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仔181501348
-
2 # 放飛2020
日本義務教育階段不像中國義務教育出現“擇校熱”,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 日本基礎教育發達,歷屆日本政府都非常重視教育,對基礎教育投入穩定。中日“甲午戰爭”時清政府的賠款有很大一部分被用到基礎教育。“九一八”前日本普及初中教育,1945年日本實現義務教育免費。2019年日本還實現幼兒園免費。
2 日本經濟發達,地區之間和城鄉差距很小。義務教育學校得到均衡發展,教學資源和教學軟硬體實現實現全國統一配比。
3 日本教師實現輪崗制度,實現各個學校師資水平均衡。
4 日本義務教育學校沒有所謂的“好學校”和“差學校”。學生上學也不按戶籍和房產證來規定學校,是按居住地來劃分。
綜上所述,日本義務教育階段“擇校”變得多此一舉,毫無意義。
-
3 # 寰球視野新觀
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視教育的國家之一,而且日本教育以人為本,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窮鄉僻壤,只要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可以享受到相同的教育,除了教師水平的差異以外,硬體設施沒有任何差別,所以沒有擇校的必要。
二戰結束之後,日本於1957年開始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而此時無論是日本還是其他各國,都沒有從二戰的創傷中恢復,日本由於戰爭的巨大消耗,加上戰爭後期美國對日本的狂轟濫炸,日本經濟全面倒退,即使1957年也沒有徹底恢復實力,日本能夠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也是咬牙堅持的。
即使是一個學生,也要用心培養
日本飛鳥島遠離本土,每天一次輪渡,單程需要一個多小時,島上多數是漁民,由於交通不便,年輕人都是都已經離開飛鳥島,前往大城市,留下的只有老年人,由於沒有學生,僅有的一所中學也關閉了。
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飛鳥島來了一名學生澀谷新,他也是這個島上唯一的學生,為了澀谷新的教育,已經關閉的中學重新開啟,雖然只有一個學生,但是國語、數理、英語、美術、技術、體育、音樂等課程,只要其他學校學生能夠學到的課程,澀谷新一個不缺。
學校午餐也是按照標準做的,吃飯由校長、老師、班主任、營養保健師陪伴,別的不說,至少食品安全絕對沒問題。因為學校只有一個學生,缺少體育比賽,所以學校會定期安排澀谷新去其他學校參加體育活動。
澀谷新的唯一遺憾就是沒有同齡人陪伴,而且每次上課都是與老師兩個人,一舉一動全都在老師眼裡,逃課是不可能的。
日本細緻入微的教育,即使是一個人也能夠享受到與其他學生相同的教育水平,因此沒有擇校的必要,除此之外,日本北海道上白滝火車站因為乘客日漸減少,所以準備將該車站取消,但是因為一名高中生上小學都要在此車站乘車,因此該車站也被保留下來,後來該學生畢業,火車站也停止執行。
在日本,學生似乎有一種“特權”,利益出現衝突情況下,社會會優先考慮學生,這一點與美國很像,美國學校擁有最高的優先順序,只要校車的停車牌開啟,附近所有車輛必須停車,哪怕是總統座駕也不例外,美國在校車上投入巨資,堅實程度與裝甲車無異,因為在美國眼裡,任何一輛校車裡面都有可能坐著未來的總統。
重視教育的國家發展的都不可能差,包括日本、美國、西歐國家、以色列等。
-
4 # 李小汪老西
從之前的以成績擇校,到後來的以學區房擇校,再到後來的抽籤擇校,“擇校熱”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也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出臺了很多措施,卻依舊解決不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這問題呢?只要具備一點經濟學常識,這個問題就不難回答。
雖然很多人反對把教育當做產業,反對把教育當做產品來看待,但無可否認的一點,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產品的屬性,只要是產品,那麼就會受到供需關係的影響。
而當前我們的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不同的人群在對學校選擇上的權利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論是受過高等教育,還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不論是在鄉村,還是在城市,現在大部分家長都知道教育對於孩子的意義,以及優質教育資源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家長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甚至達到了迫切的程度,而最近幾十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優質教育資源增長非常緩慢。
在這種“僧多粥少”的局面下,父母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必然會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競爭。
如果名校在錄取的時候,比較看重成績,那麼家長自然會選擇把孩子送到課外輔導班,讓孩子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如果是“劃片入學”,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只要經濟條件允許,肯定會去購買“天價”的學區房。
