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叫JJT
-
2 # 廬州墨府
春秋戰國時就有狄人騷擾,到秦時尤盛,始皇帝修長城以防禦外族騷擾入侵,就是因為以當時的國力和國內暗潮洶湧的各方勢力等等制肘的原因不足以發動大規模的針對某一外族的殲滅戰役。到漢武帝時期國力空前強盛,經過多次戰役,發現匈奴並沒有那麼可怕,所以制定了消滅匈奴的戰爭計劃,結果非常理想,將匈奴趕到了歐洲。
-
3 # 史學筆記
首先,漢武帝也並未徹底解決匈奴問題。
從某平臺上學過一句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漢武帝之前沒有人擊敗過匈奴嗎?肯定是有的,就史書記載的,比較出名的就有兩次。
第一次是李牧破匈奴,《史記》原文記載“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趙國作為靠近北方遊牧民族的諸侯國,以騎兵對騎兵,破殺匈奴十餘萬騎,使得匈奴十餘年不敢犯邊。
第二次是蒙恬擊敗匈奴。這次是一個大一統的帝國來對抗匈奴,《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這一戰的結果就是我們中學教材上的《賈誼傳》所說的“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漢武帝僅僅靠十萬軍隊擊敗匈奴嗎?在漢匈決戰的最高潮,也就是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抄匈奴老窩的漠北之戰,僅計算戰鬥人員,兩人分別帶了5萬騎兵和數萬精銳步兵。由於是遠征匈奴,保障後勤的人就更是不計其數,堪稱是舉全國之力來出兵遠征,常年累積造成的後果就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漢武帝徹底解決匈奴問題了嗎?並沒有解決,在西漢滅亡之後,東漢初年,仍然面臨著匈奴犯邊的問題,東漢朝廷在回滿血槽後,又一次開啟了追擊模式,一直到東漢末年曹操的時候,一部分匈奴人內附成為半遊牧半農耕的民族。後來,其中一支的首領劉淵,趁著晉朝內亂,起兵滅亡了晉朝。最終,匈奴與漢族完成了民族的融合。
-
4 # 隱龍說史
漢武帝時期還遠未談得上解決匈奴問題。自趙信投降匈奴後,匈奴就採取了類似對付秦朝的策略,逐漸將主力往北遷移,轉移到漢軍無法持久作戰的漠北地區。漢軍雖發動漠北之戰,但實質戰果不大,匈奴更加向北轉移,而漢軍卻損失慘重,特別騎兵所需的馬匹,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實力。
雖然之後漢軍轉移戰略方向,移師攻佔河西,繼而經略西域,找到了與烏孫聯盟攻擊匈奴的奇謀,但匈奴雖然遭到重大打擊,卻也依然雄居漠北,終漢宣帝一朝仍然與漢朝頑抗。
匈奴問題的解決,要直到漢元帝末年才完成,而且不是漢軍主動出擊造成的,而是由於匈奴內亂,分裂成南北兩個匈奴陣營,漢朝藉助聯合南匈奴,才最終擊敗北匈奴,而這些早已遠遠超出漢武帝時代所能做到的層面了。
-
5 # 壹刀令
何為匈奴?
匈奴生活在當今的蒙古、寧夏北部、東北地區,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少數遊牧民族,其生活習性野蠻,以肉食為主,天性喜愛掠奪,善長騎兵,作戰彪悍!曾多次南下侵擾中原地區,給中國邊境造成極大憂患。
漢初與匈奴是怎樣的關係經歷秦末動亂和四年“楚漢戰爭”後,中原地區慘遭蹂躪,破敗不堪。劉邦打敗項羽後,留給他的只有一個滿目瘡痍的“爛攤子”。
為了鞏固自己打下的江山,劉邦採取道家的黃老思想,實行“無為而治”,對內招撫流民,安定生產,恢復經濟;對外則主要是穩定邊境,保證國內生產活動,壓根就沒有多餘的精力來對付強大的匈奴。
採取和親政策最為上策,以來穩固邊疆。
“白登之圍”後,劉邦算是徹底領教了匈奴的實力,從此不敢再北進冒犯。回到朝廷以後,便認真總結反思,特赦婁敬並當面對他認錯,封他二千戶,為建信侯,虛心向婁敬詢問計策。
婁敬對比敵我當前勢力,認為萬不可再冒險進攻、折兵損將,而需以和為貴,穩定邊疆。他提出以採取“和親”政策最為上計,既能解決眼下困境,而且還可以使兩個民族平等往來、和平相處。劉邦聽後,非常同意此計。 (高祖劉邦)
後來劉邦把漢室公主嫁給了匈奴首領——冒頓單于,每年還送去大批的絲綢、糧食、酒、牛羊馬匹等等,以示友好。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大漢王朝是一種屈辱,但畢竟換來了喘息的機會,贏得了幾十年的和平安寧,為後來的“文景之治”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經歷過幾代帝王對國家的治理以後,漢朝早已不是初期病怏怏、弱虛虛的王朝了。
到了漢武帝這一代,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國家的經濟實力雄厚,已無內顧之憂;百姓生活殷實,軍隊訓練有素,戰鬥力比之前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反擊匈奴貴族的條件完全成熟了。
反擊戰爭拉開序幕!光元二年(公元前133年),匈奴貴族侵擾代郡、雁門一帶,漢武帝採取大行王恢意見,對匈奴進行反擊。採取誘敵深入、乘機殲滅的戰略。雖然這次誘敵失敗了,但卻拉開了西漢對匈奴大規模戰爭的序幕!
