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乾隆對自己的十全武功是有說明的:“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所以,所謂的十全武功是指弘曆在位六十年期間,打的十次比較大並最後取得勝利的戰爭。 這些戰爭,有的是為最終確定國家領土而打的,如平定準噶爾的結果,是將全部新疆最終劃入我國版圖。有的是為反抗侵略騷擾、確保邊境安全而打的,如打緬甸、打廓爾喀(即今之尼泊爾——這等蕞爾小國也敢來侵略堂堂天朝,有點不可思議!)。有的是為平定叛亂、維護政權穩定而打的,如打大小金川、打臺灣等。除了打安南的那次,其他戰爭對吾國都是十分重要的。 還沒看到這裡,早有細心同學看出來了:2+1+2+1+1+1+1=9。 只有九次而不是十次啊!
8
回覆列表
  • 1 # 無慾無心無情628

    很簡單就猶如老人做壽有做九不做十的說法,九往往代表圓滿,如九九歸一,而十在數字上比九大,乾隆皇帝又十分好大喜功,喜歡標榜自己,傳於後世,所以就把九全武功,說成十全武功了。

  • 2 # 曉史才能明事

    乾隆皇帝自封“十全老人”一是認為自己人生已經“十全十美”,福祿壽俱全:登基60年,享盡世間榮華。此時也已是八十多歲高齡,與自己的兒孫們享受著天倫之樂。二是乾隆對自己文治武功的高度概括,“十全武功”在碑文上記載:“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其實這裡除了平準噶爾、定回部、靖臺灣對於國家領土完整意義較大之外,其餘的多多少少有窮兵黷武之嫌,有些戰鬥甚至是失敗的。那為什麼乾隆皇帝還把它們算進自己的功績裡呢?

    我想不單單是因為乾隆虛榮,為了湊夠“十全”之數。更重要的是滿族作為少數民族,以漢族相比人口實在少的可憐,這樣一個民族要統治上億人口的漢族除了要靠武力威懾之外就只能依靠思想禁錮了,“十全武功”其實也就是乾隆皇帝在暗示那些有不軌之心的人:“大清十次用兵都大勝而歸,你們要造反的話自己掂量著點!”,這和“文字獄”的作用是殊途同歸的。

    乾隆雖然重奢靡,但是在他統治時期封建王朝達到了頂峰,國家領土達到清朝之最,人口總數也是史無前例的。但是他的“文字獄”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給中華文化帶來了巨大損失。閉關鎖國也為清朝的衰敗買下了伏筆,因此他有功亦有過。但是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乾隆也算是一個有為之君了,你們認為呢?

  • 3 # 大表哥說史

    清高宗乾隆帝自雍正13年1735年八月繼位至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退為太上皇,在中國曆代皇帝中享壽最高(89歲),實際統治時間最長(包括以太上皇掌大權的3年多時間共63年半),是一位雄材大略、多才多藝、成就輝煌的傑出歷史人物。他繼承康熙、雍正的事業,平定叛亂,抗擊外敵,團結各族,鞏固統奉賢任能,建章立制,力行改革,勤政務實使當時的中國成為罕有的特大封建帝國。

    乾隆在位60年間競有50餘年為平叛亂、 反侵略戰爭日夜操勞、嘔心瀝血,所領導的10次大規模戰爭全都取勝,他對此自然感到欣慰自豪,因而親撰《十全記》,總結“十全武功”並自稱“十全老人” 乾隆皇帝曾經親自撰寫《十全記》,刻立石碑立在布達拉宮前。用了漢,蒙,藏,滿四種文字書寫。基本就是記錄了乾隆皇帝自認為十全武功,內容為:“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而喀降,合為十。

    乾隆皇帝一生打了這麼多仗,真的都是勝利嗎?其實所謂十全武功,有一些是戰敗的。勝仗的時候基本都是地方太弱,其實清朝入關已經100來年了。八旗子弟。養尊處憂,絕大多數。都變成了養尊處憂,不文不武,貪生怕死。畏敵怯戰的紈絝子弟。那麼為什麼乾隆皇帝。還要說自己是十全呢?

    小編認為,滿洲人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入主中原。其實他的人數是非常少的,相對於漢人來說。也許就是這種心理在作祟,乾隆皇帝想要表現出來自己統治的堅固性。覺得自己能文能武,打了許多勝仗,也許有一些對漢族的威懾作用。而且乾隆皇帝是一個非常好大喜功的人,自認為遠超歷史上的漢人皇帝,並且有一些天朝上國的狂妄自大。以至於乾隆後期貪汙腐敗盛行。致使國力越來越弱。 總而言之,這與乾隆的性格有關係。

    他是一個非常好,大喜功之人。想要在歷史上留下千古之名。再加上乾隆皇帝。作為統治中國六十三年半的人,在歷史上也是首屈一指。而且乾隆實在沒有康熙時期那種宮廷風雲,九子奪嫡的困擾。至少表面上風平浪靜的,度過了交接。而且兒孫滿堂,一享天倫之樂。這也許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吧。