如果再進一步分析,你就會發覺家長看似是在追逐名校,看似是在“擇校”,其實大部分家長是奔著這些學校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或者是師資力量去的。
正如很多人都聽過的一句話說的:“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義務教育階段也是如此。
一所學校,不管房子是不是修的漂亮,學校的設施是不是最先進的,只要學校有“名師”,學校的大部分老師都盡職負責,學校的教學和管理井然有序,那麼這就是很多家長眼中的好學校。實際上,學生在這類學校裡面,成績也最容易提高。
所以,目前的“擇校熱”和“擇校難”,家長選擇的不是別的,而是在競相選擇優質的師資力量。
而在義務教育階段,日本沒有“擇校熱”,主要是因為採取措施解決好了這個問題。第一,給義務教育階段提供充足的教育經費,保障各個學校的教學條件、教學設施規範化和標準化。
之前曾看過一篇介紹日本義務教育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寫到,在日本只要是一所學校,無論這所學校的規模大小,也不論這個學校有多少人,學校都必須具備基本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
其中一所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共10個班,46名同學,而教職工就有30人,並且這個學校還配備有相應的體育館、游泳池、音樂、美術、勞動等實踐活動室。
第二,教師和校長實行輪崗制度。
日本的教師和校長輪崗制度,就有點像咱們現在很多地方試行的“縣管校聘”制度,公立學校的教師由當地的教育管理部門統一實施考試,合格之後被錄用。
教師被錄用之後,由教育管理部門統一管理,一般3~5年左右,各個學校之間的教師會進行輪番調整。並且有明文規定,一個教師在一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5年。
另外,校長必須是教員出身,年齡達到50歲的教員,才能夠有資格出任校長,校長的每屆任期是兩年,如果要連任,必須要在不同的學校之間進行輪崗。
第三,全面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薪資待遇。
在日本,教師是真正意義上的光輝職業,教師不論是在薪資待遇還是社會地位上,都超過其他大部分職業,因此,每年能夠吸引大量的優秀畢業生從事教師工作。
打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這就有點像在恢復高考初期,優秀的初中畢業生會首先報考師範院校或者是其他中專院校,很多人也以上師專為榮。
透過上面的對比,就不能發現當前的“擇校熱”,最關鍵的問題是優質的教師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特別是一些教育資源落後的地區,陷入到了“惡性迴圈”當中,這些學校的部分優秀畢業生,好不容易考上了211、985名校,這些學生畢業之後,基本都會選擇進入到大學裡面或者知名的高中,而不願意再回到當地。一些薪資待遇比較高,工作條件比較好的學校更是如此,學生從這個學校畢業之後,又會回到這個學校去工作。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關注教育時事,指導升學規劃。期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
5 # 應試教育萬歲
如果是小學畢業上初中,就應該考試選拔。九十年代那會還有考試選拔時,根本沒有學區房、補習班、擇校費這些亂象。
-
6 # 熊仔181501348
日本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中小學全部免費。公立學校入學一般不需要考試,學生劃區域就近入學。住宅地段劃歸哪所學校,就必須上哪所學校。即使你有“門路”,也不能“越區”上學。如果學校違規收了其他學區的學生,政府要追究校領導責任。小升初不用考試,全部免試上對口初中。高中是非義務教育,升學要透過考試,可以不按學區上學。 其實,“擇校”並未成為日本的社會熱點問題,主要得益於該國所推行的平等教育。所謂平等教育,就是義務制教育範圍內的適齡學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國家保證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證各學校最基本的辦學水平和質量。 日本政府對公立學校辦學經費的投入一視同仁。二戰之後,日本經濟一度不景氣,財政困難,當時對一些學校的投入也有傾斜。但上世紀80年代之後,日本完全取消了這種傾斜做法,一所學校投入多少,主要的依據是規模大小。 日本文部科學省負責全國教育的管理,他們對公立中小學制定了統一的建設標準,比如學校要有運動場、游泳館、圖書館等。新學校由政府負責籌建。政府交給校長的,必須是一所設施齊全的學校,而不是一所“空架子”學校,而校長只負責教學管理。由於國家有統一標準,在日本的公立學校除了規模大小不一之外,其他方面沒有多大差別。例如像東京都品川聾啞學校,僅有幾十個學生,也同樣建有游泳池和特長班活動室,還建有一座可容納上千人的室內體育館。 日本教育資源之所以分配相對均衡,也有其客觀原因。日本各地的經濟發展相對均衡,地區和城鄉差別並不顯著,這也就從客觀上減少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可能性。 逐漸引入“擇校”機制 日本平等教育整齊劃一,但是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跟不上的學生勉為其難也要跟上,而學有餘力的學生在學校“吃不飽”也不能“加餐”。同時,由於公立學校均衡教育資源使得學校之間的競爭不足,加之普遍引入了“寬鬆教育”,公立學校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引起了家長們的不滿。