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目歷史君
-
2 # 奕天讀歷史
如果劉備真的吞併了東吳,成都、建業(南京)、江陵(荊州)三地,還是選擇建業比較好。
成都,在三國時期太偏僻,交通不便,雖然易守難攻,但是同樣出兵進攻關中也不容易。建都成都的政權,歷史上沒有一個能夠實現統一大業的。劉邦做漢中王時,也是在南鄭(現在的漢中市附近),並未去成都。所以,成都是最不適合做都城的。
江陵,處於長江中游,古時有“七省通衢”之稱,交通發達,戰國時的楚國曾在這裡建都數百年。三國時期,去那裡經商應該不錯。就因為“七省通衢”,不利於防守,很容易被圍攻。曹魏如果要進攻江陵,可以輕鬆的從西北、東北、華北、中原地區調兵快速到達江陵區域,圍毆江陵。如果蜀漢從這裡出兵,那麼必須西路和東路還要有兩路大軍配合才可以,否則,出征軍隊很難建立穩固的側翼和後方,容易形成孤軍,被曹魏軍輕鬆包圍。諸葛亮《隆中對》破曹魏的方略就是漢中一路,荊州一路,同時,孫吳一路,形成西中東三路並進的局面,對國力要求很高。
建業,這是同北京、西安、洛陽齊名的古都,東有長江三角洲,西有山脈,北有長江,和江淮平原,南有丘陵地形,攻守兼備之地。東吳在此建都,蜀漢的都城建設可以省力很多,還不愁軍需糧草。曹魏如果要進攻建業,也就是兩路大軍,走山東或者安徽,相對容易防守。事實也是如此,曹魏和孫吳在此地交戰多年,一直靠近不了建業半步。
所謂的建業地區根基不穩,絲毫不是問題,都城在這裡,那麼蜀漢的主力都會帶來這裡,根本不用擔心。唯一要擔心的是舊都成都會有人乘機叛亂。所以,留守成都,管理益州的人必須是劉備的嫡系,比如關羽鎮守荊州,那麼就派張飛留守成都鎮守益州,魏延繼續鎮守漢中。魏延不是小說中的那樣子,不會反叛劉備的,給魏延單獨發揮,魏延高興還來不及。同時,將東吳的舊部派往益州,益州的舊部調來江東。
張飛對士兵不好,但是對士大夫比較尊敬。所以,張飛會跟魏延好好相處,也不用擔心張飛跟江東舊部的相處問題。益州的舊部調來江東,也就不用擔心益州派叛亂了。
這時候,劉備要做的就是大力發展生產,東部搶佔江淮平原,而西部則搶奪關中平原,然後東西合擊,中原可定。至於荊州地區,嚴令關羽防守就可以了,這樣子關羽也不會和士大夫們鬧矛盾了。
這種情況下,劉備北伐成功,也許還有希望。
-
3 # 知未是也
原因一,建業是東吳的都城,有作為都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不需要大興土木,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
原因二,建業從地理位置上看,位於長江下游東南岸,北、南、東三面環山,西邊有長江天塹,從軍事上看,守可以確保京師固若金湯,攻能北上直取中原,是蜀漢首都的最佳首選。
原因三,建業北面是江淮平原,雨水常年充沛,是南北植物生長的最佳之地,東南與江浙富庶之地相連,西南與魚米之鄉相接,周邊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比較發達,如果把京城遷到建業,蜀漢就有了一統天下的經濟基礎。
原因四,建業地處長江下游南岸,東北乃黃河與準河交匯之處,南北和東西水上交通都比較發達,便於控制天下,為北伐淵源不斷地輸送兵員和糧草。
原因五,建業風水好,四周山勢險峻,境內水系發達,自然環境優美,有鮮明的王者之氣,如蜀漢能以建業為都,必能完成和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大業。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明代陳建做《建都論》說“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一般來說,王朝開國,首定國號,次為建都,所謂名正言順,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可不慎察啊。
劉備既失關羽,又失荊襄之地,兩路出兵會師中原計劃已不能執行,於是發大軍攻伐東吳,幾至於傾國而出,其意在於吞吳,與曹魏隔江對峙。為防止曹魏派兵打秋風,還命黃權帶兵行走江北,以為策應,可謂部署周密。孫權也不敢大意,悉發全國之兵應之,甚至還覺得不保險,遣使稱臣於曹魏,自降一格,甘願做曹魏的附庸國。
如果劉備獲勝,因為伐吳具備正義性,所謂哀兵必勝。假設,陸遜沒有在夷陵阻住劉備,而曹魏勢力又被黃權牽制,不能干擾戰場局勢發展,劉備短時間內攻佔了江東六郡,雄踞吳楚之地。那麼,劉備應該建都何處,才能更好的統治南方呢?