  • 4 # 梅園布衣

    乾隆在位的期間,對外和對內先後十次動用了軍事力量,這些軍事行動有的對國家疆土的鞏固有重大意義,有的是平定叛亂,對鞏固政權有作用,有的則是管理藩邦,顯示大國威風,意義並不大。在這些軍事行動中,有的取得勝利,有的出師不利甚至遭遇嚴重挫折。但對於愛自我炫耀的乾隆來說,這些軍事行動都取得了滿意效果,所以敢於自稱為“十全武功”。

    公元1755年和1757年,準噶爾達瓦齊部發動叛亂,乾隆用兵平定,使清朝中前期擾亂中國西北的準噶爾部徹底被消滅,這是有意義的兩功。

    公元1757年,新疆回部首領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自立。乾隆的清軍在當地人民的支援下成功地平定了叛亂,將西域改名為“新疆”,並設伊犁將軍管理,新疆從此完全歸入清朝版圖。這一次軍事行動也意義重大。

    公元1788年和1792年,廓爾後喀(今尼泊爾)入侵中國西藏。乾隆派福康安率軍兩次擊敗廓爾喀軍,打擊了以強悍著稱的廓爾喀人的氣焰,維護了中國邊境的領土與安定。另外,清政府在此間頒佈《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和制定“金瓶掣籤”制度,加強西藏的管理,對國家統一與發展意義非凡。可以算作兩次。

    公元1747年和1771年,西南部大金川土司先後兩次發動叛亂。是清朝耗資投入兵力最多和耗資最大的兩次國內軍事行動,但整個過程並不順利,可以說是事倍功半。儘管如此,也算是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和西南地區的交流發展。

    公元1786年,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發動農民起義並屢敗清軍。乾隆主康安率軍任統帥,用集中優勢兵力和分化瓦解的辦法平定了臺灣動亂。屬於維護內部穩定。

    公元1765年,緬甸不斷侵擾中緬邊境,最終導致清朝出兵。在這次行動中,清軍雖然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但強大的軍事和國力也是對緬甸形成一種威懾,加上南部暹羅(泰國)的威脅,緬甸只好主動向清朝稱臣納貢,乾隆當然要算作自己的功勞了。

    (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圖)

    公元1787年,越南南部的廣南王阮文惠為了統一越南,進攻越南北部的安南王黎維祁,乾隆出兵救援黎維祁。這場戰爭,清軍因輕敵遭遇慘敗。阮文惠不想與清朝為敵,主動停戰請和,照例稱臣納貢。這一次軍事行動被算作勝利,實在是有違常理。乾隆硬要算作武功,誰也拿他沒辦法啊!

    據上所述,嚴格來說,只能是九功而非十功。乾隆晚年為了給自己做個冠冕堂皇的總結,也不知費了多少心思湊個整數,所以大家應該理解帝王的榮譽慾望吧。縱觀歷史,所有功名和利祿最後不都是過眼雲煙嗎?皇帝也有想不開的時候,有什麼辦法呢!

  • 5 # 未鳴讀史

    乾隆是清朝的第四個也是特別命好的一個皇帝,在位60年。

    乾隆好大喜功,愛慕虛榮。而且目光短淺,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為他的後代子孫和中華民族留下了無窮的隱患。

    乾隆的“十全武功”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耀武揚威,有損兵折將,有抵抗侵略,有維護正義。大多數用兵都是小題大做,得不償失。只有平準格爾和回部可以載入青史,為新疆和西藏的鞏固和統一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 6 # 福生無量彌陀佛

    不知道題主從哪裡找的資料,引文是錯誤的,少了一個“二次”,多了一個“之”字。

    不看網上的引文,只需要看一下《御製十全記碑》就可以知道。在碑文中,明確寫著“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之一千四百十四中,所載《御製十全記》內容,與碑文相同。說到“十功”:“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這兩者均可清楚地說明,乾隆所自稱的“十功”是這十次。

    而《十全記》中的第一次受廓爾喀降,指的是“前已酉廓爾喀之降。蓋因彼擾藏邊界。發偏師以問罪。而所遣鄂輝等、未宣我武。巴忠乃遷就完事。致彼弗懼。而去歲復來。 ”

    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爾喀侵入西藏地區。廓爾喀以約三千兵力,佔領了聶拉木等地。當時,廓爾喀派遣軍隊進入喜馬拉雅山北麓,佔領了今屬日喀則的聶拉木等地,清朝援軍以四川提督成都率千餘清兵(即《十全記》中的偏師),與廓爾喀入侵軍隊交戰。後與西藏地方軍隊會合,對入侵軍隊形成強大軍事壓力。但後在第八輩達賴家族及欽差理藩院侍郎巴忠的合謀之下,西藏地方與廓爾喀秘密締約,即《廓藏密約》。雙方約定,廓爾喀撤軍,而西藏地方向廓爾喀賠款“漢銀三百秤”(還有一說是白銀一萬五千兩。前者是哪本書記載的一時之間找不到了)。