很多家長除了讓孩子上課以外,還得花錢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而另外一些經濟寬裕的家庭則乾脆選擇收費較高的私立學校。 上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政府認為平衡教育資源的做法窒息了國家的活力,於是也想借鑑他國的做法。1997年日本文部省釋出了《關於通學區域制度的彈性運用的通知》,允許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實施。東京都品川區率先在2000年開始在公立小學實施“擇校制”,2001年在初中開始實施該制度。其他地區也都紛紛醞釀準備實施“擇校制”。即便住在學區內,也得經過考試才能入學。有學者聲稱,日本學校改革即將迎來“擇校時代”。 即便如此,由於各公立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大體均衡,日本民眾的“擇校”遠未形成氣候。 3~5年師資輪換一次 校長年齡需達50歲 日本還從教學水平上保障了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創造性地實行教師流動制度。在日本,優秀教師都集中在一個學校的情況是根本不可能的。公立學校的教師屬於國家公務員,必須服從國家的調配。日本教育法規規定:一個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5年。一般3至5年內,各校間就要進行一次師資輪換調整。 日本重視公立學校校長的經歷,一般到50歲左右才有可能出任校長,任期2年。校長不得連任,連任者需在校際之間輪換。教師和校長的輪換調整,保證了各校師資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對均衡,讓全國學生都受益。同時,教師的流動也開拓了教師的視野,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給學校不斷置換著新鮮的空氣。 此外,日本義務制教育階段還執行統一、規範的教學要求。日本文部省在調劑各地教育經費的同時,制定整個教育的大政方針,決定教學內容、頒佈教學大綱、提供教科書,這樣就使得全國的基礎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個較齊整的水平。 為保證各校教育水平均衡發展,日本還推行學力測試製度。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學習能力的全國測試,透過媒體向全國公佈。獲得好名次的學校通常會把有益的教學經驗傳授給其他學校。由於在考試上公平競爭,在東京的學生與在偏遠海島上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相同。這樣一來,就沒有了困擾學生的擇校問題。 當然,家長可以任意選擇私立學校,但要多交錢。日本的私立學校在教學設施和質量上通常要高於公立學校。
-
7 # 放飛2020
日本義務教育階段不像中國義務教育出現“擇校熱”,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 日本基礎教育發達,歷屆日本政府都非常重視教育,對基礎教育投入穩定。中日“甲午戰爭”時清政府的賠款有很大一部分被用到基礎教育。“九一八”前日本普及初中教育,1945年日本實現義務教育免費。2019年日本還實現幼兒園免費。
2 日本經濟發達,地區之間和城鄉差距很小。義務教育學校得到均衡發展,教學資源和教學軟硬體實現實現全國統一配比。
3 日本教師實現輪崗制度,實現各個學校師資水平均衡。
4 日本義務教育學校沒有所謂的“好學校”和“差學校”。學生上學也不按戶籍和房產證來規定學校,是按居住地來劃分。
綜上所述,日本義務教育階段“擇校”變得多此一舉,毫無意義。
-
8 # 寰球視野新觀
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視教育的國家之一,而且日本教育以人為本,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窮鄉僻壤,只要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可以享受到相同的教育,除了教師水平的差異以外,硬體設施沒有任何差別,所以沒有擇校的必要。
二戰結束之後,日本於1957年開始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而此時無論是日本還是其他各國,都沒有從二戰的創傷中恢復,日本由於戰爭的巨大消耗,加上戰爭後期美國對日本的狂轟濫炸,日本經濟全面倒退,即使1957年也沒有徹底恢復實力,日本能夠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也是咬牙堅持的。
即使是一個學生,也要用心培養
日本飛鳥島遠離本土,每天一次輪渡,單程需要一個多小時,島上多數是漁民,由於交通不便,年輕人都是都已經離開飛鳥島,前往大城市,留下的只有老年人,由於沒有學生,僅有的一所中學也關閉了。
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飛鳥島來了一名學生澀谷新,他也是這個島上唯一的學生,為了澀谷新的教育,已經關閉的中學重新開啟,雖然只有一個學生,但是國語、數理、英語、美術、技術、體育、音樂等課程,只要其他學校學生能夠學到的課程,澀谷新一個不缺。
學校午餐也是按照標準做的,吃飯由校長、老師、班主任、營養保健師陪伴,別的不說,至少食品安全絕對沒問題。因為學校只有一個學生,缺少體育比賽,所以學校會定期安排澀谷新去其他學校參加體育活動。
澀谷新的唯一遺憾就是沒有同齡人陪伴,而且每次上課都是與老師兩個人,一舉一動全都在老師眼裡,逃課是不可能的。
日本細緻入微的教育,即使是一個人也能夠享受到與其他學生相同的教育水平,因此沒有擇校的必要,除此之外,日本北海道上白滝火車站因為乘客日漸減少,所以準備將該車站取消,但是因為一名高中生上小學都要在此車站乘車,因此該車站也被保留下來,後來該學生畢業,火車站也停止執行。