三次大戰!打的匈奴沒了脾氣。反擊匈奴的戰爭總共大大小小有十幾次,但決定性的大規模戰役只有三次,分別是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而其中又以漠北戰役最為決定性!公元前119年,匈奴再次南下侵略,掠奪邊境地區千餘人。為了徹底擊潰匈奴,漢武帝召集諸將商議,決定深入漠北反擊匈奴。
漢武帝集中10萬兵力,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分東西兩路進軍。此次作戰,漢武帝針對匈奴貴族認為漢軍不能遠征的錯誤判斷,採取狂飆出擊的戰術。
衛青率領西路軍,從定襄,越沙漠,北進千里,途中遇上匈奴單于軍隊,立即迎擊。戰至黃昏時,天氣驟變,突然狂風大作,飛沙撲面,衛青趁機包圍匈奴軍隊,除少數突圍的匈奴騎兵外,其主力部隊全部被殲!除此之外,霍去病的東路軍深入2000餘里,跨過大沙漠,同匈奴左賢王迎戰,大敗匈奴,凱旋而歸!
張騫出使西域也為反擊匈奴立下戰功!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去尋找與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大月氏部落,準備聯合大月氏來夾擊匈奴。但途中卻被匈奴抓去,拘禁了十餘年,後來趁匈奴內亂,才逃了出來。雖然任務失敗了,但他沿途瞭解到的西域各國地形、民族風情、生活習俗等等,為後來漢武帝反擊匈奴提供了可靠的路徑,增強了漢朝軍隊信心!
綜上因素,我們可以知道,漢武帝擊敗匈奴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反擊匈奴的時機已經成熟,所以匈奴失敗是必然的!
-
6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這個題目的說法有些問題,不是歷代對匈奴的問題,而應該是歷代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在中國北部的蒙古高原地區,在歷史上並不總是匈奴,如唐朝時期是突厥,明朝時期為瓦剌,清朝時期為準格爾,而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也不是隻有漢朝解決了,如唐朝和清朝都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當然,漢朝也屬於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朝代。
遊牧民族對戰中原王朝的優勢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對戰中原王朝有著天然的優勢,就是他們的騎兵。
首先,草原上人們的生活也是靠天吃飯的,一般來說,草原上風調雨順的時候還好,人們能夠吃飽肚子,但是一旦遇到天災,草原上出現了饑荒,那麼就是草原民族南下頻繁的時候。沒辦法,為了生存他們就只能下來搶。所以在歷史上,北方的遊牧民族對我們中原王朝的騷擾是經常發生的。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南下往往是為了生存,所以作戰意志更為強烈,對於中原王朝的農耕民族來說,往往是為了抵禦,相對來說作戰意志要薄弱一些,畢竟打不贏了可以放棄,而草原民族一旦打不贏就會餓死。
其次,騎兵對中原王朝的步兵的優勢在整個冷兵器時代就是一個BUG的存在。
騎兵對戰步兵,騎兵贏了往往是殲滅戰,因為步兵跑不掉。而步兵贏了往往是擊潰戰,因為騎兵能跑掉,步兵追不上騎兵;在古代戰場,騎兵的機動性非常強,所以作戰的時候可以隨時分開或者集結,而步兵在對戰騎兵的時候只能集結而不能過於分散,因為一旦分散,被對方發現,那麼對方就可以馬上集中優勢兵力把你消滅,因為騎兵機動性遠遠高於步兵,所以往往是騎兵集結優勢兵力之後對分散的步兵發動攻擊,此時其他部隊趕來救援往往是來不及的,等到救援部隊趕到戰場戰鬥往往早就結束,對方也早已走的遠遠的了;騎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明顯優於步兵,這點在具體作戰的時候騎兵可以衝鋒,衝到步兵面前就算打面對面的作戰,騎兵騎在馬上也有高度的優勢,可以往下砍殺,而步兵只能迎頭攻擊,本身就是劣勢。
