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分之一的童話

    詩的上兩句寫出閨中少婦的年少不知愁滋味,天真浪漫,一副嬌憨之態,後兩句是樹上的柳樹枝勾起了她的愁緒,青春易逝,相思無解,此刻滿滿的悔意,不該讓夫君離自己而去謀前程。

  • 2 # 原卉詩詞

    王昌齡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宮怨之作也素未謀面負盛名。

    《閨怨》全詩: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與他的《長信秋詞》—樣,是王昌齡宮怨.閨怨詩的代表作。長信宮詞其三: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其四: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覆道奉恩時。可供參考。

    《閨怨》首句即說不曾愁,看似矛盾。其實唐代多把從軍立功作為覓封侯的途徑,閨中少婦正青春,生活優裕,對夫婿覓封侯充滿幻想,當然不曾愁了。第二句春日凝妝登樓,那是為了賞景自娛。少婦青春的歡樂為下句蓄滿勢。笫三句—轉,忽見.不經意間看到陌頭楊柳,想起了楊柳先衰.青春易逝,想起了當年夫婿折柳贈別,很自然地使她產生了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候。

    這首絕句巧妙的擷取閨中少婦心理微妙變化的剎那間來描寫,這正是從觀景到閨怨的瞬間轉變的過程,簡單自然而耐人尋味。

  • 3 # 一筆一畫總成字

    我們透過這首詩可以知道上兩句寫出閨中少婦的年少不知愁滋味,天真浪漫,一副嬌憨之態,後兩句是樹上的柳樹枝勾起了她的愁緒,青春易逝,相思無解,此刻滿滿的悔意,不該讓夫君離自己而去謀前程。心裡滿是百感交集!

  • 4 # 此箋

    古人寫閨怨之作,大抵逃不過“哀怨纏綿”這四個字,往往在開篇就營造出一種孤苦悽楚的氛圍,從而奠定全文深沉憂鬱的情感基調。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開篇即刻畫出一個獨守空房的閨中女子所呈現出百無聊賴之態。

    而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則反其道而行之,採用欲抑先揚的藝術手法,由外到內、由下到上,步步深入,層層挖掘,透過捕捉閨中女子登樓前後心情的微妙變化,表達了女子對青春易逝、夫婿難見的哀怨與悔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悲、喜、歡、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而閨中少婦,縱使獨守空房,也不知愁為何物。趁著這好韶光,女子精心打扮,盛裝登樓,要將這旖旎春光慢慢看遍。離愁尚淺,春光正好,沒有什麼能比此刻登樓遊春,更令閨中少婦心曠神怡的事情了。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女子登樓遠望,滿城春色盡收眼底。春風盪漾,女子忽然看到路邊楊柳依依,想起了曾經摺柳送別的夫婿,剎那之間自己的滿心歡喜卻被一腔幽怨所取代。悔不當初啊,倘若不讓夫君去覓取封侯,此刻良人在側,良辰美景就不會被辜負,錦繡年華也不曾被虛擲了。從遊春到“怨春”,從不知愁到“悔覓侯”,閨中少婦登樓前後的情感變化,在詩人王昌齡的刻畫下,自然而微妙。閨中少婦當初的不知愁,有新婚不久、離愁尚淺的緣故,更有對初唐“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所抱有的浪漫幻想。

    當初與夫君折柳送別,閨中少婦認為透過征戰邊塞來建功立業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正所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單純的少婦所能做的,只不過是在閨閣之中,守住自己的歲月靜好,靜待自己的夫君他日凱旋而歸。

    可一個“忽”字,將閨中少婦堆積已久的思念,一下子奔湧出來。楊柳依依,春意盎然,無端勾起了自己的悲歡離愁。悔不當初,為什麼要讓夫君到遙遠的邊塞去建功立業。封侯拜相又能如何,如今這錦瑟年華,吾誰與共呢?

