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小小

    砸掛又叫“砸現掛”,“現”也就是現在、現場的意思,所以有很多精彩的砸掛都是相聲演員在說段子的過程中臨時起意,既然是臨時起意,如何能去徵得對方的同意呢?所以在相聲歷史中,因為“砸掛”還惹出不少事呢!

    遠的不說,就拿我們熟悉的德雲社來說,如今相聲行業的“半壁江山”可都是德雲社的呢,因而德雲社在“砸掛”這方面發生的奇聞異事自然也就是最多的了,今天,我就給大家舉兩個經典的例子:

    其一,2010年以前的郭德綱,正是躊躇滿志、無所顧忌的時候,這個時期他砸掛起人來,大多是信馬由韁,因此吃了不少虧。最著名的一次,是他把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砸掛于謙媳婦的那一套用在了自己的幹兄弟汪洋身上。汪洋聽說這個事後,非常氣憤,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就把老郭告到了法庭,因為砸掛而被別人起訴,在相聲史上,郭德綱是第一次!

    自知理虧的郭德綱趕緊給自己的兄弟打了個電話,消除了誤會,然後又在各大媒體和報紙上公開給汪洋道了歉,此事才算翻篇。不過好在,後來兩人終於消除了誤會,又重歸於好了!

    經過此事後,我們在郭德綱的段子裡,聽到最多的就是他砸掛于謙以及於謙的家人們了。很多人說老郭不地道,總是說人家于謙的父親怎樣怎樣!如果這些人瞭解了郭德綱的這一經歷後,相信就不會再質疑了吧?

    其二,高峰和國安隊事件,誰曾想到,老實巴交的高峰也曾吃過“砸掛”的虧呢!事情的起因是高峰在那一年的大年初三,表演了自己創作的一個段子《不說相聲說足球》裡面的一段話:

    國安隊奪冠軍至少是很僥倖的,咱們拋開其他的什麼假球、什麼內定,這咱都不談,之前贏的很僥倖,這是史上分數最低的一個冠軍,對不對?就說明至少與其他隊的差距沒有拉開,在我心目當中,09賽季中超冠軍應該是天津泰達隊。實事求是,就是這麼回事,衝國安隊那身隊服就奪不了冠軍,綠背心、綠褲衩、綠球鞋、綠帽子。

    這段相聲的錄音被人放到網上後,遭到了國安球迷的不滿,於是他們呼籲抵制德雲社,後來還是郭德綱出來發了宣告,才平息了此事。經過這件事後,高峰真的怕了,所以,現在我們在總教習的相聲裡很難再聽到他砸掛郭德綱之外的人了!而“郭德綱說話不算話,說好了一起長起來的,他長著長著就不長了”和“我和郭德綱是發小”成了高峰最常用的砸掛包袱了。

    透過這兩件典型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砸掛”別人不事先徵得對方的同意,確實侵犯了被“砸掛”人的權益!

    “砸掛”是個技術活!

    怎樣做到即能在現場即興砸掛,又能讓被“砸掛”的人不生氣?這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難題!不過好在,這個難題已經被郭德綱破解了。他的對策就是,在作品中,儘量“砸掛”捧哏的,這樣就能做到即知會了對方,又能保證現場一時興起的“砸掛”不會給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現在德雲社的那些年輕演員們不但學會了拿捧哏的砸掛,還學會了舉一反三,拿郭德綱以及他們要好的、同時在娛樂圈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來砸掛,這樣即保證了包袱能響,還不會得罪人!

    所以,現在看來,“砸掛”還真是個技術活呢!

  • 2 # 韓畏

    一般都是拿同行朋友開涮,相聲有即興表演的特點,沒有時間也不可能通知對方。但是這種開涮一般是建立在相互基礎上一般情況下都能理解。

  • 3 # 郭德綱貼吧

    “砸掛”這個詞,現在有點被“濫用”。不是說被演員濫用,而是指被行業外的人過分的曲解。

    “砸掛”也要分物件。一種呢是演員之間的“砸掛”,還有呢就是對社會現象和事物的“砸掛”,這嚴格來說就進入到了相聲諷刺功能的問題。

    我們經常聽到“砸掛”、“現掛”這兩個詞。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掛”容易理解,就是在舞臺上脫離作品設計之外的,臨場發揮的包袱,多見於與觀眾的互動,或者是對於演出中突發事件的靈活處理,用一個恰當的包袱將觀眾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到舞臺上來。而這種臨時抓哏的“現掛包袱”,如果抓的好,具備適用性,可以說是演員的靈感創作,也會被豐富到作品中去。