在日本,學生似乎有一種“特權”,利益出現衝突情況下,社會會優先考慮學生,這一點與美國很像,美國學校擁有最高的優先順序,只要校車的停車牌開啟,附近所有車輛必須停車,哪怕是總統座駕也不例外,美國在校車上投入巨資,堅實程度與裝甲車無異,因為在美國眼裡,任何一輛校車裡面都有可能坐著未來的總統。
重視教育的國家發展的都不可能差,包括日本、美國、西歐國家、以色列等。
-
9 # 李小汪老西
從之前的以成績擇校,到後來的以學區房擇校,再到後來的抽籤擇校,“擇校熱”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也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出臺了很多措施,卻依舊解決不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這問題呢?只要具備一點經濟學常識,這個問題就不難回答。
雖然很多人反對把教育當做產業,反對把教育當做產品來看待,但無可否認的一點,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產品的屬性,只要是產品,那麼就會受到供需關係的影響。
而當前我們的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不同的人群在對學校選擇上的權利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論是受過高等教育,還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不論是在鄉村,還是在城市,現在大部分家長都知道教育對於孩子的意義,以及優質教育資源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家長對於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甚至達到了迫切的程度,而最近幾十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優質教育資源增長非常緩慢。
在這種“僧多粥少”的局面下,父母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必然會伴隨著其他方面的競爭。
如果名校在錄取的時候,比較看重成績,那麼家長自然會選擇把孩子送到課外輔導班,讓孩子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如果是“劃片入學”,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只要經濟條件允許,肯定會去購買“天價”的學區房。
如果再進一步分析,你就會發覺家長看似是在追逐名校,看似是在“擇校”,其實大部分家長是奔著這些學校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或者是師資力量去的。
正如很多人都聽過的一句話說的:“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義務教育階段也是如此。
一所學校,不管房子是不是修的漂亮,學校的設施是不是最先進的,只要學校有“名師”,學校的大部分老師都盡職負責,學校的教學和管理井然有序,那麼這就是很多家長眼中的好學校。實際上,學生在這類學校裡面,成績也最容易提高。
所以,目前的“擇校熱”和“擇校難”,家長選擇的不是別的,而是在競相選擇優質的師資力量。
而在義務教育階段,日本沒有“擇校熱”,主要是因為採取措施解決好了這個問題。第一,給義務教育階段提供充足的教育經費,保障各個學校的教學條件、教學設施規範化和標準化。
之前曾看過一篇介紹日本義務教育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寫到,在日本只要是一所學校,無論這所學校的規模大小,也不論這個學校有多少人,學校都必須具備基本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
其中一所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共10個班,46名同學,而教職工就有30人,並且這個學校還配備有相應的體育館、游泳池、音樂、美術、勞動等實踐活動室。
第二,教師和校長實行輪崗制度。
日本的教師和校長輪崗制度,就有點像咱們現在很多地方試行的“縣管校聘”制度,公立學校的教師由當地的教育管理部門統一實施考試,合格之後被錄用。
教師被錄用之後,由教育管理部門統一管理,一般3~5年左右,各個學校之間的教師會進行輪番調整。並且有明文規定,一個教師在一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5年。
另外,校長必須是教員出身,年齡達到50歲的教員,才能夠有資格出任校長,校長的每屆任期是兩年,如果要連任,必須要在不同的學校之間進行輪崗。
第三,全面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薪資待遇。
在日本,教師是真正意義上的光輝職業,教師不論是在薪資待遇還是社會地位上,都超過其他大部分職業,因此,每年能夠吸引大量的優秀畢業生從事教師工作。
打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這就有點像在恢復高考初期,優秀的初中畢業生會首先報考師範院校或者是其他中專院校,很多人也以上師專為榮。