    在詩人的層層演繹下,閨中少婦的離愁與悔恨,一層層展示出來。從不知愁為何物而“凝妝”登樓的一派天真,到忽見楊柳春色而悔不當初的幽怨哀嘆,將閨中寂寞相思之苦的傳遞,更顯深沉蘊藉。寥寥數語,詩人就將剎那間心緒的轉變刻畫得深情婉轉,令人遐想。總之,詩人王昌齡運用登樓前後心情變化的鮮明對比和欲抑先揚的藝術手法,將閨中少婦的寂寞相思之苦淋漓盡致地傳達出來。

    尤其“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既寫出了閨中少婦遊春而生離愁的哀怨之情,又暗含了青春易逝、年華虛度的歲月蹉跎之感,同時暗含初唐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後“功名之望遙,離索之情亟也”的時不我待之感。

  • 5 # 黃土情愫

    從遊春到閨怨,王昌齡以他細膩的筆融層層遞進,把不知愁的青春少婦從滿懷憧憬,滿懷期待,到愁結懷,悔添腸,怨滿腹的心理演變過程,活靈活現地刻畫於紙上,呈現於讀者面前。

    詩人借《閨怨》這一主題,從側面反映出了廣大群眾的厭戰心理,和對團圓生活的熱烈嚮往,既便是透過戰爭能取得封侯拜將的殊榮,也不再希待。

    《閨怨》: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被譽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在《閨怨》中,以閨中少婦對他的丈夫透過從軍遠征,邊塞立功而達到封侯的這一幻想為主題入手:“閨中少婦不曾愁”,意言少婦生活優裕,對人生前景充滿了希望,幻想著丈夫封侯拜將而歸,從此錦衣玉食,可謂是人上之人。緊接著,詩人筆鋒陡轉“春日凝妝上翠樓”。春天,本是人結伴同行,踏青賞花之時。可生活優裕的貴婦雖然細心打扮,花容月貌,不勝妖嬈,卻只能孤登上自家的樓閣。她面對綠楊翠柳,觸景生情,自然是無限感慨,愁緒滿懷,怨結愁腸。幻想中的空中樓閣瞬間坍塌,夢想也隨之破滅。

    少婦登樓意在賞春,卻反生出無限的傷愁幽怨,填滿心腸,真是“悔教夫婿覓封候”啊!

  • 6 # 佐一一的文字

    每個女子都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夠有所成就,出人頭地,讓自己也跟著臉上有光。可是當他努力拼搏時,沒有時間陪你,當他圍著你轉時,你又會覺得他沒出息。是不是有些矛盾,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恐怕也不少。

    王昌齡筆下的《閨怨》,就寫了一個不知愁的女子,突然懊悔讓自己的夫君去博功名。

    閨怨——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好男兒志在四方,夫君從軍去博取功名,閨中少婦對此格外滿意,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憂愁。春日來臨,她如往年一般精心打扮登上高樓,春天的景色好美。

    女子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都染上了新綠,不覺想起那年夫君離別時,曾與他折過的柳枝,依依惜別仿若昨日,又好似近在眼前。

    想起了惜別時的難捨,想起了成婚後的恩愛,眼前的綠色都不再可愛,腦海中浮現著邊關的黃沙漫漫。這裡的風都是柔和的,綠都是甜美的,夫君那裡又會是怎樣?越想越忐忑,越想越無助。

    如今,夫君與自己天涯兩分離,這些獨處的日子除去繁華後,只餘孤寂,美好的年華就這麼虛度,青春就悄悄逝去。真的好後悔,為什麼要讓他去從軍覓封侯呢?

    “古來征戰幾人回?”我不想要他博什麼功名,外出打仗的人有多少能順利回家的呢?我什麼都不求,只希望他能夠平安歸來,能夠朝朝暮暮相伴左右。

    王昌齡不愧為“七絕聖手”,他用細膩的文筆寫下了閨中少婦的心理變化,由樂觀憧憬到哀怨後悔。就在那一刻,她心中所有積蓄的情感,噴薄而出,後悔的情緒一發不可收拾。作者的筆力真的強悍。

  • 7 # 劉楚雲817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候。

    [賞析]

    詩題為"閨怨",首句卻寫.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又寫她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盛裝打扮後登上翠樓賞春的情形,活畫出青春女子天真爛漫的憨態。然而,她是真的不知道憂愁嗎?縱觀全詩,顯然並非如此。