    而“砸掛”呢,其實主要指的是臺下。相聲演員之間互相戲虐取笑的這麼一個技術手段。這可以看成是相聲演員的一種語言訓練,在互相的調侃中靈活地組織語言包袱,透過這樣的鍛鍊,演員才能形成思維敏捷的反應能力,才有本事在舞臺上靈活自如地“玩轉現掛”。比如德雲社的一些採訪中就談到,侯震、郭麒麟等人經常在後臺互相調侃,誰也不能讓話茬落地,這叫接得住。你接不住話,被人“摁瓷實了”,那隻能自認倒黴了。

    那麼把“砸掛”運用到舞臺上,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演員上場,拿上一場的演員“砸掛”。因為上一場的人剛走,觀眾對他們還有印象,這個時候上來拿他們開個玩笑,活躍一下氣氛,包袱容易抖響,還能把觀眾的注意力從上一場轉移到自己身上來。比如德雲社的商演,高峰欒雲平經常是接著郭德綱于謙上臺,高峰就經常用“這是觀眾上廁所、郭德綱喝水”的時間來“砸掛”郭德綱,現場效果就很好。

    第二種就是把砸掛運用到作品主線裡。這種也好理解,相聲作品要表現人物,需要給觀眾一個直觀的印象。相聲裡基本不會臨時取一個需要觀眾去記的陌生名字,一般就是“我”、“你”、“他”。“我”就是逗哏,“你”一般是捧哏,“他”就是第三人,這個第三人,就是提問者說的“別人”了。相聲約定俗成的這個“別人”,首先必須是觀眾熟悉的人名,相聲演員用的最多的,一是同行,這個相聲觀眾最熟悉。二是戲曲界的名人,因為相聲和戲曲算半拉同行。比如最著名的傳統相聲《八大改行》,裡面的人物都是曲藝界的大名人。好多觀眾還以為真有其事呢,其實這就是拿戲曲名人“砸掛”。

    那回到提問者的問題上,“砸掛”需要事先徵得對方同意嗎?據我的見識之內,演員私下裡有沒有打招呼的過程,我沒見過,因為被“砸掛”,演員與演員之間起爭執的,除了當年“汪洋告郭德綱”,再沒見過其他的例子。

    這個案子的來龍去脈本來我都打出來了,剛才又刪掉了,我都覺得沒意思至極。提問者說到“侵權”的問題,說白了還是針對郭德綱和德雲社相聲裡的“砸掛”問題。首先來說現在德雲社很少拿社外的人砸掛了,用郭德綱的話說:“人家本家都沒有不樂意,你管的著嗎?”再次,“砸掛”是整個相聲行業通用的手段,這本來是一個讓人開心或者是自嘲、幽默的手段,不要總是抱著挑刺、挑撥矛盾的態度去看待它。如果抱著這樣的心理,別人怎麼說,你還是抱有偏見的抬槓,那就失去交流的意義了。

    說到臺下的砸掛,當年侯寶林大師去世,追悼會現場人山人海,秩序有些混亂,相聲演員劉洪欣隨口說了一句:“哎呀,這亂糟糟的,這應該分成演員通道和普通群眾通道來呀。”旁邊就有人“砸掛”他:“這個主意好,到你的時候就給你這樣辦。”你說這算咒他嗎?而劉洪欣卻默默地自嘲了一下“哎,我哪能來這麼多人哦”,你看,這麼接一下,話茬沒有掉地上,看似自嘲,其實又表現了自己的謙虛。

    再舉一個作品中的例子。

    李金斗陳湧泉的相聲《追悼會》,直接給捧哏的開追悼會,高潮部分的臺詞是這樣的:

    李:加點俏皮話,現在開始:(模擬哀樂)

    陳:這麼一會兒我死了三回了。

    李:相聲演員陳湧泉同志因患直腸癌,純屬猴拉稀——壞了腸子了。

    陳:啊?

    李:終於在1988年10月16日下午3時許,老和尚搬家——吹燈拔蠟。猴子吃芥末——翻白眼兒了,小孩擺弄雞子——完(玩兒)蛋了!

    陳:這像話嗎?

    李:陳湧泉同志為人是小衚衕趕豬——直來直去,碌碡碰磨盤——實打實,耗子舔腳面——老實(是)巴(扒)交(腳)。

    陳:這都什麼詞兒啊

    李:我們希望陳湧泉同志的家屬——

    陳:您聽家屬的。

    李:不要戴著口罩吹泡泡糖——想(響)不開,更不要狗熊鑽煙囪——

    陳:怎麼講?

    李:太難過了!

    你看,這段作品當年逗笑了多少人啊,我現在光看文字都覺得搞笑。如果按照現在某些人審視郭德綱的標準,這段相聲不但“侮辱”捧哏,還有些敏感字眼都“不堪入目”了吧?