    據載,巴忠、成德、成都將軍鄂輝三人力促廓爾喀入貢,對清廷造成敵方畏服的假象。而當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再次入侵西藏時,巴忠畏罪自殺(即《十全記》所說“巴忠乃遷就完事”)。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軍反擊廓爾喀,主將為福康安,戰事中雖然曾攻入廓爾喀首都陽布,但戰事反覆。直至乾隆五十八年,廓爾喀與清朝議和,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即第二次平定廓爾喀。

  • 7 # 明離子

    “十全老人”,是個皇帝中最能吹牛逼的網紅乾隆皇帝晚年給自己封的封號,所謂“十全”,來自與《周禮.天官.恩師》:

    “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

    指的是十全十美,上上等的意思,可見乾隆皇帝對自己一輩子的文治武功很滿意。

    他親自寫了《十全記》並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成了碑文,放在了布達拉宮前面,當然了,除了漢字是他自己寫的以外,其他都是代筆,其他三個文字到了他這裡,已經不會寫了,沒錯,西安碑林的他的碑文也是這樣,漢字自己寫,滿語別人代筆。

    說回正題,這個所謂的“十全”放在乾隆這裡到底是哪十全呢?

    他在碑文裡這麼敘述的:

    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我們來算個加法:2+1+2+1+1+1+2=10。

    沒錯,他在位正好用武10次,每一次還都是好的結果。所以,乾隆是有吹牛逼的資本的。

    其實客觀的講,乾隆皇帝兩次平定準噶爾和一次平定回部,對中國的版圖貢獻是最大的,這三次戰役的勝利,直接讓新疆牢牢的納入中國版圖。

    除了武功,乾隆最自豪的還是自己的歲數,活到89歲,這在歷代帝王裡可不多見,和他活的差不多的一個是梁武帝,另一個是武則天,一個被囚禁,一個被逼退位,就他是光榮退休,壽終正寢,而且子孫滿堂,其樂融融,怎麼不能吹個牛逼呢?

    但是,乾隆雖然延續了康雍乾盛世,但其驕傲自負,也讓帝國埋下了沒落的隱患,比如賣官鬻爵和閉關鎖國在乾隆朝愈發嚴重,直接導致了從嘉慶開始,清王朝迅速的衰落下去,所以所謂的十全,其實還是有水分的。

  • 8 # 哈哈95128931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很自戀的一個人。他祖父康熙做了六十年皇帝,他明著說不敢超越康熙,實際上他還當了三年太上皇,是實際的掌權者,可見其戀權之態。他自稱十全武功,實則是湊數之舉。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七次了,皇上金口玉言,誰與他爭辯。人家這個皇帝好當,遊山玩水,山珍海味,享盡人間榮華富貴。可憐他阿瑪雍正皇帝,積勞成疾,五十多歲就壽終正寢了,他可長遠,八十九歲駕崩,不把雍正攢下的錢糧耗盡絕不罷休。要說他這一朝正是清朝鼎盛時期,明眼人都知道那是康熙雍正打下的底子,被他繼承了。和珅這個鉅貪是他的得力干將,地窨子裡的財寶讓他兒子嘉慶皇帝吃了個飽,可到了他孫子道光皇帝時期,道光竟然穿上了補丁衣服。也該道光倒黴,趕上了英吉利東印度公司向天朝販賣鴉片,贏取暴利。林則徐禁菸擋了英荑的財路,於是爆發了鴉片戰爭。想當年,英國第一次派使臣來華,正是乾隆當政,愣是將通商請求以天朝物產豐盈,何須與爾等貿易為由一口回絕了。可悲啊!要是對外開放,互通有無,看看人家的蒸汽機,堅船利炮,也不會坐井觀天,固步自封了。清朝也不會讓八國聯軍入侵者打得如此屁滾尿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清王朝就敗在了乾隆之手。他引以為傲的那套四庫全書是編成了,人們清楚,又有多少典籍被禁被燒。他晚年的文字獄又坑過多少人呢?

  • 9 # 大思糊

    從我自己來看個人認為這種事情不必較真,乾隆已經算的上中國歷史上的好皇帝了,所以這種稱號封就封了唄。

    而且人家乾隆的十全老人並不是指自己是十全十美,是指自己的十次戰役,十次戰役全勝,乾隆老爺子心裡高興,也就命人寫了個十全記,不過也挺好大喜功的,不僅寫了而且還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成了碑文。

  • 10 # 釀松山閣舊主

    這個,乾隆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和附庸風雅,他承接父祖遺澤,運氣好當了六十年太平天子,這個點別人羨慕也沒用。不十全,自己把自己拔高湊一湊,為了好聽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朝詩人中你認為哪位最厲害?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