    接下來"忽見"一詞,輕輕一轉,於不經意處翻出"陌頭楊柳色"。眼前所見,不過楊柳這等尋常景消,何以稱為"忽見"?其實,這句詩關鍵是要表達這位少婦在見到楊柳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在古人心目中,楊柳不僅是"春色”的象徵,也是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就有折柳的相贈的習俗,送別詩中也正常出現"折柳"這一意象。眼前所見之景勾起她一連串的情思,當年折柳送別,今春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紅顏易老……於是一種強烈的空寂和怨愁之感迎面撲來。

    而在情思被觸動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和離愁突然變得一發不可收,頃刻間噴湧而出,於是自然的引出了"悔教夫婿覓封候"一句。楊柳顯然只是導至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外在因素,如果沒有平日感情的積蓄,楊柳不可能如此強烈地觸發她心中的"悔"。因此,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盡在情理之中。最後一句"悔"字為畫龍點睛之筆,將登樓前的不知愁與登樓後的深知愁融匯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反差。

    這首詩並沒刻意地寫怨愁,然而怨之深,愁之重,已表露無遺。詩人抓住了少婦一剎那的心理變化,生動地揭示了"閨怨"的主題。

    欣賞這首古詩

  • 8 # 陳年往事1222

    王昌齡一一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閨中的少婦本來沒有什麼憂愁,春日她盛妝打扮緩步走上高樓。忽然看見野外路邊楊柳綠了,這時才後悔讓丈夫從軍求封侯。

    解:王昌齡這首閨怨題材的詩是十分有特色的。他寫閨怨,首先卻寫"不知愁",一個具有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然而,春風拂動下的楊柳,卻引起了她無限的聯想:也許她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一年年消逝,,眼前的大好春光卻無人共賞:抑或是想到遠在邊關的丈夫,也在望著這青青楊柳思念著她⋯⋯如此寫法,曲盡其情,曲折生動。

  • 9 # 弄笛聽雪

    《閨怨》正如詩題,是王昌齡的一首閨怨詩,整首詩透過對閨婦的心情先揚後抑的描寫手法,來表現閨怨的主題以及詩人對戰爭的理解思考。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首先詩的前兩句寫道:閨中的少婦不知憂愁為何物,在春日裡她盛裝打扮後登上翠樓賞春。“凝妝”指盛裝打扮,“翠樓”指當時富貴之家將家中的樓裝飾為青色,從這兩處可看出詩中的閨中少婦是出自顯貴之家。

    在前兩句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出自富貴之門天真浪漫的閨婦,盛裝後登上翠樓,心情愉快,興致頗高。

    接下來的後兩句詩人由楊柳作為媒介,閨婦忽然見到了路邊青青的楊柳,在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同時“楊柳”這一意象有著離別相思的符號意義。天真無憂的閨婦在見到新綠楊柳後心情急轉而下,變成了愁緒紛紛的思婦,她想到了為搏功名而遠去征戰的丈夫,心中悔意頓生,後悔當初不該鼓勵慫恿丈夫從軍遠征。

    這首《閨怨》正是這樣用楊柳這一代表離別相思的意象為轉折的介質,對閨中少婦的心情采用先揚後抑的寫法,來描寫從春遊到閨怨,以達到“閨怨”這一主旨表達。

    在這首詩中,詩人將閨婦轉變為思婦的手法,除了表達閨怨這一主旨外,還有王昌齡對戰爭的思考認識。

    大唐前期國力強盛,作為強國派出將士遠出塞外征戰,是強國走向世界的姿態。而透過從軍出征從而建功立業也是很多心有志向的男兒做出的選擇。王昌齡身處天寶年間,這時候,外表依然繁華強盛的唐朝已經漸漸出現了問題,就戰爭方面,比如朝廷脫離實際好大喜功,派將出徵用人不當等等問題。

    王昌齡正是在心懷報國激情和看出當時朝廷征戰的問題所在後,在這種種的複雜矛盾心情中,對戰爭有了深刻的思想認識,他將對戰爭的思考和複雜情感寄託在了這首《閨怨》中,便有了在詩中描寫天真閨婦到心生悔意的思婦這樣的過程。此外,王昌齡對戰爭的深刻思考這一思想在他的名作《出塞》其一中體現的更為具體,發人省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暑假來襲,商家如何吸引年輕家長帶著孩子吃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