曹操說自己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劉備與之相比也不遑多讓。曹操65歲還在漢中作戰,劉備63年還御駕親征,他們都是天生的戰士。因此,劉備的進取之心必然也會影響他的建都地址。
有幾種選擇:
1、建業。才子佳人地,金陵帝王州。建業所在,臨江控淮,是淮南一線的戰場樞紐,歷代偏安南方的政權,基本都以建業為都,歷次北伐也都是從建業發起,其經濟能力冠絕南方各大城市,軍事和政治地位自不待多言。
2、武昌。武昌之名,起於孫權,時間是魏黃初二年,即公元221年。那年4月,孫權自知劉備不磨刀霍霍,因此遷都鄂縣,以集中全國之力對付劉備。新都新立,地名既要響亮,又要有豐富的內涵。孫氏以武事興盛,傳至孫權,已歷三世,取名武昌,昭示天下要“以武而昌”。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了維持與蜀漢的關係,還都建業。蜀漢滅亡後,孫皓又從建業遷都武昌,以增強對北方政權的防禦力量。但是由於江東大族的反對,又不得不撤還建業。因此,孫吳政權兩次以武昌為都都是從軍事角度考慮的。
3、成都。成都是一個2000多年來名字都沒有變過的城市,地處四塞之地,天府之國,歷來割據四川,都以成都為都城。
4、江陵。千里江陵一日還。這裡是楚國舊都,曹魏對抗前沿,與魏國的襄陽隔江對峙,城堅池深。
5、其他。當時的南方沒有經過大開發,很多地方都是荒無人煙,嶺南只有珠三角一帶略有人氣,有城廣州,但是離長江核心區太遠,不適合做首都。
從以上,可以看到武昌符合地形險固、漕運便利、地形居中的特點,且孫權也曾在此經營,但是武昌也有明顯的不足,北伐時的路線都是在河南南部的山區進行,崎嶇難行,難以鋪開大軍。此地控制長江上游是足夠的,要想據此北伐,地利先失一著。後來的東晉屢次北伐,荊州出兵的北伐往往到了襄陽一線就不再北進。後來南宋聯合蒙古攻滅金國的蔡州之戰中,南宋派遣計程車兵也只有2萬人,於此可知從荊襄之地北伐,地形上不利進攻方。
江陵雖然是南郡郡治,條件與武昌相仿,但是距離曹魏集團太近,只隔著一條長江。關羽北伐即是從江陵出發。這裡雖然能夠直接出擊曹魏核心,但是也處於曹魏的攻擊之下,地形雖然險,卻不穩固,一著不慎,就有可能被敵人攻破。劉備再怎麼冒進,天子守國門,也不可能將都城建立在敵人一箭之地的地方。因為一旦曹魏在此發起進攻,則全國都得被調動起來勤王,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
至於成都,則是由於蜀道艱難,不利於轉運糧秣,難以發起戰略進攻,所以劉備才拼了命一樣的要佔據漢中,實際上是要利用漢中作為成都平原的物資中轉基地。
這麼排除下,就可以得知,只有建業才最符合劉備的新都要求。除了地形、漕運之外,政治和軍事的理由如下:
1.江東世家大族,基本都在建業,因此劉備將政治根基佈置在建業,可以達到震懾世家大族的效果,也能穩固統治。
2.江東已歷三代,建業都城初具規模,不需要另外添置多少,可以節約更多民用。
3.建業近淮泗平原,是富庶之地,用兵之地,曹魏在此大興屯田,有很強的經濟基礎可以支援以戰養戰。渡江後佔領楚國舊都壽春,在壽春一帶建立前哨基地,可以為進一步北伐創造戰機。
4.建業是江東地區的核心地區,有長江天險可以依靠,而且江東地區是中國第二大經濟中心,有足夠的資源組織防守與反擊。
5.作為地跨長江上中游的龐大政權,可以考慮建設一個陪都,設在武昌,建成雙政治中心,利於掌控長江上游。
6.四川地區遠離江東,離心勢力會加大,可以在政治上提高地位,軍事上設定牽制機構,在瀘州和重慶屯兵以震懾,如南宋故事。
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在南方建都,確實沒有太好的選擇,只能選擇在建業,依靠江東地區的人口和經濟腹地,組織北伐。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建議劉備定都荊州公安縣。
