選有張繼的【楓橋夜泊】、杜牧的【山行】、劉禹錫的秋詞,還有黃巢的【題菊花】、【菊花】都不錯,在這裡推薦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抒情詩: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是年輕李白離別故鄉時寫的抒情詩,描寫的是秋天峨眉山月夜山影綽約,空中半輪月亮灑下清輝,這首詩意境明麗而清新,對山月江水優美清麗描寫之中,詩人對家鄉熱愛和留戀之情也自然流露出來。
-
5 # 大晟府小書僮
推薦一首小詩,劉禹錫的《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句意很淺白,不用多作解釋。
秋風蕭瑟,大雁南飛,是秋天常見景象,在文學作品裡已經被用熟,沒什麼新意了。我們讀前三句,也沒什麼特別之處,但是末句一下就帶出了新意。
這句不說秋風如何,卻說孤客最先聞,為什麼呢?孤客,身在異鄉,又孤身一人,容易產生愁緒,如思念家鄉、親人,漂泊的滄桑感、孤獨感等。
秋風來了,意味著季節變換,歲月流逝,原來充滿生機的大地漸變衰落,草木凋零,天氣轉涼,孤單的遊子滿懷愁緒,對於季節變換尤其敏感,所以秋風一起,他立即感覺到了。
“最先”兩個字下得很精確,漂泊在外的心情,和其他人是不同的,因為沒有在家的那種溫暖,所以,對於天氣變涼的感覺比其他人更為敏感,因此會最先感覺到。
詩人不直寫孤客的愁,而只是說“最先聞”,語意含蓄,令讀者生出聯想。早上起來,發現庭樹被秋風吹得瑟瑟作響,涼氣驟然襲來,身體一陣寒意,抬頭看到雁群南飛,此刻詩人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思念家人了,還是感到濃重的滄桑孤獨感?這就引起了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詩貴含蓄,含蓄而能生想象,詩才會餘味不盡。
“何處”兩個字也下得很巧妙。這是一個“無理”的疑問,秋天自然有秋風吹來,這是常識,問何處而來是不是有點奇怪?因為秋風來之前,沒有季節變換的跡象,詩人一覺睡醒,忽然看到秋風吹來,一霎間愁緒頓生,所以問為何無端端有秋風吹來,實際上表達了對秋風生起、季節變換的悲慨。所謂“無理而妙”者。
這首小詩表達的角度較為新穎,前三句是為鋪墊,末句一下翻出新意,從側面點出詩人的情緒,巧妙而含蓄。雖然語言淺近,但含味深長。唐詩高處,確實是隨手拈來,看似不經意,卻自意厚味長。
-
6 # 夜光珠2
不請自來!
此類問題好久未現,今日遇見,饒有興趣,豈容錯過。
其實,這種題目,一考你的審美情趣;二考你的詩詞儲備量。僅以個人的審美觀與詩詞儲存來說,認為秋天最美的古詩詞應該為《詩經》中的《蒹葭》: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可能有人講我說得不對,因為後人寫了那麼多秋天的詩詞,譬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劉禹錫的《秋詞》,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孟浩然的《望洞庭贈張丞相》、杜甫的《秋興八首》等。難道還不敵這首連作者都不知是誰的詩。
-
7 # 一酒一杯茶
我認為秋天最美的古體詩是:
劉禹錫《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
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
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宏圖。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
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
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
這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詩人透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劉禹錫這首《秋詞》所展現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有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
8 # 木榮春風
我比較喜歡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我認為這首唐詩,寫的秋景最美。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這是一幅明晰的畫面:遠處,峰巒疊翠;眼前,秋水潺潺;村莊上,炊煙裊裊;渡口處落日將沉。遠山是翠的,落日是紅的;炊煙在上,流水在下。這層次,多麼清楚,這顏色,多麼協調。還有醉酒狂歌的裴迪,自詡五柳迎風而立的詩人,都描繪得歷歷在目,栩栩如生。北宋大詩人蘇軾說王維“詩中有畫”,這首詩就是“詩中有畫”的佳作。
王維晚年隱居在陝西省藍田輞川別墅,就在秦嶺終南山下,與裴秀才吟詩作畫,自得其樂,留下幾百首詩歌。現在藍田輞川鹿苑寺還有一棵老銀杏樹,據說是王維手植。
-
9 # 貓愛吃剁椒魚頭
我最喜歡的一首是唐朝的白居易《秋雨夜眠》
《秋雨夜眠》
白居易
涼冷三秋夜, 安閒一老翁。
臥遲燈滅後, 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火, 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 霜葉滿階紅。
整篇文章,描寫一位老人在秋雨綿綿的夜裡,睡意眠眠,利用秋季冷意的環境,更突出了他清靜淡泊的心境。
我特別喜歡這首詩字裡行間的安靜祥和的氣息。
讀起來也心靜自然。
-
10 # 南倡北道757
[念奴嬌*倚闌]
詞林正韻第三部
* * *
倚闌望去,遠山呈畫卷,風吹雲碎。落葉千堆光燦處,成就碧天佳配。搔首懷思,漫空索句,玉眼微微閉。寸腸搜遍,雁聲催得情愧。
老去詩債難償,吟興智淺,發少身憔悴。撫璧偷歡強作樂,把酒樽前長醉。二兩清狂,十分坦率,來日方無悔。古今雖夢,有人能入青史。
回覆列表
既然說的是秋天最美,我就只舉一首吧!
唐詩裡,王維的《山居秋暝》、杜牧的《山行》都是佳作,但是大家都熟知,我說的這首可能相對來說不常見。
是一首宋詩《立秋》,作者為劉翰,詩作如下: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這首詩美在哪呢?
首先這首詩不同於唐詩,沒有那麼大的氣魄,也沒有那麼多的隱喻。
按時間順序組織語言,邏輯清晰地把夏秋交替時節的感受描繪了出來,時令感極強,也細緻的很。
全詩圍繞一個“覓”字,詩人在透過各種感受尋覓秋天的到來。
乳鴉啼散玉屏空小烏鴉喜歡叫,而天色暗下來後,乳鴉聲也突然散去,只有玉屏在那立著,顯得整個屋子安靜而空曠。視角由室外轉向室內,鋪墊到位。
一枕新涼一扇風躺在床上,蒲扇一扇,竟然有了涼爽之意。
那時候沒有空調,炎炎夏日,就算有扇子,風也是熱的。
而甫一入秋,風便新涼,也不知道是真的涼,還是心理作用。
睡起秋聲無覓處本來秋風習習,起床後卻一點聲音都聽不到了。
聽到風聲就馬上起床尋找,詩人這是多麼關心秋天是否到來呀。
滿階梧桐月明中尋不到秋聲,詩人明顯很失望,但是一回首,便發現,在明亮的月色中,臺階上落滿了梧桐葉,正所謂“一葉知秋”,秋月明朗、梧桐落葉確實都是秋天到來的跡象
總結這首詩的最大特點就是從主觀視角和感受寫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變化,見微而知著。
有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如“滿階梧葉”。有的變化不是很明顯,如透過聲音判斷出是的“乳鴉”,扇子的風特別涼爽。這也看出來詩人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特別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