    上面說到的就是演員與演員之間的“砸掛”。還有些問題,比如說到了高峰被國安“圍攻”,比如少馬爺當年因為“天拖”成了被告等等。這些其實算不上是“砸掛”了。這涉及到相聲裡的諷刺問題。當然少馬爺那個事不是主動的諷刺,而是被誤會了。這也證明社會對相聲的不理解,以及被諷刺物件的感受問題。比如“中國足球”就時不時跟相聲界過不去,原因不需要解讀了。那麼也說明了相聲發展的困境,相聲的諷刺功能發揮的好不好,全賴於社會對諷刺的接受度而決定。這種諷刺會存在“打個招呼就不追究了”的空間嗎?連一群踢球的都不能諷刺,其他的……,對吧?

    對某些事物、群體的“砸掛”,其實就是諷刺了。現在這種諷刺,可能引起口角,甚至官司,說遠一點,舊社會還會招來一頓好打呢。

    比如著名的相聲前輩常寶堃,在日偽時期說過一段相聲《耍猴》,那時候日軍瘋狂搜刮民間銅鐵打造武器,常寶堃在相聲里加了幾句“現掛”:

    甲:咱倆要是耍猴的話,我得用嘴模仿銅鑼的聲音嘍,

    乙:你的鑼呢?

    甲:都獻了銅了嘛。

    結果第二天他就被偽警察扣留了。放出來以後常寶堃不服氣,繼續在相聲裡諷刺。1947年,他創作了相聲《打橋票》。那時候不論什麼車輛,過橋都得交錢,拉車的本就掙不到錢,交不出來,車墊子就被搶走了,相聲裡的“底”是這樣的:

    甲:一看打老遠過來一輛大車,趕腳的順脖子流汗。“站住!”“老總,您辛苦了!”“懂不懂規矩?”“懂,可我沒掙著錢呢,這車白菜拉過去賣了才有錢呢,”“沒錢啊?”

    乙:那放行吧

    甲:“擱這兒兩顆白菜吧!”

    乙:白菜也要啊

    甲:什麼白菜、辣椒、黃瓜、土豆、鴨梨、蘋果、暖瓶、砂鍋……

    乙:應有盡有啊,他怎麼拿回去呢?

    甲:好辦,等會下崗了,過來一輛排子車,“站住,幹嘛去?”,“我……打橋票”,“別打了!”

    甲:“把這堆東西給我拉家去。”

    乙:啊!

    這段相聲演完了,激怒了偽警,衝進劇場茶壺橫飛,常寶堃被毒打一頓遍體鱗傷,還得公開向他們道歉。

  • 4 # 韋氏小寶

    砸掛類似於開玩笑,一般是開熟人玩笑,也有少數是諷刺別人(一般不提名字,指桑罵槐)……

    這種事得看怎麼理解了,當玩笑聽呢,就是別人再幫你提升知名度,尤其當紅的演員提你……當成諷刺,那就開撕唄,看誰能量大……

  • 5 # 小路118

    砸掛是一個智慧含量很高的表演技巧。砸好了,觀眾鬨堂大笑,被砸物件名利雙收。砸不好,一是得罪人,二是有可能觸犯法律。

    但是假如一段相聲作品沒有砸掛,也就失去了笑點,要讓博士夫婦用公式算一下,估計量值不小。

    在過去春晚舞臺上,也有相聲演員現場拿來賓砸掛,不過都是阿諛逢迎的,甜的膩人。

    所以相聲作品的根本,就是必須有好的劇本,有更多的創新,這個創新是需要文學歷史知識和社會新聞來充實內容的。

  • 6 # 老薛有俄貨

    從小到大聽過的相聲不計其數,這都得益於電視廣播收音機電腦手機的普及和發展,相聲演員經常拿別人開涮調侃,其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先不說相聲演員為了演出效果,而刻意為之。就說朋友聚餐吃飯扎堆聊天的時候,總會有一個人在給大家說笑話,說到興頭上,他會很自然的拿旁邊的人開涮調侃,引起大家都一片笑聲,這是非常好的氛圍,當然選調侃的物件很重要,選錯了人就麻煩了,要選那些大方開朗的,選小肚雞腸的就會吵起來。弄得大家都不開心。相聲表演藝術就是說話的藝術,演員們都是聰明的人,他們選擇調侃開涮的物件也是很謹慎的,或者私底下先溝通好。在臺上展示的就很自然。也有翻車的時候。表演過頭了,或者所選物件臨場反應能力有限,結果就不如人意。甚至也有鬧到公堂的。相聲表演小劇場的效果最好,和臺下觀眾互動起來熱熱鬧鬧,大家開心一笑。電視相聲就沒有這個互動。全憑演員表演。難度可想而知。咱們熟悉的那些大師級相聲演員,厲害就在這,他們運用說學逗唱的藝術手法,讓大家隔著螢幕都能開懷大笑。現在年輕的相聲演員還做不到這一點。郭德綱說高峰奔著老藝術家去,就是這個意思。總之,相聲演員為了節目效果那別人開涮砸掛,只要提前溝通好了。就沒有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邊撿的玉樹,根被人斬斷了,怎麼救活?