透過上面的對比,就不能發現當前的“擇校熱”,最關鍵的問題是優質的教師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特別是一些教育資源落後的地區,陷入到了“惡性迴圈”當中,這些學校的部分優秀畢業生,好不容易考上了211、985名校,這些學生畢業之後,基本都會選擇進入到大學裡面或者知名的高中,而不願意再回到當地。一些薪資待遇比較高,工作條件比較好的學校更是如此,學生從這個學校畢業之後,又會回到這個學校去工作。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關注教育時事,指導升學規劃。期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
10 # 應試教育萬歲
如果是小學畢業上初中,就應該考試選拔。九十年代那會還有考試選拔時,根本沒有學區房、補習班、擇校費這些亂象。
回覆列表
日本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中小學全部免費。公立學校入學一般不需要考試,學生劃區域就近入學。住宅地段劃歸哪所學校,就必須上哪所學校。即使你有“門路”,也不能“越區”上學。如果學校違規收了其他學區的學生,政府要追究校領導責任。小升初不用考試,全部免試上對口初中。高中是非義務教育,升學要透過考試,可以不按學區上學。 其實,“擇校”並未成為日本的社會熱點問題,主要得益於該國所推行的平等教育。所謂平等教育,就是義務制教育範圍內的適齡學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國家保證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證各學校最基本的辦學水平和質量。 日本政府對公立學校辦學經費的投入一視同仁。二戰之後,日本經濟一度不景氣,財政困難,當時對一些學校的投入也有傾斜。但上世紀80年代之後,日本完全取消了這種傾斜做法,一所學校投入多少,主要的依據是規模大小。 日本文部科學省負責全國教育的管理,他們對公立中小學制定了統一的建設標準,比如學校要有運動場、游泳館、圖書館等。新學校由政府負責籌建。政府交給校長的,必須是一所設施齊全的學校,而不是一所“空架子”學校,而校長只負責教學管理。由於國家有統一標準,在日本的公立學校除了規模大小不一之外,其他方面沒有多大差別。例如像東京都品川聾啞學校,僅有幾十個學生,也同樣建有游泳池和特長班活動室,還建有一座可容納上千人的室內體育館。 日本教育資源之所以分配相對均衡,也有其客觀原因。日本各地的經濟發展相對均衡,地區和城鄉差別並不顯著,這也就從客觀上減少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可能性。 逐漸引入“擇校”機制 日本平等教育整齊劃一,但是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跟不上的學生勉為其難也要跟上,而學有餘力的學生在學校“吃不飽”也不能“加餐”。同時,由於公立學校均衡教育資源使得學校之間的競爭不足,加之普遍引入了“寬鬆教育”,公立學校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引起了家長們的不滿。很多家長除了讓孩子上課以外,還得花錢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而另外一些經濟寬裕的家庭則乾脆選擇收費較高的私立學校。 上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政府認為平衡教育資源的做法窒息了國家的活力,於是也想借鑑他國的做法。1997年日本文部省釋出了《關於通學區域制度的彈性運用的通知》,允許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實施。東京都品川區率先在2000年開始在公立小學實施“擇校制”,2001年在初中開始實施該制度。其他地區也都紛紛醞釀準備實施“擇校制”。即便住在學區內,也得經過考試才能入學。有學者聲稱,日本學校改革即將迎來“擇校時代”。 即便如此,由於各公立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大體均衡,日本民眾的“擇校”遠未形成氣候。 3~5年師資輪換一次 校長年齡需達50歲 日本還從教學水平上保障了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創造性地實行教師流動制度。在日本,優秀教師都集中在一個學校的情況是根本不可能的。公立學校的教師屬於國家公務員,必須服從國家的調配。日本教育法規規定:一個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5年。一般3至5年內,各校間就要進行一次師資輪換調整。 日本重視公立學校校長的經歷,一般到50歲左右才有可能出任校長,任期2年。校長不得連任,連任者需在校際之間輪換。教師和校長的輪換調整,保證了各校師資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對均衡,讓全國學生都受益。同時,教師的流動也開拓了教師的視野,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給學校不斷置換著新鮮的空氣。 此外,日本義務制教育階段還執行統一、規範的教學要求。日本文部省在調劑各地教育經費的同時,制定整個教育的大政方針,決定教學內容、頒佈教學大綱、提供教科書,這樣就使得全國的基礎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個較齊整的水平。 為保證各校教育水平均衡發展,日本還推行學力測試製度。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學習能力的全國測試,透過媒體向全國公佈。獲得好名次的學校通常會把有益的教學經驗傳授給其他學校。由於在考試上公平競爭,在東京的學生與在偏遠海島上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相同。這樣一來,就沒有了困擾學生的擇校問題。 當然,家長可以任意選擇私立學校,但要多交錢。日本的私立學校在教學設施和質量上通常要高於公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