公元209年,劉備領荊州牧,紮營油江口,取左公安營紮寨之意,故名‘’公安‘’。
一、地理位置
公安縣位於長江中游南岸,與長江北岸的江陵(現荊州)隔江相望,公安縣東聯漢滬、西接巴蜀、南控湘粵、北通陝豫,素有‘’七省孔道‘’之稱,與洞庭湖一衣帶水,與江陵城隔江相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公安地處江漢平原,洞庭湖之側,劉備可實行軍屯,開荒種地,下湖捕魚,至少糧食可供保障,再不行公安背靠長江,從益州順江而下或從江東逆流而上來運糧,都非常快捷。
公安四面是水,北邊是長江,南邊是洞庭湖,東邊是油水,西邊是湘水,北方士兵不善水戰,來公安必敗無疑。
二、軍事意義
劉備吞併東吳,進而圖一統天下,由南而北統一,荊州--襄陽--宛城--洛陽一線是劉備攻取魏國都城洛陽的最快捷,同時也是最方便的路線。
而從成都出兵路太難走,從建業出兵補給路線太危險,從公安、江陵一線出兵,相對來說更穩妥。
若劉備吞併東吳,則公安位於劉備地盤的中心位置,在軍事上容易調兵遣將,運送補給。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而且公安縣在長江南岸,有長江天險在,況且還有堅固的江陵城在北岸,敵方要進攻公安,必先要拿下江陵城,而江陵與公安互為照應,不是那麼好打的,況且公安四通八達,南軍善水,北軍不習,公安背後就洞庭湖,可隨時轉移。
三、政治意義
公安地處荊州,劉備集團佔統治地位的大部是荊州人士,如諸葛亮、龐統、馬良、魏延、黃忠、李嚴等,建都公安,可穩住荊州地區士人集團,同時公安離江東及益州距離都不是太遠,背靠長江,有江東及益州有一定的威攝力及控制力。
定都成都那叫王業偏安,大軍進出都不是很方便。定都建業那叫天子御國門,離前線太近,首都太危險,且在已方國土範圍太靠邊。
-
6 # 辰州觀海
可以看看後世的例子——包括東晉和南朝。
東晉與南朝,大部分時期擁有對巴蜀的控制權,但是,東晉和南朝的都城,大多是在今天的南京。
當然,這也不是蜀漢吞併孫吳以後,遷都建鄴的必然條件,但是,蜀漢統一南方,肯定會考慮北伐。
遷都南京,要比死守巴蜀,北伐成功機率大得多。
當然,想在南京住的安穩,還必須攻佔淮河一線,保證把北方王朝的力量阻擋在淮河以北,就像後來南宋和金朝對峙的例子。
南方政權多建都建業,但對蜀漢來說根基不穩;江陵地理位置更有利但離距離前線略近;成都有點偏遠閉塞的感覺。如果劉備吞併東吳的話會選擇遷都嗎?
回覆列表
如果真有那一日,相對來說我認為劉備還是建都建業最為穩妥!
題主說建都建業可能會根基不穩,或許正是根基不穩劉備才得親自坐鎮這裡,建立自身權威,讓想反的人不敢反,久而久之就建立自己的根基了。
其實在南方建都地方劉備應該沒什麼地方可選,也就是題目中所說的這些地方了,建都在成都適合偏居一隅,佔據西南的政權,並不適合這種佔有整個南方的政權。建都襄陽、樊城、江陵等荊州要塞之地又離曹魏太近,危險係數太高,畢竟首都沒了,國就沒了,把首都建到這裡是作死!
建都建業對於劉備發展是最好的了,此地鐘山龍蟠,石頭虎踞,西引荊楚,南控吳越,長江繞城而過,擁有長江這個天然屏障,可以說相當安全。選首都,首當其衝就是安全,選在有河的的地方,以騎兵為主的北方軍隊像打進來就艱難了!雖然後來司馬滅了蜀,但我想如果孫皓沒有選擇投降,憑藉這個天險完全可以再拖個幾十年。
成都雖然也有山嶽天險,但由於地勢太險要,交通不便利,對南方管理不來,這樣拿下江南也容易丟!
除此之外,建業屬江南地區,較為富庶,經濟比起成都等地有過之而不及,選首都自然要遠在發達地帶,這樣可以把最發達的江南區域直接掌握在自己手裡,對於增加賦稅什麼的對國家而言都是很好的!
歷朝歷代的南方政權多把首都建在南京不是沒有原因的,建都都是進行了詳細的排查篩選,哪都有利弊,但南京也就是建業相對來說是最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