當然,作為草原民族來說,他們的騎兵優勢還在於,他們培養訓練騎兵的成本低,質量還非常高。
草原民族的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所以他們的頭領只要集中部族的人馬,基本成年了的就是戰鬥力;他們從小就打獵,習慣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打獵鍛鍊了他們的作戰能力,使他們從來不缺優秀計程車兵和指揮官,同時也使得他們的人哪怕沒有經過訓練的,上了戰場就能形成戰鬥力。相對於中原王朝的農耕民族來說,基本都是農民組成的軍隊,平時也基本沒有經歷過那種血腥的場面,新兵上了戰場往往都會犯怵,也就是不能形成戰鬥力,要經歷了一些實戰之後成了老兵才能形成戰鬥力,適應戰場的情況;草原民族獲得馬非常容易,基本每個人都有好幾匹馬,而且基本都會騎射。相對於中原王朝來說,要組建騎兵部隊,首先馬就很難弄到,要買馬的話需要大量的財力,所以如果不是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基本不可能能夠組織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反擊。同時訓練騎兵部隊,以及訓練騎兵部隊練出騎射的技能也是相當需要時間精力以及財力的,這也是中原王朝的劣勢。
漢朝能夠戰勝匈奴的原因漢朝在漢武帝時期能夠戰勝匈奴,有三個原因:
一是漢武帝初期的時候國力非常強盛。畢竟漢朝是一個大國,人口眾多,在漢武帝初期有6000多萬的人口,相對來說的匈奴基本在100-150萬人的人口,所以國力不是一個級別的。而漢朝在經過了高祖到文景之治的70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家已經積聚了相當的財富,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儲存的糧食已經漫過了糧倉,國家存的錢,由於這些錢存放的時間太久,串錢用的繩子都已經腐爛了。
有著雄厚的國力,是打敗匈奴的根本。
二是漢武帝時期,漢軍得出了打敗匈奴的經驗,就是用騎兵對抗騎兵。這是血的教訓,在經過了漢初到漢武帝時期的多次和匈奴的較量之後,漢朝從軍隊到帝國的高層都得出了一個共識,對付匈奴人的騎兵,只能用騎兵去對抗。這也未後來的王朝對抗北方遊牧民族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因此國家鼓勵養馬,也大力發展騎兵。當然還是那句話,發展騎兵相當地消耗財力,如果不是強大的統一王朝是根本做不到的,所幸的是,當時的漢朝實力雄厚。
三是漢武帝時期出現了兩位天才將領,衛青和霍去病,在當時來說他們對戰匈奴都是無敵的存在。衛青的戰術是步騎結合的戰術,即發揮了步兵作戰的特長——防禦能力好,又發揮了騎兵的特長——機動性和攻擊能力強的優勢,在對戰匈奴的數次戰役中百戰百勝;而霍去病的戰術則更為創新且大膽——純粹的騎兵戰術。所以我們在歷史中就會看到,經常是霍去病帶領部隊實現了大迂迴,大包抄,直接深入到匈奴的大後方非常遠的地方,隨時隨地地打擊匈奴,令匈奴防不勝防。
因為這三大要素,漢武帝戰勝了匈奴,實現了封狼居胥的壯舉。
回覆列表
回答該問題需要分析以下幾點。
一、國內政治勢力,景帝時期透過平定八王之亂,中央政府基本已經確認了內部統一。透過推恩令讓地方無法形成較強的政治勢力。
二、國內經濟民生,武帝元狩其實統一貨幣採用五銖錢,改善了國內經濟混亂。透過鹽鐵專營增加了政府收入。同時維護了農民階層利益。
三、軍事方面透過學習匈奴軍隊作戰方式,研究了更適合漢朝軍隊的戰法多方開戰,全面包圍。同時大力發展騎兵。
四、用人方面,漢武帝用人不拘一格,重能力,輕出身。導致武帝時期文治武功,人才輩出。
五、還有其他一系列措施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